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47例脑梗死患者,39例脑出血患者及28例正常人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存在抑郁犤(56±11)分,t=10.827犦、焦虑犤(49±8)分,t=5.525犦障碍;脑出血组患者存在抑郁犤(54±8)分,t=9.276犦、焦虑(47±9)分,t=4.011犦障碍(P<0.001),与脑卒中的病灶性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左、右半球病灶发生情感障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可出现情感障碍,其发生与病灶的性质和左右半球部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性质、部位及程度与情感障碍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性质、部位和程度与情感障碍是否相关,并初步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002-01/2004-01安阳地区医院内六科收治的86例伴有情感障碍脑卒中患者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并分析与脑卒中发生的性质、部位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存在抑郁[(56&;#177;11)分,t=10.827],焦虑[(49&;#177;8)分,t=5.525]障碍;脑出血组存在抑郁[(54&;#177;8)分,t=9.276],焦虑[(47&;#177;9)分,t=4.011]障碍(P&;lt;0.01),与脑卒中病灶的性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不同部位情感障碍的发生率:左半球48.4%,多于右半球25.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中、重3组情感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结论脑卒中出现情感障碍,其发生与病灶性质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关,与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47例脑梗死患者。39例脑出血患者及28例正常人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调查。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存在抑郁[(56&;#177;11)分,t=10.827]、焦虑[(49&;#177;8)分,t=5.525]障碍;脑出血组患者存在抑郁[(54&;#177;8)分,t=9.276]、焦虑(47&;#177;9)分,t=4.011]障碍(P&;lt;0.001),与脑卒中的病灶性质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左、右半球病灶发生情感障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可出现情感障碍,其发生与病灶的性质和左右半球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智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减少和避免脑卒中患者智能障碍提供依据。方法:200例脑卒中患者犤男124例,女76例;平均年龄(66±10)岁犦均给予实验室检查及头颅CT扫描,测量病灶范围,计算病灶容积。病程1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结合Hachinski缺血指数诊断血管性痴呆,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排除严重抑郁患者。比较痴呆组和非痴呆组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和CT检查结果。结果:脑卒中后痴呆患者占36.5%(73/200)。痴呆组患者年龄犤(69±5)岁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7±10)分,高于非痴呆组(63±7)岁、(12±8)分(F=8.95,11.34,P<0.05)。痴呆组患者受教育≤6年者65.8%(48/73),非痴呆组仅为43.3%(55/127)(χ2=6.11,P<0.05)。痴呆组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者高于非痴呆组(87.7%,54.8%,38.4%比62.2%,26.8%,19.7%,χ2=6.15,9.47,9.95,P<0.05)。痴呆组患者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和纤维蛋白原均高于非痴呆组(F=4.96~5.62,P<0.05)。CT显示痴呆组病灶多为多灶(63%比33.9%),病灶容积显著大于非痴呆组(χ2=6.46~7.07,P<0.05)。结论:脑卒中后痴呆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智能障碍与年龄大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与文化程度低和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卒中发生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及抗抑郁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2001-09/2004-09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急性期732例患者。从中筛选出268例有不同程度抑郁障碍(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患者,男196例,女72例;年龄(57±10)岁。基底核区受损198例,皮质受损36例。将2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34)和对照组(n=134)。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多塞平片治疗。两组治疗前后用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评定患者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了解不同程度抑郁障碍与受损部位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68例。①98例(36.6%)抑郁自评量表总分20~25(轻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85例(31.7%);153例(57.1%)抑郁自评量表总分>25(中重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39例(51.9%);轻度抑郁患者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数明显少于中重度抑郁者(χ2=18.89,P<0.01)。有17例(6.3%)抑郁自评量表总分16~19(有抑郁倾向)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0例(3.7%)。②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23.95±9.31,24.01±9.70,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氟西汀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状态、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8/2004-08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患者66例,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对症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西汀20mg,1次/d,连用4周。