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7):13-613
高血压与高血糖是糖尿病人大血管与微血管病变的已知危险因子。糖尿病人如有夜间血压不降(非杓型)或餐后高血糖,心血管危险更高。该文研究糖尿病人昼夜高血压与高血糖的关系。107名高血压2型糖尿病人做24h血压监护(ABPM),同时也做昼夜血糖监测:早餐前、早餐后2h;午餐前、午餐后2h;晚餐前、晚餐后2h、10:00PM、午夜;  相似文献   

2.
我来当医生     
王先生64岁,患2型糖尿病12年,身高168厘米,体重62千克。每日三餐只各进食75克。目前用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早餐前20单位,晚餐前18单位。血糖控制不太理想(单位:mmol/L):早餐前5.4,早餐后2小时9.2,午餐前8.0,午餐后2小时7.2,晚餐前5.7,晚餐后2小时8.5,睡前7.8;糖化血红蛋白7.5%。患者希望血糖控制能达标。  相似文献   

3.
本人对2型糖尿病(T2DM),采用注射中效胰岛素(NPH)联合口服降糖药(OHA)治疗。A组为常规组:早餐前半小时和睡前注射NPH;B组为改良组:早10:00~11:00之间及睡前NPH,两种方案均联合1—2种OHA的疗效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搜集66例餐后血糖控制不良的2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的患,将其分为糖尿病(DM)组,糖耐量异常(IGT)组,初发糖耐量异常组,分别测定其分餐治疗前后的空腹(FBG),餐后(1小时,2小时)血糖(1hPG,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作比较。结果:经过分餐治疗1,3个月,三组患的P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显降低。结论:对于DM人和IGT分餐治疗可以显地降低PPG,HbA1c,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我来当医生     
《糖尿病之友》2008,(2):94-94
张先生62岁,患2型糖尿病14年,服优降糖、二甲双胍等降糖药治疗多年,血糖控制不理想。后改用胰岛素治疗1年多。现用诺和灵30R,早餐前24单位,晚餐前18单位。主食每日200克,分配为早餐50克,午晚餐各75克。现在的血糖(单位:mmol/L)情况是:空腹5.8,早餐后2小时6.8,午餐后2小时10.3,晚餐后2小时7.0。午餐后血糖总是高,应该如何调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脂代谢紊乱与并发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56例2型糖尿病(DM)患(其中32例并发冠心病),测定其血脂、载脂蛋白浓度及血糖、胰岛素水平,与30例例健康人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型DM并发CHD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P<0.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升高(P<0.05)。单纯2型DM组仅有HDL-C水平的降低(P<0.005)及LDL-C水平的升高(P<0.05),无ApoB的变化,单纯DM及DM+CHD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无显差别,但均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P<0.005);DM+CHD组的ApoB水平较单纯DM组的显升高(P<0.05)。结论:本组结果提示HDL-C水平的降低,LDL-C及ApoB水平的升高是2型DM并发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对经冠脉造影(CAG)诊断为冠心病(CHD)患分为糖尿病组(DM组)及非糖尿病组进行分析。结果:2型DM合并CHD患冠脉血管受累程度高且弥漫病变较多,狭窄程度较重,DM病程越长,越易发生多支血管病变。结论:2型DM合并CHD患冠脉病变较非DM的CHD患严重弥漫。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符合条件2型糖尿病患者55例,治疗2周前后分别测定FRA,2周期间每日行7次(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睡前10点)指尖末梢血糖监测,同时测量各组生化指标。根据患者FRA数据将其分为A组FRA正常组,B组FRA增高组,C组所有患者。分析果糖胺与近2周多时点指尖末梢血糖、平均血糖的相关性。三组患者FRA与多个时点指尖末梢血糖及平均血糖均有较好相关性,多元回归分析显示A组患者中早餐前和早餐后2小时血糖进入回归方程,B组患者午餐后2小时血糖进入回归方程,C组患者午餐后2小时血糖、血清白蛋白进入回归方程。对近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检测午餐后2小时血糖更能体现其血糖近期控制状况。  相似文献   

9.
我来当医生     
《糖尿病之友》2013,(2):84-84
张师傅,62岁,退休工人。患2型糖尿病3年,原来每日进食1斤(500克)多,患病后将主食控制到每日7两(350克)。每天去公园锻炼一个小时。每餐服拜唐苹2片。最近测得七次血糖情况(单位:mmol/L)空腹6.3,早餐后2小时7.6,午餐前5.8,午餐后2小时11.5,晚餐前6.4,晚餐后2小时10.3,睡前6.7。糖化血红蛋白7.6%。请问,张师傅该如何将血糖控制好?  相似文献   

10.
我来当医生     
《糖尿病之友》2011,(11):86-86
张女士65岁,身高158厘米,体重62千克,诊断2型糖尿病1年。患病后每日早饭后步行约1小时。饮食控制严格,每日主食4两:早餐1.5两、午餐1.5两、晚餐1两。每餐后服二甲双胍0.5克。血糖控制情况(mmol/L):早餐前5.6、早餐后2小时7.6、午餐前6.4、午餐后2小时7.8、晚餐前6.2、晚餐后2小时9.9、睡前7.9,糖化血红蛋白7.6%。希望调整治疗使血糖全面达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19.
血吸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范围的传染病中 ,寄生虫的感染率可能要超过其它任何病原所致的感染 ,而血吸虫在许多方面都是一种不寻常的寄生虫 ,如雌雄异体、性染色体异配 ,寄生于宿主的门脉系统及有性和无性生殖的生活史等 ,这些特点 ,使其成为医学和兽医学中研究最为深入的虫种之一。据统计 ,目前大概有 2 - 3亿人有血吸虫感染 ,全球有 74个国家 6亿左右的人口受到血吸虫病的威胁 ,尽管已有不少血吸虫病的防治经验 ,但要把人畜共患的血吸虫病危害减至最少 ,仍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我国 5 0年来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 ,但并未得到彻底控制 ,究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