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的局部视网膜电流图(LERG)反应。探讨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损害的程度。方法对33例(60眼)干性AMD患者和18例(30眼)正常人应用稳态的闪烁光LERG和全视野暗适应闪光ERG检测,测量振幅和峰时。结果干性AMD患者LERG平均振幅显著下降,平均峰时明显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干性AMD患者全视野暗适应闪光ERG的a波、b波振幅和峰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干性AMD患者行LERG检测可直接了解其黄斑区视网膜外层功能.评估其病变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患者的局部视网膜电流图(LERG)反应,探讨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损害的程度。方法对33例(60眼)干性AMD患者和18例(30眼)正常入应用稳态的闪烁光LERG和全视野暗适应闪光ERG检测。测量振幅和峰时。结果干性AMD患者LERG平均振幅显著下降,平均峰时明显延长,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干性AMD患者全视野暗适应闪光ERG的a波、b波振幅和峰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干性AMD患者行LERG检测可直接了解其黄斑区视网膜外层功能,评估其病变程度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的视觉电生理改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的视觉电生理改变。方法采用眼电图(EOG)和视网膜电图(ERG)检测14例28眼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患者(病例组)和15例30眼正常人(对照组)、观察指标:(1)EOG的基值电位(BVP)、暗谷电位(DTP)、暗谷时间(DTT)、光峰电位(LPP)、光峰时间(LPT)、QAr-den、QGliem、(2)暗适应和明视ERGa、b波振幅、峰时值。采用t检验对上述各项指标做两组间比较分析。结果病例组EOG的BVP、DTP、LPP、QArdenQGliem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峰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EOG的DTT、LPT与对照组比无明显改变,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暗适应和明视ERGa、b波振幅、峰时值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变,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但在2例早期患者中,其ERGa、b波振幅、峰时值均在正常范围。结论EOG、ERG作为客观定量的视功能检查方法,可为结晶样视网膜变性的视网膜功能损害程度提供客观指标。对结晶样视网膜变性早期患者EOG可能较ERG更具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电生理方法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暗适应过程。方法利用标准杆体反应的记录条件检测再适应视网膜电图(Re-ERG)。52例正常眼Re-ERG的b波振幅随暗适应时间的延长呈现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并趋于稳定的过程,达到最高值的时间平均为(27.08±2.58)min。结果不同时期的DR眼Re-ERG结果显示DR患者的暗适应功能下降,下降幅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未出现DR的糖尿病患者组与正常组相比其Re-ERG的b波振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e-ERG是一种客观的暗适应功能检测方法,但不能作为DR的早期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5.
黄斑病变的M-ERG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 (M ERG)观察视网膜功能。方法 :对 16例 (16眼 )经眼底荧光素造影证实的单眼黄斑区病变 (中浆、老年性黄斑病变、外伤性黄斑出血等 )者分别应用二进制短M序列记录多焦视网膜电图 (RETIscanMultifocalERG ,M ERG)及按ISCEV标准记录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GanzfeldF ERG) ,分析患眼与对侧眼的M ERG一阶kernel反应 (FOK )、F ERG混合最大反应 (MCR) ,评价其视网膜功能。结果 :16例黄斑区病变眼的M ERG中心 1环P1波振幅密度值较对侧 (正常 )眼明显降低 (P <0 0 1)、峰潜时缩短 (0 0 10 0 5 ) ;而F ERGa、b波振幅、峰潜时与对侧正常眼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正常眼M ERG中心 1环的P1波振幅密度值最大、峰潜时最长。结论 :黄斑区病变可使M ERG中心 1环 (黄斑中心凹周围 0~ 5°区域 )的一阶kernel反应振幅降低、峰潜时缩短 ;短M序列记录时程短、采样少 ,可能更适合固视力差或检查欠合作者 ;M ERG通过不同的kernel反应可反映视网膜外层 (感光细胞层 )和内层 (神经节细胞等 )的功能 ,对评价后极部尤其是黄斑区视网膜功能有独特作用 ,其优越性大于全视野ERG。  相似文献   

6.
