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手术与脊髓血供损伤的相关性,为合理的手术提供基础。方法选择19例成人脊柱脊髓标本、15例乳胶血管灌注,3例铸型及10例胸腰段脊柱手术患者行超选择性脊柱脊髓血管造影,充分了解脊髓血管的解剖结构。结果节段动脉在肋横突关键内侧发出根髓动脉;胸段动脉吻合主要在椎间孔周围,腰段动脉吻合主要在髂腰肌和腰大肌中;血管造影可见胸腰段、相邻动脉节段之间以及对侧同名动脉之间存在广泛吻合。结论脊柱前路矫形宜选择在根髓动脉分支前,行多个节段血管结扎;侧前入路尽量选择在根髓动脉分支后,经胸腰段毗邻动脉之间;后入路截骨尽量选择在椎弓、椎体中部可最大限度保护血管免受损伤。  相似文献   

2.
结扎数支肋间后动脉对胸腰段脊髓血供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在脊柱侧凸前人路手术中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对脊髓血供的影响。方法:将11例14~50岁、无严重心血管疾病和中枢神经系统无损伤的新鲜尸体随机分在A组(不手术)、B组和C组(分别结扎左侧和双侧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部),全身墨汁福尔马林灌注,取T5~L1段脊髓作250μm连续冰冻切片,镜下观察和拍照,并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C组标本的节段间血管数及血管密度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某些节段的血管数或/和血管密度存在差异。结论:胸腰段脊髓的血供不存在节段间差异,双侧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段对脊髓血供影响较大,单侧结扎第7~11肋间后动脉起始段对胸腰段脊髓血供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脊柱胸膜结合段侧面血管神经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胸腔镜下脊柱胸腰段前路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观察29具(58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脊柱胸腰段侧面血管神经的走行、分布及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在成人尸体标本上可观察脊柱胸腰段侧面,节段动、静脉较为恒定地存在并走行于相应椎体侧面中央浅沟内,且动脉有细小的分支.上、下位节段动脉间构成了1个相对较少血管神经的安全区,椎间盘恰好位于该安全区中部.结论: 脊柱侧面存在一个血管神经较少的安全区,以椎间盘为参考标志,安全区可为胸腔镜下前路椎间融合等手术提供足够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4.
犬胸腰段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犬胸腰段选择性脊髓动脉造影(SSCA)实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7只犬行动脉乳胶灌注,观测与选择性肋间(腰)动脉插管相关的指标。结果:每例起始于降主动脉的肋间(腰)动脉32~35支,多成对;起始高度多在相应上一个椎体、椎间隙平面;起始方位以后中壁和后外侧壁居多;从颅侧向尾侧,与降主动脉下夹角渐减,起点间距离渐增;始端内径小于4F导管管径;每对动脉的起始处多不在同一水平面上。结论:犬肋间(腰)动脉有其特殊性,选用适宜导管,参照相关解剖学资料,可有效行犬胸腰段SSC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常规X线平片、CT及MRI三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在脊柱胸腰段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1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的X线平片、CT和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本组131例,151个椎体骨折,共198个骨折部位,其中83例合并椎管狭窄,73例合并脊髓损伤。结论:在脊柱胸腰段骨折影像学检查中,常规X线平片能同时检出多段椎骨骨折,并对脊柱稳定性有初步预测;CT扫描能清晰显示骨折细节,准确判断骨折类型和椎管狭窄程度;MRI检查对脊髓损伤显示最佳。三种检查方法互补性强。  相似文献   

6.
研究胎儿脊髓节段与脊柱的位置关系,对了解个体发育和年龄解剖学都具有一定意义,但有关资料目前尚不够充分,国内的研究大都是成人和儿童.鉴于此,本文对胎儿脊髓节段与脊柱的位置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旨在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国人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胎儿脊髓节段与脊柱位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研究个体发育年龄解剖学提供资料.方法 从胎儿背侧打开椎管,暴露脊髓,观察50例胎儿的脊髓节段与脊柱的位置关系.结果 各被观察脊髓节段下界的平均位置是:第4颈节平对第3颈椎(C_3);第8颈节平对第6~7颈椎间盘;第4胸节平对第3胸椎(T_3);第8胸节平对第7胸椎;第12胸节于对第10胸椎;第5腰节平对第12胸椎至第1腰椎间盘;脊髓末端在第2腰椎水平.结论 从胎儿到成人,脊髓下端的位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损伤伴截瘫患者前路手术及Kaneda器械内固定方法。方法总结20例患者经前路减压及Kaneda器械内固定治疗脊柱损伤伴截瘫的经验。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5例不全瘫及3例截瘫患者下肢肌力恢复正常,能下地行走,其余12例患者下肢肌力感觉无明显改善。结论脊髓前路减压可减除脊髓前方压迫,为神经功能的保护或恢复创造了必要条件,而Kaneda器械内固定可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胸腰段脊髓动脉的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强  代远斌 《解剖学杂志》2011,34(2):253-256
目的:系统研究胸腰段脊髓动脉的局部解剖关系,明确胸腰段脊髓动脉分布及吻合情况.方法:选用50例脊髓动脉完整无损的成年尸体标本,解剖并观察胸腰段脊髓动脉及其动脉之间的走行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胸腰段脊髓动脉主要为脊髓前后正中动脉和Adamkiewicz动脉.脊髓前、后正中动脉与各肋间后动脉、腰动脉发出脊髓支之间存在吻合,...  相似文献   

10.