两组治疗前性别、年龄、抑郁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Barthel指数基本一致(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抑郁程度、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治疗后4周评估,2组66例患者均进和结果分析。治疗组治疗后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犤(4.81±2.05,(11.2±3.8)分;20.42±1.82,(25.3±4.2)分;15.10±4.08,(16.3±2.5)分,P<0.01犦,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犤(60.1±12.1),(26.1±6.8),(51.6±11.2)分,P<0.01犦。结论: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轻度脑损伤发病后不同阶段的精神心理障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轻度脑损伤患者发病后不同时期的精神心理特征,探讨进行心理干预的可能性。方法:38例轻度脑损伤患者在急性期(发病后15d内)和病情平稳期(第16~30天)分别接受了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并与31例正常人(对照组)测试结果比较。结果:轻度脑损伤患者急性期强迫犤(0.78±0.24)分犦、人际关系犤(0.73±0.20)分犦、抑郁犤(0.76±0.25)分犦、焦虑犤(0.82±0.31)分犦、敌对犤(0.73±0.22)分犦、恐怖犤(0.69±0.23)分犦、偏执犤(0.75±0.24)分犦等因子明显高于对照组(t=2.141~2.475,P均<0.05)。病情平稳期中前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和精神病性等因子明显高于对照组(t=2.045~2.342,P均<0.05),轻度脑损伤患者SCL-90测试阳性项目排列中急性期多以烦躁、恐惧、易激惹、焦虑和抑郁等表现为主,而平稳期则以躯体性症状(头痛、头昏、腰痛),睡眠障碍和记忆力减退为主要特征。结论:轻度脑损伤患者发病后不同阶段精神心理异常表现是不一样的,心理干预方法应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对神经功能缺损康复的影响。探讨吞咽障碍对脑卒中后营养状况变化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住院急性脑卒中病例132例,动态记录不同时间点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营养学指标,同时记录吞咽障碍、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及持续时间。结果①至病程第4周,吞咽障碍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的幅度(10±6)明显小于无吞咽障碍组(14±6)(t=3.772,P=0.000)。②吞咽障碍组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48.6%)及持续时间(6±8)d均高于无吞咽障碍组犤24.2%,(2±4)d犦(χ2=8.371,P=0.040,t=4.236,P=0.000)。③病程2周内吞咽障碍组的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的幅度(3.3±2.8)g/L明显高于无吞咽障碍组犤(2.2±2.4)g/L(P=0.013),同样吞咽障碍组的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三头肌围降低的幅度(2.5±1.4)mm,(4.3±2.6)cm犦也明显高于无吞咽障碍组犤(1.5±0.89)mm,(2.0±1.4)cm犦(P值均<0.001)。结论吞咽障碍是影响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的危险因素之一;吞咽障碍通过增加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加剧营养状况的恶化,最终阻碍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中学生高考前心理健康状况,以建立确实有效的心理准备及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71名中学生高考前1个月进行心理健康测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比较。结果:12.7%的学生有明显心理障碍,突出表现为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等因子。除人际敏感、恐怖外,毕业班学生的其他5项因子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01~0.05)。重点班学生躯体化、抑郁、焦虑3项的因子分犤(2.11±0.64)分,(2.30±0.65)分,(2.17±0.60)分犦明显高于普通班犤(1.65±0.56)分,(1.93±0.59)分,(1.75±0.58)分犦(t=3.255,2.495,3.005,P<0.05)。女生在躯体化、抑郁两项的因子分犤(1.92±0.52)分,(2.18±0.59)分犦明显高于男生犤(1.53±0.55)分,(1.77±0.59)分犦(t=-3.024,-2.891,P<0.01)。结论:高考前的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确实值得重视,应对高三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和认知行为教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设定条件下轻度降低体温72h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06/2003-06北京市隆福医院神经内科急性脑卒中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男20例,女12例,缺血性脑卒中26例,出血性脑卒中6例;年龄43~74岁;对照组32例,男23例,女9例;缺血性脑卒中25例,出血性脑卒中7例;年龄45~77岁。两组患者均应用常规药物治疗,并根据残疾状况给予适当的运动康复。治疗组患者给予肌松合剂使患者维持于亚冬眠状态。采用电恒温降温毯使肛温恒定在35.5~36.0℃,维持24~72h;复温采用自然缓慢法,每4~6小时回升1℃。全部患者在入组时及1周后和30d后分别进行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检查,最高分为45分,最低分为0分,积分越大缺损程度越严重;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评价,共包括10项内容,正常最高分为100分,严重不良最低分为0分。结果:6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值:治疗1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犤(6.35±4.92)分,(1.21±1.02)分,t=2.864,P<0.01犦。治疗30d后治疗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犤(12.85±5.87)分,(9.84±3.94)分,t=2.958,P<0.01犦。②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1周后治疗组高于对照组犤(54.28±8.38)分,(49.76±7.31)分,t=2.206,P<0.05犦。