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医学之精华所在。近年来,我们遵循这一中医理论,发挥其临床特色,开展了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相结合的研究,使临床诊断提高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促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由宏观化转向微观化,重视整体化,因此是中医诊断学上高层次的发展。宏观辨证就是根据中医理论作为指导,结合望、闻、问、切四诊之所见,做出病因、病位、病性的临床辨证,主要内容包括患者诉说的自觉症状、医生对病人肉眼观察到的证候以及舌象、脉象等作为辨证的依据。故从总的来看,这种辨证方法属于宏观辨证,也就是根据病人外在表现对疾病做出的综合、整体的分析判断。  相似文献   

2.
从“微观辨证”的产生,以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各自的优越性和局限性入手,提出“微观辨证”是“宏观辨证”的深化和补充,并提出通过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以寻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结合中药方剂的特点从化学角度分析为多组分、作用于机体的靶点亦是多环节的复杂体系与中医“证”的相关性,建立以证候多维靶点为目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治疗慢性肾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医论述“水肿”、“腰痛”、“虚劳”、“尿血”等文献中,有一些与慢性肾炎有关的理论认识和治疗方法,但因发病机理、症状不尽相同,所以治疗规律及用药特点等并不完全符合慢性肾炎的客观实际。如果墨守前人有关“水肿”、“虚劳”、“腰痛”等理论来认识。肾炎,很可能导致见肿治肿,见虚治虚,见血止血,从而把慢性。肾炎分为几个病证,这将不利于本病的整体治疗,所以应从中医角度对慢性。肾为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做出完整的理论概括,才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由于其产生和发展是在农业和手工业社会基础上的,没有条件如同西医学那样以技术实验手段来认识人体和疾病,这使得中医理论思维  相似文献   

5.
中医宏观医学的发展与微观辨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中医宏观医学与宏观辨证中医宏观医学是在古代朴素辨物主义和自发辨证法指导下 ,采用朴素辨证综合的思维方式所形成的理论 ,从宏观整体研究机体反应状态、运动与变化[1] 。它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把握病因、病位、病性 ,对疾病做出综合的、整体的分析判断 ,即宏观辨证。单凭宏观的表象的观测手段 ,虽可把握其整体的轮廓 ,但不能阐明其内涵的深藏面貌[2 ] 。特别是在实验医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宏观辨证、“黑箱”理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质疑。2 .1 中医宏观医学的发展 :微观辨证的引入中医宏观医学的发展 ,一开始对许多辨证现象的…  相似文献   

6.
中医辨证的计量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中医治疗湿热泄泻型慢性结肠炎的疗效,探索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思维。方法:用中医宏观辨证结合结肠镜下微观辨证法治疗湿热泄泻型慢性结肠炎40例。结果:治疗1个月后,40例治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结论:用中医宏观辨证结合结肠镜下微观辨证法治疗湿热泄泻型慢性结肠炎的疗效满意,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思维值得探索。  相似文献   

