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时由于有心内心外左向右分流,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近15年间我们共收治56例该类患者,现就其诊断和治疗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男,47岁,因近日胸闷憋气来我院诊治。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主动脉内径不宽,主动脉振幅尚好,重搏波可见,肺动脉增宽,搏动增强;双房右室扩大。二尖瓣水平短轴图舒张期前叶未见明显断裂肺动脉瓣曲线α波消失,收缩期呈w形;据三尖瓣返流估测肺动脉舒张期收缩压约56mmHg(1mmHg=0.133kPa);房室间十字交叉结构消失(见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mplatzer duct occluder Ⅱ)行幼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封堵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例幼儿PMVSD病例,1例为3岁,心脏超声示膜部VSD,左室面缺损为5.5 mm,右室面分流口为2.3 mm,VSD上缘距主动脉瓣4 mm,另1例为2岁10个月,超声示膜部...  相似文献   

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附7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7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检查,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价值。方法 取大血管短轴及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确定有无PDA,多切面观察有无合并畸形,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78例中,PDA合并其它畸形15例,占19.2%,PDA合并Eisnmenger’s综合征1例,占1.3%,同时发现,导管直径与左房室腔大小成正相关关系。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PDA的首选方法,且可及时发现合并畸形,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动脉瓣狭窄(PS)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超声诊断方法。材料和方法:超声测量16例PS+PDA及16例单纯PS患儿的主动脉瓣口峰值流速(Vp),平均流速(Vm)及流速时间积分(VTI)。除常规在胸骨旁短轴切面扫查外,应用二维、彩色及脉冲多普勒于胸骨旁肺动脉分叉切面,胸骨上主动脉弓长轴切面以及剑突下短轴切面探查PDA。结果:16例PS+PDA患儿检出PDA12例,漏诊4例。PS+PDA的主动脉瓣口Vp略高于单纯PS患者。结论:探查PS患儿胸骨旁肺动脉分叉切面,胸骨上主动脉弓长轴切面以及剑突下短轴切面有助于发现PDA。PS患儿主动脉瓣口Vp增高时提示可能存在PDA。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非常规方法选择Amplatzer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的可行性。方法14例II孔型ASD和1例动脉导管未闭,经术中常规右心导管检查,测量右室与肺动脉压力,经导引钢丝导入球囊导管测AS最大伸展直径,用体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或经食管超声(TEE)测量房间隔直径及确定ASD的位置及大小,根据球囊最大伸展直径选择应用等于或大于其1~2mm型号的国产ASD和PDA封堵器。结果15例患者应用15个封堵器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无并发症,亦无残余分流。结论国产封堵器具有操作简便、效果可靠、成功率高、安全等优点,应用封堵器封堵ASD和PDA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 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D修补术后残余漏、1例pm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儿。术后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 17例患儿中男10例,女7例;中位年龄3.25岁(1.7~8.0岁),中位体质量16.0 kg(10.5~31.0 kg);中位室间隔缺损为3.0 mm(2.0~5.0 mm),中位肺血管阻力为1.4 Wood U/m2(1.1~2.2 Wood U/m2),中位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为1.29(1.0~1.7)。11例患儿接受顺行路径释放ADO Ⅱ,6例为逆行路径,术中均无封堵器脱落、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儿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6.6个月(1~40个月),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反流。 结论 pmVSD与残余漏解剖结构多变,选择ADOⅡ介入封堵治疗在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效果上具有优势,尤其适用于pmVSD伴膜部瘤患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仍然是术后需持续关注的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堵闭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本组 1 4例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实施了蘑菇伞堵闭术 ,术前常规进行导管检查和主动脉弓造影。结果 :术前肺动脉压 67.0± 2 4 .6/37.8±8 9mmHg,主动脉压为 88.5± 1 4 .6/46 .5± 1 1 .3mmHg。术后 30min肺动脉压降为 49.8± 1 3 .3/2 0 .2± 1 2 .3mmHg(P <0 0 0 1 ) ,动脉压升至 95 .6± 1 8.4/58.0± 1 2 .1mmHg(P <0 .0 5)。成功率 1 0 0 %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堵闭术治疗PDA合并肺动脉高压 ,是一种疗效好 ,创伤小的介入治疗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在常见的左至右心流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中,应用主动脉弓的测量,根据Stoever氏(1)的A/V比值法(即主动脉结宽径/第8胸椎体高径)及胡氏(2)的A/T比值法(即主动脉结宽径/胸横径),具有相当价值,此二者均可称之为主动脉指数测量法,作者设计了另一种主动指数测量法即A/Tr比值法(主动脉结宽径/第三胸推体中部气管横径),选择了符合测量条件的无心肺疾患的204例胸片与手术证实的263例先天性心脏病胸片,进行了测量研究,并对照Stoever氏及胡氏的测量方法,探讨使用A/Tr法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5%。传统治疗采用外科手术,但手术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常伴有一些与麻醉、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导管介入封堵术因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无手术瘢痕等优点,是目前治疗PDA的首选方法。2004年1月-2005年4月,我们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PDA1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西宁地区分期复合治疗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肺动脉高压的体会.方法:2008年10月-2011年8月,我科对5例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了一期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随后择期行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分期复合治疗,术后随访,观察症状,心律变化,封堵伞形态,残余分流,肺动脉压变化,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特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方法,提高介入封堵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选用合适封堵器和治疗方法,术后24 h、1、3、6个月时以心脏超声随访评价疗效.结果 特殊类型PDA 23例,其中:①形态特殊型12例,包括细小型5例,4例成功,1例5 F导管无法通过PDA放弃介入治疗;粗大型3例;动脉瘤型2例;特殊投照体位2例,均成功封堵.②合并其他畸形2例:合并右位主动脉弓1例,合并右位心1例,均成功封堵.③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8例,6例成功.④外科术后再通1例,未封堵.结论 特殊PDA采取不同的诊疗策略,大多可顺利完成介入封堵术.  相似文献   

