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合并高肩胛征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高肩胛征与双肩平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5年10月在我科以脊柱畸形首诊且影像学资料完整的24例CS合并高肩胛征患者,其中男11例,女13例,平均年龄11.8±6.0岁(2~31岁)。通过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测量并记录患者侧凸类型、Cobb角、顶椎位置、上下端椎位置、双肩高度差、高肩胛的位置及半椎体位置等。并对双肩高度差和弯型参数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表现为颈胸椎或胸椎侧凸畸形,平均侧凸Cobb角49.5°±23.3°。侧凸顶椎位于T1~T11,其中16例患者表现为单节段或多节段半椎体畸形,半椎体发生于T4及以上节段10例;合并肋骨畸形15例,其中9例发生于脊柱侧凸的凹侧,3例发生于侧凸凸侧,3例发生于侧凸两侧。高肩胛发生于脊柱侧凸凸侧15例(62.5%)、凹侧7例(29.2%)、双侧2例(8.3%)。高肩胛位于侧凸凸侧的15例患者均为凸侧肩高于凹侧;高肩胛位于侧凸凹侧的7例患者中,5例凹侧肩高于凸侧,2例凸侧肩高于凹侧。双肩高度差平均为15.7±21.0mm。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双肩高度差与Cobb角、顶椎位置、上下端椎位置等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S合并高肩胛征患者多表现为颈胸段和胸段侧凸畸形,以T4以上节段半椎体多见,高肩胛征及合并的肋骨畸形均多见于脊柱侧凸的凸侧,而双肩高度差与弯型特征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性15岁,主诉后背不对称2年。体格检查发现患者的右侧肩胛部高起,并且头向左侧倾斜。全脊柱平片检查发现两个分别位于C7和T4的完全分节半椎体,这两个半椎体分别引起一个凸向左侧的颈胸段侧凸(C5~T3,Cobb角55°)和一个向右侧的胸段侧凸(T4~T10,Cobb角73°),同时还有一个位于腰段的代偿性侧凸(T11~L4,Cobb角41°)。患者的Risser征0度,但有月经史已经1年。脊髓造影检查没有发现椎管内畸形,CTM和三维重建检查进一步证实上述两个完全分节的半椎体。患者的手术指征为侧凸逐渐加重和外观畸形。手术由后路显露C5~T11。证实两处半椎…  相似文献   

3.
侧前方病灶清除人工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结核后凸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柱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轴套式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治疗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19例,后凸Cobb角15°~30°,平均25°,7例患者合并脊髓压迫,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4例。手术方法为一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轴套式钛合金人工椎体置换,置换的人工椎体内置入松质骨。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随访2~3年,平均2年4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椎体无滑脱,胸椎结核全部治愈,脊髓功能损害者术后1年内完全恢复。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8°,平均矫正17°,随访期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结论:胸椎结核侧前方病灶清除人工椎体置换术治疗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效果较好,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应用前后路凸侧融合及凹侧皮下撑开治疗下胸椎完全分节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的远期疗效。方法6例半椎体所致先天性脊柱侧凸患儿,男5例,女1例;年龄为4个月~2.6岁,平均11个月;手术时年龄1.6~5.9岁,平均3.4岁。均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采用Cobb法测量手术前后及随访时脊柱后凸角及侧凸角,了解冠状面及矢状面畸形矫正情况。结果6例患儿,经7.7~11.9年(平均10年10个月)随访,冠状面侧凸畸形由术前的49°改善至29°,改善率为41%;矢状面畸形改善程度不尽相同,3例后凸畸形有所改善,1例无明显变化,2例加重。结论前后路凸侧融合及凹侧皮下撑开手术,是治疗T11或T12半椎体引起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治疗了12例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7~17岁,平均11.3岁。观察并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结果:随访10-3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64.1%,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20矫正至190,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4.5cm矫正至1.2cm。无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椎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合并脊髓纵裂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10例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合并脊髓纵裂患者,男4例,女6例,年龄16~22岁,平均17.4岁.均为单个完全分节半椎体,病变位于T11 3例,T12 7例.采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定期随访患者,评价术后矫正率.结果:10例患者均获得有效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无神经损伤,术前侧凸Cobb角为40°~86°,平均53.6°;术后Cobb角为5°~28°,平均16.5°,侧凸矫正率平均69.3%.随访9~45个月,平均32个月,术后3~5个月截骨间隙达到骨性融合,无内固定失败及假关节形成.末次随访时有1.6°角度丢失.结论:应用一期后路半椎体及骨性分隔切除内固定矫形治疗先天性半椎体脊柱侧凸畸形伴脊髓纵裂效果满意,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7.
