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进行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麻醉深度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股沟斜疝手术的患儿40例,年龄2~6岁,ASAⅠ~Ⅱ级,随机分成 BIS监测组(B组)和对照组(C组).B组 (20例) 通过术中监测BIS数值,调整氯胺酮和咪达唑仑剂量使其维持在78±5;C组根据术中患儿的血流动力学反应、呼吸频率改变和出现体动反应来调整氯胺酮和咪达唑仑用量大小.结果 同C组相比,B组患儿镇静充分,血流动力学波动较小,术后苏醒时间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BIS能连续、客观地监测并控制氯胺酮联合咪达唑仑进行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的麻醉深度,缩短术后苏醒时间,有利于术中镇静及增强患儿的舒适感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咪达唑仑在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咪达唑仑用于全麻诱导的效果。方法 6 0例全麻患者随机分为 2组。Ⅰ组采用咪达唑仑 0 3mg/kg静脉诱导 ;Ⅱ组采用硫喷妥钠 5mg/kg静脉诱导。分别记录患者眼睑反射消失时间及诱导前后MAP和HR。结果 眼睑反射消失Ⅱ组快于Ⅰ组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诱导后MAP明显降低 (Ⅰ组P >0 0 5 ,Ⅱ组P <0 0 1 ) ,HR增快 (P <0 0 1 ) ;插管过程中 2组血压均明显升高 (P <0 0 1 ) ,HR也明显增快 (P <0 0 1 ) ;插管后 5min 2组MAP、HR均基本恢复至诱导前水平。结论 咪达唑仑用于全麻诱导效果满意 ,对循环抑制轻于硫喷妥钠 ,尤其适用于合并心血管疾病、年老体弱或其它重危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椎管内麻醉辅以持续靶控输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方法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择期行下腹部手术的成年病人60例,ASA I~II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予以丙泊酚(I组)和咪达唑仑(II组)持续靶控输注镇静。分别在入室平卧10min(T1)、静脉给予镇静药后2min(T2)、5min(T3)、10min(T4)、20min(T5)、30min(T6)、手术结束前10min(T7)、手术结束时(T8)8个时间点记录OAA/S镇静评分、BIS值及心率、血压、呼吸和血氧饱和度。结果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均平稳,与给药前比较,丙泊酚组给药后2、5、10、20和30min BIS值明显下降(P<0.05);OAA/S评分在给药后2min到30min都有明显下降(P<0.05)。咪达唑仑组与给药前比较,给药后5min到30min BIS值明显下降(P<0.05),OAA/S评分也在给药后5min到手术结束前10min都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椎管内麻醉辅以丙泊酚、咪达唑仑持续靶控输注镇静效果良好,且对生命体征影响小;BIS值对丙泊酚和咪达唑仑镇静监测反应灵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在腰硬联合麻醉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82例在腰硬联合麻醉完成的下腹部,会阴部,双下肢手术,静脉辅助镇静用药咪达唑仑,通过临床观察比较咪达唑仑的镇静效果,副作用,辅用其它药物的效果分析,结果:应用咪达唑仑镇静效果满意者73例,需辅用其它药物镇静者6例,出现副作用者12例,且药物剂量增加,副作用反应越大,对心血管系统无明显影响,结论:咪达唑仑在腰硬联合麻醉中应用能达到良好的镇静效果,其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少,但剂量宜少量,以防呼吸抑制,烦躁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不同镇静深度下异丙酚与咪达唑仑顺行性遗忘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不同镇静深度下异丙酚与咪达唑仑的顺行性遗忘效应。方法选取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31例,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组17例,静脉泵入异丙酚0.5~1.5mg·kg-1·h-1;咪达唑仑组14例,静脉泵入咪达唑仑0.04~0.15mg·kg-1·h-1。分别在患者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90、85~75、74~65、<65时观看不同的纸牌,在患者恢复清醒(BIS值>90)后令其回忆所看到的纸牌,计算回忆纸牌错误率。结果两组患者在各个BIS值区间回忆纸牌错误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丙酚组患者在BIS值74~65、BIS<65区间的回忆错误率与清醒时(BIS值>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8、0.005);咪达唑仑组患者在BIS值85~75、74~65、<65区间的回忆错误率与清醒时(BIS值>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8、0.004、0.000)。结论异丙酚与咪达唑仑一样具有顺行性遗忘效应,但需要在较深的镇静深度才可实现;咪达唑仑在较浅的镇静深度即具有顺行性遗忘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咪达唑仑在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31例符合观察要求的机械通气患者,首先缓慢静注咪达唑仑5 mg的负荷量,然后持续静脉泵注维持量的咪达唑仑0.05 mg/(kg.h),以获得3~5级Ramsay镇静评分,同时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率(HR)、呼吸(RR)、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及用药前和用药2 h后动脉血气。