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丹参水提液的纳滤浓缩工艺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摸索丹参水提液的纳滤浓缩工艺。方法:选择热不稳定成分丹酚酸B为检测对象,采用HPLC测定丹酚酸B保留率,检测波长281 nm,流动相乙腈(A)和1%冰乙酸(B)梯度洗脱(0~20 min,5%~15%A;20~50 min,15%~40%A)。以丹酚酸B保留率和膜通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截留相对分子质量、操作压力、吸附特征等因素对丹参水提液浓缩工艺的影响。结果:丹酚酸B的保留率随着膜相对分子质量减小而增大,受压力、浓缩倍数的影响较小;膜通量与压力、截留相对分子质量呈正相关,随着浓缩倍数的增大而减小;孔径300 Da纳滤膜对丹酚酸B的保留率99.5%,膜通量12 L·m-2·h-1,对丹参药材中其他成分无明显影响,且浓缩效率高。结论:纳滤浓缩适用于含热不稳定类成分的药液浓缩,效率高且成分损失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浓缩方法对丹参提取液的影响。方法:以丹参提取液中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咖啡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总酚酸为指标成分,比较常压蒸发浓缩、减压浓缩、纳滤膜浓缩条件下各指标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常压浓缩、减压浓缩过程丹参素钠、原儿茶醛、咖啡酸、总酚酸含量逐步增加,增幅逐渐减小,常压浓缩含量增幅较减压浓缩大;丹酚酸B含量逐步减小,降幅逐渐减小,常压浓缩含量降幅较减压浓缩大;3种浓缩方法对迷迭香酸均无显著影响。膜浓缩过程对各含量均无显著影响。丹酚酸B降解符合一级反应的特点,常压浓缩降解回归方程为Ln(C)=-0.114 t+2.947 6,减压浓缩降解回归方程为Ln(C)=-0.083 t+2.947 6。结论:丹参提取液中存在热不稳定性成分,在受热条件下,其酚酸类成分会发生降解与转化,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温度、真空度、时间等参数,以保证批间的一致稳定,使用纳滤膜浓缩方法可最大程度地保持与药液物质基础一致。应采用纳滤膜浓缩方法对丹参提取液进行浓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夏枯草中迷迭香酸的纳滤分离行为,并对比富集工艺。方法:基于纳滤分离中的溶解-扩散效应经典理论,拟合迷迭香酸纳滤传质数学模型,考察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的相关性,分析成分存在状态与其分离行为的相关性,进而对比纳滤及减压富集的转移率。结果:根据构建的纳滤传质模型,迷迭香酸截留率预测值与实验值接近,该模型可用,其中离子态迷迭香酸传质系数小于分子态及分子-离子共存态,纳滤富集时迷迭香酸的转移率高于减压浓缩。结论:相较于减压浓缩,纳滤技术优势明显,可为热敏性酚酸类成分的常温化精制富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14,(1)
目的比较丹参减压水提液与常压水提液的物理性质及丹酚酸B量。方法分别测定两种水提液的表面张力、电导率、Zeta电位、pH值、溶液中物质的粒径、丹酚酸B量,以及干膏收率的大小,并进行比较。结果除导电率外,其余参数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减压提取液表面张力更高,表明减压提取出的总成分较常压提取少,且干膏收率减压小于常压,说明减压提取出的杂质较常压少;pH值减压小于常压,丹酚酸B量减压高于常压,说明减压提取出了更多的丹酚酸B;减压提取液的Zeta电位较低,其溶液中物质粒径较大,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减压提取更适宜于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的提取。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传质数学模型,探索丹参-枳实复方中成分存在状态与纳滤分离机制。方法以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辛弗林为指标,进行单体成分溶液及丹参-枳实复方溶液纳滤分离,收集膜通量与指标成分截留率,基于传质模型中传质系数与溶质浓度的幂值相关性,以单一成分为参照,拟合复方溶液中成分存在状态,探讨纳滤分离机制。结果分离压力与膜通量呈正性相关,指标成分在单体溶液和复方溶液中传质系数与浓度幂值相关性高,回归系数均大于0.98,纳滤传质模型成立。通过单一成分传质特征构建复方溶液中成分状态解析模式,丹参-枳实复方溶液中指标成分以复合态存在的比例为原儿茶醛26.17%、迷迭香酸79.87%、丹酚酸B89.15%,辛弗林96.92%。结论构建了复方溶液的成分存在状态解析模式,阐明了丹参-枳实复方提取液纳滤分离机制,为中药成分分离精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16,(8)
目的采用充氮-纳滤耦合技术优化消癌平注射液的提取浓缩工艺。方法以绿原酸及总酚酸为指标,采用HPLC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析两者含有量的变化,比较常规方法与充氮-纳滤耦合技术的提取浓缩效果。结果充氮提取后,绿原酸及总酚酸的含有量分别提高了33.68%和22.22%;纳滤浓缩后,两者分别提高了174.73%和97.42%。结论该技术重复性好,可应用于中药制剂生产过程中的提取和浓缩,尤其是对含有易氧化成分者。  相似文献   

7.
