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1):F0003-F0003
科室概况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麻醉科自1955年建科以来,已经历了40余年的历程。麻醉科全体工作人员团结进取,艰苦创业,使麻醉科的学科建设不断发展,技术不断提高,管理不断完善。从原来的5名麻醉科医师发展到今天的45名,70%以上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麻醉医师和18名重症监测专业护士,  相似文献   

2.
对麻醉科医师曾有不同的称呼,显然,称"师傅"与"麻醉师"不妥,这给人以工匠的感觉。麻醉学不仅是一种技术,而且还有系统的理论作指导,所以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学科。现今许多人自称为"麻醉医师",这样称呼强调了其资格应是医师,也就是说此职业必须由医科大学院校毕业生担任,但这种称呼易被误解为其工作只限于纯麻醉业务。众所周知,现代麻醉学的业务范围已由临床麻醉扩大到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与疼痛性疾病的诊治,麻醉科已由辅助科室改变为临床科室。我以为"麻醉医师"的称呼不能全面反映其业务内容,应和内科医师、外科医师、妇产科医师、皮肤科医师等一样,称呼为麻醉科医师。此称呼的意义是,麻醉科医师不仅从事临床麻醉,也从事麻醉科的重症监测治疗与疼痛诊治。建议凡遇需使用称呼时,一律用麻醉科医师名称,屏弃"麻醉医师"等不恰当的名称。这不仅能使社会正确认识麻醉科,也可使麻醉科医师全面理解自己的职责。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我国麻醉领域的发展,提高各级医院麻醉科的治疗水平,由中华医学会继续教育部、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培训中心主办的《全国麻醉科主任学术研讨会及高级研修班》于2004年7月上旬在北戴河举行。 1、征文内容:麻醉学基础研究;临床麻醉与研究;疼痛治疗与研究;重症监测治疗与研究;麻醉相关新技术、新业务进展;其他。  相似文献   

4.
卫生部(89)第12号文件指出,麻醉科应从辅助科室转变为临床科室,应发展成为包含临床麻醉、麻醉后重症监测病房(PACU)与疼痛治疗门诊和病房等业务的二级临床科室。这是卫生部对麻醉科改制和建设的基本内涵。文件颁布以来全国麻醉学科出现了巨大变化,但发展并不平衡,有的已达高水平,有的还十分薄弱。山东省麻醉学会曾于1997年6月开展过一次以在职人员总人数、学历、职称和职务为主要内容的调查,目的在了解麻醉队伍现状。总人数反映队伍大小,学历反映文化素质,职称和职务反映技术水平。同样1979年12月也曾做过一次相同的调查。今根据两次调查,…  相似文献   

5.
简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山一院)麻醉科组建于1958年,1985年发展为临床麻醉学科。历任主任:伍守仁、周树芬、张尚礼、陈秉学、黄文起。中山一院麻醉科由单一临床麻醉工作发展至今,成为多亚学科领域的一个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时至今日已成为广东省以及南方多省中麻醉科技术力量最雄厚的学科之一,在港澳和东南亚均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中山一院麻醉科由医院本部麻醉科+黄埔院区麻醉科组成,共有63位员工(49+14),其中3位教授,8位副教授。90%以上麻醉医师已获得或在读硕士、博士学位,其中多名医生曾留学研修于美国、欧洲、日本和香港。其科室文化是“学无止境,关爱生命,自强不息”。建制由以下亚学科组成:临床麻醉,1958年成立,现设15个专科麻醉组;疼痛治疗门诊以及疼痛学组,1989年成立,每天均有专家出诊;重症监测病区,1992年成立,1997年归入外科;麻醉复苏室,1998年成立,现有12张复苏床;体外循环学组,1975年成立,每天可进行4台体外循环。现状中山一院麻醉科技术力量雄厚。1994年被卫生部评定为全国临床麻醉管理及重症监测治疗培训中心。目前申报国家药物研究基地,已有8位医生、护士获得GCP培训证书。拥有多项科研项目并有不同国籍或地区的受聘客座教授,每年有许多不同国籍的知名教授、学者来我科参观访问,进行学术交流。学术风气浓厚,业务学习、病历讨论及专题讲座制度化。至今已举办7届国家级麻醉继续教育学习班每年招收45名以上全国各地(包括澳门特区、非洲)进修医生的培训。从1984年开始并至今承担中山大学(以及原中山医科大学)临床麻醉学本科教育和麻醉学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工作。目前已有美国医学本科生来到我科完成海外培训课程。  相似文献   