8.
有效性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关键,中医迈向精准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回溯了中医临床辨证选药方式的历史演变历程,结合近代中药研究发展趋势,得出宏观与微观结合是中医精准化的必然路径。仝小林院士提出的"态靶辨证"是现代医学背景下沟通宏观与微观辨证的桥梁,是中医传统模式与现代科技在医疗历史进程中原始创新驱动下产生的临床辨证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是中西医结合工作中一个极为重大的研究课题。宏观辨证怎样微观化、客观化,微观指标怎样整体化,以及两者怎样互相合参、互补结合?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虽然已做了不少,成绩也很显著,但仍存在着许多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深入加以探索。危北海等同志这篇文章,对这一重大研究课题进行了学术探讨。尽管文章还存在不少可争议的问题,还不十分成熟,但是我们经过一番考虑后,仍认为发表此文有利于启发人们去思考。希望能广泛开展讨论,以促进对这一重大课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自上世纪80年代微观辨证的概念产生以来,作为一种新生的辨证体系,在实践运用中体现了一定的优越性。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微观辨证通过运用各项影像及实验室检查,不仅加深了中医证候在深层次上的认识,而且还深化和补充中医传统辨证方法,为现代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从而为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提供一定科学客观的辨证方法。而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也为促进微观辨证学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确定与更年期综合征常见证候要素相关的对应症状群。方法: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制订专家咨询问卷,对全国6个中心的临床妇科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在分析专家对该疾病常见证候要素所涉及症状的重要性判断的均数、满分比、等级和、变异系数等的基础上,选择与更年期综合征常见证候要素相关的对应症状群。结果: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8份,回收率98%。按照累积百分比>50%及变异系数<0.25为标准,选择与更年期综合征常见病位类和病性类证候要素相关的对应症状群,作为建立证候要素诊断标准的诊断备选指标。结论: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法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集中收集专家的共识性意见,是建立证候要素诊断标准的重要方法。本研究所选取的一些症状和体征,是专家共识与更年期综合征常见证候要素关系最为密切者,可作为诊断证候要素的备选指标,是进一步制定证候要素诊断标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肢端性白癜风中医证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肢端性白癜风的中医辨证分型特点,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统计分析86例肢端性白癜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与病程、分期、不同年龄患者的关系。结果:肢端性白癜风中医证型主要以脾胃虚弱型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肝肾不足、瘀血阻络、肝郁气滞型患者比例逐渐增高;风湿蕴热型和脾胃虚弱型在病程≤1年的患者中占的比例较高,其中风湿蕴热型病程≤1年和>1年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按病程≤5年和>5年统计,不确定型的比例逐渐下降,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展期白癜风风湿蕴热型比例显著高于稳定期(P<0.05)。儿童白癜风患者(≤14岁)脾胃虚弱型比例显著高于成人(P<0.05)。结论:肢端性白癜风中医证型分布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与血瘀证的关系。方法 对70例高血压病Ⅱ期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并根据血瘀证定量诊断标准,分别统计血瘀证与非血瘀证在各中医证型中的分布频率,及中医证型在血瘀证及非血瘀证组中的分布频率。结果 高血压病Ⅱ期各型构成依次为阴虚阳亢(40%)→痰湿壅盛(30%)→阴阳两虚(18.6%)→肝火亢盛(11.4%)。中医证型分布频率,在瘀血证组阴虚阳亢证和痰湿壅盛证显著高于肝火亢盛证  相似文献   

14.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组学方法。代谢组学通过对体液中小分子代谢产物的检测反映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而中医的“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等的病理概括。显而易见,代谢组学的出现,为中医证候实质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痛经是由于情志所伤、六淫为害、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导致冲任受阻,出现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的小腹疼痛。痛经被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本文主要探究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辨证治疗,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为原发性痛经,中医学称为经行腹痛,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几年内,占痛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从辨证元的意义与哲学思想入手,揭示辨证元与中医整体观念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进而阐述其在四诊信息分类中的应用及对方剂学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证的基本特征看健康状态辨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是健康状态辨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证的基本特征对充分认识健康状态辨识的内涵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讨论了证的整体性、稳定性、动态性、模糊性、错杂性、隐匿性、缓急性以及人体性8大特征,阐述了证的基本特征与健康状态辨识内涵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根据真心痛(心肌梗塞)本虚标实的病因病机,分气虚血瘀,寒凝心脉,正虚阳脱三个证型进行辨证施治。气虚血瘀:治以益气活血、通脉止痛。寒凝心脉:治以温补心阳,散寒通脉。正虚阳脱:治以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治疗中辨证辨病相结合,即能对病因病理有深入的认识,又能准确的辨病,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符彬  刘贵云 《中医药导报》2006,12(12):90-92
文章综合介绍了目前小儿肺炎的常用中医药治法。包括基本方与自拟方的运用、辨证分型论治、中药制剂的使用、西药配合中药外治、雾化吸入、中药灌肠等,显示治疗途径较多。但目前临床疗效报道多,相关实验研究少。  相似文献   

20.
特发性外阴痛属于皮肤科“外阴痛”或“外阴痛综合征”的范畴。症状多为经常性,非激惹性外阴灼痛或钝痛。目前国内外关于此病的报道不是很多。现代医学治疗上由于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其副作用大,患者的依从性差。文章详述了笔者对本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