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马德隆畸形的治疗方法。 方法 2 0 0 0年3月~2 0 0 3年11月,治疗7例马德隆畸形,其中男2例,女5例,年龄18~2 3岁;原因不明5例,外伤史2例。桡骨尺倾角37~70°,掌倾角大于16°。手术分别在前臂远端尺桡侧作纵行切口,对尺骨实施段切,桡骨楔形截骨,矫正畸形,双十字钢丝纵向加压固定尺骨,髓内针对桡骨矫形并固定。腕关节位于休息位,紧缩尺侧腕伸肌腱。 结果 术后7例腕畸形均改善,桡骨尺倾角减小到2 0~2 4°,掌倾角<15°。7例均获随访9个月~3年8个月,平均2年;与术前比较患者腕部畸形全部矫正,腕痛消失,腕关节活动及前臂旋转功能接近正常;腕关节背伸有力。 结论 尺骨段切、桡骨远端截骨、改善内固定及加尺侧腕伸肌紧缩术治疗马德隆畸形,对消除畸形、减轻腕痛、改善功能,以及减少下尺桡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刘璠  蔡玉辉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1):761-764
目的探讨局限性融合腕舟骨、大、小多角骨(scaphoid-trapezium-trapezoid,STT)的稳定性。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男4具,女2具)前臂以远标本,依次切断腕关节的桡月韧带、舟月骨间韧带、桡月头韧带、舟大多角韧带、舟头韧带,建立静态舟月分离的腕关节模型。用自行研发的新型STT融合器在标本上模拟STT融合术,并将其固定于腕关节动力学参数仪,分别模拟腕关节背伸35°-掌屈50°、桡偏10°-尺偏30°各5万次极限运动。运动前后摄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舟骨长度、桡舟间距及桡舟角变化,观察融合器各部分有无松动、变形或断裂,并对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腕关节各方向极限运动前后,作为局限性融合体稳定性指标的舟骨长度、桡舟间距及桡舟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极限运动后STT融合器无松动、变形或断裂。结论应用新型STT融合器模拟STT局限性融合术后,在腕关节背伸35°-掌屈50°、桡偏10°-尺偏30°范围内进行各方向极限运动,局限性腕骨融合体不发生位移。应用新型STT融合器行局限性腕骨融合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3.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中掌倾角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诊疗中掌倾角测量应注意的问题。方法以32例腕部受伤病人诊疗过程中拍摄的腕关节侧位片为对象,以能否分清舟、月、头三腕骨轮廓分组,能分清三腕骨的X线片采用SPC标准评价,分不清的X线片用RUO标准评价,在两个标准评价为优、良的侧位片上测量掌倾角。结果能分清三腕骨的X线片32张,SPC标准评价结果:优7张,良11张,差14差。分不清三腕骨的X线片25张,RUO标准评价结果:优2张,良10张,差13张。共得到优良的侧位片30张,其中无骨折片6张,骨折复位前8张,骨折复位后16张。掌倾角测量结果按>10°,10°~15°,>15°分组,无骨折组分别有2张,4张,0张;骨折复位前分别有6张,1张,1张;骨折复位后分别有3张,13张,0张。结论在桡骨远端骨折诊疗中,为使掌倾角测量值有可重复性和可比较性,临床应重视拍片体位以获得标准腕关节侧位片,在诊疗过程中应注意掌倾角存在生理变异。  相似文献   

4.
正常桡腕率和尺腕率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测量200个(10O人)正常腕关节X线正位片,结果显示:标准桡腕率为0.11±0.024;标准尺腕率为0.31±0.038;改良桡腕率为0.27±0.06;改良尺腕率为0.77±0.1。桡腕率与尺腕率间均呈负相关(r=-0.346~-0.418,P<0.001)。  相似文献   