犬胸腰段脊髓节段性营养动脉的应用解剖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犬胸腰段节段性营养动脉扔解剖形态学。方法:用乳胶混合剂经股动脉注入,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并与血管造影进行对照,观察脊髓节段营养动脉的来源、分布和外径。结果:犬有13对肋间动脉起于胸主动脉或锁骨下、肋颈干;节段性营养动脉均营养神经节并形成丛;只有直径0.4mm左右的动脉才到达脊髓;根大动脉在T8、T9脊髓节段出现率较高,左侧多于右侧。结论:本文结果为实验形态学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onic hedgehog/Gli1(Shh/Gli1)信号在小鼠脊髓损伤后病理变化及运动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C57野生型、Gli1lz和Gli1lz/lz小鼠行T8节段脊髓夹伤及假手术。Gli1lz小鼠脊髓损伤及假手术后3 d行X-gal染色;7 d行Shh/PDGFr-α、Shh/GFAP、LacZ/GFAP染色,观察Shh/Gli1信号在小鼠脊髓损伤后的激活。C57野生型和Gli1lz/lz小鼠脊髓夹伤后7 d行GFAP染色和实时定量RT-PCR,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术后14 d尾静脉注射伊文氏兰观察血-脊髓屏障改变;术后1、3、5 d和7 d行BMS评分评价小鼠后肢运动功能。结果:脊髓损伤7 d后,损伤区Shh表达升高;Shh/Gli1信号报告基因LacZ表达升高,主要表达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Gli1基因敲除不影响脊髓损伤后GFAP表达;伊文氏兰染色及其定量分析显示Gli1lz/lz小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伊文氏兰外渗增加。BMS评分显示Gli1lz/lz小鼠运动功能恢复显著差于野生型小鼠。结论:Shh/Gli1信号在小鼠脊髓损伤后激活,可能参与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渗透性的改变,并影响脊髓损伤后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家兔须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家兔18只,随机分为Ⅰ组(假手术组)、Ⅱ组(缺血预处理组)和Ⅲ组(缺血再灌组),每组6只,Ⅰ组开腹后,在左肾动脉起点以下0.5cm处暴露并分离腹主动脉即关腹;Ⅲ组一次性阻断腹主动脉血流30min,松夹后关腹;Ⅱ组阻断腹主动脉血流5min,松夹后再灌注10min(如此反复2次),最后再持续夹闭腹主动脉30min,松夹后关腹。结果:Ⅰ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全部正常,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组织结构变化甚微。Ⅲ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发生严重障碍,脊髓组织严重损伤,与Ⅲ组比较,Ⅱ组术后后肢运动功能障碍较轻微,须组织损伤明显减轻,神经功能评价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12h=0.006和P36h=0.001)。结论:缺血预处理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轻脊髓组织损伤,提示预处理对脊因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致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 方法 2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1)和对照组(n=6),3只处死取颈椎测量C4/5水平椎管和椎体矢状径。实验组利用颈椎骨折错位脊髓损伤装置在C4/5之间快速(200 mm/s)错位1.65 mm,造成颈椎骨折错位和颈脊髓损伤,采用自制器械固定颈椎。对照组除未行错位外与实验组相同。术后进行行为学(前肢运动和梳理试验)评价8周,和病理学检查。 结果 实验组行为学评分各个观察时间点均较对照组低。脊髓HE染色切片见实验组脊髓萎缩,灰质破坏,空洞,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实验组损伤中心残留面积(2.79±0.98)mm2,明显小于对照组(6.36±0.08)mm2(P=0.034)。 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颈椎骨折错位脊髓继发性损伤模型,大鼠C4/5骨折错位1.65 mm导致明显的脊髓组织损伤和运动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腰椎后外侧部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腰椎后外侧入路摘除极外侧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减少血管损伤的方法。方法:对30侧经动脉灌注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进行局部解剖研究,解剖观测椎间孔前缘以后的腰动脉各级分支的起源、走行、外径及与出口神经的关系。结果:腰动脉从椎间孔前缘向外后内发出分支。在椎间孔外区,后支主干及其分支与出口腰神经前支的关系密切,血管呈“树叉”状从外侧将神经包绕。