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密达利杀灭湖北钉螺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实验室和现场试验评价密达利(META-Li, 40%四聚乙醛水乳剂)杀灭湖北钉螺的效果。 方法 室内:采用泥缸喷洒法、烧杯浸杀法和三角沉淀杯上爬法,用敲击法观察不同时间、不同浓度密达利对湖北钉螺的杀灭和抑制上爬作用。现场:选择安徽省芜湖县草滩进行现场喷洒试验,密达利剂量为1、2和4 g/m2,设氯硝柳胺药物对照剂量为1 g/m2和清水空白对照组,观察施药后3、7和15 d检查钉螺存活情况。 结果 室内喷洒试验:24、48和72 h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分别为0.78、0.44和0.46 g/m2;室内浸杀试验:24、48、72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4.4、27.4和24.8 mg/L;24 h抑制钉螺上爬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5.86 mg/L。现场喷洒试验:密达利2 g/m2喷洒后7 d钉螺死亡率大于90%,灭螺效果和氯硝柳胺1 g/m2相当(P>0.05)。 结论 密达利室内及现场喷洒灭螺效果明显,有抑制钉螺上爬作用。  相似文献   

2.
密达利对湖北钉螺酶组织化学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密达利(40% 四聚乙醛水剂)处理的钉螺组织酶活性变化,探讨密达利杀螺机制。 方法 取湖北钉螺60只, 均分2组。实验组用100 mg/L密达利浸泡2 d,取存活的钉螺, 分离完整的软体组织,制作冷冻切片,用酶组织化学方法对乳酸脱氢酶(LDH),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CO)、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一氧化氮合酶(NOS)进行染色,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定量测定其平均灰度值, 每种酶均取10只钉螺组织切片测定其灰度值。同时设未经药物处理的湖北钉螺对照组。 结果 钉螺肝组织、口囊组织的CCO灰度值, 实验组分别为0.2042±0.0463和0.1695±0.0526,分别低于对照组的0.5556±0.0878和0.6082±0.072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6, P<0.01);神经节的AChE灰度值, 实验组为0.2618±0.0330,低于对照组的0.5100±0.02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2, P<0.01)。口囊、肌纤维中的LDH灰度值, 实验组分别为0.5801±0.0982和0.4043±0.1091,分别高于对照组的0.1798±0.0476和0.0624±0.0342;咽管的NOS灰度值, 实验组为0.3502±0.1310,高于对照组的0.2139±0.06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1, P<0.01)。肌纤维和口囊的SDH灰度值, 实验组分别为0.1835±0.0771和0.4649±0.1039,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 P>0.05)。 结论 密达利能抑制钉螺神经传导和能量代谢酶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刚地弓形虫后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动态变化。 方法 将28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每鼠腹腔接种弓形虫速殖子悬液200 μl(含弓形虫速殖子5×104个/ml),对照组腹腔接种灭菌PBS 200 μl。分别于弓形虫感染后第2、4和6天取脾,制成单个核细胞,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脾CD4+ T细胞Foxp3基因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并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CD4+ T细胞进行绝对计数。 结果 感染后第4和6天,小鼠脾脏CD4+ T细胞Foxp3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 1.89±0.23和1.79±0.24, 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1.00±0.12)(P<0.01);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从感染后第2天(15.07%±2.73%)开始上调(P<0.05),至感染后第4 和6天分别为24.29%±3.19%和19.80%±2.66%,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11.58%±2.04%) (P<0.01);脾脏CD4+ T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及其绝对数量均从感染后第2 天开始降低,至感染后第6 天分别降至5.49%±1.71%和(1.71±0.44)×106 P<0.01)。 结论 弓形虫感染导致小鼠脾脏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例上调,而脾脏CD4+ T细胞的显著减少是促成比例上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金钱松内生真菌JJ18(Aspergillus)分别接种到固体培养基(A)、灭菌土壤(B)和未灭菌土壤(C)中,按照WHO的杀螺剂浸泡试验法观察各培养基浸出液的发酵产物对钉螺的杀灭作用,以及JJ18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并设不接种内生真菌JJ18的未灭菌空白土壤组(D)、去氯离子水阴性对照组(E)和氯硝柳胺阳性对照组(F)。