治疗30d后治疗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犤(86.72±7.94)分,(67.34±8.63)分,t=2.812,P<0.01犦。结论:早期轻度低温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且近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脑卒中后常常会出现明显的神经心理学改变,除认知功能受损外,抑郁、焦虑等症状亦十分突出。目的:运用神经心理学方法探讨与脑卒中后相关的神经心理学变化特点。设计:病例-对照实验。单位:大庆市第三医院心理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10/2002-0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9.3±8.8)岁。脑梗死49例,脑出血11例。病灶为单灶31例,多灶(含个病灶以上)29例。左半球病变20例,右半球病变21例,双侧病变19例。病变部位在颞叶6例、枕叶2例、额顶颞联合病变15例、内囊4例、基底核19例、侧脑室旁4例、丘脑4例、小脑1例、多部位5例。病灶大小<15mm的患者33例,≥15mm27例。同期选择来自哈尔滨市社区和市郊居民60例为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77.9)岁,无脑器质性病变、无精神障碍及重大躯体疾病,无精神病家族史。方法:病情处于稳定恢复期患者使用症状自评量表(90个项目,9个症状因子,分为5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汉密顿抑郁量表(共24项。其中11个躯体症状按0~2级评分,13个精神症状按0~4级评分。总分超过>24分严重抑郁、17~24分中等抑郁、~16分轻度抑郁、<7分没有抑郁),抑郁自评量表(共20项,按症状出现频度评定,分为4个等级。正向评分题,则依次评为1,2,3,4分;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分。总分最高80分。抑郁严重程度=受试者各条目累积分/80×100,抑郁指数范围为25~100,规定指数在0.5以下为无抑郁,.5~0.59为轻度抑郁,0.6~0.69为中度抑郁,0.7以上为重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主要评定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正向计分评为1,2,3,4分;反向计分评为4,3,2,1分。总分乘以.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分值越小越好,分界值为50。焦虑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焦虑,61~70分是中度焦虑,70以上者是重度焦虑)评定脑卒中后患者的精神状态。中度以上抑郁患者针对不同的病情特点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及精神科药物治疗,共4周,1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对象4个量表总分比较。②脑卒中患者不同病变性质、病灶部位以及病灶大小时4个量表总分比较。③伴发抑郁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比较。结果:60例脑卒中患者和60例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组和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总分比较:脑卒中组均高于对照组(131.45±18.89),(94.25±9.08)分;(18.73±6.54),(8.60±2.39)分;(56.49±11.85),(41.63±9.91)分;(40.086.55),(28.72±1.84)分,t=7.45~13.75,P<0.05。②脑卒中组病变性质、病灶部位以及病灶大小不同的患者4个量表总分比较:在脑卒中组,左半球病变、皮质病变、多发病灶、大病灶(≥15mm)4个量表总分高于右半球病变、皮质下病变、单发病灶、小病灶(5~14mm),(t=1.92~4.31,<0.05);而脑梗死患者与脑出血患者评分基本一致(P>0.05)。③伴发抑郁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比较:21例患者有中等程度以上的抑郁症状。症状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45~13.75,9.83~21.20,P<0.01)。结论:脑卒中后的神经心理学改变比较明显,这种改变与脑卒中病变部位、病灶大小和病灶部位有关,与病变性质关系不密切。有明显抑郁症状患者经心理干预后抑郁情绪明显改善,说明脑卒中后患者需要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并发脑卒中后抑郁的起病规律及临床特点。方法:以2002-07/2004-08北京市丰台区右外医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157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24h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总分45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然后连续观察6个月,在此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的改变,定期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筛查。住院期间由主管医师负责协助患者进行筛查,出院后随诊医师负责患者的随访,定期上门协助患者进行筛查,对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30分者采用17项版本的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测查(评分8~17分轻度抑郁;18~23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将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8分的患者作为抑郁组,其余编入对照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对比两组在性别比例、发病时间、缺血灶的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57例患者均完成了6个月的观察,无失访者。①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22.9%(36/157)。②起病时间为脑卒中后11~40d,平均(22.43±7.2)d。③男性93例中发生抑郁17例(18%),女性64例中发生抑郁19例(30%),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χ2=14.53,P<0.05)。④抑郁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7.54±9.32,18.57±12.46,t=4.31,P<0.05)。⑤病变部位在脑左、右侧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性别有关,女性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男性高,考虑与女性本身的性格因素有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卒中后抑郁呈正相关,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重,抑郁发生率越高。没有明确证据显示大脑病灶发生在左右半球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有关。