结论:紧贴腰椎峡部外缘,将后支血管及其分支推向外侧,是显露腰神经前支与极外侧型突出椎间盘的最安全、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I. P. Pavlov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resented by Academician of th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of the USSR N. P. Bekhtereva.) Translated from Byulleten' Éksperimental'noi Biologii i Meditsiny, Vol. 107, No. 4, pp. 404–407, April, 1989.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硬膜内松解术在胸腰段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损伤治疗中的疗效观察。方法对13例胸腰段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损伤的患者行后路硬膜内松解术,其在入院前已经行后路减压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术,术后神经恢复较术前恢复不明显。结果 13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硬模内松解术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ASIA评分由术前的62.5分提高到78.6分。按照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末次随访时患者均较术前脊髓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硬膜内松解术在治疗胸腰段脊髓陈旧性不完全损伤中,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脊髓损伤时血脊髓屏障的破坏和小胶质细胞被激活两者之间的关系,本实验用大鼠脊髓挤压伤模型进行了研究。将成年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脊髓挤压伤后0h、8h、24h、72h、1w、2w、4w等8组。分别以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小胶质特异性标记物OX-42的免疫荧光组化染色观察小胶质细胞,股静脉伊文思蓝注射观察血脊髓屏障的变化。结果显示,脊髓损伤面积在伤后8h组明显扩大,72h达顶峰,1w组时面积回缩并维持到实验最后(4w)。在伤后24h组可观察到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其后一部分迁移入损伤区内,吞噬坏死组织,变成巨噬细胞。至4w时,HE染色切片上仍可在伤区内见到小胶质巨噬细胞。伤区外活化的小胶质细胞仍可见于伤后4w。伊文思蓝不能通过正常的血脊髓屏障,脊髓挤压伤后即可进入脊髓,分布于损伤区及其邻近。至1w时脊髓内已无伊文思蓝,血脊髓屏障恢复正常。此现象与脊髓伤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长期存在的事实不一致。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可损坏血脊髓屏障,血脊髓屏障在脊髓挤压伤后1w已恢复,而活化的小胶质细胞却可在伤后长期存在,说明单纯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不足以破坏血脊髓屏障。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脊髓慢性压迫性损伤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大鼠脊髓慢性压迫实验动物模型,为探索脊髓受压后的病理生理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大鼠脊柱解剖结构特点自行设计一种大鼠脊髓压迫器,用以制作大鼠慢性压迫模型。运用行为学、影像学、TTC、HE、Tunnel等方法,了解动物行为学变化及受压节段脊髓病理学改变,以评价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脊髓压迫后渐次出现肌力减退、行动瘫痪;TTC结果显示,在各时段可见脊髓缺血范围与压迫时间及压迫强度相关;压迫后,脊髓出现组织水肿、神经元空泡化、白质疏网状改变及退行性变,以及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凋亡。结论:(1)用大鼠脊髓压迫器制作的大鼠脊髓慢性压迫缺血性损伤模型,具有方法简单、科学、重复性强等特点;(2)脊髓压迫程度可根据实验目的不同进行调节;(3)本实验为脊髓压迫性损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动物试验模型。  相似文献   

19.
Evans蓝血管显影法在脊髓损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脊髓损伤缺血区的血管变化,本研究就灵敏有效的血管显影方法进行了探索。由于Evans蓝可与血浆白蛋白结合,而且血管内皮细胞上有血浆白蛋白受体,所以Evans蓝可能用于显示血管,并具有不同于常用方法的独特优点。我们尝试了Evans蓝液的不同配方及在染液静脉灌注前或灌注后固定的两种固定方法。Evans蓝液的不同配方为单纯Evans蓝、Evans蓝加明胶以及Evans蓝加明胶及铬明矾。我们观察到每一种配方都有其优缺点,而且能彼此互补。有的方法可进行免疫组化双标染色。由于许多物质与脊髓血管的病理变化有关,大多可用免疫组化染色予以显示,故此对脊髓损伤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