结果:31例患者在负荷剂量下均能够达到镇静效果,Ramsay评分均在3~5级;在维持剂量时也能保持等效的镇静效果,监测Bp平稳,血气指标、SpO2、心率及呼吸得到改善。结论:机械通气的患者应用咪达唑仑充分镇静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氧合,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依托咪酯和咪达唑仑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麻醉诱导期对脑电双频指数(BIS)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患者46例,随机分成依托咪酯组(Ⅰ组,n=23)和咪达唑仑组(Ⅱ组,n=23)。在麻醉诱导期,Ⅰ组给予依托咪酯0.3 mg/kg,Ⅱ组给予咪达唑仑0.1 mg/kg,两组同时给予利多卡因1 mg/kg、舒芬太尼1μg/kg和维库溴铵0.15 mg/kg后行气管插管。观察两组患者脑电双频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与麻醉诱导前相比,诱导后两组心率(HR)、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BP)及BIS值均明显下降(P〈0.05)。诱导后1 min,Ⅱ组BIS值明显高于Ⅰ组(P〈0.05)。诱导后3 min,Ⅱ组HR、SBP、MBP较Ⅰ组明显降低(P〈0.05);诱导后5 min,Ⅱ组HR较Ⅰ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咪达唑仑相比,依托咪酯起效迅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更适用于冠脉搭桥手术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地佐辛复合咪达唑仑或氟哌利多对腰硬联合麻醉患者脑电双频指数( BIS )的影响。方法选择下腹部或下肢择期手术患者90例,年龄25~60岁,随机分为地佐辛组( D组),地佐辛+咪达唑仑组( DM组),地佐辛+氟哌利多组( DD组),每组30例。在腰硬联合麻醉平面固定后分别静脉注射地佐辛5 mg+生理盐水1 mL、地佐辛5 mg+咪达唑仑2 mg、地佐辛5 mg+氟哌利多2.5 mg。记录麻醉前( T00),麻醉平面固定后(T0),处理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20 min(T4)的MAP、HR、BIS值以及术中不良反应和顺行性遗忘情况。结果 DM组的BIS值较D组和DD组的BIS值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DM组有顺行性遗忘作用,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MAP、HR、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复合咪达唑仑应用于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可使患者BIS值降低,产生良好的镇静,顺行性遗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加芬太尼在躁动患者中的镇静效果。方法20例ICU躁动患者,随机分成咪达唑仑加芬太尼实验组(n:10)和咪达唑仑对照组(n=10);实验组:首次负荷量咪达唑仑0.05-0.1mg/kg+芬太尼2ug/kg静推,维持量咪达唑仑0.05~0.1mg/kg.h+芬太尼2ug/kg.h。对照组:首次负荷量咪达唑仑0.05-0.1mg/kg静推,维持量0.05-0.1mg/kg.h。记录镇静诱导前(T0),镇静诱导后5分钟(T1),30分钟(T2),60分钟(T3)和120分钟(T4)的HR、R、MAP、SPO2的变化,同时分别于T0和T2时抽股动脉血做血气分析,记录动脉氧分压(P0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CO2);并做OAA/S评分。结果①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两组间各时点HR、R、MAP、SPO2、PO2和PCO2差异无显著意义;与T0时比,T1、T2和T3时两组患者HR、R和MAP下降(P〈0.05)。②两组间患者不同时点OAA/S评分与R时比较T1、T2、T3和T4时两组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T1、T2时两组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3、T4时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咪达唑仑加芬太尼有利于提高躁动患者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1.
比较两种麻醉深度监测手段在靶控输注咪唑安定镇静中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观察脑状态指数(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在咪唑安定镇静深度监测中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例成年男性志愿者,年龄22~40岁,采用血浆靶控输注的方式给予咪唑安定,从30ng/ml开始,达到效应室平衡后,继续增加靶浓度(每次增加10ng/ml),直到摇动或轻推无反应,即OAA/S1级,再逐渐降低浓度(每次降低10ng/ml),直到受试者配合,有定向力、安静.每次达到平衡后评价OAA/S分级,整个镇静过程中同时监测记录BIS、CSI.结果 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BIS与CSI都进行性下降(OAA/S 1级 BSI/CSI:57.7±12.1/56.0±9.8;2级:59.8±12.9/55.7±9.9;3级:68.5±12.8/59.4±13.3;4级:79.1±9.1/69.7±12.3;5级94.4±3.7/83.4±11.9).