严良  赵婕  秦洁  丁琦  陆豪  杨蕾 《眼科新进展》2006,26(2):120-123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病)眼视网膜功能。方法将临床确诊为糖尿病并且最佳矫正视力在1.0以上、OCT检查视网膜厚度正常、眼底镜检正常或为轻度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共27例54眼作为糖尿病组(按眼底检查情况分为轻度糖网病组与糖尿病无糖网病组);另将正常同龄27例35眼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行多焦视网膜电图一阶kernel反应(first order kernel,FOK)检查;将检查结果分别作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FOK P1波1环的振幅密度值降低,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02);N1波5环、P1波4~5环的峰时均有延迟,差异有显著性(P=0.0378、0.0172、0.0026);其后极部30°范围内P1波峰时也延迟,差异有显著性(P=0.0121)。与糖尿病无糖网病组相比,轻度糖网病组FOK N1波4环的振幅密度值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469);N1波3、5环,P1波3~5环的峰时均延迟,差异有显著性(P=0.0084、0.0428、0.0102、0.0128、0.0070);其后极部30°范围P1波峰时明显延迟,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27)。结论糖尿病患者视力尚正常时,其黄斑中心凹感光细胞功能已有所下降;早期糖网病FOK局部反应增高可能与糖尿病早期视网膜局部血流异常增加有关;糖尿病眼FOK的峰时延迟较振幅下降更为敏感,峰时可作为糖网病检测的独立指标;早期糖网病眼视网膜功能异常并非仅局限于内层视网膜;FOK是检测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Stargardt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Stargardt病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 tinogram, mERG)变化特点。方法用VERIS 4.0视觉诱发反应成像系统 ,对7例Stargardt病患者的14只患眼进行mERG测定,并与正常对照者的mERG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接受检查的所有Stargardt病患眼的mERG均有显著异常,各部位mERG N1、P1波振幅明显降低 ,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不同部位N1、P1振幅降低程度不一致,以中心凹振幅降低最为显著,平均振幅分别只相当于正常人的19%和10%,随着离心度的增大,振幅差异逐渐减小;患者mERG地形图可分为中心降低型和弥漫降低型2种形式。结论Stargardt病的mERG有明显异常改变,表现为黄斑中心凹功能损害最严重。(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71-273)  相似文献   

8.
杨蕾  严良  丁琦  陆豪 《眼科研究》2003,21(2):198-200
目的 检测正常人多焦图形视网膜电图 (m PERG)特征。方法  2 0只正常眼 ,罗兰视觉电生理仪行m PERG检查 ,重复测试 5次。记录波形成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P1、N1波 :第 1至 5环间的振幅密度值逐渐下降(P <0 0 1)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颞侧视网膜的峰时较鼻侧延长峰时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4个象限间的振幅密度值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 ,上下半部视网膜的振幅密度值和峰时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N1波峰时 :颞上较鼻上、鼻下象限 ,颞下较鼻上、鼻下象限延长 (P <0 0 1)。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定位、定量地反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功能 ,为临床提供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慢性砷中毒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探讨其发病特点.方法 采用VETIS Science TM5.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18例(36眼)慢性砷中毒病例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检测,并选年龄和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18例(36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同样检测.为了观察病情变化分别在就诊时、治疗21 d,60 d、90 d进行mERG检测,比较视网膜不同区域特征峰的反应密度和潜伏期.结果 慢性砷中毒患者在就诊时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第1环N1波和P1波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振幅密度轻度下降.第2~6环显示N1波和P1波的振幅密度下降和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并随着病情发展,各环均与正常对照组出现统计学差异,同时发现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甚至早于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的出现.结论 慢性砷中毒后在早期就会出现视网膜的不可逆损害,mERG具有特征性改变,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情变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斑病变多焦视网膜电图穴mERG雪特点,探讨mERG在黄斑功能测定中的有效性。方法:应用德国罗兰视觉诱发反应成像系统,对黄斑病变71 眼与正常人48眼进行mERG测定,记录103个视网膜部位的一阶反应(first orderkernel,FOK)比较分析视网膜后极部不同区域a波和b波的平均反应密度值和潜伏期,并观察其三维图的改变。结果:黄斑病变患者1~3环a、b波平均反应密度下降,与正常值比较有显著差异。5、6环平均反应密度下降,无显著差异。1~6环a、b波平均潜伏期较正常组明显延长,三维图形上主要特征为中心凹及黄斑振幅明显降低,严重者反应呈平坦。结论:mERG能客观地对黄斑病变局部视网膜功能进行定量定位测定,是评价黄斑病变的一种有效客观检测手段,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客观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