5.
近排腕骨切除术后对腕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测定正常腕关节和近排腕骨切除术后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和生物力学变化,探讨近排腕骨切除术后腕关节功能丧失和并发症出现的机制。方法选用16例新鲜腕关节标本,通过CSS-44020系列生物力学试验机(中国长春试验机研究所制造),牵引腕关节于被动掌屈、背伸、尺偏和桡偏位,测量正常腕关节和近排腕骨切除术后腕关节的活动范围。然后在腕关节内放置压敏片,于中立位对腕关节施压,分析压敏片上相关信息。结果正常腕关节标本掌屈(74.2°±4.9°,-x±s,下同)、背伸63.3°±3.6°、尺偏36.8°±2.6°、桡偏20.2°±3.4°。近排腕骨切除后掌屈48.1°±5.6°、背伸43.6°±4.6°、尺偏21.0°±4.3°、桡偏10.3°±4.1°。正常腕关节的受力面积平均为(640.57±23.15)mm2,近排腕骨摘除组为(81.26±2.38)mm2。正常腕关节负荷压力为(27.68±0.73)N/cm2,近排腕骨切除组为(169.81±2.27)N/cm2。结论近排腕骨切除术后腕关节活动范围丧失较大,其应力负荷的增加明显超出了正常腕关节所承受的压力负荷,使腕关节功能丧失较多并容易在术后产生腕关节退行性关节炎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桡腕关节闭合性全脱位是少见的损伤,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病例报告患者男性,22岁,左手掌被转动的压砖机轴从尺侧冲撞致伤.伤后2小时就诊.见左手、腕肿胀,左手桡偏、左腕向尺侧成角约90°畸形,左尺骨远端关节面空虚,左腕不能活动,左桡动脉搏动微弱,左手指感觉存在.X线片见左腕诸骨向桡、背侧全脱位并伴尺、桡骨茎突骨折.即在臂丛麻醉下,两助手于前臂及手掌处作拔伸对抗牵引.术者一手固定于尺、桡骨远端,另一手将桡侧脱位的腕骨向尺侧推压,同时令助手屈曲腕关节,复位成功.用背、掌侧石膏托作腕关节功能位固定.3周后去石膏,舒筋活络中药水外洗,练习腕关节活动.6个月后复查,左腕关节伸屈功能正常,偶有酸胀感.  相似文献   

7.
儿童桡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闭合复位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探讨儿童桡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经闭合复位治疗后 ,远期对患儿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骨折后 ,在静脉麻醉和C型臂X线电视透视下施行手法复位及石膏固定 ,复位优良率达 96 %。平均 5年 6个月后 ,我们对随访患儿进行腕关节功能测定及X线检查。结果 :腕关节检查 ,外形无畸形 ,腕关节背伸、掌屈及尺、桡偏功能基本正常 ,测量桡骨内倾角范围 2 0°~ 2 5°,尺腕角范围 50°~ 68°,桡骨茎突长度范围 4~ 1 2mm ,桡骨茎突宽度 9~ 1 5mm ,即除桡骨内倾角在正常范围外 ,其余X线片测量均有异常 ,但腕关节功能却基本正常。结论 :桡骨内倾角对维持腕关节功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桡骨远端与近排掌骨关节面的对应关系正常是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德隆氏畸形一家三代4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德隆氏畸形多因桡骨远端骨骺内侧发育障碍所致的腕部畸形,常为先天家族性疾病。作者曾于2001年3月11日-3月20日偶遇一家三代4例,病史、体征和X线表现典型。现报道如下。 例1 女,44岁。半月前下雪滑倒,左肘挫伤。就诊时发现双腕畸形。自诉从小双腕无力,腕部宽粗,尺侧突出,前臂短小,向桡背侧弯曲。除前臂旋后受限外,腕、臂、肘活动正常。X线片显示双侧桡骨远端呈笔尖状,关节面向尺侧倾斜,角度>60°。腕骨以月骨为顶点呈倒锥形排列,下桡尺关节分离,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处同一水平。桡骨短粗向桡背侧弯曲,短缩约2cm。双侧桡骨头发育不良,变形。肱桡间距增大,肘外翻30°畸形。双侧桡骨上、下段骨质疏松,皮质菲薄,桡骨粗隆呈骨囊肿样改变(见图1a,1b)。  相似文献   