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后抑郁及其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交活动障碍对神经功能恢复是否有影响?目的观察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探讨盐酸氟西汀(百优解)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选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0-01/2002-03连续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32例(脑梗死78例,脑出血54例),男79例,女53例,年龄48~87岁,平均(62.5±12.1)岁,受教育时间(5.2±4.5)年.方法在病程2周、1,3,6,12个月时对每一位人组患者行PSD诊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同时完成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主要观察指标神经功能缺损,ADL,HAMD,SDS,SAS评分.结果①脑卒中患者中约44.7%出现抑郁症状.②脑卒中类型和性别与PSD发生率无相关性(P>0.05).③PS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程度有关.④盐酸氟西汀能明显改善病程3,6个月时神经功能缺损,病程12个月时抑郁症状(4.63±2.37),日常生活能力(23.25±10.12),神经功能缺损(12.95±11.54)方面改善尤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016~12.174,P<0.05).结论抗抑郁治疗能在抑郁症状明显改善的同时,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病变部位与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10/2004-10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163例脑卒中患者发病后1个月接受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并同时用计算机对其发病后头颅CT图象进行标准化处理,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与CT图象标准化后病变位置进行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63例脑卒中患者中发病1个月后检出卒中后抑郁患者67例(41.1%),其中轻度抑郁35例(52.2%)中度抑郁22例(32.8%),重度抑郁10例(14.9%)。①不同半球病灶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左半球病灶患者的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迟缓、绝望感等分项评分和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均明显低于右半球病灶患者(左半球病灶:4.2±2.1,1.7±0.3,5.6±1.9,3.4±0.9,24.2±5.7;右半球病灶:2.5±1.0,0.8±0.2,3.8±1.1,1.7±0.3,18.6±4.1,t=2.291~3.152;P均<0.05~0.01)。②不同位置病灶患者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前部病灶(病变部位在CT片前后轴前40%)组患者的焦虑躯体化、昼夜变化等分项评分和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后部病灶(病变部位在CT片前后轴后60%)患者(t=2.197~3.302;P均<0.05~0.01)。③皮质和皮质下病灶的脑卒中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各分项评分和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分布接近(P均>0.05)。结论:脑卒中患者经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去势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雌激素、灯盏花的叠加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1998-06/1999-04在华西医科大学的相关实验室进行。雌性SD大鼠进行双侧卵巢切除后2周再采用线栓法制备去势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70h)模型。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雌激素组,灯盏花组、雌激素加灯盏花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再灌注2h和70h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再灌注70h显微镜下观察脑损伤区组织病理学、脑梗死体积比和脑水肿体积,测定血液中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1(IL-1)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脑内雌激素受体的表达。结果:再灌注70h后,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犤(1.7±0.6)分犦相比,雌激素组犤(0.3±0.5)分犦、灯盏花组犤(0.9±0.6)分犦、雌激素加灯盏花组犤(0.2±0.4)分犦明显降低(F=13.488,P<0.05);与对照组脑梗死体积比犤(31.33±1.26)%犦相比,雌激素组犤(12.52±1.40)%犦、灯盏花组犤(18.35±1.10)%犦、雌激素加灯盏花组犤(11.52±0.69)%犦明显降低(F=612.876,P<0.01);与对照组脑水肿体积犤(69.77±3.40)mm3犦相比,雌激素组犤(32.59±2.12)mm3犦、灯盏花组((51.2±4.37)mm3)、雌激素加灯盏花组犤(30.97±2.13)mm3犦明显降低(F=334.867,P<0.01);与对照组IL-1水平犤(0.9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前3个月的抑郁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兰州医学院附属白银医院神经内科86例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犤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在8分以上犦,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43例,两组在实验过程中因失访和依从性差退出11例,死亡2例,进入结果分析研究组38例,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治疗,研究组除常规治疗外,在发病2周内采取心理干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末、3个月末采用HAMD和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对疗效分别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1个月末HAMD评分研究组为(12.18±2.39)分,对照组为(17.25±3.6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58,P<0.05),ADL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末HAMD评分研究组为(6.35±2.86)分,对照组为(12.68±2.43)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4.32,P<0.05),ADL评分研究组为(78.26±13.49)分,对照组为(63.48±10.9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49,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抑郁心态,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无明显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关系,为抑郁症的预防和康复干预的介入提供依据。