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近期出版的《科学》杂志报道,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能与偏爱甜食有关的基因。该基因的变异型似乎可解释有些小鼠与其它小鼠相比更喜欢甜味的原因,而目对人类而言,情况同样如此。研究人员多年来已了解到舌部的味觉细胞可辨认出5种独特的味道,即甜、酸、苦、咸和味精(或谷氨酸钠)。对甜、苦和味精味道的辨认是借助于细胞表面的称做受体的蛋白质来完成的,这些受体与一种特殊的味觉化学物质相连,然后再把信息传送到大脑(酸和咸可直接改变味觉细胞的离子流量)。此前,科学家们发现了辨认苦味和味精的味觉受体的基因。但对甜味受体尚不清楚,与了解人类如何辨认味觉领域中精细气味的范围还有很大距离。  相似文献   

2.
味觉是哺乳动物极为重要的感觉,可以感知多种味质.人们发现可以感知酸、甜、成、苦以及鲜味.味觉的感受部分即味觉细胞,味觉细胞也叫味觉感受细胞(taste receptor cell),多位于味蕾(taste bud)中央,细胞的游离端呈毛状突起,即微绒毛,微绒毛上的多种受体通过与口腔中的味质或其他神经肽结合,引起神经纤维兴奋,产生适应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苦味受体7TM     
张丁丁 《国外医学情报》2002,23(2):25-25,23
哺乳动物有酸、咸、甜、苦4种味觉。近年来,人们又认识了其第5种形式umami(即谷氨酸钠)的味道。味觉受体细胞(TRCs)位于味乳头的上皮层,味觉信号可与嗅觉和躯体感受器接受的信号相融合,TRCs通过传入神经元将此信号传入大脑以形成特有的味觉。尽管味觉带给人们诸多美妙的享受,但对其机制却知之甚少。研究味觉信号传导途径有助于揭示其中的奥秘。酸味与咸味可能直接通过离子介导,而苦味与甜味则有赖于G蛋白复合受体7TM(7-跨膜蛋白)传递信号。支持这一假说的有力证据为:去除味素(G蛋白的一种),可导致小鼠无法辨别苦甜味。去年,Ryba等人将推测的两种7TM分别命名为味觉受体1、2(TR1、TR2),并证实它们在某些TRCs上表达,当时暂定为“舌受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味蕾的味孔超微结构并讨论其与味觉感受性的可能关系。方法:扫描电镜观察成人轮廓乳头。结果:味孔多分布于轮廓乳头环沟侧壁下部近沟底处,呈卵圆形或圆形,味孔下方为味小管,呈漏斗状或管状,管底部中央有圆形小孔。电镜下可见部分味毛较短,止于味凹;另有少部分味毛较长,伸出味凹且止于味孔。结论:成人轮廓乳头处,味孔多分布在环沟侧壁下部近沟底处,以卵圆形居多。味孔形态及分布与味觉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就有“苦能制甜”之说,即应用苦味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记载,而且临床也已证实苦味中药确实有很好的降糖作用,但对于其具体的降糖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来苦味受体基因理论不断受到医学者的关注,肠道苦味信号传递的转导通路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糖尿病早期多阴虚燥热,苦味中药苦寒燥湿,推测其降糖作用可能是苦味中药通过味觉受体调节肠道内分泌实现,有可能存在类肠促胰岛素样效应。该文就苦味受体基因理论、苦味药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做如下探讨,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悉尼消息:澳大利亚昆士兰技术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了一种技术可以早期查出的遗传疾病包括一些癌瘤。科学家们通过这种技术“读出”遗传信息,并判断父母是否具有向子女传递遗传疾病的可能性。科学家们以囊性纤维性变作为试验模型,通过人类毛发测定双亲是否可能将疾病传给下一代。  相似文献   

7.
现代父母最头痛的一件事,就是宝宝不好好吃饭。怎样才能让宝宝好好吃饭呢?有关专家指出,要让宝宝好好吃饭不厌食,就要尽早让宝宝进行味觉的体验,尤其是断奶期的味觉体验。宝宝需要味觉体验一般来说,母乳喂养4~5个月就应该开始添加辅食,牛奶喂养的幼儿应该更提早一些。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顺利地完成从流食到固体食物的转变。促进味觉的发展,使孩子从小就具有正常良好的食欲。人的基本味觉有酸、甜、苦、辣、咸和鲜等,这些奇妙的味觉,是由人们口腔中的“三寸之舌”辨别的,人们称舌头为“测味仪”。在人的小小的舌头上,布满着肉眼看不见的卵…  相似文献   