6.
一、麻醉工作计分的意义 麻醉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人员相对短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职业风险高等特点。在工作方面,麻醉科作为一个完全处于被动的科室,工作量基本不由自己支配。随着医院的发展,特别是外科床位和手术台数增加及手术的复杂程度也在不断增大,致使麻醉医师的劳动强度也在不断加大。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麻醉监测的临床与科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监测对于麻醉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监测(monitor)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monere,原意是警告和发出预告.由于临床麻醉自身的特殊性,只要给病人实施麻醉,就离不开麻醉科医师的持续监测.麻醉监测可以说是伴随现代麻醉学的诞生而产生的.说监测是麻醉科医师的看家本领一点都不为过.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把Vigilance(希腊语中的不眠之神)作为座右铭.认为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词汇能更好地描述麻醉科医师的职责.  相似文献   

8.
<正>麻醉科护士(Certified Registered Nurse Anesthetists,CRNA)是指具有护士资格证,接受过教育和培训,能协助麻醉医师进行麻醉的准备、维持、监测并管理麻醉患者的护士~([1])。随着临床麻醉工作量的增加及护理专科化的发展,麻醉科护士的发展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麻醉科护士可以减轻麻醉科医师的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为手术提供便  相似文献   

9.
临床麻醉监测是实时监测麻醉期间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帮助麻醉科医师作出正确判断和及时处理,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保证手术安全,促进术后转归。麻醉期间临床监测的步骤1.首先完成ECG、无创血压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2.设置血压自动测量时间(间隔2~5min);3.通常观察Ⅱ和Ⅴ导联ECG;4.观察SpO2图形和数值,开启脉搏音,并设置低限报警功能;5.麻醉科医师必须在麻醉期间全程始终在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江苏省部分城市麻醉科医师工作压力来源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应对策,并探讨医院逐步建立麻醉科、麻醉医师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干预机制。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在江苏省23所医院432名麻醉科医师中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江苏省部分城市麻醉科医师工作压力来源依次为麻醉工作中的风险或意外,劳动时间过长,科研、职称晋升,领导的要求,医患关系,外科医师的干预,麻醉设备、药品不足。麻醉科医师的工作压力主要受工作风险、休假制度、每日手术例数的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江苏省部分麻醉科医师工作压力来源虽是多方面的,但有所侧重,各医院应有针对性地逐步建立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以减轻麻醉科医师压力,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相似文献   

11.
《重症监护治疗手册》第2版已出版发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0,20(4):225-225
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杭燕南等主编 ,王一山和孙大金教授审阅的“重症监护治疗手册”第 2版 ,已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出版。该手册由上海市各大医院内、外、妇产、急诊、麻醉科专家撰写 ,共分四篇 ,96章 ,5 4万字。包括重症监测技术 ,重症治疗方法 ,各种疾病和综合征的治疗及ICU中常用药物。内容新颖、丰富 ,简便实用 ,可供内、外、妇儿、麻醉、ICU医师和急诊科医师抢救以及治疗重危病人时参考。该手册定价 2 6 5 0元 ,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重症监护治疗手册》第2版已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2.
现代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重症监测治疗、生命复苏、疼痛机理和诊治的综合性学科。随着二级学科地位的确立,医院麻醉科的工作任务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主要是: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安定、无痛、肌松及合理控制应激等必需条件;在麻醉期间对病人的生理机能进行监测与调控;维护病人在手术前、中、后各阶段的安全并防治并发症;麻醉后重症监测治疗病房(PACU)的建立与管理;急救与生命复苏;疼痛机理的研究及其临床诊治等。为此,麻醉科的组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国麻醉学科的迅猛发展,麻醉科这一名称已不能适应麻醉学科所实际从事的急救复苏、麻醉前患者评估、门诊检查麻醉、日间手术麻醉、疼痛门诊或疼痛诊疗中心(含疼痛治疗病房)、手术室内住院患者的临床麻醉、麻醉后恢复室与麻醉手术后重症监护单位(PACU、AICU)、手术后急性疼痛镇痛服务、分娩镇痛服务、以及患者手术麻醉后康复指导等工作内涵,迫切需要为麻醉科选择(或创造)一个更能涵盖麻醉学科所实际从事的工作范畴、  相似文献   

