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组循环系统疾病,其特征是血栓形成后阻塞局部血流或者脱落成栓子堵塞下游血流,从而造成器官组织缺血、坏死。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抗栓、溶栓、介入疗法及手术治疗,其中抗栓治疗包括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它作为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基石备受关注。不同类型的血栓性疾病要采用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案,并且兼顾出血的风险[1]。1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治疗方法及进展  相似文献   

2.
抗凝与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及其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凝和溶栓治疗在血栓性疾病中被广泛应用,临床上常用抗凝药、抗血小板药和降纤药作为预防血栓形成(抗凝治疗)和溶解血栓(溶栓治疗)的药物。但是,若这些药物应用过量,会造成出血并发症;若用量不足则达不到预期效果。现就目前抗凝和溶栓治疗的实验室监测指标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全科医师培训园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栏目从本期开始 ,将连载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溶栓和抗栓疗法专题内容。旨在向广大基层医生介绍血栓预防、治疗和监测的新知识、规范指南及科学指导临床实践 ,纠正诊治中的误区并提出相应策略。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来信提出有关疑问及意见、建议 ,以便更好地满足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中, 溶栓治疗作为解决这一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方式, 仍应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些年溶栓治疗用于心肌梗死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已分别证实:(1)在发病时间较早且介入开始时间可能延误较长(>2 h)的情况下考虑首选; (2)在拟采取介入治疗但因有一些延误时(1 h)考虑使用低剂量溶栓药物辅助溶栓后再行介入治疗; (3)在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严重时冠状动脉内使用溶栓药物再行介入治疗, 以上3种情况临床应用时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5.
在临床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并不少见.以往多采用全身溶栓治疗,因其溶栓药物用量较大,且引起出血等并发症的机率较高,溶栓疗效欠佳.选择性插管至局部血栓形成的血管内持续灌注溶栓药物,已成为治疗血管栓塞性疾病的首选疗法.本科自1995年4月~2002年3月对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行介入溶栓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周亚 《临床荟萃》1994,9(21):995-997
近十年来已证明血小板凝聚和血栓形成在缺血性心、脑疾病和深静脉栓塞的主要病理过程中具有病理生理上的重要性,因此预防血栓形成及溶解血栓是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这些疾病病理机制的进一步阐明,抗血栓药物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新一代的抗栓药物的优点更趋于理想化,包括抗栓作用强、出血危险性小、生物利用度高、药代动力学长及使用方便等,其中部分药物尚处于实验研究或Ⅰ期临床阶段。本文就近年来研究的各类抗栓药物作一简要综述,供临床抗栓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7.
药物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脑梗塞的临床进展朱惠中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血栓梗塞性疾病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心、脑栓塞发病迅速,病死率高,临床颇为棘手。如何正确、合理的应用溶栓疗法,降低病死率,床报道较多,现就近年来临床急救中药物溶栓疗法的应用概况作一回顾。1临...  相似文献   

8.
溶栓疗法及其实验室监测王淑娟溶栓疗法是指应用溶栓药物使已形成的血栓或阻塞于血管中的栓子溶解从而使血管再通,恢复血循环的一种治疗方法。溶栓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30余年的历史,近10年来溶栓药物实现着新老交替,在溶栓治疗特别是对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治疗方面已...  相似文献   

9.
血栓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疾病, 溶栓药物对于其急性期治疗起到了关键作用。自1933年链激酶被发现以来, 溶栓药物发展迅速。从早期不具有纤维蛋白特异性的第一代溶栓药物, 发展为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新一代基因重组药物, 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了巨大提升。临床的不断探索, 使得溶栓药物在急性血栓性疾病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在降低疾病致残率、病死率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已有的溶栓药物仍然存在可导致严重出血、再通率有限、半衰期短、有免疫原性及价格昂贵等缺点, 未来仍需不断探索, 寻求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0.
胡大一  孙艺红 《临床荟萃》2005,20(15):841-843
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没有血栓就没有事件。我们现在正面临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巨大挑战。目前,迫切需要应用科学的指南来指导血栓栓塞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此,结合美国胸科医师协会(ACCP)最新的抗栓和溶栓指南,针对国内目前存在的问题,讨论静脉、动脉和心房颤动血栓栓塞预防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3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预防和护理体会,认为采取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静脉内膜伤和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的有效措施是防止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对已经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应采取心理护理,在抗凝、溶栓期间,密切监测凝血指标、观察出血倾向;在抗凝、溶栓期间做好相关护理等措施;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溶栓疗法是指导管式静脉注入溶栓药物,以促进休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活动,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活性的纤维蛋白溶酶,或直接促进纤溶酶元的活化,引起血栓内部崩解和血栓表面溶解 近年来,临床上用于治疗某些血管闭塞性疾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动脉血栓形成、动脉或静脉取栓术后辅助治疗等 在治疗过  相似文献   