正先天性脊柱畸形是椎体先天发育异常引起脊柱在冠状面上的不平衡生长而导致的脊柱畸形~([1])。而半椎体畸形作为椎体形成障碍中的一种,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最常见的原因,约占先天性脊柱侧凸的46%~([2])。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关于半椎体导致的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术治疗的报道~([3-7]),但以单发半椎体畸形居多,多发半椎体畸形的手术治疗报道相对较少。本院于2015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多发半椎体畸形脊柱侧凸1例,现将诊疗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治疗了12例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7~17岁,平均11.3岁。观察并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结果:随访10~3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64.1%,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2。矫正至19。,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4.5cm矫正至1.2cm。无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节段固定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采用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治疗了12例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为7~17岁,平均11.3岁。观察并测量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站立位脊柱X线片冠状面和矢状面Cobb角、侧凸的顶椎偏移。结果随访10~3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冠状面平均矫正64.1%,随访中无明显丢失。后凸由术前平均32。矫正至平均19°,随访中无明显丢失,顶椎偏移由术前平均4.5cm矫正至平均1.2cm。无脊髓损伤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内固定矫形术是治疗完全分节的胸腰椎半椎体畸形所致的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12例, 男5例、女7例, 年龄(9.4±2.6)岁(范围4~15岁)。术中采用神经监测系统确保手术矫形的安全性, 采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 切除半椎体, 矫形侧凸畸形。术后采用CT评估置钉准确性, 术前、术后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时计算脊柱侧凸及后凸矫正率、内固定、双肩高度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12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08枚, 置钉准确率为96.3%(104/108)。随访时间(37.9±10.2)个月(范围24~61个月)。融合节段为(5.4±1.1)个(范围4~7个)。术后1周脊柱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78.5%±3.2%, 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70.1%±5.4%。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侧凸、后凸角度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 SRS-22)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非嵌顿型半椎体导致的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的矫形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5-01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1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结果 1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5(39~76)个月。术后即刻主侧凸Cobb角、上代偿性侧凸Cobb角、下代偿性侧凸Cobb角、节段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但末次随访时主侧凸Cobb角、下代偿性侧凸Cobb角、节段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较术后即刻出现丢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胸椎后凸Cobb角、腰椎前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畸形安全有效,能直接去除致畸因素,获得牢靠的固定、良好的畸形矫正及脊柱平衡,而且手术时机越早,矫形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脊柱侧凸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国内外在脊柱侧凸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手术的安全性一直是影响手术疗效的最大隐患。一旦发生脊髓损伤,后果严重且不易恢复。自2000年4月~2005年6月我们对29例脊柱侧凸患者行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监护,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效果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29例,男性10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15.8岁(13~20岁)。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18例,先天性半椎体畸形8例,脊髓纵裂并脊柱侧凸1例,胸椎管内脂肪瘤并脊柱侧凸1例,Chiari畸形并脊柱侧凸1例。手术方式:后路楔形截骨、矫形内固定术15例;单纯后路矫形内固定…  相似文献   

13.
患者男性,12岁,胸背部疼痛1月余,左上肢胀痛、双下肢瘫5d,大小便失禁2d。查体:上胸段脊柱左侧凸并后凸畸形,T1-7棘突扣痛;乳头平面以下浅感觉减退,双下肢肌力0级,Frankel脊髓损伤评分B级。肌张力高,Babinski征阴性。X线片及CT示C7-T7椎体结构紊乱,左侧凸畸形,可见半椎体、蝴蝶椎及融合椎(图1)。MR示上中段胸椎管内见一囊状长T1,长T2信号病灶,边界清除,信号均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11岁。因脊柱胸腰段渐进性侧凸5年入院。于1996年无意中发现胸背部呈侧凸畸形,无任何不适。于1998年在本院行X线摄片示脊柱胸腰段呈“C”形侧凸畸形,未见脊柱半椎体畸形。当时诊断为“特发性脊柱侧弯”,并给予矫形支具治疗,发现脊柱侧凸畸形进行性加重,且自2002年1月去除支具后畸形加重明显。病程中患者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15.
