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在50例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58%(29侧,34支),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10%(5侧)、横支的占44%(22侧)和降支根部的占4%(2侧)。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可定为正常型(21侧,42%)。出现高位皮动脉时,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管径较细,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18侧,36%)、均匀分布型(6侧,12%)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5侧,10%)。结论: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分布具有规律性,可作为股前外侧部皮瓣血管蒂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用成人尸体110侧下肢,观测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起始情况及外径,其中30侧下肢,就该动脉的局部位置关系、长度、伴行静脉及神经等进行解剖观测。降支的股直肌支平均长为11.9cm,起始处外径3.6mm,有1-2支伴行静脉。降支起始处距腹股沟韧带下缘股动脉起端平均6.5cm,距髂前上棘平均10.8cm。降支的股直肌后段大多位于该肌上半的下份后方,距髂前上棘平均14.3-22.0cm范围平面。阐述和讨论了其临床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学特点,为该皮瓣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对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手术进行解剖学观察,连续观察17例,记录皮瓣切取情况,皮瓣大小,穿支来源,穿支起源和穿出点的位置,穿支长度、数量和直径,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解剖关系。结果 17例皮瓣手术中,15例顺利切取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皮瓣,腓肠外侧浅动脉出现率为88.2%,其中86.7%穿支起源于腘动脉,13.3%穿支起源于外侧腓肠动脉;穿支起点86.7%在腘窝横纹以上,平均距离腘窝横纹1.5 cm;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长度平均为4.8 cm(3~7 cm);穿支动静脉比例统计证实,1根动脉1根静脉占73.3%,1根动脉2根静脉占26.7%;动脉内径平均0.59 mm(0.4~0.8 mm),静脉内径平均0.78 mm(0.4~1.3 mm)。腓肠外侧浅动脉穿支与腓肠外侧皮神经的关系有4种类型:Ⅰ型不伴行型(20.0%),Ⅱ型交叉型(26.7%),Ⅲ型疏松伴行型(26.7%),Ⅳ型紧密伴行型(26.7%)。Ⅳ型包括可分离亚型(13.3%)与不可分离亚型(13.3%)。结论 腓肠外侧...  相似文献   

4.
在30例成人、10例儿童、2例胎儿尸体下肢上,对腓骨头血供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胫前返动脉,旋腓骨支和膝下外侧动脉在腓骨头外形成动脉吻合网。腓骨滋养动脉上升支供养腓骨头内松质骨。研究结果认为:在成人作腓骨头移植时可以腓动脉为蒂:若在儿童作腓骨头移植时,除了吻合腓血管外,最好同时吻合膝下外侧动脉,以充分保证骨骺的血供。  相似文献   

5.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来源及内部血管构筑。方法:采用20侧成人上肢标本,经肱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或灌注墨汁解剖观察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动脉来源及血管分布。结果: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血供主要来自骨间前动脉的掌侧支和背侧支。尺动脉、骨间背侧动脉及桡动脉为间接血供来源。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的周边约占20%区域(桡侧缘除外)有丰富血管分布,中心占80%区域无血管分布。结论: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周边(桡侧缘除外)血供丰富,损伤后愈合能力强,可采用修复术,中心区则反之。  相似文献   

6.
股前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供血动脉层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皮瓣的设计提供动脉层次关系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4例下肢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与膝周围动脉吻合的层次主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结果:(1)在浅筋膜层内,股外侧皮神经的血供来源是多源性,分节段的,这些营养血管互相吻合成网过皮下组织达皮肤。(2)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末端在膝关节上方的深筋膜层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有三个类型。结论:以股外侧皮神经及其营养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截取股前外侧带感觉神经逆行岛状皮瓣可用于膝周软组织缺损或膝下截肢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甲状腺手术中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防止喉上神经外侧支损伤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对20具(40侧)喉上神经外侧支的发出部位、走行和甲状腺上动脉伴行关系进行解剖观察测量。结果喉上神经外侧支在舌骨大角处由喉上神经分出,在舌骨大角与环状软骨中点连线的上、中段喉上神经外侧支与甲状腺上动脉伴行,有95%(38侧)行于动脉的内侧,在连线下段喉上神经外侧支与甲状腺上动脉分离,喉上神经外侧支进入环甲肌点相距甲状腺侧叶上极(6.5±3.2mm)。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在舌骨大角与环状软骨中点连线下1/3段靠甲状腺侧叶上极表面结扎甲状腺上动脉,可避免损伤喉上神经外侧支。  相似文献   

