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 了解四川地区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基因分型及体外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情况.方法 采用针对URA5基因PCR产物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对收集自我校华西医院的92株隐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采用E-test法检测临床常用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AMB)、氟胞嘧啶(FC)、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和伏立康唑(VRC)对隐球菌分离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范围,并计算其MIC50、MIC90.结果 92株隐球菌中,91株为新生隐球菌VN Ⅰ型,1株为格特隐球菌VGⅡ型.5种抗真菌药物对92株隐球菌临床株的MIC值范围、MIC50、MIC90值分别如下:两性霉素B为<0.002~2 μg/mL0.19 μg/mL和0.75 μg/mL;氟胞嘧啶为0.5~>32 μg/mL、4μtg/mL和8 μg/mL;氟康唑为0.5~32 μg/mL、3 μg/mL和8 μg/mL;伊曲康唑为0.064~2 μg/mL、0.5 μg/mL和1.5 μg/mL;伏立康唑为0.004~0.19 μg/mL、0.047 μg/mL和0.094 μg/mL.其中3株(3.3%)对两性霉素B耐药,4株(4.3%)对氟胞嘧啶耐药,25株(27.2%)对伊曲康唑耐药,未发现对氟康唑耐药的菌株,所有菌株对伏立康唑敏感.格特隐球菌(1株)对氟胞嘧啶耐药,对氟康唑剂量依赖敏感.不同时间段隐球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MIC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时间推移,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的MIC值有所升高,唑类药物MIC值变化无规律.结论 四川地区隐球菌以新生隐球菌VN Ⅰ型为主,存在格特隐球菌VGⅡ型.除伊曲康唑外,隐球菌对其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高,仅少数菌株对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耐药.  相似文献   

3.
12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肠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比较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肠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12方法: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测定种抗菌药物的最12低抑菌浓度()及最低杀菌浓度()。MICMBC结果:共监测肠球菌株。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肠球菌的抗菌活性最强,244抑菌率分别为和;哌拉西林、氨苄西林、青霉素对肠球菌的作用也较强;其他药物对肠球菌的作用差。屎肠球89.6?.73%G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明显高于粪肠球菌。种抗菌药物对肠球菌的与其相同或略高于其~倍。种抗菌药12MBCMICMIC1212物对屎肠球菌MBC50及MBC90均明显高于对粪肠球菌的MBC50及MBC90。结论:青霉素、氨苄西林、哌拉西林对肠球菌仍具G有较稳定的抗菌活性,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对肠球菌的抗菌活性最高,屎肠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粪肠球菌为高,临床上已出现了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耐药的肠球菌,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江门地区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临床分离株对强力霉素、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等8种临床常用抗生素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方法:McCoy细胞培养法分离沙眼衣原体临床株,测定8种抗生素对沙眼衣原体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共培养出沙眼衣原体阳性株100株,经传代培养至感染率达90%以上符合药敏试验所需菌量的菌株有73株;MIC值范围分别为强力霉素0.016~0.125μg/ml、四环素0.039~0.625μg/ml、阿奇霉素0.032~1μg/ml、交沙霉素0.005~0.16μg/ml、红霉素0.125~2μg/ml、克拉霉素0.004~0.064μg/ml、左氧氟沙星0.063~1.0μg/ml和司帕沙星0.032~0.256μg/ml。结论:克拉霉素及阿奇霉素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强力霉素次之,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的抗菌活性则较低。  相似文献   

