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1846年Holmes首先描述麻醉后,即伴随产生了麻醉深度的概念.然而,直到1937年方形成由Guedel提出的经典乙醚麻醉分期.此后半个多世纪,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麻醉的内涵不断更新,与之相对应的麻醉深度的概念亦处于探索和讨论之中.目前,更倾向于将麻醉视为一种状态,包括意识消失、感觉和运动阻滞及降低应激反应.不同麻醉药物旨在达到不同组分的要求,因此,全身麻醉经常辅用肌肉松弛药、镇静催眠药、麻醉性镇痛药,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运动诱发电位在脊柱脊髓手术监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0例脊柱脊髓手术患者采用经颅电刺激-四肢肌记录肌活动电位,行术中脊髓机能监测,其中对采用经颅电刺激-四肢肌记录无效者,配合经脊髓硬膜外刺激-四肢肌记录肌活动电位。结果30例采用经颅电刺激-四肢肌记录方法,其中26例于术中和术后都记录到了正常的运动诱发电位波形。其余4例改为使用经脊髓硬膜外刺激-四肢肌记录方法后,共29例患者的运动诱发电位获得记录。结论采用经颅电刺激,并配合经脊髓硬膜外刺激-四肢肌记录肌活动电位,使术中对脊髓内部运动传导通路机能监测的有效率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3.
神经外科术中唤醒麻醉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导航及术中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向现代解剖-功能模式转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并显著改善了手术效果.在术中唤醒状态下,应用电刺激技术进行脑功能监测,是目前在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灶的同时保护脑功能的有效方法.通过术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对全身麻醉术中唤醒技术的要求很高,这种麻醉方法既需要在切开和关闭颅骨过程中患者镇痛充分、能够耐受手术从而在麻醉与清醒过程中平稳过渡,又需要患者术中大脑皮质电刺激时维持清醒状态,配合神经功能测试;而且在手术中有效控制呼吸道,不发生呼吸抑制,同时保证患者的舒适性而不误吸、无肢体乱动.  相似文献   

4.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臀部及下肢择期手术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60~91岁,ASAⅡ~Ⅲ级,术前无严重心肺疾患,包括坐骨结节囊肿切除,股骨颈骨折内固定以及下肢骨折内固定等。随机分为腰骶丛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硬膜外阻滞组(Ⅱ组),每组30例。2组均常规监测BP、HR、RR、SpO2。  相似文献   

5.
神经外科麻醉对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麻醉对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以期为麻醉和手术处理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我科17例全麻手术病人,分成颅内疾病手术组(A组)与脊柱、脊髓疾病手术组(B组),于术前、麻醉(诱导完成)、术始、术中、术毕和术后6个时程连续监测SEP的潜伏期、波幅及波形并记录。结果麻醉后SEP潜伏期延长5.96%,波幅下降24.00%,未出现波形消失的情况。结论麻醉抑制SEP,表现为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下降,但未出现波形消失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舒芬太尼和芬太尼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麻醉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全身麻醉药物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苏醒期恢复情况及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50例择期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切除术患者,随机接受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全身麻醉,观察并记录麻醉诱导后、插管后1 min、头架固定时、切开皮肤、切开硬脑膜、关闭硬脑膜、恢复呼吸即刻和拔管即刻等不同观察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等项指标的变化,测定麻醉诱导前后血糖和肾上腺素水平.结果 与基础值相比,两组患者在切开硬脑膜、恢复呼吸即刻和拔管即刻心率增加(均P<0.05),麻醉诱导后、切开硬脑膜、关闭硬脑膜时平均动脉压下降(均P<0.05),但芬太尼组患者在切开皮肤和拔管即刻均出现平均动脉压升高现象(P<0.05).手术过程中不同观察时间点,芬太尼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高于舒芬太尼组(P<0.05或P<0.01),舒芬太尼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早、拔管时间短(均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切开皮肤30min、拔管即刻血糖和肾上腺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与芬太尼组比较,舒芬太尼组患者在不同麻醉时期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更小;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和肾上腺素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在脊柱脊髓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连续短脉冲头皮电刺激,应用硬膜外电极于脊髓记录18例脊柱脊髓疾病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运动诱发电位.根据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标准对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以手术中首次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幅和潜伏期作为参照值,8例脊柱侧弯患者施行脊柱矫形手术过程中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幅和潜伏期均无异常变化;10例行椎管内及脊髓手术患者,手术中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形改变、波幅降低,改变手术方向或经短暂休息后恢复正常.根据JOA评分,手术后所有患者感觉和运动功能均较手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6,P=0.008;Z=-2.828,P=0.005).结论 手术中脊髓运动诱发电位监测可及时、客观地反映神经功能,有效避免手术中神经损伤及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在监测过程中,头皮电刺激记录到的脊髓运动诱发电位D1波波形清晰、稳定,且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方式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2013年我院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行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结果 2组患者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明显低于麻醉前,仅在诱导80min时,静脉麻醉组低于吸入组;2组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血氧浓度均无显著性差异;静脉麻醉组脑氧供指标相比麻醉前无显著差异,而吸入麻醉组显著升高。结论吸入麻醉与全凭静脉麻醉均能够有效维持神经外科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吸入麻醉能够降低脑耗氧量,静脉麻醉能够维持体感诱发电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监测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保护运动功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4例神经外科患者手术中实时监测SEP,当术中波形发生异常变化时调整手术操作以改善SEP,评估发生各型变化的患者术后运动功能情况。