9.
五种治疗腕塌陷术式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23,自引:13,他引:10  
目的测定5种治疗腕塌陷术式术后腕关节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成人新鲜腕关节标本6侧,模拟不同的治疗腕塌陷的术式.于腕关节内置入压敏片,在双轴液压材料测试系统(material test system MTS,858型,美国产)上,于腕关节在中立位、掌屈5°位、背伸30°位、桡偏10°位、尺偏15°位下加载,分析压敏片上的相关信息.结果腕中立位下,正常的腕单位平均面积的负荷为[(22.9±4.3) N/cm2,±s,下同].腕舟骨远端切除+近端和头月融合术、腕舟骨全切除+头月融合术两手术后,该值无明显变化.四角融合术后,负荷值为(29.4±8.5) N/cm2.腕舟骨+三角骨切除和头月融合术后为(103.2±37.2) N/cm2,近排腕骨切除术后为(136.4±30.7) N/cm2.各功能位状态下,近排腕骨切除术以腕中立位时的负荷最高;而另4种部分腕骨融合术都以腕背伸30°位的单位面积负荷最高.结论在正常腕中立位下,通过腕关节的压应力负荷十分均匀.在腕舟骨远断切除+近端和头月融合术、腕舟骨全切除+头月融合两术后,生物力学改变不明显.四角融合术后,腕关节的单位面积负荷开始上升,腕舟骨+三角骨切除和头月融合术、近排腕骨切除术后该负荷开始大幅度上升.近排腕骨切除术后形成的桡头关节及其生物力学改变具有明显的反生理性.  相似文献   

10.
王臻  李靖 《中华骨科杂志》2015,35(2):195-200
 桡骨远端是构成腕关节、下尺桡关节的重要解剖结构,正常人的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边缘长于掌侧缘,关节面向掌侧倾斜10°~15°(掌倾角);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1~1.5 cm,故桡骨远端关节面向尺侧倾斜20°~25°(尺倾角)。桡骨下端具有掌、背、桡、尺四个面,掌侧光滑凹陷,有旋前方肌附着;背侧凸起,有四个骨性腱沟,内有伸肌腱;桡侧面延长成茎突,有肱桡肌附着及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腱鞘;尺侧面构成下尺桡关节,为前臂旋转的枢纽。因此,当桡骨远端畸形、外伤或存在肿瘤行关节重建时,如骨关节重建不良或方法不合理,则可造成腕及手指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1.
腕骨骨间韧带损伤与舟月骨分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实验条件下腕骨骨间韧带损伤与舟月骨分离形成的关系。方法8具新鲜尸体肘关节以远标本,左右各4具。将标本用夹具固定于腕关节动力学参数测试仪,作模拟屈、伸、尺、桡偏运动。并拍摄腕关节中立、前后、侧位片。分别依次切断桡舟月韧带、舟月骨间韧带掌侧部、舟月骨间韧带背侧部及桡舟头韧带。测量舟月角、头月角、舟月间距。结果随着依次切断韧带,舟月角、头月角分别增大至[(B0.0±8.7)°,(?)±s,下同]、(22.0±7.O)°,舟月间距增宽至(2.25±0.46)mm,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验中舟骨周围骨间韧带切断的顺序及入路符合舟月骨分离背伸、旋后、尺偏的损伤机制,舟月骨间韧带、桡舟月、桡舟头韧带损伤可产生静态舟月骨分离。  相似文献   

12.
1 病例报告 患者男 33岁 ,因机器压伤致右前臂肿痛畸形、腕关节活动受限 5h于 1999— 0 9— 2 3入院。查体 :右前臂中段背侧肿胀、压痛、纵轴叩击痛阳性 ,可及骨擦音及异常活动。右腕部鼻烟盒肿胀 ,近端压之空虚 ,腕关节活动受限 ,各手指屈伸及感觉正常。X线片示右腕舟状骨近端向尺侧旋转 90°水平脱位 ,桡月及头月关节在位。下尺桡关节脱位 ,尺骨向远端移位 5mm。右桡骨中下段骨折 ,重叠 5mm(见图 1)。入院后即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 ,复片示腕舟状骨脱位及下尺桡关节脱位横形已复位 ,但桡骨骨折对位不良 ,于 1999— 10— 10行切…  相似文献   