镇静过程中BIS、CSI均与OAA/S有较好的相关性,诱导期BIS、CSI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0、0.51(P<0.0001);苏醒期BIS、CSI与OAA/S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67、0.53(P<O.0001).BIS与CSI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72(P<0.0001).结论 在靶控输注咪唑安定镇静时,BIS与CSI都适合靶控输注咪唑安定的镇静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术前镇痛在股骨骨折硬膜外麻醉前应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拟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的股骨骨折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A组先后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15mg/kg、舒芬太尼0.04μg/kg,B组静脉注射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患者入室时(T1)、给药后(T2)、侧卧后(T3)、翻身平卧后(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患者给药后的警觉/镇静评分(OAA/S评分)和侧卧位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每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评估患者的满意率。结果两组各时点SpO2及OA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时两组VAS评分、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患者的满意率A组显著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联合咪达唑仑术前镇痛能有效缓解股骨骨折患者硬膜外麻醉前改侧卧位穿刺时的疼痛,提高麻醉穿刺成功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股骨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13.
咪唑安定与异丙酚联合诱导时其剂量依赖性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咪唑安定与异丙酚联合诱导时协同作用是否呈剂量相关。以及分别用意识和双频谱指数 (BIS)作为观察指标 ,二者的结果是否一致。方法 :40例ASAⅠ -Ⅱ级行择期手术患者 ,随机分为4组 ,每组10例 ,Ⅰ组生理盐水1ml对照 ,Ⅱ组咪唑安定0.02mg/kg,Ⅲ组咪唑安定0.04mg/kg,Ⅳ组咪唑安定0.06mg/kg,各组病人给予相应剂量咪唑安定 ,1min后使用微量泵持续静注异丙酚1200mg/h ,记录病人意识消失 (指令反应消失 )和BIS降至50时异丙酚用量。结果:Ⅱ -Ⅳ组意识消失和BIS50时异丙酚用量与Ⅰ组比较显著性减少,药物起效时间缩短 ;意识消失时Ⅳ组异丙酚用量与Ⅱ、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BIS50时Ⅱ -Ⅳ组之间异丙酚用量无统计学差异。4组病人意识消失时BIS为[81.6±10.5(66~90)] ,无差异性。4组病人在意识消失、BIS50、插管时、插管后2min各时段BP、HR、HRV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以意识作为观察指标 ,咪唑安定与异丙酚联合诱导的协同作用随咪唑安定剂量的增加而加强,但以BIS50为观察指标 ,两药的协同作用不呈剂量依赖性,可能与麻醉时BIS的个体差异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咪达唑仑伍用不同静脉镇痛药在腰-硬联合麻醉(CSEA)下妇科经腹手术中的镇静镇痛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妇科手术80例,均行腰-硬联合麻醉,根据咪达唑仑联合不同镇痛药随机分为4组:芬太尼组(FM组)、哌替啶组(PM组)、布托啡诺组(BM组)、地佐辛组(DM组)。4组患者均在切皮前15 min静脉缓慢推注咪达唑仑0.05 mg/kg,随后分别在FM组予芬太尼1μg/kg,PM组予哌替啶0.8 mg/kg,BM组予布托啡诺0.04 mg/kg,DM组予地佐辛0.1 mg/kg缓慢静脉推注。术中患者Ramsay镇静评分小于2分者,酌情追加咪达唑仑和各组镇痛药,剂量为首次的1/2~2/3。记录4组患者切皮时(T0)、打开腹膜上腹腔撑开器时(T1)、分离结扎盆腔脏器时(T2)、术毕清理腹腔时(T3)、关闭腹膜时(T4)和缝皮时(T5)的Ramsay镇静评分;记录4组术中舌后坠、呼吸抑制、低血压、心动过缓、牵拉痛发生率;术后24 h内随访,记录4组患者对手术操作过程的遗忘程度及头晕、嗜睡、恶心呕吐、寒战发生率。结果 FM、PM组在T0-T5各时点Ramsay镇静评分均明显高于BM和DM组(P0.05);FM、PM组舌后坠、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BM和DM组(P0.01),PM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4组心率减慢和牵拉痛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4 h内随访,4组完全遗忘率均明显高于无遗忘率和不全遗忘率(P0.01);FM、PM组头晕、嗜睡、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BM和DM组(P0.01)。4组寒战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布托啡诺或地佐辛伍用咪达唑仑辅助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妇科手术,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好,完全遗忘率高,生命体征平稳,术后不良反应少,较芬太尼或哌替啶与咪达唑仑配伍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咪唑安定用于硬膜外麻醉时的镇静、抗焦虑、消除内脏牵拉反应痛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 :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病人 4 0例 ,随机分为咪唑安定 (Ⅰ )组和氟芬合剂(Ⅱ )组 ,每组 2 0例。