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彦舫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11):1885-1887
介入治疗已经成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长球囊和药物支架等的应用明显改善了介入治疗的疗效,内膜下成形术以及多种新技术、新器械的问世,显著提高了长段闭塞性病变的开通率。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常用的血管检查方法、TASC II分型、介入技术(包括穿刺入路的选择、闭塞段的开通、经导管溶栓、PTA、支架植入、内膜下成形术和机械性辅助技术等)以及治疗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对比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别采用介入治疗和单纯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皆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数据。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下肢动脉球囊扩张和内置支架术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3、6个月时的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对比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3、6个月,(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保守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明显更具优势,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总结2008年1~12月应用PTA结合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36例(41条患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PTA即时成功率95.1%(39/41),37条肢体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条无明显改善,其中1条术后截肢.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消失,皮肤温度变暖,溃疡趋于愈合,踝肱指数由术前0.54±0.11恢复至0.79±0.15.经随访3~15个月,3条股动脉在术后5,6、12个月再次闭塞,1条胫后动脉在术后8个月再次闭塞,通畅率为89.7%(35/39).结论 PTA结合血管内支架置放有助于提高通畅率,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我国周围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其产生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能力,甚至致残。笔者对1997年10月~1998年6月的12例下肢血栓闭塞性病变进行综合性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满意。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12例,男9例,女3...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经验,整体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方法对我院32例2013-06—2014-06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介入治疗前后的护理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结果本组3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介入治疗,通过术前术后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减轻患者痛苦,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不良并发症。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通过介入治疗和全程、连续的护理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手术质量及患者生存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同时也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将156例ASO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介入组2组,每组7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调节脂质、抗凝、降血糖等)治疗;介入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血管支架介入治疗。观察2组患者各时间段(术后1、3、6、10、24个月)踝肱指数(ABI)的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出院后均随访24个月。介入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介入组心血管并发症、截肢、死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介入组术后各时间段的ABI与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5)。对照组术后1个月的ABI与治疗前比较改善明显(P〈0.05),术后3、6、12及24个月的ABI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管支架介入治疗下肢ASO患者远期预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2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行介入治疗,同时加强围术期护理。[结果]22例病人术后患肢血流均通畅或改善,介入治疗效果好;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2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1例,均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结论]加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介入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70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对1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介入手术治疗,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患肢护理、完善各项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患肢血运,积极做好抗凝治疗护理。结果:本组术后治疗效果满意,下肢动脉缺血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64层螺旋CT,100ml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以4ml/s的速度经上肢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延迟25~30s进行扫描。根据CTA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术后CTA随访观察。结果 12例患者CTA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范围、程度。9例患者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3例单纯行PTA术,患者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8±0.13改善为0.87±0.11(P<0.05),术后随访1~21个月,共进行了15例次CTA复查,2例发现血管狭窄,再次行PTA治疗。结论下肢动脉CTA具有准确性好、无创、快捷的特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复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腔内血管成形联合血管内支架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短期随访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84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观察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联合血管内支架术。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踝肱指数及间歇性跛行距离。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术前两组踝肱指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踝肱指数较对照组高(P0.05);术前两组间歇性跛行距离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观察组间歇性跛行距离较对照组长(P0.05)。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联合血管内支架术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疗效显著,可提高踝肱指数,增加间歇性跛行距离。  相似文献   

1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rterialOcclusiveDiseaseofLowExtremity ,简称ASO)为动脉因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 ,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 ,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逐渐形成管腔闭塞 ,使下肢发生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破行、动脉搏动消失、肢体组织营养障碍、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疽。随着国内饮食结构的改变 ,摄入含脂食物增多 ,人均寿命的延长及检查诊断技术的改进 ,被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  相似文献   

12.
总结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行血管腔内治疗后并发症的护理。护理措施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和全身出血情况,做好穿刺部位护理和出院健康指导。113例行血管腔内治疗患者,治疗后发生相关并发症13例,其中穿刺部位巨大血肿及假性动脉瘤2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3例,血压升高3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2例,消化道出血1例,支架再狭窄2例,经治疗和护理均治愈;2例因病情较重,治疗后效果差,行膝下截肢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9年1月收治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研究组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踝肱指数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的77.27%(P0.05);治疗后两组足背动脉、胫后动脉踝肱指数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9.09%,与对照组的4.5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可有效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介入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脉硬化闭塞症多发于 50岁以上的成年男性 ,常有多年吸烟史 ,伴有腔内血栓形成 ,引起肢体缺血等一系列临床表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发病有上升趋势[1 ] ,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1 999年 1 0月至2 0 0 2年 8月 ,我院采用动脉置管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并血栓形成患者 36例 ,经精心护理 ,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组 36例均系住院患者 ,男 31例 ,女 5例 ,56~ 74岁 ,平均 65 4岁 ;下肢动脉置管 34例 ,上肢动脉置管 2例。1 2 治疗方法1 2 1 一般治疗 全身应用扩血管药物 ,如前列腺素E1 、罂粟碱…  相似文献   

15.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rteri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LEAOD患者多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全身性疾病,治疗效果欠件及死亡率高。目前如何选择和实施有效的外科治疗仍然是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复律保心口服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成2组,每组30例。西药组给予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治疗,中药组给予复律保心口服液治疗。14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断疗效。结果:中药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踝臂指数有明显改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总有效率为93.33%,西药组总有效率为60.00%,中药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复律保心口服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能够改善下肢血运。  相似文献   

1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是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组织血供减少引起的病变,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本病截肢率、致残率高,大多数患者就医时已经发生间歇性跛行甚至静息痛,部分有经久不愈  相似文献   

18.
罗玲玲  杨俊 《当代护士》2016,(10):174-176
目的将品管圈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后的护理干预中,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方法对41例下肢动脉硬化症介入治疗患者进行分析,比较品管圈应用前后的效果。结果干预后组患者的"住院须知"、"饮食知识"、"休息活动"、"用药知识"、"治疗知识"、"护理知识"得分明显提高(P0.05);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干预前组(P0.05);护士解决问题能力、协调能力等各方面素质得到了加强和提高(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提升了护士综合素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出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延续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疾病认知得分、依从性、预后及疼痛得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戒烟、戒酒依从性方面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在合理饮食依从性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疾病认知得分、服药依从性、预后、疼痛缓解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延续护理能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认知水平和依从性,有利于患者缓解疼痛,改善患者预后状况,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20.
只德建 《天津护理》2012,20(3):138-139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血管外科常见病.血管腔内成形术(PTA)因其具有微创和可重复操作性等优点而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得到推广,现将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腔内介入治疗3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