《中成药》2017,(6)
目的采用纳滤-超滤联用技术优化新生化口服液制备工艺。方法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阿魏酸、甘草酸、盐酸水苏碱为指标,考察不同孔径纳滤膜(150、450、800 Da)与超滤膜(10、50 kDa)中各成分转移情况,并比较其含有量变化。结果相对于常压浓缩,截留分子量150 Da的纳滤膜浓缩后4种成分转移率提高4%~30%;50 kDa的超滤膜相对于醇沉处理,保留率提高10%~16%。纳滤-超滤联用技术制备后,各成分含有量均明显提高。结论该技术可有效提高新生化口服液中有效成分的转移,与传统方法相比有着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8.
该文基于纳滤分离中的孔径筛分和溶解-扩散效应,针对丹参中3种典型酚酸类成分,拟合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的相关性,并构建数学模型,分析传质系数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溶质浓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操作压力与膜通量存在线性关系,随着溶质浓度升高膜通量出现衰减。在孔径筛分和溶解-扩散效应协同作用下,丹参酚酸类成分的传质系数与初始浓度呈现幂函数相关,回归系数均大于0.9,其中传质系数与酚酸类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关系为: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呈现出负相关,而传质系数与溶质浓度呈现正相关。以丹参酚酸为例分析纳滤传质过程与相对分子质量大小的相关性,为中药酚酸类成分的常温化精制分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成药》2017,(12)
目的通过调节成分解离状态,研究丹参酚酸的纳滤分离机制。方法以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截留率为指标,酸碱滴定法计算三者p Ka。改变溶液酸碱度,调节游离-解离比例和溶质浓度,考察成分解离状态、浓度与纳滤分离行为的相关性。结果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的p Ka分别为7.56、4.01、2.77,当溶液pH为1.8时,三者均以游离态分子存在,纳滤分离以分子筛分为主;随着pH升高,溶质逐步解离,呈现出以Donnan效应为主的纳滤分离机制。同时,受溶解-扩散效应影响,降低溶质浓度可提高其截留率。结论丹参酚酸的纳滤分离机制是由分子筛分、Donnan效应等多种作用综合的结果,在明确溶质解离状态的前提下,将有助于提升纳滤技术在中药产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丹参注射液生产中一次醇沉上清液浓缩工艺质控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丹参注射液生产时一次醇沉上清液浓缩工艺的质控指标.方法:在相同条件下,对溶剂相同但固形物化学组成不同的一回液进行二次醇沉实验;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实验数据,寻找一回液中影响二次醇沉上清液内酚酸类成分保留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二次醇沉上清液中酚酸类成分含量主要受一回液pH和咖啡酸含量影响.结论:丹参注射液生产中一次醇沉上清液浓缩工艺应将pH和咖啡酸含量作为质控指标并进行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当归赤芍药对不同提取溶媒中活性成分的溶出率。方法:采用UPLC-Q-TOF-MS及UPLC-TQ-MS液质联用集成技术,研究当归赤芍药对中阿魏酸、香草酸、没食子酸等酚酸类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羟基芍药苷、没食子酰芍药苷等单萜苷类成分,洋川芎内酯、藁本内酯等苯酞类成分在水及不同浓度乙醇中的溶出率。结果:当归赤芍药对中酚酸类成分,单萜苷类成分随醇浓度的升高溶出率下降,苯酞类成分则反之;在水及低浓度醇中多数活性成分溶出率较高。结论:液质联用集成技术是一种适合在缺少对照品条件下开展多成分综合评价中药制备工艺的可行方法,可为优选工艺参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筛选提取金银花总酚酸的最佳工艺。方法 :以总酚酸、绿原酸、异绿原酸A为评价指标,结合紫外分光光度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两种方法测定金银花提取液中总酚酸的含量,通过正交试验对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溶媒用量、提取次数等因素进行考察,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采用14倍量70%乙醇提取3次,每次1 h,效果最好。结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优化的提取工艺结果可靠,有利于金银花提取工艺的规范。  相似文献   

13.