采用WHO推荐的浸泡法,用卤虫(Artemia salina)模型观察其急性毒性,以人工海水为对照组,观察A~D组对卤虫的杀灭情况。结果显示,浸泡钉螺24、48、72 h,B组灭螺率分别为(36.67±7.56)%、 (63.33±4.65)%、 (90±0)%, 明显高于D组(30±6.87)%、 (33.33±5.68)%、 (56.67±8.55)% (P<0.05, P<0.01)。内生真菌JJ18在土壤中至少可存活30 d。B组对卤虫的杀虫率为(25.24±3.74)%, 显著低于A组(57.15±8.90)% (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福寿螺处于休眠期对其体内感染的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生长发育及其感染性的影响。 方法 来自实验室的广州管圆线虫L1幼虫感染福寿螺,感染后第1 天螺置于25.0~25.5 ℃ 恒温室中休眠,观察体内幼虫生长发育情况,第13天起解剖观察幼虫生长发育情况。感染后第20 天福寿螺置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休眠2个月,每隔10 d观察螺体内幼虫活力。检获的L3幼虫经口或腹腔注射感染SD大鼠,观察其感染性。同时观察螺的生存与体重变化情况,并以水族缸饲养螺作平行对照。 结果 25.0~25.5 ℃ 恒温条件下螺休眠不影响体内幼虫发育,且其幼虫发育历期为(16.3±0.6) d,显著快于水族缸饲养螺(17.6±0.96)d(t=5.72,P<0.01)。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的休眠螺,生存率高于水族缸饲养螺(P<0.05),体重下降率为(33.5±4.3)%, 也高于水族缸饲养螺[(9.0±2.3)%, t=10.68, P<0.01]。但随着休眠期的延长其死亡率增高(x2=18.31,P<0.01)。从存活螺体内检获的不同活力的L3幼虫均可感染SD大鼠。 结论 25.0~25.5 ℃ 恒温条件下螺休眠不影响体内幼虫发育,冬季室内自然变温条件下螺休眠或水族缸饲养,其体内幼虫均具有感染性。 感染的福寿螺越冬方式,休眠明显优于水族缸饲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湖北省江汉平原三峡建坝后应对钉螺生态环境变化的血防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 1987-2005年, 选择垸内型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潜江市熊口管理区、积玉口镇、浩口镇和张金镇等4个区(镇),分别采取水旱轮种、稻虾连作、治水改土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造渍害低产田及钉螺孳生环境等4种措施。观察钉螺孳生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及人畜感染率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龙湾镇竺场村)比较。人畜感染率调查分别采用大粪量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和塑料顶管法。 结果 上述4村,钉螺孳生面积分别下降100%、51.35%、62.16% 和87.88%;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100%、69.41%、52.30% 和75.77%。人群感染率,2005年稻虾连作试验区与对照区比较,下降幅度显著(x2=39.84, P<0.01); 治水改土工程试验区,1990年比1987年下降73.10%(x2=236.10, P<0.01)。 结论 4种干预措施对改造钉螺孳生环境、控制钉螺孳生面积效果显著,并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8年8月在血吸虫病重疫区江西省玉山县山丘地区, 比较密达利和氯硝柳胺药液喷洒灭螺效果及毒性。分别设密达利田埂组(1 g/m2)、密达利田坂组(1 g/m2)、氯硝柳胺组(2 g/m2)及空白对照组。施药后3 d、7 d、15 d和2个月, 各施药组的钉螺校正死亡率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值均<0.05), 而密达利田坂组则显著低于密达利田埂组和氯硝柳胺组(P值均<0.05)。密达利施药后2个月对非靶生物无明显不良反应, 但氯硝柳胺组于施药后1 d, 鱼、螺和蛙等全部死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血清学方法观察移民新建镇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的变化。 方法 2002-2005年选择长江安徽段血吸虫病流行区退人又退耕的双退点、退人不退耕的单退点和未退人退耕的对照点各1个为试点,采用斑点金免疫渗滤法(DIGFA)与ELISA法纵向平行检测各试点人群血吸虫抗体水平。 结果 双退点DIGFA、ELISA测得的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分别从2002年的6.63%、7.26%下降到2005年的3.52%和3.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625,P<0.05;χ2=6.3296,P<0.05);单退点和对照点人群的血吸虫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变化。ELISA纵向检测3个试点人群血清血吸虫抗体的吸光度(A450值)水平,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单退点2005年A450均值为0.147,较2003年的0.182有显著下降(P<0.01)。