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芪丹通脉片(QDTMT)对心肌梗死后气虚血瘀证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作用及对HIF-1α、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以结扎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梗死组(MI)组、MI+芪丹通脉片小剂量(MI+QDTMTL)组和MI+芪丹通脉片大剂量(MI+QDTMTH)组。术后24 h各组均用生理盐水配制成等体积药液灌胃,4周后动态评价各组大鼠气虚血瘀表征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梗死边缘区CD31的表达,测定各组大鼠缺血心肌中新生血管数、微血管密度,于第7日、14日及28日时检测心梗边缘区HIF-1α和VEGFmRNA的表达。结果 (1)Sham组无气虚血瘀证相关表现,而MI组、MI+QDTMTL组和MI+QDTMTH组都有气虚血瘀的相关表现,且MI组表现最为明显。(2)MI+QDTMTL组和MI+QDTMTH组CD31的表达较MI组增强,且MI+QDTMTH组高于MI+QDTMTL组。(3)与MI组相比,MI+QDTMTL组和MI+QDTMTH组心梗边缘区新生血管数及微血管密度增加,且MI+QDTMTH组高于MI+QDTMTL组。(4)RT-PCR结果显示,心梗后7 d、14 d时MI+QDTMTL组和MI+QDTMTH组HIF-1αmRNA及VEGF mRNA相对表达量较MI组增高,28 d时MI+QDTMTL组和MI+QDTMTH组HIF-1αmRNA及VEGF mRNA相对表达量较MI组降低。结论 QDTMT能够改善心梗大鼠气虚血瘀的症状,增加心梗边缘区新生血管数和微血管密度,调控HIF-1α与VEGFmRNA的表达,为心梗后心功能的改善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其机制可能与活化HIF-1α信号调控HIF-1αmRNA及VEGF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从肝治心组方对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从肝治心组方(CGZXP)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复制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设CGZXP组、生理盐水(NS)组,7d及14d后分别取材(梗死与非梗死区交界处、梗死中心区心肌组织),用碱性磷酸酶(ALP)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法,LEICAQ550CW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缺血心肌微血管密度、VEGF蛋白表达情况,同时比较用药前后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结果CGZXP组7d、14d单位面积微血管密度、VEGF蛋白表达均较NS组明显增加(P<0.01),并能相应减少心肌梗死的面积,对梗死中心区心肌的血管生成作用弱于梗死与非梗死交界部位.结论本研究初步证实CGZXP能促进实验性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微血管生成,缩小心肌梗死面积;CGZXP对VEGF表达的上调可能是其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芪丹液促进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复方芪丹液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大、中、小剂量芪丹液对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致急性心梗(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模型进行干预,并设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消心痛组。通过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法测定Ⅷ因子,并计算缺血心肌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结果 模型组MVD较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消心痛及芪丹大、中剂量组结扎后7天、14天,其MVD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AMI后7天,模型组VEGF蛋白表达除较正常组升高外(P〈0.05),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14天时芪丹大、中剂量组及消心痛组VEGF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5或P〈0、01)。AMI后7天、14天时模型组bFGF蛋白表达均上调,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两时间点随时间延长表达下降(P〈0.05);消心痛组及芪丹大剂量组7天及14天时bFGF表达均高于模型组(P〈0、01)。AMI后7天与14天模型组VEGFmRNA、bFGFmRNA均高于正常组、假手术组,消心痛及芪丹大、中、小剂量组高于模型组。各组7天与14天条带相比较,治疗组bFGFmRNA表达随时间的延长表达不变,而模型组缺血心肌中bFGFmRNA表达呈逐渐下降趋势。7天及14天VEGFmRNA的表达与时段变化没有明确的趋势。结论 芪丹液能够持续上调促血管新生因子VEGF、bFGF基因与蛋白的表达,提高缺血心肌毛细血管密度,促进心肌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复方芪丹通脉片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心肌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方法制备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恬尔心组及芪丹通脉片高、中、低剂量组.缺血30 min,再灌注2 h,采全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0含量,用HE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并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芪丹通脉片高、中、低剂量组均可增加血清IL-10含量,减少炎性细胞浸润,减轻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其中高剂量组明显优于低剂量组,且与恬尔心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益气活血复方芪丹通脉片可促进内源性IL-10大量释放,减少炎症反应,改善受损的心肌超微结构,发挥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复方芪丹通脉片(QDTMT)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电图及心肌中核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芪丹通脉片低剂量组(0.36g/kg)、芪丹通脉片中剂量组(1.08g/kg)、芪丹通脉片高剂量组(3.24g/kg)及恬尔心组(5mg/kg),各组均用生理盐水配制的等体积药液灌胃,每日1次,共7d。采用冠脉结扎的方法,造成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记录心电图并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中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QDTMT各剂量组和恬尔心组均能减慢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的心率,减轻ST段抬高程度。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F-κB的表达显著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QDTMT各剂量组和恬尔心组NF-κB的表达显著减少(P〈0.01)。