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丽霞 《光明中医》2011,26(9):1931-1931
要想提高药物的疗效,不仅要对证用药,适时服药也很关键。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汤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药的煎服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煎药法与服药法是汤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药物的配伍与剂型的选择十分严密,若煎服法不当,则药亦无功。正如李时珍曰:“只服汤药,虽品特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卤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无功”。徐大椿亦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这说明  相似文献   

3.
经方煎服法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及服药后调养护理方法的总称。《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殊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服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而在夜”。  相似文献   

4.
中医对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历来都十分讲究。《医学源流论》记载:“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但无用,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兹将有关事宜简要介绍如下: ①发表祛寒类药物(附子、肉桂、干姜等)不能煎得太久,药汁宜温服,取液不可太少。服药后,要避风勿再感受外邪,同时要忌食生冷之物。 ②清热泻火、解毒、止血  相似文献   

5.
中药汤剂临床疗效下降问题已引起人们普遍关注,造成中药汤剂临床疗效下降的因素颇多,比较复杂,然而忽略中药服药时间亦是影响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曾云“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故重视中药服药时间是提高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现代科学研究证实,人体活动具有周期节律性,  相似文献   

6.
侗药服药方法对发挥药效有密切关系,《医学源流论》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过去由于侗族文化落后,加上侗医药知识普及和宣传不足,以致病人在实际服药时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为此必须加强侗族地区服药护理质量。本人在侗族地区长期从事护理工作。下面仅就服侗药方法护理谈几点体会。1语言沟通古希腊大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说过:医生有两种东西可以治病,即“药物和语言”,语言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可见语言在服药护理方面的重要性。侗族地区的患者大多数来自偏远、贫困…  相似文献   

7.
张子和“不药之药”学术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杰 《中医研究》2000,13(5):14-15
张子和以汗吐下三法鸣于医史 ,被划归“攻邪派” ,常常给人以动辄用峻药重剂猛攻病邪的印象 ,而其“服药畏慎”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或被忽视。本文试就《儒门事亲》中的有关内容作一探讨。1 “不药之药”的学术思想张子和的“不药之药”思想源于《内经》与《论语》。《内经》在肯定药物有治疗作用的同时 ,指出药物亦有其害 ,提倡谨用药物 ,中病则减 ,中病则止。张子和鉴于历史上许多服药致病致死的事实 ,在《卷二·推原补法利害非轻说十七》中指出 :“凡药皆毒也 ,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 ,久服必有偏胜。气…  相似文献   

8.
中医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金匮要略》书中仲景很讲究服药的方法。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曰:“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可见重视服药法亦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  相似文献   

9.
一、气之为病古谓百病皆生于气,概指气病之广。人身之气,如盈虚失常,升降失调,均能致病,即所谓“盛则盈,衰则虚,顺则平,逆则病”。《内经》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喜则气缓,恐则气下”,升降失调而为病,虽皆由乎心造,而又莫不涉于肝。气之为病,多为郁结,正如华云岫云:“郁则气滞,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必有不舒之现症。盖气体无形,郁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如胸膈似阻,心下虚痞,胁胀背胀,  相似文献   

10.
对《素问·痹论》关于营卫之气与痹病关系的论述中“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的解释,后世注家存在着诸多分歧,主要观点有二:其一认为,营卫之气均不会令人痹,“其气”乃统指营卫二气,“病”是指痹以外的病;其二认为,痹病与营气相关而与卫气无关,“其气”专指卫气言,“病”亦指痹以外的其他疾病。本文认为,营卫之气均与痹病相关,“其气”乃指营卫之气,“病”则包括痹病在内的疾病  相似文献   

11.
<正> 《素可·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笔者学习本段文字后,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对临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现浅述如下。 1 “壮火,少火”的含义 壮火散气,食气,马莳云:“壮火能食人之气……食则必散,散则必衰”,故曰: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少火气壮,生气,马莳亦云:“吾人之气能食少火之气,此少火所以能生吾人之气也,食则必生,生则必壮”,故曰:少火之气壮,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张景岳把“少火,壮火”阐释得更为明确,认为少火为人体生理之火,壮火为人体病理之火。由此可见,饮食气味与人之得当。则对人体有益,反之则有害,此常理也。药物气味常据病情辨证选配则对人体有益,反之则有害,此医理也。总有言之,凡对人体有益之火谓之少火,反之则为壮火。  相似文献   

12.
中医的择时服药方法,古来已有。(《伤寒论》中:“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这里指给药时间,应当在汗出休止时,效果才好。此与通常的不论何病、何药,一天皆分二次(早、晚)或三次(早、中、晚)的服药方法不同,是一种颇有发展前途的服药方法。而此法在当前中医药的研究及运用中还不多见,研究方法也较局限,更未形成系统的治疗学科。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探讨思路与方法,以求抛砖引玉,供深入研究时参考。针刺按时开穴法,值得借鉴。它是根据  相似文献   