14.
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比较多,各有其优缺点。我们对1987年3月至1997年3月收治动脉导管未闭130例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探讨选择每种手术方法的适应证。1 对象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男37例,女93例。年龄1~57(10.3±8.0)岁。体重9~72(25.8±14.2)kg。幼年时反复肺炎,劳力性心慌、气短62例。无明显症状,只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而求治的68例。胸骨左缘第二、三肋间有连续性杂音109例,两期杂音6例,仅有收缩期杂音13例,仅有舒张期杂音2例,P2…  相似文献   

15.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经导管堵闭法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1 998年 1 2月~2 0 0 2年 4月对 1 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婴幼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 ,男 4例 ,女 1 0例 ;年龄 7~ 36月 ,平均 1 4 .8± 4 .6月 ;体重 6 .5~ 1 3 .5kg ,平均 1 1 .0± 2 .3kg ;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确定PDA位置、形状及直径 ,以AGA公司蘑菇伞堵闭器行介入治疗。结果 :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显示PDA属Krichenko形态A1型 8例 ,A2型 5例 ,B2型 1例 ;Qp/Qs2 .1~ 5 .7,平均 3 .4± 1 .2 ;最窄内径 3 .4~ 1 0 .8mm ,平均 4 .8± 2 .9mm ;术前肺动脉压为 67.0± 2 4 .6/ 37.8± 8.9mmHg ,主动脉压为 88.5± 1 4 .6/ 4 6 .5± 1 1 3mmHg。 1 4例患儿均应用蘑菇伞堵闭器堵闭 ,成功率 1 0 0 % ;术后 30min心血管造影显示 ,5例可见极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2 4h心脏彩超复查 2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1月彩超复查 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3月复查皆无残余分流 ;术后 30min肺动脉压降为 39.8± 1 3 .3/ 2 0 .2± 1 2 .3mmHg,主动脉压升至 95 .6± 1 8.4/ 58.0±1 2 1mmHg ,住院天数 4~ 2 7天 ,平均 9.8± 5 .3天 ;术后住院天数 2~ 9天 ,平均 4 .3± 1 .8天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导管  相似文献   

16.
丁守良  张磊  张华  马兰香  赵妮 《武警医学》2007,18(10):761-763
 目的 探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全组病例93例,年龄2~46岁,体重7~65 kg,男42例,女51例,PDA直径1.0~19 mm,肺动脉压力18~110 mmHg,PDA封堵器的大小4~30 mm,术前B超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弓处造影,均选用国产封堵器.结果 1例因PDA<1 mm而放弃,92例成功,根据造影结果结合B超数据选择合适大小封堵器,即刻造影部分有分流并闻及杂音,15 min造影1例仍有少量分流并能听到杂音,但1天后杂音消失.57例经半年以上随访,56例无其他任何并发症,1例术后1月发生贫血现象. 结论介入治疗PDA安全有效,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动脉导管未闭(PDA)的非开胸手术治疗主要有两类.一是利用某些药物使动脉导管收缩,促进其自动闭合,往往只适用于新生儿.另一种是经皮穿刺经导管动脉导管栓堵术(以下简称PDAC),受到广泛重视,进展明显,现综述如下.一、栓堵材料和实施方法1.塞状物类:这是最早使用的栓堵材料,1971年Porstmann等首次报道他们从1967年开始用其作PDAC,迄今国内外已有不少文献报道.塞状物大致有两种: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父母身体健康,母亲妊娠期无发热、感染史及接触毒物史,未曾服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等类药物。妊娠22周、25周及30周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22周、25周时胎儿大血管结构未见明显异常仅显示动脉导管走形迂曲(图1),左心室内见3mm强回声光点;30周时大血管短轴切面及动脉导管弓切面,位于主动脉弓略下方肺动脉分叉  相似文献   

19.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us,PDA)的历史已有40余年,随着介入材料与治疗技术的发展,目前,介入治疗已成为左向右分流的PDA或PDA外科术后残余分流的主要措施。近年来,国产封堵器逐渐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报告我院2003-01~2006-12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 27例患者的中长期随访结果,以评价疗效和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1.1病例选择:①左向右分流的PDA或PDA外科术后残余分流,最狭窄直径2~16 mm;②年龄≥6个月,体重≥4 kg;③无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④无合并需外科手术矫正的心脏畸形;⑤无严重肺动脉高压及右向左分流;⑥无介入治疗的禁忌证,如败血症、严重感染等[1]。1.1.2病例资料:27例PDA患者,男13例,女14例;年龄2~57(13±12)岁;造影测得PDA最狭窄处直径2~15(6.3±4.5)mm。1.2治疗方法1.2.1介入器材:北京华医圣杰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PDA封堵器及直径与封堵器大小相匹配的输送鞘管。1.2.2介入方法:局部麻醉或基础麻醉下,穿刺右股动脉、股静脉;常规...  相似文献   

20.
患儿女,7岁。体重23kg,因“发现心脏杂音1周”入院。入院查体:神清,无缺氧征,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Ⅰ~Ⅱ级收缩期杂音,无震颤。超声心动图发现直径3mm图1线样对比剂经动脉导管喷入肺动脉端图2未见对比剂通过PDA到肺动脉的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心电图及X线胸片正常。治疗方法:全麻下穿刺右股静、动脉,分别送入6F端侧孔导管及5F猪尾导管,先后行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得肺动脉平均压为16mmHg(1mmHg=0·133KPa),肺循环血量/体循环血量(QP/Qs)为1·05,为少量左向右分流。造影显示主动脉弓降部与主肺动脉间一长约10cm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