双退点、对照点人群的血吸虫抗体均值无显著变化。 结论 移民新建镇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水平呈不同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诱导的肠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及其抗弓形虫感染作用。方法 BALB/c小鼠52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只),免疫组小鼠用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每毫升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1 mg, 霍乱毒素50 μg) 20 μl/只滴鼻免疫2次,间隔2周;对照组用等剂量PBS滴鼻。末次免疫后14 d,各组处死6只,摘眼球取血(0.5~1 ml);取直肠内粪便(4~5粒),ELISA测定血清IgG和粪IgA抗体;分别计数脾组织、派伊尔集合淋巴结(PP)和肠上皮淋巴细胞(IEL),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各组织中CD4+、CD8+ T细胞亚群水平。用RH株弓形虫速殖子(4×104个/只)灌胃攻击感染各组其余小鼠,30 d后颈椎脱位处死,计数肝、脑组织速殖子虫荷。 结果 免疫后14 d,免疫组小鼠血清IgG和粪IgA抗体水平(分别为0.224和0.371),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041和0.037)(P<0.05),脾、PP和IEL中T淋巴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生(P<0.01),其中脾、PP中CD4+、CD8+ T淋巴细胞增殖显著(P<0.05),IEL中以CD8+ T细胞为主,增殖显著(P<0.01),CD4+/CD8+ 比值降低(P<0.05)。攻击后30 d,免疫组小鼠存活率(85.0%)显著高于对照组(45.0%)(P<0.05)。免疫组肝、脑组织速殖子数比对照组分别减少86.3%、8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弓形虫复合黏膜疫苗鼻内免疫小鼠,能有效诱导黏膜和系统免疫应答,小鼠存活率显著提高,肝、脑组织虫荷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银杏外种皮提取物杀灭钉螺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主要成分为银杏酸,含量为64%)、槟榔碱及两药伍用杀灭钉螺效果及对斑马鱼急性毒性。 方法 取7~8螺层、活力强的钉螺,用银杏外种皮干粉、水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3种制剂以及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与槟榔碱伍用,采用WHO“杀螺剂实验室终筛方法”中的浸泡法,进行浸杀钉螺试验、钉螺上爬试验以及斑马鱼急性毒性试验。 3项试验均以氯硝柳胺为对照。 结果  银杏外种皮3种制剂随浸泡时间延长浸杀效果明显提高。 其中,石油醚提取物浸杀效果较好, 浸泡24 h LC50LC90分别为0.65 mg/L和5.50 mg/L,48 h 分别为0.07 mg/L和0.85 mg/L; 72 h钉螺死亡率近100%。与槟榔碱伍用, 浸杀效果明显提高, 浸泡24 h 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LC50LC90分别为0.26 mg/L 和0.56 mg/L,较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单药LC50降低60%,LC90降低90%(P值均<0.05)。2.50 mg/L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24 h总上爬率为10%;两药伍用,其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0.16 mg/L上爬率仅为8%,提高了其抑制钉螺上爬效果。1倍LC90和2倍LC90浓度的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斑马鱼存活时间分别为24 h和10 h;伍用后,24 h斑马鱼在2倍LC90浓度中未见死亡,48 h内死亡率为50%,伍用对斑马鱼急性毒性较低。 结论 银杏外种皮石油醚提取物有较好的灭螺效果,是具有研究价值的灭螺植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引江济巢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状况,为论证该工程是否会导致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引江济巢工程拟选择的白荡湖、菜子湖和凤凰颈引江线路,分别调查每条线路引江段、途经地区和入湖段血吸虫病历史和当前流行状况。结果 2007年引江段现有钉螺面积13.1~327.7hm2,占总面积的92.5%,人群血清学查病阳性率为1.9%~22.6%,耕牛感染率为3.2%~6.3%;工程渠道途经地区仅菜子湖线路有螺,面积为38.6hm2,占总面积的7.5%,人群血清学查病阳性率为0.3%~5.2%,耕牛感染率为0~4.2%;工程线路入湖段为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结论 3条线路均经过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面积及人畜感染率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于各线路引江段。结合历史螺情和当前的流行状况,单纯从血吸虫病防治角度出发,白荡湖线路为最佳选择线路。  相似文献   

12.
