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指由血管因素导致的或与之相关的认知障碍,为一种获得性智能及认知功能障碍,分为3个临床亚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VCIN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Alzheimer disease,VaD)和混合性痴呆(mixeddementia,MD)。  相似文献   

2.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是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明显的脑血管病(如脑梗死、脑出血)或不明显的脑血管病(如脑白质疏松、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损害到痴呆的认知谱系疾病。VCI 早期的临床体征和症状通常不足以支持最终诊断,也不能鉴别病因,而神经影像学可以显示缺血性和出血性损伤灰质和白质损害,在VCI 的诊断和治疗中十分重要,同时也可以探索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理生理机制。该文综述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pectroscopy,MRS)、动态增强核磁(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依赖血氧水平的功能磁共振(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OLD-fMRI)等影像学方法在VCI 诊断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一组由血管因素导致或与之伴随的认知功能损害^[1];是最为常见的认知障碍形式,以执行控制功能损害和记忆力下降为其主要表现。本文复习了VCI最近几年来病理生理学、神经影像学、分子标志物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进展,以及VCI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载脂蛋白E基因(ApoE)多态性与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共纳入105例健康对照组(NC组)及103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VCI组),将VCI组进一步诊断为血管性痴呆(VaD)亚组35例和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亚组68例,检测其ApoE基因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结果 VCI组中VaD亚组E3/3基因型、ε3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NC组;E3/4基因型及ε4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NC组;VCI患者中E3/4基因型及ε4等位基因在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窍证阳性率较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poEε4基因可能是VCI患者中VaD亚型的危险因素,与VCI患者发生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窍证有关。  相似文献   

5.
脂质代谢紊乱、血红蛋白异常改变被认为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重要因素,且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对VCI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将VCI分为3种临床亚型:无痴呆的VCI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nodementia,VCIND)、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和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Alzheimer病  相似文献   

6.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认知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1个亚型,这种认知障碍以广泛白质病变和多发腔隙性梗死为特征。SIVD的放射学诊断标准已经确立,但是只有少数研究报道了关于SIVD临床特征和认知表现的试验数据。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大样本确诊卒中患者队列的研究,详细描述SIVD患者的神经心理学特征。方法:采用神经心理测试和MRI检查对323例缺血性卒中连续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年龄为55—85岁。将经MRI检查符合SIVD诊断标准的患者(n=85)分别与其他类型卒中患者(n=238)和正常对照者(n=38)进行比较。结果: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在各个方面均较正常对照组患者差,与其他类型卒中患者相比,SIVD患者的执行功能和延迟记忆测试表现明显较差,即使对抑郁进行校正也对上述结果无影响。相反,校正颞叶中部萎缩后,延迟记忆的差异消失,而执行功能的差异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5):158-163
目前,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 D)患者逐年增多,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居于痴呆发病原因第二位。而血管性痴呆是唯一可通过早诊断、早治疗达到控制病情进展,甚至达到临床痊愈的痴呆。VaD是由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发展而来。由此可见,了解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研究出早期防治的有效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通过回顾近几年的相关文献,较为系统的阐述了VCI的发病机制,从影像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关键部位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管性认知障碍(VCI)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变化及其对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东莞厚街医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作为VCI组,另选择同期无认知障碍脑卒中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VCI组患者根据认知障碍程度分为血管性痴呆(VD)组(n=2...  相似文献   

9.
血管性认知障碍国内外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莲 《柳州医学》2006,19(4):209-212
Alzheimer病(AD)及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构成老年期痴呆的两大病因。我国新近在北京地区的痴呆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得出:60岁老年人痴呆平均发病率为1.6%,其中老年性痴呆为1.0%,血管性痴呆为0.43%,混合性痴呆0.07%。随着社会老龄化,脑血管病的高发率及我国的人口基数巨大,VD的患病率将逐年上升,成为中老年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严重威胁,痴呆的前期防治成为国家主要健康问题研究的重中之重,这种情势下人们引进了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新概念。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有关非退行性和非血管性痴呆的资料有限。设计:利用罗切斯特流行病学计划的医疗记录连接系统确定1990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间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的痴呆偶发病例。回顾患者病例档案中历史记录的所有诊断、影像学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病程,确定发生痴呆的原因。结果:研究发现560例偶发痴呆病例,其中60例(10.7%)在70岁前发病(年轻发病组),43例(7.7%)由非退行性、非血管性原因所导致,占年轻发病组患者总数的30.0%,而老年发病组(发病年龄70~99岁)仅有5%。最常见的非退行性、非血管性原因是伴或不伴脑转移的癌症(n=13)、慢性酒精中毒(n=7)和慢性精神病(n=11)。无任何痴呆病例是由于正常压力性脑积水、硬膜下血肿、甲状腺功能减退、维生素B12缺乏或神经梅毒所导致。2例硬膜下血肿导致的急性意识错乱患者和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认知功能随着治疗的进行而恢复正常。结论:在年轻发病的痴呆患者中,非退行性、非血管性原因比预期更为常见。无痴呆患者在针对公认的可逆性原因治疗后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