8.
人类免疫系统抵抗疟疾传染的方式与大多数人们所想象的不同。这可能意味着试图设计疟疾疫苗的科学家们将必须改变其指导方针。现有4种疟原虫可引起疟疾。科学家们直到现在仍认为,个体种类的疟原虫对疟疾的免疫力是具有特异性的。但牛津传染病流行病学中心Marian Bruce的研究结果否认了这种看法。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寄生虫,人类的免疫系统似乎都能控制其总的数量。  相似文献   

9.
美国科学家对鼠进行的实验显示,一种基因可能在自体免疫疾病的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为从分子角度研究人类自体免疫疾病的致病机制提供了借鉴。人体免疫系统有时会将自身的正常组织错当成入侵的异体组织,对其发起攻击,从而引发自体免疫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和多发性硬化症等)。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们在研究易患自体免疫疾病的实验鼠的过程中发现,鼠体内的一种基因与自体免疫疾病存在相关性。科学家们在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上报告说,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功能是充当组胺的受体。组胺本身作为一种信号分子,能影响到生…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中期发现了脑内的吗啡特殊受体,由此而迅速导致了内啡肽的发现,也就是自然存在的鸦片类物质,不仅在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发现了这种吗啡样化合物,而且也在野生动物及家畜中发现该物质。尽管存在几种介导止痛的鸦片类受体,几年来科学家们仍被鸦片类受体中的u型所迷惑,u型只有借助于吗啡才能更好地活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测定了863名老年人的味觉敏感度,并调查分析了老年人的饮食习惯、烟酒嗜好、口腔内修复体与味觉改变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味觉功能有所减退,所测定的甜、咸、酸、苦四种基本味觉中,以酸味减退最明显,其次是咸、甜、苦、味觉。经统计学处理,甜味觉在老年男女性别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咸、酸、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的苦味觉敏感度明显低于女性(P<0.01)。100名每天吸烟超过20支老年人与对照组比较,甜、酸味觉有显著性差异(P<0.05),咸味觉无显著性差异(P>0.05),苦味觉有高度显著性差别(P<0.01)。158名戴全口托牙老年人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尤其是苦味觉有高度显著性差别(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全面评价喉全切除术后患者的味觉功能,探讨影响术后味觉减退的原因,并采取有效方法改善患者术后的味觉功能.方法:取喉全切除术后标本常规切片检查,证实喉部粘膜中存在有味蕾结构.应用电味觉仪测试健康人与常规喉全切除术后患者的味觉功能,分析产生术后味觉减退的原因.通过术式改进及味觉恢复性训练等干预措施,并应用电味觉仪检测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喉全切除术后标本常规切片可见会厌舌面等喉部粘膜中存在有味蕾结构;且电味觉测试正常人喉部味蕾有味觉功能.味觉测试显示常规喉全切除组味阈(±s)为14.14±5.55 dB,与健康人组味阈(7.61±4.41 dB)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改进组患者味阈(11.46±4.07 dB)低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闭口鼻腔呼气法训练后,显示训练后患者的味阈(10.98±3.81 dB)低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喉全切除术后标本常规切片组织学研究证实喉部粘膜中存在有形成味觉的基本功能结构-味蕾,且经过电味觉仪测试喉部味蕾有味觉功能;②喉全切除术后患者味觉功能测试显示有味觉功能减退;③通过对手术方法的改进,在喉全切除时尽可能保留舌根及会厌舌面的粘膜,得以尽可能多地保留味蕾,同时避免对周围正常组织的过度损伤,保留尽可能多的味觉神经传导通路及相互间的交通支,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术后的味觉.④对气管食管裂隙状瘘发音重建术后患者通过闭口鼻腔呼气法改善患者术后嗅觉的同时改善味觉,提高喉全切除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氢溴酸苦甘草硷对家兔静脉注射的平喘作用比氨茶硷强,用氨茶硷的1/5剂量,就能得到大约相同的平喘效果。其平喘作用原理可能是通过中枢神经的β受体,与现有平喘药的作用原理不同,国内、外尚未有报导作用于中枢而起平喘作用的药物,故苦甘草硷可能是一种作用新型的中枢性平喘药。  相似文献   