13.
<正> “食气”一词原出自《黄帝内经》一书,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如“精食气”,“壮火食气”,《素问·经脉别论》亦有“食气入胃”之说。对于“食气”一词的解释,在古代医籍中有几种说法:如《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言:“精承化养则食气,精若化生则不食气”又言:“气生壮火,故云壮火食气”。明·马元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中言:“食气者,谷气也”,又言:“惟壮火能食人之气,此壮火之所以能散吾人之气也”。张景岳在《类经》中言:“壮火散气,故云食气”。清·恽铁樵言:“壮火盛极将衰之候,故气衰而食气”。这是自唐代以后一些医家的注解。归纳起来,对于“食气”的解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释为精能饲养气,也作  相似文献   

14.
一、重视顾护脾胃之气 1.讲究服药方法,要在顾护脾胃:《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第11条曰:“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病由实热内积、气滞不行,治用厚朴三物汤,以清热导滞通便。方后云“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即服药一升,如大便通利,则停止服药。同篇瓜蒂散方后云“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又如大承气汤“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皆提示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以防止过于攻下涌吐而损伤脾胃。  相似文献   

15.
清代医学家徐大椿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发药交待。所谓发药交待是指在发药过程中,药剂调配人员把所配中药的煎法、用法、注意事项、特殊药物处理等交待给病人,也是医院开展临床药学的重要内容。现将此问题从5个方面作以讨论如下:1 交待中药的煎煮方法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母病     
<正> 叶天士,苏州人,名医也。其母老矣,偶患病,天士自治之不效。遍延城内外医家治之亦不效,病日甚,天士忧之,问仆曰:“此间医士,尚有学问深而名未著者乎?”仆曰:“后街有章某,平日自夸技术过主人,然求其诊视者亦寥寥也”。天士骇然曰:“能为大言,当有实学,速请之”。仆奉命往,章细问:“病势何如:主人何所为而急迫?”仆曰:“太夫人服药无效,病势日增,主人终夜彷徨,口中惟道,‘黄连’二字不己”。章默识之。至门,延入诊视毕,章索向日所服方观之,沉吟良久,曰:“药与症合,理宜奏效,但太夫人病由热邪郁于心胃之间,药中须加黄连,始能愈也”。天士跃然起,曰:“吾久欲用此,因家母年高,恐灭真火,故不敢耳”。章曰:“太夫人两尺脉长而有神,本元坚固,且有病则病受之,用之何害?”天士大是之。一剂而安,再投而愈矣。  相似文献   

17.
锺大延     
<正> 钟大延,字恒国,本江右仕族,后为鄞人,精于医,聪颖绝人,治病不执恒言,尝言今人但知医,岂知医人病固有浅深,人自有强弱,岂得因病执方?有二人同时病痢,其一用补剂,一用攻剂,或问之曰:“此禀弱,须补其正气而后攻之。彼强须攻,故用攻耳”。徐迁尉病小便秘,肿胀,面赤发喘,众医皆以为热证治之,病愈甚。大延视之曰:“是无火也”。急煮附子汤,一服而愈。后有一贵家孕妇,病亦如之,从医莫效。大延视之曰:“是可弗药也,乃胎压膀胱耳。”令其周身转运而瘳。一僧嗜盐,每食必斤许,从医虽基其为虫,然服药辄痛闷欲绝。大延曰:“是虫不受药也,当有以饵之”。以盐笋用药煮之,仍加以盐,令服。越数日,果呕虫数升许而愈。又一人酷暑历万山中,或时饮溪水,至秋患泄痢,诸药不效,但思食西瓜,而医家戒不使进,大延曰:“但食无妨”。稍进觉安,加进益快爽,遂用药数剂而愈。盖前因山中暑热所中也。其能自出新意,多奇效皆如此。  相似文献   

18.
中医方剂的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服药法是提高中医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张仲景为代表的古代医家对服药法历来颇为重视,清代徐大椿在其《医学源流论》中指出:“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特无力,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然而现在的中医临床诊疗,多数医生普遍采用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 疳积向称儿科四大要证之一,以其为病缠绵,每易并发它病,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故又有“恶候”之名。历代医家虽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面有所发挥,然试诸临床,总难得心应手。笔者于斯勤求众家,从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一语中深得启迪,从脾阴虚论治疳积,疗效尚称满意。兹不揣冒昧,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亡津液为其主要病机:小儿“脾常不足”,易为乳食所伤。倘因乳食不节,肥甘无度,停积中脘,传化迟滞,脾胃受伤,久生积热,热盛则消耗气血,煎熬津液致脾胃津亏。胃津不足则不能磨谷而为脾提供营养物质,脾阴不足则不能俾助胃气而为胃行其津液,以致实者不消而愈虚其津,虚者不复而愈甚其积。虚虚实实,反复缠绵,则生化乏源,“气日以  相似文献   

20.
中医服药法是中医治疗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远古自神农尝百草辨别了药物后 ,古人服药从咀嚼药草、取汁服用开始 ,随着汤液、丸、散等剂型的出现 ,服用方法也有了发展。在《金匮要略》中可见一斑 ,从书中可以看到仲景很讲究服药的方法。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曰 :“病之愈不愈 ,不但方必中病 ,方虽中病 ,而服之不得其法 ,则非特无力 ,而反有害 ,此不可不知也。”可见重视中医服药法亦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金匮要略》中服药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服药温度 仲景要求服用表散外邪的方药 ,要温服。如桂枝芍药知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