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35例小切口不停跳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麻醉。结果:全组早期死亡3例,死亡串1.28%。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42例患者心内畸形矫正后应用正性肌力药。96.17%(226/235)患者术后4h内拔除气管导管。术后无空气栓塞、神经系统并发症或麻醉死亡病例。结论:小剂量芬太尼、异氟醚复合麻醉是小切口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术中应注意彻底排气、加强呼吸道管理和循环功能支持。  相似文献   

2.
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7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2月~ 2 0 0 2年 12月 ,我们采用右腋下小切口径路 ,在体外循环下实施心内直视手术 72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72例 ,男 3 4例 ,女 3 8例 ,年龄 9个月~ 3 6岁 ,平均年龄 8岁 ;体重 8~ 54kg。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胸部X线及心脏超声等检查  相似文献   

3.
心脏不停跳浅低温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保护不良是术后低心排血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于1996年11月至1999年10月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空跳状态下,为多种心脏病人施行了心内直视手术,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本组35例中,男14例,女21例,年龄8个月至47岁,体重4~60公斤。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6例,Ⅲ-Ⅳ级14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5例,室间隔缺损(VSD)14 例,二尖瓣病变7例,二尖瓣伴主动脉瓣病变5例,右心室双出口(DORV)2例,法乐氏四联症(TOF)1例,扩张型心肌病(DCM)1 例。  相似文献   

4.
心脏不停跳体外循环 (CPB)心内直视手术是近年来提倡的心肌保护方法 ,有利于防止术中心肌缺血和术后再灌注损伤 ,但对体外循环和麻醉技术有严格的要求。我院自 1 997年 3月至 1 999年 3月共进行不阻断主动脉、在心脏跳动下行心内直视手术51例。现将这种方法的麻醉及体外循环经验介绍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 2 3例 ,女性 2 8例 ,年龄 2~ 49岁。体重 8~ 88kg。手术种类 :二尖瓣置换 2例 ,Ebstein畸形 2例 ,房间隔缺损 36例 ,室间隔缺损 5例 ,肺动脉瓣狭窄 6例。1 .2 术前用药肌注东莨菪碱 8μg· kg-1及吗啡 0 . 2mg…  相似文献   

5.
32例高原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近年来常温体外循环技术及心脏搏动下心内直视术在临床的应用 ,我院在首先开展常规直视术的基础上 ,注重开展高原条件下的常温或浅低温体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自 2 0 0 0年 1 1月起 ,共进行该项手术 3 2例 ,疗效良好。临 床 资 料1 一般情况 本组 3 2例 ,男 1 3例 ,女 1 9例 ,年龄 2岁~3 8岁 ,体重 9kg~ 63kg。汉族 1 0例 ,藏族 2 2例 ;世居高原 2 2例 ,急进高原 2例。继发孔型ASD 1 6例 ,VSD 1 4例 ,法三联 1例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1例。本组术前心功能均为Ⅰ~Ⅲ级 ,二尖瓣狭窄伴轻度关闭不全 1例 ,术前…  相似文献   

6.
自1999—07~08,我们经右胸小切口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4例,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例病人,男女各2例,年龄6~22岁,平均12.6岁。房间隔缺损(ASD)1例,室间隔缺损(VSD)3例(均为膜周部),其中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  相似文献   

7.
曾志勇  陈龙 《人民军医》1999,42(5):267-268
常规心内直视手术多在中度低温和体外循环及心脏停搏下进行,而心脏停搏对心肌细胞造成的缺血、缺氧及再灌注损伤,有时会影响术后心肌功能的恢复。随着近期常温体外循环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1],我们自1996年4月起,在常温体外循环的基础上,在心脏搏动下进行心内直视手术71例,效果良好。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71例,男43例,女28例;年龄2~48岁;体重9~64kg。房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47例(其中合并肺动脉瓣狭窄及右心室流出道狭窄各1例),完全型心内膜垫缺损2例(其中1例为术后残余室间隔缺损,行第2次手术),肺动脉瓣狭窄2例,法洛三联症、…  相似文献   

