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刀联合消乳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24例乳腺增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针刀组(62例)、对照组(62例),对照组口服消乳散结胶囊,针刀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刀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及乳腺彩超下增生组织体积变化。结果针刀组总有效率93.55%,对照组总有效率69.35%,针刀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刀联合消乳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能改善患者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2.
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方法105例乳腺增生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乳癖消贴膏外用和乳癖消片口服,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和乳腺组织灰阶度,彩色多普勒血流变化。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4.67%、53.33%,总有效率分别为94.67%,80%,P<0.05,治疗组在改善乳腺组织灰阶度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能改善乳腺组织的灰阶度,调整腺体的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3.
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1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是女性常见病、多发病,以乳房疼痛及肿块为主要症状。2002年8月—2003年3月,笔者采用乳癖消贴膏治疗乳腺增生患者18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5.
6.
自拟消癖散结汤治疗乳癖100例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癖为乳房部出现形状大小不一的硬结肿块 ,是乳房部常见肿瘤性疾病。《疡科心得集》曰 :“乳中结核 ,形如丸卵 ,不疼痛 ,不发寒热 ,皮色不变 ,其核随喜怒而消长 ,此名乳癖”。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乳腺增生 ,乳腺纤维瘤。近年来此类疾病有明显上升趋势 ,而患者多有顾虑 ,恐其恶变。西医无特殊治疗 ,故多求治于中医 ,笔者从事乳腺病门诊多年 ,自拟消癖散结汤治疗本病 ,取得满意之疗效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0 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 ,皆为女性 ,年龄为2 0~ 3 0岁 3 1例 ,3 1~ 40岁 5 0例 ,41~ 48岁 1 9例 ;未婚 1 0例 ,已婚 90例 ;口…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癣散结胶囊用于乳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治疗组60例,临床治愈20例,显效30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60例,临床治愈19例,显效31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组月经紊乱4例,经血减少3例,胃部不适4例;对照组月经紊乱25例,头晕眼花18例,经血减少24例,胃部不适22例,白带改变12例.结论 本组患者应用乳癖散结胶囊,显示出毒副作用小,疗效可靠,不易复发的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9.
10.
乳癖消膏外敷治疗乳腺增生241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小叶或囊性增生,中医称乳癖,为中青年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机理不完全明了。我们从1992年~1996年共诊治328例患者,其中乳癖消膏外敷组治疗241例,乳癖消胶囊内眼组87例。研究结果证明,外敷组患者的疼痛、触痛消失较内服组疗程短(P<0.01);两组对肿块都具有一定的软化作用,但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毫针加锋钩针治疗乳腺增生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5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门诊治疗的女性乳腺增生患者27例,所有患者均用毫针加锋钩针治疗。每3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后评价疗效。 结果连续治疗3次后,治愈12例,占44.4%,好转14例,占51.8%,未愈1例,占3.8%,总有效率为96.2%(26/27)。2个月后随访,26例有效患者中有1例轻度复发。 结论毫针加锋钩针治疗乳腺增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压喷氧联合康复新液喷雾治疗乳腺癌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疗效。方法将68例接受放射性治疗的乳腺癌皮肤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4例予高压喷氧联合康复新液喷雾治疗,对照组34例用康复新液喷雾治疗。2组均7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评价2组治疗前后疼痛情况,统计2组创面愈合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效优于对照组(P<0.01),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皮损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高压喷氧联合康复新液喷雾治疗乳腺癌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疗效确切,能提高创面皮肤愈合率,减轻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求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有效疗法。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2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刺血拔罐)63例,对照组(针刺疗法)63例,每日治疗1次,10日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愈显率为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9%,愈显率为50.8%。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愈显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刺血拔罐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维生素C,维生素E),各45例,其中,治疗组又辨证分为3型,予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73.33%(P<0.05),而治疗组内3型比较,P>0.05,结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内3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提示针刺治疗黄褐斑3型均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缪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缪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7例偏头痛患者,采用缪刺法和常规针刺法,观察其疗效。结果 缪刺法治疗偏头痛的治疗次数明显少于常规针刺法。结论 运用缪刺法治疗偏头痛,可明显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通窍醒神针刺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91例中风早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在应用常规西药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A组)采用通窍醒神针刺法,传统针刺法对照组(B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单纯药物治疗组(C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三组治疗前及治疗7,14,21 d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A组、B组及C组分别为88.71%、73.33%、49.28%,经统计学处理,P<0.05。结论:通窍醒神针刺法对改善脑循环、促进梗死部位神经细胞代谢、提高肢体功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乌灵胶囊与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的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rTMS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予以乌灵胶囊口服治疗。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疗效;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情绪及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变化;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单胺类神经递质以及神经细胞因子水平变化; 比较两组治疗期间用药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水平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及多巴胺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P>0.05)。结论:针刺联合乌灵胶囊及rTMS治疗PSD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提升患者神经营养因子及相关神经递质水平,有效缓解其负面情绪,对其神经损伤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疗法治疗卒中后病理性哭笑(PLC),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智能状态(MMSE)、社会行为能力(BBS)、日常生活功能(ADL)、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血清5-羟色胺(5-HT)浓度的变化,评价电针疗法治疗卒中后病理性哭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卒中后病理性哭笑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在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电针疗法,对照组口服西药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MMSE、BBS、ADL、HAMD、5-HT浓度进行测定,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MSE、BBS、ADL、HAMD、5-HT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亦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电针疗法可明显改善卒中后病理性哭笑患者的MMSE、BBS、ADL、情志变化及5-HT浓度,其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引导式教育对智力低下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76例智力低下儿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儿童采用传统的智力训练,观察组给予引导式教育联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患儿智力及发育情况。结果:治疗 6个月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SPM评分明显比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SP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DQ明显比对照组提高(P<0.05)。结论:针刺联合引导式教育可有效地提高智力低下儿童智力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