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S)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能直接预测主观幸福感[1-7],还能通过具体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3,8].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外部因素[9],具有较高RES的个体往往可以更好调节自我情绪和理解他人情绪,人际困扰比较少,从而拥有更多亲密关系[10-11].人格因素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内部因素[9].心理韧性是一种以克服和战胜逆境并恢复常态的能力为特征的人格特质[12].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可以预测积极情绪和总体幸福感[13]. 相似文献
2.
探讨自尊在大学生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为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自我接纳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修订版和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对吉林省3所大学947名大学生进行测评,应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大学生社交焦虑得分在性别、民族、生源地、学校类型、年级等人口学变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社交焦虑与自尊、自我接纳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18,-0.445,P值均<0.01),自尊与自我接纳呈正相关(r=0.592,P<0.01).自尊与自我接纳均对社交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4,-0.30,P值均<0.01).结论 大学生自尊在自我接纳与社交焦虑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情绪智力反映了人们在体验、识别、理解、调节和使用自我相关与他人相关情绪方面所存在的个体差异[1-2].高水平的情绪智力作为一种保护性资源,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低水平的情绪智力则意味着易损性,与心理痛苦密切相关[3-6].已有研究证实,情绪智力可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7-9].鉴于情绪智力影响个体的应对方式,应对方式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5,10-11],可以推测应对方式可能在个体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以大学生群体为样本,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情绪智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三者的关系,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探讨初中生学业负担态度、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学校满意度现状及其相互关系,为采取合理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学业负担态度量表、青少年学校满意度问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E),对整群随机抽取长春、哈尔滨、潍坊各1所学校的88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初中生学业负担态度、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学校满意度总分分别为(3.23±0.73)(3.49±0.61)和(3.78±0.64)分;学业负担态度、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各维度及总分与学校满意度总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5~0.94,P值均<0.01).学业负担态度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β=0.34,t=13.33,P<0.01)、学校满意度(β=0.40,t=15.52,P<0.01)的预测作用有统计学意义.当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变量加入时,学业负担态度对学校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下降,但有统计学意义(β=0.35,t=10.77,P<0.01),决定系数R2值增加值能解释总变异的9.17%;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也预测学校满意度(β=0.26,t=10.64,P<0.01).结论 初中生学业负担态度、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学校满意度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学业负担态度与学校满意度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尊对师生关系和学习倦怠的中介作用,为高校教育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学业倦怠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和自尊量表对武汉市3所高校759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学业倦怠问卷每一题的平均得分为2.63,属于中等倦怠水平;回归分析显示自尊、冲突性、亲密性、回避性进入回归方程(β=-0.397,0.174,-0.246,0.117),它们对学习倦怠的解释率达41.6%(F=104.467,P0.01);自尊是中介变量。结论师生关系可以直接影响学习倦怠,还可以通过提高自尊减轻学习倦怠。 相似文献
6.
探讨在自尊在初中生自我宽恕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提升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我宽恕倾向量表、自尊量表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对随机整群抽取的吉林省四平市498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初中生自我宽恕总分为(73.18±14.72)分,自尊总分为(29.80±4.70)分,主观幸福感总分为(18.43±12.85)分.自我宽恕与自尊、主观幸福感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自我宽恕对主观幸福感(β=-0.54,t=-13.38,P<0.01)、自尊(口=-0.34,t=-7.70,P<0.01)的预测作用均有统计学意义;当自尊变量加入时,自我宽恕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下降,但仍然有统计学意义(β=-0.42,t=-10.58,P<0.01),决定系数R2增加值能解释总变异的10.64%.自尊也可以预测主观幸福感(β=0.35,t=8.83,P<0.01).结论 四平市初中生的自我宽恕处于中等水平,自尊处于正常水平,主观幸福感中等偏上.