14.
肺炎衣原体的名声越来越坏。科学家们在10年前首次发现这种细菌,将其视为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人呼吸衰竭的病因。最近,一些研究人员将肺炎衣原体与动脉粥样硬化联系在一起。目前,一个研究小组提出,这种相对多见的细菌能侵入大脑,并可能引起阿尔茨海默病。虽然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的起因仍是不可理解的,但科学家们在很久以前就排除了作为怀疑对象的感染因素。而许多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15.
《内经》论五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食物均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之不同。对不同药 (食 )物而言 ,五味既异 ,其所入脏腑经络、所发挥的补泻功能及所引起的毒副作用都有差异。对于不同机体而言 ,由于所受外邪不同 ,外邪入体后所中脏腑 (经络 )有异 ,因而采取不同性味的药 (食 )物的治疗方案也当有所区别。内经的作者们已经对药 (食 )物的这种五味作用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并由此而创新立了比较系统的“五味学说” ,试论述于次。1五味归藏药物因其性味、升降浮沉的不同 ,进入体内后可分布于不同的脏腑经络 ,简称“归藏”。就五味而言 ,其归藏的一般规律 ,如《素问·至真…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认为,口内津液通于五脏。在正常情况下,五味(苦、酸、甘〈淡〉、辛、咸)入五脏(心、肝、脾、肺、肾),藏而不露,因而口内无任何特殊味觉。若因某种原因导致脏气偏胜偏衰,便有不同气味反映于口,使口内产生苦、酸、甘、淡、辛、咸、臭、麻等异常味觉,给人们带来痛苦与烦恼。味觉异常可为一独立症状,也可见于其他病证的反映。本篇重点介绍以口味异常为突出症状者。目前,西医对此证无特效疗法。中医却积累了不少经验。现简要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7.
口味异常是指口中自觉有甘、苦、酸、辛、咸、臭、腻等气味,是临床常见病症,其临床特征,主要是口中味觉和气味异常[1]。这种病症在正常人及病人中广泛存在,令人厌恶,在生活工作和交往中带来许多不便[2]。本文仅讨论在临床中常见的酸、甘、苦、臭等四种口味异常。  相似文献   

18.
5月17日一期报道:法国研究者研制的类固醇药物是与孕酮竞争激素受体,以干扰妊娠。欧洲科学家们正在研制一种能在受精后很早就阻断妊娠的药物。新药的研究由Etienne-Emile Baulieu领导,他在巴黎大学、Bicetre医院以及法国全国卫生与医学研究所(INSE-RM)工作.与他协作的有Roussel-Uclaf药厂的科学家,日内瓦的临床医师等。Baulieu研究这种控制生育的药物至少有12年了.这种药物叫做RU-486,据称是19去甲基固醇类药  相似文献   

19.
何亚林  吴强   《四川医学》2022,43(9):857-861
目的 调查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味觉改变现状及其对营养、恶心呕吐和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8月我院收治的325例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化疗相关性味觉改变量表、恶心呕吐程度分级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和患者主观整体评估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325例患者,发生味觉改变的患者(味觉改变组)274例(84.31%),味觉改变组在味觉改变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未改变组(P<0.05)。味觉改变组营养不良风险和恶心呕吐程度高于未改变组(P<0.05)。医学应对方式中,味觉改变组在回避和屈服2个维度得分高于未改变组,面对维度得分低于未改变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味觉改变组面对维度与味幻觉和味觉异常呈负相关,回避维度和屈服维度与进食困扰、味幻觉和味觉异常呈正相关(P<0.05)。结论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相关性味觉改变发生率高,营养不良风险高,并对恶心呕吐和应对方式造成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味觉生理与味觉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摄食行为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理行为,而味觉对于摄食行为中的辨味与促进食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理学认为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溶解在唾液中的物质,味觉强弱取决于浓度、作用时间和作用面积[1]。而遗传学则认为味觉行为或尝味能力是由遗传性状决定的[2],味觉的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