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仿生物电刺激改善脑循环,治疗脑发育落后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2002-03/2003-02收治的98例脑发育落后患儿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仿生物电刺激小脑顶核14d;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14d后进行疗效评分。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4%(47/50),对照组有效率65%,两组相比较,χ2=7.69,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以运动发育落后为主的脑性瘫痪患儿,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5%(36/38),明显高于对照组为65%(24/37)。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发育落后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是非药物治疗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的最常见类型 ,其常规治疗效果不理想、致残率较高 ,故早期康复以使患者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尤为重要。本文应用上海仁和医疗设备公司生产的CVFT 0 10M型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 36例脑梗死患者的小脑顶核 (FN) ,取得较好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6例脑梗死患者均为起病 <3d入院 ,诊断依据 1996年全国第四届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 ,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 ,分为 2组。①急性期 (A组 ) 18例 :男 11例 ,女 7例 ;年龄 4 2~ 76岁 ,平均 6 1.8岁 ;病程 1~ 7d。②恢复期 (B组 ) 18例 :男 10例 ,…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对脑瘫患儿智力发育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来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儿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两组,治疗前对两组患儿进行格塞尔(Gesell)量表智力测试,取其中的大运动能力项和适应能力项进行评估,制定治疗方案.两组治疗均采用针灸、按摩、脑神经营养药、运动疗法、语言训练及特殊教育等综合康复措施,观察组同时应用电刺激小脑顶核进行治疗.治疗后采用Gesell量表中的大运动能力项、适应能力项进行评定.施测时选用与被试儿童年龄最近的分量表进行.据其表现测出儿童发展的成熟年龄,经转换得出发育商(DQ)作为最后的评定指标.结果 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的DQ均有提高(P〈0.05),观察组提高更为明显(P〈0.01).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方法简便,安全可靠,是治疗脑瘫患儿的有效手段之一.小脑顶核电刺激对脑瘫患儿的智力发育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对于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择39例(月龄36~60个月)具备独立行走而且踝关节足背屈角偏小的双下肢瘫脑瘫患儿,分为试验组(2l例)和常规治疗组(18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并添加电刺激小脑顶核;常规治疗组则只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共4周,并在治疗前后予以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估、踝关节活动度(ROM)测量以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CSI分值降低,GM-FM中站(D区)和走跑跳(E区)评分上升,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明显性差异(P0.05);踝关节活动度比治疗前明显增大,亦有明显性差异(P0.01)。试验组的CSI、踝关节活动度和GMFM各项数据表现都比常规治疗组要好,具有明显性差异(P0.01)。结论: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电刺激小脑顶核有利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移动功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吩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3例,应用电刺激小脑顶核,连续14d;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基础药物治疗。结果:按FMA及Barthel(BI)评分,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及ADL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急性脑梗死“非药物”治疗的一条有效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03例,应用电刺激小脑顶核,连续14d;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基础药物治疗.结果按FMA及Barthel(BI)评分,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及ADL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急性脑梗死"非药物”治疗的一条有效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70例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4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1 d后,治疗组的Fugl-Meyer评分(39.2±7.7)分与对照组的(26.3±8.1)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22,P<0.01),Barthel指数评分(43.8±8.4)分亦与对照组的(29.7±7.5)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97,P<0.01)。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是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应用脑神经促通仪对慢性脑缺血的治疗,观察临床症状改善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改善的情况。方法:应用成都迪康医用数字设备公司生产的D/NSJ—I脑神经促通仪进行治疗,据病情选择不同的处方,45min/次,10次为1个疗程。应用TCD监测治疗前后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头痛由89%降至13%、头晕由96%降至15%、失眠由60%降至9%、健忘由28%降至9%。治疗前后血流速度的改善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单个患者最高血流速度增加67.6%。结论:脑神经促通仪对表现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的脑缺血、脑损伤患者,通过改善脑供血,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比较脑循环治疗仪电刺激小脑顶核与其他物理因子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脑循环治疗组38例,显效28例,有效9例,头晕加重1例,显效率74%,总有效率97%,常规治疗组36例,显效17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显效率47%,总有效率74%。结论:脑循环治疗能显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头晕等症状。  相似文献   

11.