8.
子宫动脉上行支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为设计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卵巢支的子宫剥除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随机收集108例新鲜离体子宫连带一侧或双侧附件标本,解剖观测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其各分支的起点外径、位置和分布走行;观察上行支主干与宫壁肌层间紧密度。结果:子宫动脉上行支主干左为(2.81±0.57)mm,右为(2 86±0.56)mm;卵巢支左为(2.00±0.50)mm,右为(1.74±0.51)mm;输卵管支左为(1.33±0.40)mm,右为(1.23±0.43)mm;宫底支左为(1.66±0.39)mm,有为(1.63±0.41)mm。在宫角部上行支的分支分布类型有3型Ⅰ型占58%,Ⅱ型占34%,Ⅲ型占8%;卵巢支分支部位在圆韧带附着子宫角下缘后方至下方3cm之间;上行支主干与宫颈峡部接触较为紧密且呈较大幅度迂曲状,向上行走后逐渐平直且与子宫壁间渐为疏松,至卵巢支分支处大约有0.5 cm。结论:子宫动脉上行支及卵巢支管经较粗,且与子宫外壁保持一定间距,经临床实践,在保留卵巢的子宫切除手术中可完整保留,且不必连带子宫肌层。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新鲜下肢标本20侧,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重点观察动脉进入股外侧肌的部位,及其在股外侧肌内的分支、分布与吻合情况。结果 (1)80.8%的降支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外径(3.7±0.9)mm,于股直肌深面,沿股外侧肌前缘下降,在起始下方(9.0±3.5)cm处分为内、外两侧支。(2)外侧支营养股外侧肌,肌外血管蒂长(8.1±3.3)cm,在股外侧肌中段肌内行走的全程发出6.6支口径1.0mm的肌支或肌皮支,平均支间距(1.9±0.9)cm。(3)股前外侧部出现皮支(2.5±1.2)支,外径(0.8±0.3)mm,其中肌间隙穿支占23.8%,而肌皮穿支占76.2%。57.7%(15侧)肢体有高位皮动脉出现。结论 (1)可以设计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并用不同部位的血管支的距离来调整肌瓣和肌皮瓣的叶间距离,修复不同的创面。(2)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分叶股前外侧肌皮瓣是临床修复复杂创面的一种极佳选择。  相似文献   

10.
肱三头肌外侧头神经肌支和血供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移位和游离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对肱三头肌外侧头的神经肌支和血管进行详细解剖观测。结果 :外侧头肌支数 2~ 4支 ,一般为 3支。入肌部位位于大圆肌腱下缘 ( 5 .3 1± 2 .0 1)、( 6.0 6± 1.2 1)、( 5 .96± 1.0 )cm ,横径分别为( 1.4± 0 .5 )、( 1.2± 0 .2 )、( 1.9± 0 .9)mm。肌皮神经肱二头肌平均 2个肌支 ,入肌部位分别在大圆肌下缘以下 ( 4 .2 1± 1.66)和 ( 4 .5 8± 1.3 2 )cm ,横径为 ( 1.4± 0 .6)和 ( 1.2± 0 .8)mm。腋神经入肌部位在大圆肌下缘以上发出。肱三头肌外侧头血供来源于肱深、旋肱后及部分近侧肌支 ,且均与肱深血管有关。结论 :肱三头肌外侧头肌支有足够长度和横径 ,在肌门处可无张力移位至肌皮神经肱二头肌支及部分腋神经肌支。以肱深血管为蒂的肱三头肌外侧头游离肌皮瓣是修复前臂肌肉皮肤缺损的良好供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旨在为脊柱腰段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30例横断面标本,观测椎体、椎弓根、椎孔、椎弓板等结构。结果椎体横、矢径,以及椎孔横径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女性,P0.0001),但椎孔矢径无性差(P=0.6441),而不同椎体间椎孔矢径存在差异(P=0.0349),不同椎体的横、矢径存在显著差异(P0.0001);脊椎指数均1:4.5,且存在性别差异(P0.0001),不同腰椎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8);腰椎椎板夹角变化较大(70°~90°),同椎骨A、B两个断面该角的大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但无性差、各椎体间也无显著性差异;椎弓根横径、OE径存在性别差异(男性女性,P0.0001),不同椎体的该两径存在显著差异(P0.0001),但该两径值的侧差无显著性差异(P0.6070);Z角在不同腰椎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01),但无性差、侧差(性别P=0.4153,侧差P=0.7579)。结论⑴不同性别、不同腰椎间的形态数据存在显著差异;⑵椎体横、矢径,椎孔横、矢径,脊柱指数,椎弓板夹角均可作为诊断腰椎孔狭窄的参考指标;⑶椎弓根螺钉选择需结合术前影像测量。  相似文献   