14.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6,22(1):I0001-I0001
科室概况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麻醉科于1951年成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形成建制齐全、具有较大规模、能够完成各类手术麻醉和危重病人的抢救、并胜任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现代化科室。现有各级医师42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13人,主治医师16人,住院医师9人.有15人为国外学成回国。麻醉科由以下亚单位构成:第一住院部麻醉科、第二住院部麻醉科、  相似文献   

15.
各位代表 :在 2 0 0 0年全国麻醉学术年会召开的今天 ,我代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向各位代表回顾一下我国麻醉学科所取得的成绩 ,并就本届麻醉学分会所做工作进行汇报。一、我国麻醉学科水平明显提高 ,麻醉科医师已成为临床多重角色近年来 ,我国的麻醉学科在临床麻醉、急救复苏、重症监测以及疼痛治疗等多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麻醉学科的进步充分体现在对“麻醉可控性”的提高。1 在临床麻醉方面 :随着新的麻醉药物的应用和临床麻醉设备的改善 ,临床麻醉中采用全身麻醉的比例有所提高。靶控静脉输注麻醉 (TCI)将微电技术应用于临床麻醉 …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手术量日益增加,麻醉科医师的工作负荷不断加大,因疲劳工作导致发生人为错误的风险增加。人工智能的出现不仅可以协助麻醉科医师进行部分临床工作,提高麻醉科医师的工作效率,优化围术期的麻醉管理,还可以构建大型数据库、智能化教学等,为麻醉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人工智能在麻醉学科的应用也伴随着风险与挑战:数据收集、隐私保护、机器学习模型的透明化等。本文就人工智能在麻醉学科的前景与挑战进行综述,为人工智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5,21(1):F003-F003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是全国最早建立麻醉专业的学科,自1947年即有专业麻醉医师,并于1964年正式建科。现有麻醉医师25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9名,博士6名,硕士7名,拥有博士导师1名和硕士导师4名。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麻醉学的发展开始于50年代,在60年代中期形成独立的医学专业。这时一些主要的外科医院建立了麻醉科或麻醉学实验室。某些研究所里开始教授研究生课程,并举行了麻醉学和重症监测治疗的第一次会议。1969年在综合医院组建成第一个独立的麻醉科,承担全院的麻醉和重症抢救任务。然而,俄罗斯麻醉学进一步的发展则有它自己的命运。有一些有影响的医生(多数是以前的外科医生和病理生理学家)在重症抢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睡眠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快节奏生活的到来,罹患睡眠障碍的患者越来越多,失眠作为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其病患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与此同时,睡眠医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我国睡眠医学发展迅速,已经由最初的睡眠实验室发展成为如今拥有5 000多家的睡眠诊疗中心,虽已初具规模,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科整合度不高,对于顽固性失眠缺乏有效治疗方案等。由于医学学科分类越来越细,麻醉科医师目前多专注于事临床麻醉,虽局限于手术室,但在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上,麻醉科医师却拥有先天优势,如针对顽固性失眠,麻醉科医师可利用熟练掌握的麻醉技术及麻醉药物帮助患者迅速纠正睡眠债务、斩断恶性循环;此外,由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星状神经节阻滞、针灸、麻醉睡眠、康复理疗等多种治疗方案构成的多模式睡眠治疗,为临床上经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失眠患者提供了有效、可靠的选择。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麻醉科医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更广泛的领域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呼吸功能的临床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功能是维持生命活动和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重要生理活动之一。手术前和麻醉时进行呼吸功能的监测是判断呼吸系统的变化,估计病人对手术麻醉的耐受性,防止并发症,预测手术和麻醉后转归的重要手段;对指导进行必要的治疗护理,以及急救复苏、氧治疗、重症监护等也具有重要意义。一、呼吸监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范围随着各种呼吸监测仪器的改进,监测的内容不断增多,方法日臻完善,精确性不断提高,使呼吸功能监测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在手术麻醉范围内基本上可以在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