13.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2  
总结了23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预防和护理体会,提出采取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防止静脉内膜损伤和防止血液高凝状态的有效措施是防止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对已经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在抗凝、溶栓期间,密切监测凝血指标、观察出血倾向;对肿胀的肢体行肿消散外敷;在置管溶栓期间做好溶栓导管的护理;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本组经治疗护理,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深静脉管腔完全再通或部分再通.  相似文献   

14.
杨益锋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3):1932-1934
正近年来,血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抗凝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方法。肝素及华法林是主要的治疗药物,但由于个体差异大,且肝素易诱导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症(HIT)、起效慢,与食物及药物可产生相互作用,同时需要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具有无须监测、固定剂量、可预期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及食物间的相互作用少等诸多优  相似文献   

15.
抗血小板药物在各种动脉血栓性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虽然目前抗血小板药物多采用固定剂量给药,但不同患者对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性存在明显差异。治疗后的血小板高反应性或低反应性可能与血栓事件或出血事件风险相关。基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预防血栓或出血不良事件的发生,但目前仍缺乏上述治疗策略能够最终改善患者预后的确切临床证据。迄今为止,对于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是否应常规进行实验室监测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对抗血小板治疗反应多样性的成因及血小板功能检测是否可用于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林晓  金正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1):1342-1342
凝血四项的检测已经被临床日益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出血性疾病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友病、肝病、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缺乏症、遗传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疾病以及在血栓性疾病和抗栓与溶栓治疗中。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监测普通肝素的首选指标。凝血酶原时问(PT)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17.
加强血小板功能试验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用于抗血小板药物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监测的血小板功能试验有多种,可根据不同药物选择监测试验,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拮抗剂的监测。不同血小板功能试验确认的药物抵抗性存在差异,与临床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有待确认。  相似文献   

18.
抗凝治疗是血栓栓塞性疾病,尤其是肺栓塞防治的重要措施。华法林作为经典的抗凝药物,从20世纪50年代起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相比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vel oral anticoagulants,NOACs)具有药代动力学稳定、可固定剂量使用、无须频繁监测凝血功能、与药物及食物相互作用少、药物安全性良好等突出优点。NOACs给临床医生带来更多用药选择的同时,也挑战了华法林在抗凝领域的地位。然而目前很多临床情况下,华法林的抗凝价值仍不可替代。  相似文献   

19.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3年7月~2005年10月共21例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针对发病因素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及有效预防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护理,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随访1~5个月,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促进静脉血液回流、避免静脉内膜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防止血栓形成的关键.对已形成静脉血栓者,应抬高患肢,监测凝血指标、观察出血倾向,在置管溶栓期间做好导管护理,并采取措施预防肺栓塞.  相似文献   

20.
血栓形成与凝血机制及调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史旭波  胡大一 《临床荟萃》2007,22(14):989-991
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涉及心血管、肾脏科、神经内科、外科、骨科、肿瘤等多个领域。血栓形成或栓塞是导致心、脑和外周血管事件的最后关键环节,是致死和致残的直接原因。目前,我国正面临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巨大挑战,无论是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疾病还是静脉系统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均逐年增加。但目前国内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诊治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如对动脉和静脉血栓栓塞的基础理论知识欠缺,未能对不同性质血栓选择不同的药物以及用药方法不规范或不恰当。因此,迫切需要应用科学的指南来规范医疗行为。为此,本杂志特设立血栓专栏,将结合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最新的抗栓和溶栓指南,针对国内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次讨论静脉、动脉和心房颤动等领域血栓防治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