分析对比术中、术毕SEP变化与术后肌力的改变,并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36例患者出现Ⅰ型SEP变化,其中34例患者术后肌力未见明显异常,2例患者肌力较前减退;7例患者出现Ⅱ型SEP变化,术后均未出现运动功能障碍;5例患者出现Ⅲ型SEP变化,术后均出现肌力减退;6例患者出现Ⅳ型SEP变化,术后5例患者出现肢体完全偏瘫。术中术毕SEP无变化组肌力下降率显著低于变化组。结论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动态监测SEP能实时发现神经功能损伤,便于术者及时采取措施保护神经功能。根据SEP的改变还有助于预测患者术后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观察瑞芬太尼静脉注射和罗哌卡因头皮局部麻醉抑制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期间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作用.方法 选择40例择期行开颅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患者,根据计算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芬太尼静脉沣射组(静脉麻醉组)和罗哌卡因头皮局部麻醉组(局部麻醉组),每组20例患者.分别于上头架前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或1%罗哌卡因头钉处局部浸润麻醉,记录麻醉诱导前、给予局部麻醉药前、头架固定即刻,以及上头架后1、3、5和10 min的平均动脉压、心率.结果 两种麻醉方法虽均具有减慢心率的作用,但是以瑞芬太尼静脉注射对患者上头架后所有观察时间点心率的降低作用更为显著,且低于局部麻醉组(上头架后1 min:t=2.027,P=0.050;上头架后3 min:t=3.244,P=0.002;上头架后5 min:t=-6.850,P=0.012;上头架后10 min:t=-2.774,P=0.009).无论采用何种麻醉方法,患者上头架后所有观察时间点平均动脉压均维持平稳,无明显波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而且.麻醉方法与测量时间之间无交互作用(P=0.577).但同一种麻醉方法的不同观察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与给予局部麻醉药前比较,静脉麻醉组患者上头架后第5和10分钟时平均动脉压下降(t=5.200,P=0.007;t=7.400,P=0.000);局部麻醉组患者上头架后第10分钟时平均动脉压下降(t=5.600,P=0.002).结论 神经外科手术上头架前静脉_沣射瑞芬太尼1 μg/kg和罗哌卡因头皮局部麻醉均可有效减轻上头架导致的血流动力学波动,静脉注射瑞芬太尼更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Multilevel laminotomy entails the risk of instability of the spine.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n application of the open-door laminoplasty technique in pediatric spinal neurosurgery. A standard laminotomy is performed at one side while a groove is drilled out at the other side to preserve the internal periosteum of the lamina. This allows a rolling elevation without complete separation of the laminae. The advantages of such a method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背景:瑞芬太尼有超短效作用及代谢不依耐肝肾和无组织蓄积作用的特点,丙泊酚亦为起效迅速的超短时效静脉麻醉药,异氟烷是对肾功能影响最小的吸入麻醉药,均为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的理想麻醉维持用药。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药物的复合方法用于肾移植手术中的临床可行性和安全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病例对比观察,于2006-04/2008-1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完成。 对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拟行肾移植手术患者80例,男 42例,女38例,年龄(49±9)岁,体质量(62.8± 5.3) kg,身高 (163.9±12.8) cm。异氟烷由雅培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532Z8。丙泊酚由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040300。瑞芬太尼由湖北宜昌人福制药公司提供,批号:060356、080205。 方法:按麻醉维持用药不同随机分为异氟烷+瑞芬太尼组40例和丙泊酚+瑞芬太尼组40例。两组患者麻醉诱导药物相同。异氟烷+瑞芬太尼组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与持续吸入异氟烷0.75%~1%,并根据手术需要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手术结束前15 min停吸入麻醉药,结束前5 min停止瑞芬太尼输入。丙泊酚+瑞芬太尼组持续泵注瑞芬太尼 0.1~0.2 μg/(kg•min)与持续泵注丙泊酚(靶浓度1~3 mg/L),并根据手术需要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手术结束前 20 min停止丙泊酚输入,结束前5 min停止瑞芬太尼输入。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各组术中各时段血压及心率变化,麻醉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意识状态评分。 结果:与基础值比较,两组患者于诱导后血压及心率降低显著(P < 0.05),插管时血压及心率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异氟烷+瑞芬太尼组拔管时舒张压和心率均显著低于丙泊酚+瑞芬太尼组(P < 0.01)。异氟烷+瑞芬太尼组停药后神志和呼吸恢复非常迅速,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快于丙泊酚+瑞芬太尼组(P < 0.01),且异氟烷+瑞芬太尼组苏醒平稳和耐受气管导管情况良好;拔管后30 min异氟烷+瑞芬太尼组意识状态评分显著优于丙泊酚+瑞芬太尼组,拔管2 h后两 组意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异氟烷+瑞芬太尼组术后无呼吸遗忘及呼吸抑制,术后2 h内躁动及嗜睡发生率明显低于丙泊酚+瑞芬太尼组(P < 0.05)。拔管后呼吸遗忘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瑞芬太尼持续微量泵输注复合异氟烷麻醉用于肾移植手术安全有效,可缩短拔管时间,且患者苏醒质量更高,有利于患者恢复,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功能神经外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02—2014-02于我院行外科手术的患者共150例,按入院顺序号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在手术结束前30min,观察组微量泵注入右美托咪定0.4μg/kg。对照组注入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比较2组静注右美托咪定(或生理盐水)10min后的Ramsay镇静评分,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异常情况,苏醒时间、清醒拔管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静注右美托咪定10min后的Ramsay镇静评分为(2.7±0.6)分,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分别为(25.5±12.4)min、(30.4±5.6)min,显著好于对照组(t=5.269、4.735、4.381,P0.05)。观察组切口缝合时、术后1h、术后2h的脑氧摄取率及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样差均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显著低于对照组(χ~2=9.058,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是功能外科手术麻醉的较佳选择,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具有美好的前景,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