12.
肩胛骨上角区的解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肩胛骨上角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16具32侧成人尸标本上对肩胛骨上角区的肌肉附着、神经走行及其相互关系进行详细观测。结果:斜方肌位于肩胛骨上角处深面筋膜增厚变白,增厚筋膜平均面积为4cm×2cm。其中有滑囊出现率12.5%(4/32),副神经位于增厚筋膜内的出现率78.12%(25/32)。副神经距肩胛骨上角最近距离为(2.0±0.6)cm。肩胛背神经主干与肩胛提肌交点距肩胛骨上角距离为(1.25±0.32)cm。结论:肩胛骨上角复杂肌肉附着及神经走行于肩胛骨上角附近时易造成卡压是肩背痛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心房动脉的形态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心房切开术或经心房介入治疗术时防止伤及心房的动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20例正常成人心脏标本,解剖观测心房动脉的分支分布特点。结果:右心房动脉有2~6支,平均3.4支,起于右冠状动脉外侧壁,起始处和分支处外径为(1.5±0.6)mm和(1.3±0.5)mm,主干长(20.0±9.8)mm。左心房动脉有2~4支,平均2.4支,左房前支和左房中支均起于左冠状动脉的上壁,左房后支有20%(4例)起始于右冠状动脉。起始处和分支处外径为(1.2±0.6)mm和(1.1±0.6)mm,主干长(14.6±5.6)mm。心房动脉多数与冠状动脉呈直角分布于心房肌,窦房结动脉行于右心房的界沟内。结论:(1)左、右心房的动脉多数以直角起于冠状动脉,向上分布于心房;(2)在心房切开术时应远离冠状沟,切口应与冠状沟呈直角方向,在右心房前外侧的切口应离开界沟2 cm左右并与该沟呈平行方向,能有效防止伤及心房和窦房结的动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C7神经移位椎管内吻合腰神经前根重建截瘫患者屈髋伸膝功能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例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L1阶段椎管内L1~4神经前根排列及纤维数、C7神经转移路径距离及坐骨神经可切取长度及远端纤维数。结果:一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跨越椎体中线的长度为(2.4±0.58)cm,可与对侧C7神经编织成束。在L1节段,L1~4神经前支可辨认并能编织成束供吻合。胫神经和腓总神经可切取长度(52.35±2.60)cm,(48.20±2.37)cm能够满足C7至L1段椎管的距离(48.35±3.36)cm。一侧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远端纤维数(26856±112),(25700±156)大于一侧腰L1~4神经前支纤维数(20766±354)。结论:坐骨神经可选择为颈7神经移位重建截瘫下肢功能的桥接神经,双侧C7神经可经椎体前通路编织成束作为动力神经源,在L1阶段椎管内吻合L1~4腰神经前根的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尸体标本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神经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1)喉返神经(RLN)进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对应椎体水平及构成比,左:90%位于T3/4~T4水平,右:70%位于C6/7~C7上水平;67.7%的右RLN与颈总动脉的交叉点对应椎体水平在T1下~T1/2水平。(2)颈胸段交感干(CTST)与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1椎体中点水平较C6~C7和T2~T5水平大,且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膈神经(PN)入胸腔后,左PN于主动脉弓前方、右PN于上腔静脉前外侧经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在肺根前方下行。结论:熟悉喉返神经、交感干和膈神经的相关解剖有助于在颈胸段脊柱手术中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6.
腰椎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根受压的形态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为神经根管狭窄神经根压迫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进路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解剖了56例腰骶椎标本神经根,观察神经根有关压迫因素。结果:椎管内压迫为上关节突的内侧缘及黄韧带,椎间孔内压迫为增生上关节突、膨隆的椎间盘,椎间孔外压迫为膨隆的椎间盘和椎体的骨唇。在无明显椎间盘膨隆标本,L4、L5神经根与硬膜的夹角分别为40.4°±3.1°和45.9°±3.7°,12个因椎间盘膨隆的神经根与硬膜夹角分别为67.0°±8.2°和69.6°±8.1°。结论:解剖学神经根压痕的存在不能绝对证明生前有神经根损害症状,但对神经根压迫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神经根造影像,明确神经根压迫因素。  相似文献   