"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调查“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为论证该工程能否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望延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引江济淮”工程长江—巢湖段所属地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的基本资料,常规方法调查钉螺分布情况;用IHA法检测居民血吸虫病抗体;用孵化法检查耕牛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船只钉螺携带情况。结果 工程预期设置的两个引水口地区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钉螺分布广,人、畜感染重;工程途经的无为县与和县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严重,居民感染率高,且有病牛存在;“引江济巢”工程实施后,已有钉螺向内河扩散;船只未发现携带钉螺。结论 “引江济淮”工程途经地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工程实施后有可能引起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的蔓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对巢湖地区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评估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的疾病传播风险。 方法  2012年,在巢湖地区设立1个固定监测点和3个流动监测点,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方法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以及当地和外来家畜的血吸虫病感染情况;在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分布情况调查,并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开展钉螺扩散调查。 结果  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查巢湖地区当地居民314人,未发现阳性。采用IHA法检查流动人口302人,阳性4人,阳性率为1.32%;采用粪检法检查流动人口30人,阳性6人,阳性率为20%。采用粪便孵化法检查巢湖当地及从疫区购进的家畜共60头,未发现阳性。在巢湖湖区18处危险地带及可疑环境开展钉螺调查,调查面积为53.73hm2,未发现钉螺;在巢湖通江河道打捞漂浮物 49kg,查获其它螺蛳40只,但未发现钉螺。 结论  尚未发现“引江济淮”工程引起钉螺扩散至巢湖,但在巢湖地区的流动人群中发现有血吸虫病患者,说明该地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有必要建立长期的监测预警体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可能对血吸虫病传播造成的风险,提出工程建设中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干预措施。方法搜集工程建设相关资料,调查工程区3个县(市、区)近年血吸虫病疫情,并在工程取水口现场开展漂浮物观测实验与船只携带钉螺现场调查。结果在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区存在引水、输水、供水及航运等引起钉螺扩散的4大风险因素。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了渠道硬化、增设沉螺池和拦漂网或筛孔墙、规范有螺区的取土处理、以及加强工程区监测等减少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结论虽然引江济汉工程建设存在可能引起或增加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因素,但只要在工程建设中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5.