Ⅰ组 :咪唑安定负荷剂量 0 .0 5mg/kg ,然后用 0 .0 5mg/kg .h行泵持续输注。Ⅱ组 :氟派啶 0 .0 5kg ,芬太尼 1ug/kg肌注。 结果 :Ⅰ组的镇静、抗焦虑、消除内脏牵拉反应痛的作用明显强于Ⅱ组 ,P <0 .0 5。两组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均无明显影响 ,P >0 .0 5。结论 :咪唑安定能安全的辅助于硬膜外麻醉 ,能有效的增强镇静、抗焦虑和消除内脏牵拉痛 ,对呼吸和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作为全麻诱导剂对休克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以评价其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12例休克患者,依次静注芬太尼2μg/kg、咪唑安定0.1~0.2mg/kg、琥珀胆碱1~2mg/kg 行麻醉诱导.观察呼吸的变化,记录静注咪唑安定前后、气管插管后5分钟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并计算RPP值.结果 咪唑安定诱导后,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为33.3%.注药前后HR、SBP、DBP、MAP、RPP均无明显改变(p>0.05);插管后5分钟HR、DBP、MAP、RPP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SBP下降明显(p<0.01).结论 咪唑安定全麻诱导对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在麻醉过程中,仍要继续抗休克治疗,尽可能使动脉压稳定在正常水平.注药后有短暂的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静脉麻醉在实验大鼠中的应用。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A组腹腔注射1%戊巴比妥钠40mg/kg,B组腹腔注射5%氯胺酮120mg/kg,C组尾静脉注射咪达唑仑5mg/kg和芬太尼0.05mg/kg,记录3组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和麻醉效果。结果3组麻醉起效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麻醉操作时间较A、B组长(P〈0.01);各组麻醉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注射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起效快,麻醉效果确切,较戊巴比妥钠与氯胺酮腹腔注射更适于在大鼠实验中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地佐辛静脉预注对全麻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80例拟行气管插管全麻择期手术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20例。各组麻醉诱导前用药分别为:D1组:地佐辛0.05mg/kg;D2组:地佐辛0.1mg/kg;D3组:地佐辛0.2mg/kg;C组:生理盐水5mL。4组患者均给予芬太尼3tLg/kg,异丙酚2mg/kg,罗库溴铵0.6mg/kg,快速诱导后气管插管。观察给药前(T0)、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即刻(T2)、气管插管后1min(T3)、3min(T4)、5min(T5)时脑电双频指数(BIS)、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MAP、HR值比较,C组、D1组在T2-4时点明显高于T1时点(P〈O.05),D2组仅在T2、T3时升高(P〈0.05),D3组变化不明显;但相同时点比较,MAP、HR值D2、D,组低于C组(P〈0.05)。BIS值比较,与T1时比较,C组、D1组在T2、T3时明显升高(P〈0.05),D2组仅在T2时升高(P〈0.05),D3组在T4、T5时显著低于T1时(P〈0.05),D3组在T2-5时明显低于C组(P〈0.05)。结论地佐辛0.1—0.2mg/kg预注可有效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心血管应激反应,维持全麻诱导期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过程中脑电样本熵(SampEn)和双频指数(BIS)与异丙酚血药浓度及患者镇静深度的相关性。方法:40例ASAⅠ~Ⅱ,年龄18~65岁拟采用全身麻醉行择期肿瘤手术的患者。异丙酚麻醉诱导初始靶控浓度0.5μg/mL,随后每间隔1 min递增0.5μg/mL,直至意识消失。每隔20 s行改良镇静/警觉评分(MOAA/S),并实时记录原始脑电波及BIS值,通过原始脑电波线下进行样本熵的计算。计算决定系数(R2)和预测概率(PK)比较SampEn和BIS与异丙酚血药浓度及镇静深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异丙酚靶控浓度的递增,SampEn与BIS值均相关性递减,其相关系数分别为R2-SampEn=0.91±0.15、R2-BIS=0.86±0.08,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SampEn与BIS可有效区分MOAA/S刻度上5~2评分(P〈0.05),且SampEn在1~0的评分变化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SampEn与BIS基于改良镇静/警觉评分对意识深度的预测概率(PK)分别为0.94±0.01、0.92±0.01,两者间PK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ampEn在反映异丙酚药效变化时表现出等同于BIS的良好相关性,且能有效用于麻醉镇静深度的预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