初中生自尊在自我宽恕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探讨上海市初中生抑郁情绪与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为学校加强心理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Kutcher青少年抑郁量表中文版、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上海市普通初级中学3 648名初中生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分别测量其抑郁情绪及生活事件情况.采用x2检验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研究对象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结果 上海市初中生抑郁情绪检出人数846人,检出率为23.2%.不同年级的初中生抑郁情绪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3.24,P<0.0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其他、健康适应、受惩罚、丧失6个因子均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4,0.54,0.51,0.41,0.40,0.26,P值均<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受惩罚、丧失得分对抑郁得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10,-0.08),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其他得分对抑郁得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值分别为0.29,0.26,0.04,0.22)(P值均<0.05).结论 上海市初中生抑郁与生活事件存在正相关关系,生活事件的部分因子对中学生抑郁情绪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运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和同一性地位测定量表,对四川省阆中市农村中学生711名实施调查。结果农村初中生自我同一性年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59.7%的七年级学生处于同一性扩散—积极延缓的中间地位(D-M地位),明显高于八年级和九年级;有12.2%的八年级学生处于权威接纳地位(F地位),15.5%的人处于积极延缓地位(M地位),明显高于七年级和九年级;九年级有23.2%的人处于同一性形成—权威接纳的中间地位(A-F地位),明显高于七年级和八年级,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自我同一性3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间存在显著相关,对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情绪调节及情绪的影响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1-3].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4].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本质上指的是个体基于对自身情绪调节能力的主观评价而形成的自信感.有研究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缓和情绪的紧张性和维护自我调节机制[4].情绪调节是个体对自身情绪内在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调节,以适应外界情景和人际关系需要的动力过程.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最常用且最有效的调节策略是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5].研究表明,认知重评能更好地降低消极情绪体验[6-8]. 相似文献
10.
探讨留守初中生自我效能与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以及应对方式在其中所起的中介效应,为研究留守初中生社会适应问题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和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SAS-SSS),对整群随机抽取的湖南省3所乡村中学共641名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对数据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结果 留守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以及应对方式的问题解决、求助、退缩、发泄、幻想与社会适应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存在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0.503,0.602,0.299,0.488,0.126,-0.102,P值均<0.01),且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求助、退缩均能正向预测社会适应(P值均<0.01).留守初中生的问题解决和求助在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36.0%和7.1%.结论 留守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和求助是影响社会适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调查初中学生生活习惯现状,以对初中学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2011-09/12,按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南京市某区4所中学1 130名初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日常生活习惯行为。结果调查对象中20.2%的学生经常有"疲劳感",21.5%的同学经常有"心情不好",不吃早餐占5.6%,吃的天数少为35.9%,没有每日参加运动的学生人数为26.0%,17.0%的学生回答没有每周参加运动,熬夜或睡眠不足占50.0%。结论南京市某区部分初中学生在生活习惯和方式上存在不健康的问题,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学习困难初中生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为儿童学习困难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合肥市105名学习困难初中生与105名学习成绩中等以上初中生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学习困难组父母亲文化程度偏低、职业以体力劳动为主偏多、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组织性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而矛盾性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父亲和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家庭组织性是减少初中生学习困难发生的保护因素,而矛盾性是导致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学习困难初中生处在相对不良的家庭环境中。