采用超滤-纳滤联用技术浓缩益母草中生物碱,通过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回归模型,优化浓缩工艺。实验表明通过超滤预处理,益母草水提液中总蛋白去除率94.38%,纳滤技术相较于传统热浓缩优势明显,益母草生物碱的最佳浓缩工艺为截留相对分子质量450,p H 3.07,盐酸水苏碱质量浓度80.15 mg·L-1,总生物碱质量浓度285.73 mg·L-1,在此条件下,盐酸水苏碱和总生物碱的截留率分别为93.37%,95.85%,相对误差为0.79%,1.16%,Box-Behnken试验设计方法可以用于益母草生物碱的浓缩工艺优化,纳滤浓缩为热敏性中药成分的分离精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丹参干燥前后,新鲜和干燥丹参中酚酸成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即在干燥过程中随脱水增加,丹参酚酸含量显著增加。为探究丹参干燥前后游离型和结合型酚酸含量的差异及转化,该实验对丹参酚酸水解方法、水解产物、水解规律等进行研究,采用UPLC测定丹参结合型酚酸4种主要水解产物丹参素、咖啡酸二聚体(SMND-309)、咖啡酸、甘西鼠尾草酸甲(原紫草酸)以及丹参中3种主要游离酚酸成分(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的含量。结果显示,丹参酚酸的碱水解效果显著优于酸水解,优选的碱水解条件为用含有1%抗坏血酸的2 mol·L-1氢氧化钠溶液于70℃水解4 h;游离酚酸和结合酚酸的水解产物相同;新鲜丹参中游离酚酸含量较低,结合酚酸含量较高,而干燥丹参却相反。提示丹参生长过程中已积累储存了大量的结合型酚酸,主要以酯键与细胞壁多糖结合形成了不溶性酚酸,常规方法不易检出,在干燥脱水过程中,结合型酚酸或在相关酶的作用下转化生成大量的游离酚酸。  相似文献   

15.
Trichilia emetica Vahl. is commonly used in folk medicine of Mali for the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In this study, the content and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phenolic acids from Trichilia emetica root were evaluated. Free phenolic acids were extracted with a mixture of methanol and 10% acetic acid. Bound phenolic acids were released using first alkaline and then acid hydrolysis. All fractions were quantified separately by HPLC. After alkaline hydrolysis, a remarkable increase in caffeic acid, ferulic acid, p-coumaric acid, syringic acid, vanillic acid, protocathecuic acid and gallic acid content was observed, showing that most of phenolic acids in the drug are present as bound forms. Moreover, the extracts submitted to alkaline hydrolysis showed high antioxidant properties in two in vitro assays: autooxidation of methyl linoleate (MeLo) and ascorbate/Fe(2+)-mediated lipid peroxidation in rat microsomes. An in vivo study was also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the intestinal absorption of phenolic acid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of Trichilia emetica extracts. Results showed high levels of phenolic acids, free or conjugated to glucuronide, in the plasma of rats treated with the hydrolyzed extract. Due to the absence of chlorogenic acid in plasma samples, the presence of caffeic acid seems to be derived from hydrolysis of chlorogenic acid in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相似文献   

16.