方法:用社会支持量表评定抑郁症组78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86例的社会支持度,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ratingscalefordepression,HAMD)评定抑郁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疗效。结果:抑郁症组患者的客观支持犤(11.9±3.5)分犦与正常对照组犤(11.9±3.3)分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主观支持犤(15.0±3.9)分犦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犤(6.4±2.0)分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犤(22.6±4.0)分和(8.5±1.9)分,P<0.01犦,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的严重程度无关(r=0.144,-0.107,-0.119,P>0.05),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与HAMD减分率呈正相关(r=0.495,0.419,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社会支持系统存在异常,加强抑郁症患者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受性和利用度有利于抑郁症状的好转。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致脑卒中后抑郁与病灶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并观察氟西汀对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 方法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对河南省精神病医院住院脑卒中患者 110例进行评估,分为抑郁组( 48例)和非抑郁组( 62例).观察抑郁与性别、脑卒中性质、病灶部位、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抑郁患者采用口服氟西汀胶囊治疗,以 HAMD减分率为疗效评定标准. 结果抑郁的发生与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 (P< 0.05),氟西汀治疗前后 HAMD量表评分减分率比较 (治疗前后 HAMD平均分分别为 24.1± 4.9,5.1± 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01). 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生物因素有肯定的关系,氟西汀能明显改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卒中发生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及抗抑郁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2001-09/2004-09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急性期732例患者。从中筛选出268例有不同程度抑郁障碍(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患者,男196例,女72例;年龄(57&;#177;10)岁。基底核区受损198例,皮质受损36例。将26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34)和对照组(n=134)。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多塞平片治疗。两组治疗前后用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和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评定患者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了解不同程度抑郁障碍与受损部位的关系。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68例。①98例(36.6%)抑郁自评量表总分20~25(轻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85例(31.7%);153例(57.1%)抑郁自评量表总分&;gt;25(中重度抑郁)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39例(51.9%);轻度抑郁患者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患者数明显少于中重度抑郁者(X^2=18.89,P&;lt;0.01)。有17例(6.3%)抑郁自评量表总分16。19(有抑郁倾向)中基底核和皮质受损10例(3.7%)。②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明显差异(23.95&;#177;9.31,24.01&;#177;9.70,P&;gt;0.05);而治疗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18.71&;#177;9.36,23.95&;#177;9.31,21.11&;#177;10.09,t=4.596,2.017,P&;lt;0.01,0.05)。③治疗组治疗后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25.22&;#177;5.42,27.07&;#177;5.92,26.70&;#177;5.86,t=2.594,2.145,P&;lt;0.05)。④流行病学调查中心的抑郁量表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明显正相关(r=0.66,P&;lt;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障碍与受损部位有关,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抗抑郁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丹皮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利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治疗组缺血时腹腔注射丹皮酚,缺血2h再灌注24h观察对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犤(2.27±0.70)分犦比较,丹皮酚治疗组犤(1.67±0.72)分犦症状改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减少(t=2.302,P=0.029),脑组织病理形态改变减轻。梗死体积治疗组犤(105.25±9.48)mm3犦较对照组犤(117.26±7.94)mm3犦减小,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2.173,P=0.062)。结论:丹皮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