5.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 3 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以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腰穿压力升高 ,脑脊液墨汁染色或培养可查到新型隐球菌。3 2例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治愈 2 0例 ,好转 5例 ,死亡 7例 ,两性霉素B为主要治疗药物。结论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多样性 ,易与结核性脑膜炎、脑肿瘤等相混淆 ,联合疗法为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3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简称隐脑)患者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地我院1990年1月-2001年6月期间确诊的隐脑患者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隐脑患者以中青年为多见,51.5%患者既往有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疾病,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主要以头痛、发热和恶心呕吐为主,误诊率达72.7%,主要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和脑肿瘤等。治疗以二性霉素B(AMB)联用5-氟胞嘧啶(5-FC)或氟康唑(Flu)等为主。病死率39.4%,结论:隐脑早期缺乏典型临床表现极易误诊。提高对本病临床认识水平,反复多次脑脊液(CSF),涂片墨汁染色和真菌培养,开展免疫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关键。ABM联合5-FC或Flu仍是隐脑的主要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8.
新型隐球菌氟康唑耐药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逸丹  章强强 《新疆医学》1999,29(4):200-203
对所收集的34株新型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氟康唑最低抑菌浓度(MIC),选出两株敏感株(MIC4μg/ml)HS17061、HS16532和一株标准株BLS109作为实验原始菌株,经在不同深度氟从的培养基中连续传代培养处理,诱发产生耐药突变菌落。经传代培养,突变菌落氟康唑的耐药性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9.
氟康唑体外诱导新型隐球菌耐药株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索体外诱导真菌耐药突变菌落的经济、简便的方法,为进行耐药性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对所收集的34株新型隐球菌临床分离株参照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M27-A方案,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了其氟康唑最低抑菌浓度(MIC),选出2株敏感株(MIC=4μg/ml)_HS17061、HS6532和1株标准株BLS109作为实验原始菌株,经在不同浓度氟康唑的培养基中连接传代培养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科学的进步,造血干细胞/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癌症病人的放疗或化疗、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各种置管技术的发展以及HIV在全球的蔓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呈显著上升趋势。白念珠菌、烟曲霉菌和新型隐球菌是临床最常见也是危害最严重的侵袭性致病真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在一期治疗过程中对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方法:采用NCCLS的M27-A方案,对分离自6名患者脑脊液中的18次培养阳性菌株进行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氟康唑的体外药敏实验以及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的联合药敏实验.结果:治疗期间系列菌株对每种药物的MIC变化不超过一个滴度;系列菌株在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联合应用前后的MIC变化均在两个滴度以内,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合应用大多为协同或相加作用.治疗期间未发现有耐药现象发生.结论:在一期治疗过程中,感染菌株对3种抗真菌药的敏感性无变化.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是对隐球菌性脑膜炎有效的一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病,多呈亚急性或慢性,表现为间歇性头痛,并逐渐加重,大多有发热、脑膜刺激征、甚至意识障碍。鉴于目前治疗此病尚无更好的药物,两性霉素B仍属临床首选,该药为多烯类抗真菌药物,对新型隐球菌具有良好的作用,但是其不良反应严重,疗程长,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加强临床用药监护十分重要,现将临床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以5×10~7cfu/ml、0.05ml/鼠新型隐球菌液给小鼠脑室感染(ic)后,分别iv氟康唑(FCZ)10和20mg/(kg·d)或大氟康(DF)20mg/(kg·d),连续7d。ic后连续观察18d后结果:FCZ和DF均能显著延长小鼠平均存活时间和存活百分率。经im氢化可的松2mg/(kg·d)或者AMB1mg/(kg·d);连续7d或14d。结果表明FCZ和AMB均能显著减少兔脑组织中新型隐球菌的log cfu/g脑;且与ic前比较;FCZ使兔子体温和体重基本复原;而AMB却使其体温显著升高。体重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10例隐球菌脑膜炎。其共同特点是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有头痛,眼底视乳头水肿及颅冲经损害,脑脊液糖含量显著降低,墨汁涂片易发现隐球菌。本文对其诊断、治疗和予后作了简要的讨论,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分析新型隐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症状体征、体外药敏及脑脊液生化检查,提高临床医生对新型隐球菌感染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10医院2014年-2020年确诊为新型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分布、症状、治疗情况及体外药敏结果。结果 28例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0例,HIV患者2例(7.1%),非HIV患者24例(85.7%),余2例(7.1%)患者未行HIV检测;18例(64.3%)有基础疾病。28株新型隐球菌,根据来源分别为:脑脊液源性18株(64.3%),全血源性6株(21.43%),灌洗液源性3株(4.68%),皮肤脓液源性1株(3.57%)。18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症状主要集中在头痛、发热、呕吐;6例隐球菌血流感染中有5例菌血症患者有发热,1例患者无发热,6例均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3例肺隐球菌感染中有2例合并肺结核,1例没有基础疾病。28株新型隐球菌中,6株患者未做药敏,22株药敏结果显示,除1株对伊曲康唑有获得性耐药、1株对伏立康唑有获得性耐药外,为非野生型菌,其余菌株均为野生型,没有获得性耐药。结论 新型隐球菌好发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  相似文献   

17.
18.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 (CM)是真菌直接侵犯中枢神经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1 ] ,现将我科从 1973~ 1999年确诊为 CM住院的病人随机抽样 38例作以下分析。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 2 4例 ,女性 14例 ,年龄 36 .5±12 .7岁 (9~ 6 3岁 )。病人均具有脑膜炎的症状、体征和脑脊液 (CSF)的改变 ,并经病原学证实。病程多 >1个月 ,最长 3年。本组患者居住农村 2 3例 ,城市 15例。入院前被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 10例 ,化脓性脑膜炎 4例 ,病毒性脑膜炎 2例 ,头痛、颅高压待查 11例 ,院外或本院门诊腰穿确诊为 CM收住院仅 11例 ;伴有间质性肺…  相似文献   

19.
两性霉素B 两性霉素B是上世纪50年代研制成功的抗真菌药物,一直为治疗播散性假丝酵母菌的首选药物,对多种深部真菌如新型隐球菌、假丝酵母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毛霉菌等均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MIC(药物最低抑菌浓度)〈0.1mg/L,有效率为50%。部分曲菌对本品耐药。皮肤和毛发癣菌则通常耐药。口服或肌肉注射均难以吸收,只有静脉给药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大部分在体内代谢灭活,T1/2为24小时,在体内经肾缓慢排出,不易为透析所清除。同时,因为该药毒性较大,限制了它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曲霉菌临床分离株的分子鉴定及体外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 采用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及β-tubulin基因部分测序对临床分离的53株经形态学鉴定为曲霉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推荐的M38-A2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唑类(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两性霉素B和棘白菌素类(米卡芬净、阿尼芬净和卡泊芬净)共7种抗真菌药物对所有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或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MEC)。结果 53株曲霉菌包含烟曲霉复合体22株(烟曲霉21株和仑图卢斯曲霉1株),黑曲霉复合体23株(塔宾曲霉16株、黑曲霉5株和百岁兰曲霉2株)及土曲霉和黄曲霉各4株;米卡芬净、阿尼芬净、卡泊芬净、泊沙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对曲霉菌株的MIC90为0.031、0.031、0.25、0.5、0.5、1、2μg/mL。除1株烟曲霉对伊曲康唑(MIC≥16μg/mL)和伏立康唑(MIC为2μg/mL)耐药及1株仑图卢斯曲霉对两性霉素B耐药(MIC为8μg/mL)外,其余菌株对7种药物均敏感。4种曲霉复合体对7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棘白菌素类药物体外抗曲霉菌活性最好,两性霉素B体外抗曲霉菌活性相对较差,唑类药物介于以上两者之间。不同种曲霉菌对不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