钉螺在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的生存繁殖及易感性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钉螺在长江河口段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的生存、繁殖及感染情况。方法用长江河口段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的泥土及江水,将采自长江上游江滩的当年新螺置实验室内饲养,观察其生存、繁殖及感染情况,并用血吸虫病流行区泥土作对照。结果6个月和12个月后的钉螺存活率,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278,0.4161,P均〉0.05);春季每只雌螺的平均产卵数为67.69个,95%可信区间为24.0260~110.0974;螺卵平均孵化率83.6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1318,P〉0.05);子代成螺经人工感染60d后,感染率为1.40%(5/356)。结论长江上游江滩钉螺在长江河口段苏南血吸虫病非流行区实验室能够正常生存和繁殖,其子代钉螺能够在实验室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引江济汉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制定相应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引江济汉工程潜江境内沿线血吸虫病疫情及相关流行因素进行现场调查。结果工程区沿线有流行村33个,非流行村48个,流行村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0.42%和0.68%。流行村现有钉螺面积17.28hm^2,活螺平均密度为0.043只/0.1m^2,非流行村未发现钉螺。结论引江济汉工程建成后,应长期开展疫情监测,及时对相邻的兴隆河、汉南河等水系进行改造,从源头上防止钉螺扩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便民河水系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方法 纵向观察2000-2011年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钉螺分布及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 感染螺密度从0.013只/0.1 m2 下降至0, 活螺密度从7.43只/0.1 m2 下降至0.38只/0.1 m2 , 感染螺面积从0.08 hm2 下降至0, 钉螺面积从17.84 hm2 下降至10.57 hm2 , 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从6.90% 下降至0.96%。结论 便民河水系实施混凝土护坡综合整治消除了钉螺孳生地, 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疫情; 但不能消除钉螺扩散, 仍须做好通江河口的钉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南京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通江河道实施血防综合治理后的钉螺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南京市10条主要有螺通江河道,采用回顾性调查和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1998—2019年通江河道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评价钉螺控制效果。结果 1998—2019年,南京市10条主要通江河道先后实施了以环境改造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共完成河岸砼护坡84.51 km、切滩清淤50.41 km、修建控水闸2座、修建滚水坝3条、开挖泄洪道1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3 370.80 hm2。综合治理项目完成后,所有通江河道均未再查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至2019年,已有6条河道消除了钉螺,河道内总有螺面积由214.33 hm2下降至52.22 hm2,有螺河道钉螺密度均降至0.1只/0.1 m2以下。结论 以环境改造等为主的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可有效控制南京市血吸虫病流行区通江河道钉螺孳生和扩散,但项目完成后仍应加强工程维护管理、钉螺监测和控制等工作。  相似文献   

19.
淮河水系毛毕吸虫尾蚴生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淮河水系毛毕吸虫尾蚴的生态习性及特征。 方法  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在安徽省淮南市郊淮河水系支流窑河渔场,逐月采集耳萝卜螺压片镜检,用感染毛毕吸虫的阳性螺逸尾蚴,滴瓶遮光法收集尾蚴。用不同时龄尾蚴感染雏鸭,以三角烧瓶顶管法孵化毛蚴检测雏鸭感染率。 结果 螺体内尾蚴检出率呈明显的季节消长,尾蚴检出率7月份为0.81%,6月为0.65%,4~5月和8~10月均为0.07%~0.26%,逐月差异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尾蚴逸出数量呈明显的日周期变化,每天上午8:00~12:00为逸蚴高峰期,温度和光照影响显著。尾蚴具有强烈的趋光性,自然变温 (18~25℃)下最长寿命为52h,半数死亡时间为41h。对雏鸭感染力与尾蚴时龄关系密切,30min~8h时龄感染力最强,40h以后感染力丧失。 结论 初步探明淮河水系毛毕吸虫尾蚴的生态习性及特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目的 探讨江滩土地整理工程对汛期钉螺滞留的影响。方法 方法 2011年采用移除野柳林、 削高填低、 提升坡度等 方法对江滩土地进行整理, 2012年调查对比整理前、 后汛期末江滩钉螺情况。 结果 结果 2010年汛期末有螺框出现率为 96.5%, 钉螺密度为3.655只/0.1 m2 ; 2012年汛期末有螺框出现率为 2.0%, 钉螺密度为0.015只/0.1 m2 ; 整理前、 后有螺框出 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357.29, P< 0.01)。结论 结论 土地整理工程对抑制汛期江滩钉螺滞留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