13.
部分腕骨融合术对腕关节生物力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部分腕骨融合术后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压力负荷及对腕关节生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用12例新鲜腕关节标本随机分为3组,A组舟大小融合术;B组舟骨三角骨切除+头月融合术;C组四角融合+舟骨切除术。通过CSS-44020系列生物力学试验机,用100N力,以5mm/s的速度分别牵引腕关节被动掌屈、背伸、尺偏和桡偏,并测量A、B、C3组标本的活动角度。然后,于腕关节内放置压敏片,用自制的实验架将腕关节固定于中立位,以5N/s的压速对腕关节施压至200N,维持60s后测量压敏片上各组标本的受力面积和压力负荷。结果(1)活动范围A组掌屈(68.4±5.2)°(x-±s,下同)、背伸(51.5±4.6)°、尺偏(24.5±2.3)°、桡偏(15.7±3.4)°。B组掌屈(64.5±7.1)°、背伸(60.0±5.2)°、尺偏(42.4±3.2)°、桡偏(26.9±5.2)°。C组掌屈(61.9±6.6)°、背伸(54.9±5.3)°、尺偏(27.1±3.9)°、桡偏(17.0±4.9)°。(2)腕关节的受力面积A组为(265.00±8.97)mm2。B组为(125.81±5.97)mm2。C组为(164.00±8.43)mm2。(3)负荷压力A组为(53.87±3.07)N/cm2。B组为(112.86±0.74)N/cm2。C组为(55.28±5.11)N/cm2。结论舟大小融合术、舟骨切除+四角融合术对腕关节应力负荷的影响与正常腕关节相比变化不大,而舟三角骨切除+头月融合术对腕关节的影响较大,其应力负荷的增加明显超出了正常腕关节所承受的压力负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部分腕关节韧带生物力学的特性。方法 成人新鲜腕关节标本 16侧 ,在SWD 10型材料实验机上 ,以 5mm/min的定速率拉伸部分腕关节韧带直至韧带断裂 ,测定断裂时韧带承受的最大拉伸力和刚度。结果  8侧桡尺骨远端与腕关节连接的韧带中 ,以尺月韧带的最大拉伸力和刚度最大 ,达 [(2 19.2± 5 5 .4)N ,和 (65 .5± 19.6)N/mm2 , x±s,下同 ]。尺三角韧带和尺侧囊结构的最大拉伸力和刚度最小 ,为 (5 4.0± 2 5 .5 )N、(17.8± 6.0 )N/mm2 ,和 (5 8.7± 17.6)N、(13 .4± 4.7)N/mm2 。另 8侧中 ,舟月骨间韧带的最大拉伸力和刚度较大 (2 86.1± 90 .8)N、(95 .5± 40 .0 )N/mm2 ,而月三角骨间韧带则更大 (3 75 .3± 5 2 .6)N、(179.0± 3 9.0 )N/mm2 。结论 近排腕骨间韧带的最大拉伸力和刚度较桡尺骨远端与腕骨连接的韧带大 ,其中月三角骨间韧带的最大拉伸力和刚度较舟月骨间韧带大。桡尺骨远端与腕骨连接的韧带中 ,尺月韧带的最大拉伸力和刚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经舟骨月骨周围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应用解剖 腕骨的结构复杂,八块腕骨分为近、远两排,从桡侧向尺侧远排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远端与掌骨基底部形成腕掌关节,其近端与近排腕骨形成腕骨间关节。近排依次为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前三块腕骨与桡骨远端形成桡腕关节。桡腕关节是典型的椭圆关节,由桡骨腕关节面和关节盘的下面构成关节窝,舟、月、三角骨构成关节头,关节囊松弛,关节腔较宽,其外有韧带增强。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腕双舟骨在临床较为少见,国外统计发生率不足5/1000,现报道1例先天性双舟骨合并家族性高弓足。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4岁,因行走不慎滑倒摔伤右腕部,即来我院治疗。检查:右腕略肿胀,腕关节屈30°、伸20°,尺、桡偏均10°,鼻烟窝部无压痛。拍腕关节正、侧、后前斜位X光片示:右腕关节腕骨序列无异常,未见骨折征象,舟状骨于其腰部见一边缘光滑、密度略高、有凹凸咬合面的类“关节”间隙,宽约1mm,将舟状骨一分为二。舟状骨整体外型轮廓连贯、自然、无中断。拍健侧腕关节X光片示:左腕舟骨结构完整,形态未见异常。询问病史,既往右腕关节无外…  相似文献   