丹参总酚酸大孔树脂纯化工艺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 研究大孔树脂分离纯化丹参总酚酸的工艺条件及参数。方法: 以丹参总酚酸的含量和转移率为指标,确定提取液中总酚酸的最佳分离纯化条件。结果: HPD100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丹参酚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质量浓度48 g ·L-1,树脂-药液比3∶2,树脂柱径高比1∶3,20%乙醇洗脱,用量8 BV。丹参总酚酸纯度可达 60% 以上,转移率约45%。结论: 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节省溶剂等优点,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该文采用纳滤分离低浓度乙醇中绿原酸,探索道南效应和溶解-扩散效应对绿原酸分离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溶液pH、乙醇浓度影响绿原酸分离行为,30%乙醇中绿原酸pH 3~7,截留率相差70.27%,通过响应面法建立二次回归模型,纳滤膜截留相对分子质量、溶液pH、乙醇浓度存在交互作用,绿原酸存在状态决定了其分离行为,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游离态绿原酸因溶解-扩散效应易吸附溶解在膜表面而促进其透过,解离态绿原酸在道南效应和溶解-扩散效应的双重作用下,难以进入膜表面,而截留率显著升高。优选出的纳滤富集工艺相较于传统减压浓缩优势明显,解决了中药分离精制过程中,低浓度有机试剂环境中中药成分在溶剂回收时存在效率低下、成分损失严重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8.
复方板蓝根利咽颗粒中试工艺过程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复方板蓝根利咽颗粒的中试工艺过程。方法以6种有效成分[腺苷、(R,S)-告依春、甘草苷、安格洛苷C、哈巴俄苷、甘草酸铵]损失量、累积损失率和HPLC特征图谱相似度为指标,评价并比较2批复方板蓝根利咽颗粒陶瓷膜微滤、浸膏真空浓缩、浸膏真空干燥、颗粒常压干燥4个关键工序过程质量。结果 2批甘草酸、哈巴俄苷、(R,S)-告依春、甘草苷的总损失率为50.06%~66.99%,安格洛苷C、腺苷的总损失率为35.49%~41.90%。2批批内各物料6种有效成分总量从高到低顺序均为膜滤前液膜滤后液浓缩液干膏粉成品颗粒,4个关键工序损失率从大到小顺序为浸膏真空干燥陶瓷膜微滤浸膏真空浓缩、颗粒常压干燥,2批浸膏真空干燥损失量分别为0.545 9、0.737 5 mg/g,该工序是主要损失工序;2批全程总损失率分别为48.15%、50.85%。2批批内各物料HPLC特征图谱相似度随工序增加从0.998降到0.818。2批成品间HPLC特征图谱相似度良好(相似度为0.999)。结论批间成品质量一致性良好。该研究为复方板蓝根利咽颗粒中试生产过程控制提供依据。在中药制剂工艺现代化和规范化中,应尽量采用低温短时间加热的温和工艺,减少制备工序,以降低中药提取液(汤剂)中有效成分在制备过程中的损失,更好保持中药制剂和原提取液(汤剂)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质谱法,对无梗五加茎中3种酚酸类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RP-HPLC,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8(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甲醇-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 mL/min;柱温为50℃;进样量为10 μL;定性检测波长为270 nm,定量检测波长为260 nm、324 nm;离子源ESI,负离子扫描模式.结果 原儿茶酸、绿原酸和咖啡酸在25 min内均被很好地分离,经光谱及质谱的分析得到确认.3种成分分别在0.102 ~2.04,0.256~5.12,0.295~5.90 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8).3种成分的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的RSD均小于2.0%,平均回收率范围为99.2% ~ 100.4%,RSD为1.0%~2.2%.结论 不同产地无梗五加茎中3种成分的含有量有较大的差别.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无梗五加茎中原儿茶酸、绿原酸、咖啡酸成分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20.
摘 要:目的:筛选出大血藤酚酸类化学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首先建立HPLC法测定大血藤中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绿原酸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溶媒用量,提取次数为因素考察大血藤回流提取方法,以没食子酸、原儿茶酸、绿原酸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提取条件。结果:用甲醇浓度80%,溶媒用量为10倍,提取时间30min,提取次数3次。结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能够优化大血藤酚酸类化学成分工艺条件的提取工艺,为大血藤总酚酸类分离纯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