在矫治学习困难时,应重视对家庭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大同市初中生健康相关行为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同市初中生的健康相关行为现状,为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大同市1所普通中学,采用WHO全球学校学生健康调查(GSHS)问卷,对该中学1 64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1.8%学生通常每天都吃早餐,4.5%的学生家中食物匮乏;在学校,47.9%的学生吃东西前通常不洗手;过去12个月里,21.0%的学生受过严重伤害,26.7%有过连续2周的抑郁;过去30 d中,乘车学生67.3%通常不系安全带,11.4%的学生被给过或被销售过毒品;运动足量的学生仅占32.2%;只有46.7%的家长通常了解学生的业余生活.课堂上接受过健康教育的学生健康行为持有率显著高于没有接受过的学生(P<0.05).结论 大同市初中生不健康行为率较高,课堂健康教育对青少年健康行为的养成作用显著.建议学校与家长紧密配合,开展健康教育,培养青少年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河南省城市初中学生离家出走行为流行情况及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河南省4个省辖市12所初中的5158名学生,应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调查前的1a中,初中生产生过离家出走意念和尝试离家出走的报告率分别为35.3%和7.2%;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首次吸烟年龄、与继父生活、自杀意念、节食减肥、孤独感、看电视时间、失眠等7项因素与离家出走意念的产生关系密切。结论应高度重视学生离家出走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并积极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初中学生尝试吸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控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延吉市6所中学1 21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尝试吸烟的影响因素。结果中学生尝试吸烟率为8.8%,13岁前尝试吸烟的比例占49.0%,吸烟的动机以好奇为主;影响尝试吸烟的主要因素为是否经常与同伴讨论吸烟问题、对同伴递烟的态度、年级、生活满意度和学习成绩,即经常与同伴讨论吸烟问题和拒绝同伴所递香烟的中学生尝试吸烟率较低,初二学生、学习成绩差、对生活满意度低的学生尝试吸烟率较高。结论控烟教育应从低年级开始,同伴教育是控烟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学生家庭虐待情况及流行特征,为政府及相关机构制定儿童保护政策和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在广州市8个区随机抽取16所中学96个初中班级,对所抽班级全体学生进行自填问卷调查,收集近6个月内家庭虐待情况。结果4585名初中生近6个月内遭受言语/精神、躯体和性虐待的发生率分别为79.5%,27.4%和0.5%;言语/精神虐待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生气吼叫(59.5%)、剥夺权利(49.3%)、恐吓(39.4%)、辱骂(37.8%)、咒骂(19.9%)、威胁赶出家(12.7%),平均每人遭受2.75种不同形式言语/精神虐待;轻度、中度、重度躯体虐待发生率分别为23.8%,15.5%和2.7%,以打四肢(16.7%)、扇脸(11.5%)方式为主.掐脖、烧烫、动用锐器伤害等严重虐待发生率低于1%,遭受言语/精神和躯体双重虐待的发生率为26.3%。结论广州市中学生遭受家庭虐待现象十分普遍,以言语/精神虐待最常见,躯体虐待以轻度为主,存在言语/精神与躯体双重虐待以及多种虐待方式并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个体和文化因素2个方面考查初中生的学业求助特点,为掌握中学生的求助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效能量表、对中国求助格言认同量表、对他人评价敏感性量表和学业求助行为量表.对172名初中生进行测评。结果自我效能、学习成绩与工具性求助呈正相关.与回避求助呈负相关;认同中国求助格言的学生更愿意作工具性求助,对他人评价敏感的学生倾向于回避求助;性别差异对学生的学业求助有显著影响,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作工具性求助。结论学业求助既受个体认知因素的影响。又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视力状况组问比较指标的选择,为开展学生视力检测与分析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大连市初中生的4 833只眼,按照地区、性别、年级分为18个组.测定远视力后,统计视力良好率、平均视力、平均视角3项指标,再分别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3项指标得出的P值基本一致的只有9组,得出的P值明显不一致的2组.若采用"视力良好率"检验.P值明显偏高的1组,略有偏高的2组,略微偏低的3组.平均视力与平均视角相比,方差不齐的平均视力占33.3%,平均视角占61.1%;两者P值相差不多的10组,平均视力的P值明显低于平均视角的有4组,平均视力略低的3组.结论 利用视力检查结果进行组间比较时,不适宜采用视力不良率,平均视力的统计效率较平均视角为高. 相似文献
20.
蚌埠市初中生行为问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初中生行为问题现状及分布特点,分析其影响因素,为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群抽取蚌埠市4所中学的初一和初二年级学生3559人,以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凋查并评定学生的行为问题,以自编的问卷调查学生父母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儿童出生情况、母亲妊娠史等。计算6种行为问题和总行为问题的检出率,分析行为问题在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中的分布特征,并进行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初中生总行为问题检出率为8.0%。初一学生为74%,初二学生为8.6%,差异无显著性(70=1.51,P=0.22);独生子女为8.0%,非独生子女为8.1%,差异无显著性(X^2=0.026,P=0.87);各年龄组(11~16岁)检出率差异亦无显著性(X^2=6.687,P=0.083);男生总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9%,女生为10.1%,差异有显著性(X^2=20.51,P=0.0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中生行为问题危险因素主要有女孩、母亲文化程度低、教育子女为父亲或母亲一方的、父母的教育态度不一致、采取以惩罚为主的教育方式、家庭气氛不和睦、母亲年龄偏大或偏小、母亲人工流产史、母亲孕期贫血、母亲妊娠早期高热、儿童出生时窒息和新生儿期因黄疸住院。结论对青春期学生的行为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女生。家长应给子女提供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同时应重视围产期保健,以减少青春期学生的行为问题发生率,保证初中生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