17.
正常腕关节桡腕关节面应力分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正常腕关节桡腕关节面的应力分布特点及其与腕关节位置的关系。方法  5侧标本通过克氏针固定前臂于中立位 ,调整加载支架 ,使腕关节分别处于中立、掌屈 30°、背伸 30°、尺偏 30°及桡偏 1 0°,通过桡侧、尺侧屈腕肌腱、桡侧、尺侧伸腕肌腱 ,垂直加载 1 2kg固定负荷 ,富士压敏薄膜通过腕关节背侧切口置入 ,应用颜色密度测量仪FPD— 30 5E及密度压力转换器FPD— 30 6E分别测量舟骨窝、月骨窝的应力。结果 舟骨窝及月骨窝内应力分布不同 ,且随腕关节位置的改变而变化。结论 正常腕关节桡腕关节面存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应力分布区 ;桡舟关节并非紧密嵌合 ,舟骨窝内应力分布不均匀 ;桡月关节在腕关节中立、掌屈、尺偏位时嵌合不紧密 ,月骨窝内应力分布不均 ;而在腕关节背伸、桡偏时嵌合紧密 ,应力均匀分布 ;腕关节背伸位时 ,舟骨窝及月骨窝的应力最大  相似文献   

18.
腕关节是连接手与前臂的唯一关节,面积虽小却由5块掌骨、8块腕骨及远端尺桡骨等15块骨组成,包括远端尺桡关节、腕尺关节、腕桡关节、腕中关节、腕骨间关节及腕掌关节等多个关节。由于手的功能至关重要,而支配手的重要神经血管均经过腕关节,选择手术入路的一般原则在腕关节处得以充分体现:1充分暴露;2可适当延长切口;3保护神经、血管及肌腱、韧带等重要组织;4减少附属结构的损伤;5尽可能使伤口一期愈合;6切口美观[1]。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测量正常腕关节主动极限位置下各主要腕骨间的夹角等参数,探讨腕关节不稳的因素,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招募3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双侧共60个腕关节)为正常组。将自2013-12—2015-01于本院就诊的腕关节外伤及疼痛史的30例设为患者组。正常组与患者组均采用标准X线摄片技术,于中立位、极限桡偏位、极限尺偏位摄正位X线片,计算腕高比;于中立位、极限掌屈位、极限背伸位摄侧位X线片,测量舟月角、头月角、桡月角,依据正常组数据计算出本研究的诊断标准,分析患者组数据。结果所得正常范围:极限掌屈位:舟月角50.08°~75.04°,头月角0.39°~45.9°,桡月角25.72°~38.97°;极限背伸位:舟月角29.17°~43.31°,头月角-51.57°~-25.62°,桡月角-32.55°~-12.81°;极限桡偏位腕高比0.481~0.584;极限尺偏位腕高比0.492~0.588。患者组加摄极限位X线片后,11例发现异常,其中2例桡月角异常,4例舟月角异常,3例头月角异常,2例腕高比异常。结论极限位置时各参数均较中立位时发生显著变化,说明相应的腕骨间活动幅度较大,而相应的韧带随之处于张力状态;个别正常人的参数接近本研究所得正常范围的临界值,这类人群受轻微外伤后更容易发生腕关节不稳;对于功能位时症状阳性而X线片阴性的患者,需加摄极限位X线片,可提高腕骨间不稳定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腕关节活动度对腕舟骨、大、小多角骨(seaphoid-trapezium-trapezoid,STT)融合体稳定性的影响,了解STT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安全活动范围。方法6具新鲜尸体前臂标本,所有腕关节均先建立舟月骨分离并行STT融合术,然后模拟腕关节的屈、伸、尺偏、桡偏及环转运动。运动前后拍摄腕关节标准正侧位片,测量桡舟角、桡舟间距和舟骨长度,并观察内固定松动、弯曲情况。所有腕关节均采用运动前后自身对照。结果当腕关节屈曲60°、背伸45°、桡偏15°及环转运动前后,桡舟角、桡舟间距、舟骨长度、内固定松动阳性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偏活动时上述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腕关节在屈60°、伸45°、桡偏15°范围内运动,对STT 融合体稳定性无影响,但应避免环转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