结论QDTMT能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中NF-κB蛋白的表达,从而对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方芪丹液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造成AMI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芪丹液大、中、小剂量组和消心痛阳性对照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结扎后7d、14d取心肌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并利用NBT染色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结果各治疗组14d心肌梗死面积均小于7d,但无统计学意义;7d时,消心痛组、芪丹大剂量组梗死面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d0.05);14d时,消心痛组、芪丹液大剂量组、芪丹液中剂量组亦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组织HE染色光镜下可见缺血区心肌肿胀、炎细胞浸润、空泡样变性,细胞溶解,梗死区可见纤维化。以上变化模型组最为明显,芪丹液大、中剂量组及消心痛组介于正常与模型组之间。同组间7d与14d差别不明显。结论芪丹液可明显缩小急性心肌梗死大鼠梗死面积,对心肌缺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组方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缺血心肌组织血管新生作用和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心梗模型后,将40只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麝香保心丸、益气活血组方。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梗死心肌边缘区微血管计数(MVC)和微血管密度(MVD)及VEGF和bFGF表达;同时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心肌VEGF和bFGF蛋白质水平表达变化。结果:益气活血组方和麝香保心丸组分别与模型组比较,梗死心肌边缘区微血管计数和微血管密度都显著高于后者(P<0.01)。益气活血组方、麝香保心丸组中缺血心肌VEGF和bFGF表达以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较其余组显著升高(P<0.01)。结论:益气活血组方能明显促进心梗后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上调心肌VEGF和bFGF蛋白表达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方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大鼠缺血心肌组织血管新生和对促血管新生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心梗模型后,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麝香保心丸组,益气活血方组4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缺血心肌微血管计数(MVC)和微血管密度(MVD)及缺血心肌HGF蛋白表达.结果 益气活血方组心肌梗死范围小于模型组(P<0.05).益气活血方组、麝香保心丸组的微血管密度均高于模型组(P<0.05).益气活血方组、麝香保心丸组的HGF蛋白表达较其余组显著升高(P<0.05);益气活血方组与麝香保心丸组的HGF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方能明显减小大鼠心肌梗死面积、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可能与其促进HG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芪丹通脉片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细胞凋亡、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MSCs,扩增至第3代后,应用溴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细胞。16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芪丹通脉片联合移植组与单纯移植组,分别灌服芪丹通脉片浸膏干粉溶液(2g/kg)和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连续14d。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将BrdU标记的异体MSCs以微量注射的方法移植入缺血心肌内。移植后3h应用HP550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2MHz,检测大鼠心功能,4周后复查,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缺血区的微血管密度(MVD),用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芪丹通脉片联合移植组与单纯移植组大鼠心功能均有所改善,而芪丹通脉片联合移植组改善更明显。其AI较单纯移植组明显减少,而缺血区MVD明显增加。结论芪丹通脉片联合MSCs移植能改善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的心功能,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增加缺血区MVD,与MSCs单纯移植组比较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对急性心肌缺血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影响及其分子学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血府逐瘀汤组、麝香保心丸组,并设假手术组。造模后24h各组灌胃给予相应药物或蒸馏水,每日1次,连续7d,于第7日灌胃后1h断头处死动物,取出心脏。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心肌内皮细胞数和微血管密度,检测缺血心肌局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血府逐瘀汤组内皮细胞数、微血管密度及VEGF表达均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能够促进心肌缺血大鼠缺血心肌血管新生,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心肌局部VEGF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4.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喘证的一般护理注意调整病室环境、体位与休息、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饮食护理、情志护理;根据中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实施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障治疗措施的实施,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9.
变应性鼻炎研究概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流行情况、实验及试验研究、中医药治疗、针灸治疗、治疗前景的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从辨证指标入手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七情学说实验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有关中医七情学说的实验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评述。指出实验研究对七情学说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着重对今后开展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七情学说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动物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