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耐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Pseuclomonas aerubqinosa,PA)是最严重的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病原菌之一,生物被膜(Biofilm,BF)多黏附在生物材料和植入的各种导管,以及牙龈、支气管、尿道等人体组织表面,它的形成使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不断上升,致使慢性感染性疾病反复发作且难以控制,给治疗增加更大的难度.生物被膜通过营养限制、抗生素渗透障碍和免疫逃逸等机制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密度感应系统(quorum-sensing systems,QS)作为一种细胞信号传递方式,在基因水平上参与到生物被膜内细菌基因的表达,调节生物被膜内细菌的分化成熟,从而影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大环内酯类因作用于生物被膜,使得失去被膜保护的细菌易被抗生素杀灭.临床上被用于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感染的主要药物,此外,中药有效成分联用抗生素,干扰密度感应系统也为治疗生物被膜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治疗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方面的治疗进展.方法:根据国内外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结果:抗菌药物主要在生物被膜形成初期有效;应用藻酸盐单克隆抗体对生物被膜相关感染进行治疗可能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应用藻酸盐裂解酶治疗细菌生物被膜导致的相关感染具有一定意义;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和改进生物医学材料的方法达到对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防治目的.结论: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防治仍是临床上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但是随着对细菌生物被膜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开辟对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定量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第一类整合酶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整合于是具有整合和表达外来耐药性基因盒能力的基因元件。在细菌耐药性基因的积累和传递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第一类整合子整合酶基因(intI1)在细菌不同生存状态的表达水平,探讨整合子的作用机制。方法培养和提取两株第一类整合子阳性铜绿假单胞菌的液相培养菌、生物被膜菌、被膜脱落菌等三种生长状态的总RNA,采用竞争RT-PCR方法定量检测菌体在以上三种状态下intI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的液相培养菌、生物被膜菌和被膜脱落菌都有intI1 mRNA表达;两株菌在三种状态下intI1 mRNA的表达量不同,其中生物被膜菌表达最高,被膜脱落菌次之,液相培养菌最低;生物被膜菌intI1 mRNA的量较液相培养物高约15倍,较被膜脱落菌高约4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intI1在生物被膜中mRNA表达上调,随着菌体从被膜脱落以及菌体持续的液相培养intI1表达下调。提示整合子在生物被膜菌中可进行活跃的基因盒的捕获、移动和积累。有利于细菌耐药性的提高及扩散。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物被膜状态独特的基因表达.方法 选取多药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在同一菌株两种不同状态下,处于快速生长期的浮游菌体和生物被膜固着生长的菌体,两个样本间进行mRNA的提取和全基因基因表达的分析比对,比较两者间基因表达的差异.研究表达差异的基因在基因功能上的体现.结果 同一菌株两种不同状态下,处于快速生长期的浮游菌体和生物被膜固着生长的菌体,两个样本间进行全基因组基因表达的分析比对,两者间基因表达存在差异.同株细菌的生物被膜状态,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生物行为和基因的表达.在两个样本对比中,发现有106个基因表达上调,92个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表达差异基因所编码蛋白,大多参与了生物被膜形成和形态维持.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和形态维持,是通过特殊的信号通路以及信号因子、转录因子所调节的;在浮游细菌的状态,它们不表达或者没有显著表达.  相似文献   

5.
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B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有利于生存而特有的生命现象.由于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疾病的治疗非常棘手,本文综述了细菌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治疗研究进展,包括有效药物的联合应用、单克隆抗体的研制、酶学调控、基因调控、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研制等.  相似文献   

6.
摘要:细菌生物被膜的产生使传统抗菌药物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清除,进而导致严重感染的复发和持续性感染, 是人类目 前面临的又一新的挑战。生物被膜细菌中由于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积累,促使药物主动外排系统相关基因表达明显增加, 使 外排泵转运多种不同类型的化合物能力增强,从而产生多重耐药表型,是引起细菌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外排泵基因的表达对 生物被膜细菌的生长和耐药性增强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生物被膜耐药的影响因素、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参与生物被膜形成 及其影响、外排泵抑制剂对生物被膜耐药的影响几个方面对细菌药物主动外排系统在生物被膜耐药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BF-30是金环蛇Cathelicidin基因编码的一种直链多肽,由30个氨基酸构成。基于细菌生物被膜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研究了BF-30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及机理。当BF-30浓度为1/2×MIC时,可有效的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以铜绿假单胞菌PAO1为研究对象,进一步考察亚抑菌浓度的BF-30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BF-30能够有效减少PAO1胞外鼠李糖的含量,从而降低细菌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但对PAO1表面的疏水性并无影响。此外,亚抑菌浓度的BF-30可剂量依赖性的降低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中绿脓菌素的释放量而不影响细菌对过氧化氢的敏感性,表明BF-30可通过群体感应系统调节生物被膜的形成。因此,BF-30有望用于治疗细菌生物被膜引起的各类慢性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8.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及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生物被膜(biofilm)是由微生物及其分泌的大量有机物积聚而形成的.对其深入的研究,是近十年的事.体外实验已明确在生物被膜中生长的细菌与游离状态的细菌有很大差别.使游离菌致死的抗生素剂量往往对生物被膜中的细菌无效,同时应用低于致死剂量的抗生素又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使治疗更为棘手.例如医疗器械相关性感染,肺部囊性纤维化病人的肺部感染和慢性尿路感染,治疗的失败与复发往往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生物被膜形成与治疗的研究,将十分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9.
司帕沙星对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清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体外细菌生物被膜模型观察司帕沙星对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清除作用。方法 以平板培养法建立体外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双倍稀释法测定司帕沙星(SPLX)和头孢他啶(ceftazidime,CAZ)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和对浮游细菌的杀菌曲线。将附有生物被膜的硅胶片用盐水冲洗后与1-128倍MBC的两种抗生素共同孵育48h。将硅胶片在超声作用下使细菌剥脱于培养基中,细菌计数后换算成每平方厘米硅胶片上细菌数的常用对数(log cfu/cm^2),最后绘出对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杀菌曲线。结果 对浮游细菌的杀菌作用CAZ优于SPLX。对生物被膜内细菌的杀菌活性,两种抗生素在2MBC浓度时均不能清除细菌,SPLX在32MBC浓度下24h即完全清除细菌,而CAZ在128MBC浓度下48h仍有少量细菌未能清除。讨论 由于司帕沙星对生物被膜具有较好的通透性,且其杀菌作用不依赖细菌的生长率,故对生物被膜内细菌具有良好的清除作用,是治疗细菌生物被膜感染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细菌的耐药性和毒力是决定抗生素治疗成败的关键。近年来研究表明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可以诱导细菌耐药并影响细菌的毒力。本文介绍了亚抑菌浓度抗生素产生的来源;阐述了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和毒力的影响。亚抑菌浓度抗生素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涉及了细菌的耐药选择性、生物被膜和持留菌的形成、基因突变、水平基因转移和基因表达;对细菌毒力的影响主要包括细菌的黏附性、运动性和其它毒力因子。以期为畜牧生产中减少和避免亚抑菌浓度抗菌药的产生,减缓和克服细菌耐药性,降低致病菌的毒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