17.
腰椎横突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探讨L3横突综合征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套正常成年男性干燥腰椎骨横突长,[宽,厚,横间距及横突间夹角等进行了测量,同时对8具成年男尸的腰椎横突区进行了解剖观测,结果:(1)L3横突最长,L5横突宽及厚最大,横突长,宽,厚左右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横突间距亦以L5最大。横突间夹角在不同椎序间无显著性,(2) 腰筋膜中层的纤维聚集成束附着于腰椎横突末端,在L3横突末端附着范围最大,每一横突间隙内有一恒定神经血管束从胸腰筋膜中层突出,腰神经后外侧支被纤维束固定寺横突背面。结论:(1)腰椎横突长度的解剖序列为L3>L5>L2>L4>1。(2)L3横突过长,胸腰筋膜在L3横突末端附着范围最大,腰神经后外侧支被纤维束固定于横突背面等是导致L3横突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阴茎皮肤和包皮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为带蒂阴茎皮瓣修复尿道下裂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0例成年男性阴茎的动脉分布进行解剖观察。结果:阴茎背浅动脉的一级分支集中在阴茎的近、中1/3段内,其再分支呈扇形分布于阴茎皮肤和包皮。阴茎背浅动脉的分支首先进入包皮外板,经包皮内外板交界处,返折进入内板。阴茎背浅动脉有三种配布类型:①单支分布型(30%);②对称分布型(40%);③非对称分布型(30%)。阴茎背动脉在距阴茎冠状沟0.5~1.5cm范围内发出穿支至包皮内板。结论:用阴茎远侧皮肤和包皮作纵行带蒂岛状皮瓣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解剖观察副神经血供来源及血供形式,为临床带血管蒂副神经移植及带血管的肌肉神经复合皮瓣的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15例(30侧)新鲜尸体动脉灌注乳胶和聚乙烯醇-氧化铋造影显微解剖与X线摄影,观测副神经滋养血管来源、分支及起始外径、血管起始处到副神经的垂直距离、动脉伴副神经走行的最远距离及副神经血供特点。 结果 副神经的血供呈节段性分布,有枕动脉、颈浅动脉、颈横动脉和肩胛背动脉,营养副神经的主干支血管起始处外径依次为(1.5±0.5)、(2.3±0.2)、(2.1±0.3)、(1.8±0.5)mm,各血管起始处至副神经的垂直距离依次为(1.6±0.6)、(4.6±0.4)、(4.8±0.7)、(1.0±0.3)cm,发出数支分支血管进入副神经主干及分支, 伴行副神经走行的距离依次为(4.1±0.7)、(7.3±0.6)、(8.6±0.6)、(8.5±0.5)cm。 结论 副神经血供为枕动脉、颈浅动脉、颈横动脉、肩胛背动脉以及各自的分支节段血管,为副神经神经移术时应重点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20.
颈胸段脊柱椎体周围重要脉管结构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前方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脉管的解剖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①胸导管在T5水平由椎体右侧越中线向左移行,在T4椎体左前方上行到T2水平,再行向左上方,80%在C7~C7/T1水平呈弓状注入左静脉角或锁骨下静脉内侧段。②70%的主动脉弓顶点对应T3椎体水平。胸主动脉中轴线到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4水平大于在主动脉弓顶点和T5水平。③63%的上腔静脉(SVC)起点对应T3椎体水平。SVC起点到PVM及SVC中轴线分别在T4、T5水平到PVM的距离逐渐增大。左右头臂静脉与PVM的夹角分别为:59.35°±5.40°和33.62°±5.59°。左侧大于右侧(P<0.05)。奇静脉在SVC的注入点87%位于T3/4~T4水平。结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变节段选择合理的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上位椎体应选经左侧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或偏左侧部分劈开胸骨柄入路,下位椎体应选择右侧经胸腔入路或偏右侧劈胸骨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