我科于1998年10月~2001年2月应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经皮电刺激小脑顶核辅用中药治疗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血管病的疗效及对自由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血管病疗效及对自由基的影响。方法 将 14 8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小脑治疗组 (74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74例 ) ,分别观察其疗效和治疗前、后临床神经病学评分、脑循环动力学参数、SPECT及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活性、丙二醛 (MDA)、一氧化氮 (NO)含量及总抗氧化能力 (% )改变。结果 治疗后患者神经病学评分、脑循环动力学参数、SPECT得到改善 ,血清SOD活性、NO含量及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 (t值依次为 7.3 5 1,6.73 4,5 .75 1,P值均 <0 .0 0 1) ,MDA含量明显降低 (t=8.2 14 ,P <0 .0 0 1) ;与对照组相比 ,SOD活性、NO含量及抗氧化能力的升高及MDA含量降低也有显著差异 (t值分别为 3 .715 ,4.13 2 ,3 .92 3 ,5 .3 18,P值均 <0 .0 1)。结论 电刺激小脑治疗可有效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液动力学指标 ,降低自由基对脑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48例脑梗死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综合性治疗,同时电刺激小脑顶核,并与48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相匹配但只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对照。治疗20d后进行疗效评分。结果:接受电刺激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常规药物加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有明显疗效,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定单用药物(药物组,n=30)与药物结合小脑顶核电刺激(综合组,n=30)的疗效,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安全性。结果治疗4周末时综合组临床总有效率(83%)高于药物组(60%);与药物组比较,综合组在治疗第2、4周末时HAMD评分下降(P<0.05);HAMD减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治疗4周末PSQI总分较药物组降低(P<0.05);TES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物结合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能更有效地改善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抑郁情绪及睡眠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均治疗6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和改良版临床结局变化量表(COVS)评估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测量并且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和血压。结果: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和COV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4.617、5.342,P=0.007、0.003),并且明显优于对照组(t=-4.847、3.954,P=0.005、0.012)。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入选急性期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39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49例,接受FN电刺激结合康复治疗;康复组46例。单纯康复治疗;对照组44例,单纯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其他治疗按神经内科常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分别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评定以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后:NIHSS,治疗组为3.53&;#177;3.28,康复组为4.67&;#177;4.14,对照组为5.73&;#177;4.54,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4.323。P=0.016);FMA和MBI评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康复组均优对照组,而且治疗组优于康复组(P&;lt;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结合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7.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的疗效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 ( ACI)患者的疗效与机制。方法 80例 ACI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组 ( 4 0例 )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 4 0例 )。分别观察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脑动脉血流量、脑电地形图及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气等生理参数。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脑动脉血流量、脑电地形图较刺激前有明显改善 ,且明显优于对照组 ( P<0 .0 1)。而呼吸、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气等生理参数较刺激前无明显差异。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有效改善 ACI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指标 ,且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脑梗塞等病人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 对50例脑梗塞患者用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脑血流动力学检测,测定脑血流动力学有关指标。如平均脑血流量(Qmean),特性阻抗(Zc),脑血管阻力(R)和平均脑血流速度(Vmean)等参数。结果 治疗后脑血管阻力(R)减小,平均脑血流量增加,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后,脑血管阻力减小,脑血流量增加,说明使用该治疗仪可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顶核电刺激联合常规治疗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62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1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生存质量测量表简表(WHOQOL-BREF)、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匹兹堡睡眠评分表(PSQI)及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高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匹兹堡睡眠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联合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睡眠质量,改善患者预后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缺血性脑损害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粘贴于体表的电极,将仿生物电无创引入小脑顶核,模拟实验性小脑顶核电刺激(FNS)而研制的小脑电刺激仪已用于临床,并引起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就近年来关于FNS治疗缺血性脑损害的临床研究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