8.
9.
杨天明  吴荣信 《人民军医》1999,42(3):144-145
1994年10月~1996年10月,我院采取常温下非停跳法进行心内直视手术14例,获得成功。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7例,女7例;年龄6~55岁;体重16~51kg。术前心功能级3例,级8例,级3例。手术种类: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8例,左房室瓣置换术2例,右房粘液瘤切除与法洛三联症根治术各1例。1.2 方法1.2.1 麻醉 术前用药:吗啡0.08~0.2mg/kg,东莨菪碱0.006mg/kg,术前30min肌注。诱导:静注地西泮、芬太尼、琥珀胆碱或地西泮、泮库溴铵、芬太尼,气管内插管,控制呼吸。麻醉维持方法:静滴芬太尼或吸入异氟烷配合泮库溴铵、琥珀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脏病应用右前胸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缺点。方法:切口位于右胸骨旁1cm沿第4肋间达腋前线,小儿女性作大弧形切口,成年女性作乳房下线切口,小儿切口平均长8.5cm,成人平均长11.5cm.结果:62例手术顺利完成,主动脉阻断时间平均29min,转流时间平均52min,术中用血平均240ml,术后胸液平均190ml,全组无死亡,均治愈出院。结论:右前胸切口经左右心房、房间隔、右心室和主动脉入路的手术,均可顾利完成,显露好,创伤小,美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常见的小高原性心脏病X线特点,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1994年-1999年已经临床诊断证实的90例高原性心脏病小儿,对其X线表现及病案进行分析;结果:心脏形态普大,多数以右心室增大为主,透视下90例心脏搏动均减弱。大多数肺纹理增重、模糊,以中内带为著;结论:小儿高心病并无特异性X线表现,必须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改变及高原居住史而综合判断,同时应与心包积液及先心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两个不同海拔高度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血管X线10项指标及有关参数改变,旨在探讨高原相对缺氧环境对高心病的影响及其意义。根据高心病的诊断标准确立诊断,高心病患者120例,男性,平均年龄55 ̄71岁。X线胸片均系同一类型X线机拍摄。常规测量心血管径线。常规统计学处理。右肺下动脉横径、肺动脉段突度、降支与气管横径比值,心脏横径等九项指标改变与海拔高度有一定关系。海拔愈高该参数改变愈趋显著,并与肺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3700m高原建立富氧室对机体运动后血气及心率的影响。方法:对海拔3700m高原的10例健康青年在进入富氧室前、后分别进行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检测pH值、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肺泡、动脉氧分压(AaDO2)、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及5min恢复心率;结果:富氧后较富氧前pH增高显著(P<0.05);PCO2、PO2、SaO2增高,即刻心率、AaDO2降低,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1);恢复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富氧室能改善高原低氧人体气体交换和心脏工作效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原供氧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原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测量62例高原心脏病不同的心律失常组与62例正常人的QT离散度(QTd),计算校正QT离散度(QTcd)。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较对照组QTd显著增高(P〈0.01);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组较对照组TQd亦有显著差异;无心律失常组较对照组TQ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原心脏病患者QTd值越大,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越大,测定QTd这种简单的方法可用于预测高原心脏病恶性或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高原性心脏病肾小管功能损害情况 ,为保护高原性心脏病肾功能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 2 2例高原性心脏病患者和 1 0例健康中老年人的尿视黄醇结合蛋白 (RBP)、N -乙酰 -β -D葡萄苷酶 (NAG)水平。同时测定其血尿素氮(BUN)、血肌酐 (Cr) ;结果 :高原性心脏病患者尿RBP、NAG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 <0 .0 1 ) ,而血BUN、Cr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其中心功能Ⅲ、Ⅳ级患者较Ⅰ、Ⅱ级患者的RBP、NAG水平有显著差异 (P <0 .0 1 ) ;结论 :高原性心脏病患者存在肾小管功能损害 ,尿RBP、NAG检测是判断其早期肾小管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动态监测尿RBP、NAG水平变化有助于早期发现其肾小管功能损害情况 ,为指导临床用药、保护高原性心脏病患者肾功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胸部X-线诊断。方法:选取36例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例,比较胸部X-线表现特点并进行分析;结果:胸部X-线表现为:(1)早期肺纹理增粗,模糊的间质水;(2) 早期肺内小点片状或大片状融合阴影;(3)中晚期两肺广泛片状阴影,常合并感染,临床表现严重,可伴肺不张或肺膨胀不全;(4)恢复期病变吸收缓慢;结论:X-线胸片是诊断小儿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有效方法,但要结合临床并与其它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48例罹患急性肺水肿的体力劳动者,进入特高海拔区前(2800m)后(4800m)的胸部后前位位片,测量心血管四项指标并观察肺部发迹进行自身对照分析。结果表明:心脏横径、肺动脉段突度、肺动脉段基线和右肺动脉降枝横径在快速进入特高海拔地区后5-17天,无明显变化。肺部改变的典型征象为:肺门结构、肺野纹理和以及边缘的“D一模糊征”及“面纱征”,可作为判定生反应的可靠指标。同时提出,叶间胸膜显影,同  相似文献   

18.
成人高原性心脏病中肺气肿X线表现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肺气肿X线表现在成人高原性心脏病中的意义;方法:分析24例成人高原性心脏病胸片;结果:高原缺氧致代生肺气肿如发展为不可逆肺气肿,则是除高原缺氧引肺小动脉收缩导致肺高压以外又一加重肺动脉高压的因素之一。结论:肺气肿在高原性心脏病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高原地区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早期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1年 7月在海拔 370 0m高原地区手术治疗的PDA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 1 3例 ,其中藏族 7例 ,世居西藏地区的汉族 6例 ;年龄 1 .5岁~ 1 2岁 ,平均 4.4岁± 2 .1岁 ;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 6例 ,中度肺动脉高压 4例 ,严重肺动脉高压 3例 ;术前动脉血氧饱和度 79%~ 88% ,平均 84.5% ,均采用腋下小切口 ,管型导管者采用三重结扎的方法 ,而漏斗型者以及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患者 ,采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 ;结果 :无手术死亡 ;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和声音嘶哑等 ,4天~ 7天均痊愈出院 ,随访时间 1月~ 2月 ,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等 ,均已恢复正常活动 ;结论 :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经过术前的充分准备 ,施行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早期疗效 ;采取三重结扎或缝扎再双重结扎的方法 ,对于不具备常规开展体外循环手术的西藏地区较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抵克利得 (Ticlid,噻氯匹定 )对高原肺心病 (HCP)肺动脉高压(PAHP)的治疗作用及其机理 ;方法 :将HCP患者随机分为抵克利得治疗组 (抵克利得2 5 0mg ,2 /日 ,n =3 0 )和对照治疗组 (常规治疗 ,n =3 0 ) ,全程治疗 4周 ,治疗前后均运用多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等技术对 60例HCP患者进行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 (FG) ,血小板膜糖蛋白 (GP)Ⅲa免疫荧光测定和心功能检查 ;结果 :①抵克利得治疗后血小板膜结合GF和GPⅢa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②抵克利得组肺动脉压和肺动脉阻力 ,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且明显优于对照治疗组 ;③抵克利得组呼吸功能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 ;结论 :抵克利得组有明显血小板膜保护作用 ,对降低HCP肺动脉高压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