Yu Y  Chen WJ  Qiu Y  Wang B  Qian BP  Zhu ZZ  Zhu F  Sun X  Ma WW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3):985-988
目的 评估单一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除术治疗儿童半椎体畸形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采用单一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全切除术治疗的27例儿童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1.3~10.0岁,平均5.5岁.半椎体位于胸椎12例,位于腰椎15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全脊柱站立位正侧位X线片,评价术后矫形效果及随访失代偿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3-6 h,平均4 h;术中出血300~2200 ml,平均750 ml.固定节段2~7个椎体,平均4.4个椎体.随访12-34个月,平均16个月.主弯Cobb角均值术前40.0°,术后12.6°,末次随访15.2°.局部侧凸Cobb角均值术前35.6°,术后11.6°,末次随访12.1°.顶椎偏移均值术前16.5 mm,术后7.5 mm,末次随访7.6 mm.半椎体位于胸椎者局部后凸Cobb角均值术前26.4°,术后14.6°,末次随访15.5°.半椎体位于腰椎者局部后凸Cobb角均值术前11.2°,术后3.9°,末次随访4.8°.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2例(各1枚)椎弓根螺钉位置不良需翻修和1例术后骨盆倾斜者,无术后神经损害病例.结论 单一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伞切除术可同时矫正冠状位和矢状位畸形,近期随访无丢失.并且此手术适用于儿童中胸、下胸、腰段半椎体畸形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凹侧撑开与凸侧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技术差异,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8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5例,女3例;手术时年龄为(12.5±4.5)岁(范围6~20岁)。C 7楔形椎1例,T 1半椎体及不对称蝶形4例,T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磁共振成像(MRI)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和正常同年龄组青少年胸椎的形态学差异,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胸椎轻度侧凸(MS)组患者10例(Cobb角15°~39°),胸椎中度侧凸(SS)组患者10例(Cobb角40°~75°).另选健康青少年10名作为对照(非侧凸组).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13~14岁.用1.5 T磁共振扫描仪(Sonata,Siemens,Erlanger,德国)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全脊柱矢状面扫描,在图像工作站(Easy Vision,Philips Medical Systems,Best,荷兰)上重建脊柱矢状面图像,测量每个胸椎椎体前壁高度,后壁高度,棘突间高度,在横截面测量椎体横径长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椎体前后高度、宽度从T1到T12逐渐增加,并呈线性分布,脊柱侧凸组椎体高度普遍>正常同年龄非侧凸组患者.脊柱侧凸组患者椎体高度横径比值以及脊椎前后高度比值均>无侧凸组.胸椎侧凸顶椎区T6~T9椎体前方高度、椎体高度横径比值以及脊椎前后高度比值,脊柱侧凸组明显>非侧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IS胸椎侧凸女性患者胸椎顶椎区存在显著的脊柱生长模式异常,与正常胸椎相比AIS的胸椎更高、并显得更为瘦长.  相似文献   

18.
侧前方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后凸畸形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观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后凸畸形的疗效。方法胸椎结核并后凸畸形患者17例,男11例,女6例;年龄23~56岁,平均36.4岁。结核病损位于下胸椎,累及两或三个椎体。后凸成角15°~34°,平均25°。5例患者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为C级2例、D级3例。手术方法为一期侧前方病灶清除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结果术后随访2~4年,切口一期愈合,椎间植骨全部融合,脊柱结核全部治愈,脊髓功能损害患者术后1年内完全恢复。术后后凸成角平均为7°,平均矫正18°,随访期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结论侧前方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并后凸畸形,能够一期完成病灶清除、脊髓减压、脊柱稳定性重建和后凸畸形矫正。坚强的内固定可促进病椎植骨融合,有助于缩短术后药物治疗时间和提高脊柱结核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及截骨融合术治疗半椎体畸形的疗效。方法 1998年8月-2009年4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及截骨融合术治疗9例胸腰段后外侧1/4半椎体畸形。男3例,女6例;年龄11~15岁,平均13.1岁。T8右侧1例,T9左侧1例,T10右侧2例,T12右侧2例,L1右侧2例,L2右侧1例。Cobb角(59.4±2.8)°;C7偏离骶正中线11~32 mm,平均19 mm;胸椎代偿弯Cobb角(21.0±3.4)°。MRI检查未见脊髓明显畸形。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X线片复查示脊柱畸形均明显改善,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2~4个月。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56个月,平均40个月。术后3个月侧凸均显著改善,Cobb角(16.8±1.9)°;末次随访Cobb角未丢失,为(18.6±2.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半椎体切除、短节段固定及截骨融合术创伤小,可以纠正侧凸畸形、平衡脊柱,是治疗半椎体畸形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华骨科杂志》2022,(11):696-705
目的探讨儿童单节段半椎体切除术后出现肩部失平衡的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远期随访时肩部失衡的危险因素, 以及术后躯干倾斜对肩部失平衡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半椎体切除伴短节段固定融合手术且在术后出现肩部失衡30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 男16例, 女14例;年龄(4.53±2.05)岁(范围2~8岁);胸椎半椎体10例, 胸腰段半椎体12例, 腰椎半椎体8例。根据末次随访时全脊柱正位X线片测量双侧肩部软组织阴影最高处的垂直高度差, 即双肩高度差(shoulder imbalance, SI) >1.0 cm作为肩部失平衡的标准, 分为肩平衡组与肩失衡组。测量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SI、冠状面平衡(distance between C7 plumbline and center sacral vertical line, C7PL-CSVL)、主弯Cobb角、主弯近端弯Cobb角(Cobb angle of proximal curve, CAPC)、主弯远端弯Cobb角(Cobb angle of distal curve, CAD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