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交往焦虑的特点和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在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和谐上得分低于女生(P〈0.01),研究生在自我灵活性上得分低于本科生(P〈0.01),理科生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文科生(P〈0.05);高自我和谐组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低自我和谐组(P〈0.05);从总体上看,社交焦虑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总体的自我和谐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社交焦虑之间均存在相关,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交往焦虑的特点和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在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和谐上得分低于女生(P<0.01),研究生在自我灵活性上得分低于本科生(P<0.01),理科生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文科生(P<0.05);高自我和谐组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低自我和谐组(P<0.05);从总体上看,社交焦虑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总体的自我和谐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社交焦虑之间均存在相关,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伟  陈国法  王催春  吴小翠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204-6206,6209
目的 了解大学生依恋类型、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以及情感量表测量281名大学生.结果 (1)依恋回避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在0.13到0.27之间;而依恋焦虑与除生活满意度外的其他指标相关显著;核心自我评价与积极情感及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22,r=0.30,P< 0.01). (2)回归分析显示,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生活满意度回归方程后,依恋回避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效应不再显著(β=-0.05,t=-0.87,P=0.38);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积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回避对积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从-0.23变成-0.19(t=-3.16,P=0.001);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回避与消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回避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不变.当核心自我评价进入依恋焦虑与积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焦虑对积极情感的预测作用不再显著(β=-0.09,t=-1.53,P=0.13);当进入依恋焦虑与消极情感回归方程时,依恋焦虑对消极情感的预测效应不变. (3)建构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核心自我评价是成人依恋与积极情感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结论 成人依恋通过核心自我评价的中介作用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自我评价、反思评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大五人格问卷(BFI-44)对2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发现,女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意、恐怖、神经病性和其他因子上的得分均高于男大学生,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评价形式与反思评价形式BFI-44大学生各维度得分比较发现,在外向性维度上大学生自我评价形式问卷得分为25.45±3.98,低于反思评价形式问卷的25.98±4.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神经性及开放性维度上大学生自我评价形式问卷得分分别为23.26±4.32及33.43±4.37,高于反思评价形式问卷的22.44±4.01及32.81±4.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Pearson积差相关探讨大学生大五人格各维度与SCL-90各因子的关系,发现大学生在大五人格的外向性维度上的自我评价与SCL-90中的抑郁因子呈显著相关(P0.05);在宜人性维度上的自我评价、反思评价与SCL-90中的抑郁、敌意、偏执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神经性维度上的自我评价、反思评价与SCL-90中除偏执、强迫、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外的各个因子均呈现显著相关(P0.05);在尽责性维度上的自我评价、反思评价与SCL-90中除敌意、精神病性、其他3个因子外的各个因子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大学生大五人格反思评价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相关关系。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有必要重视反思评价的相关内容,并应积极引导大学生重视自我评价及反思评价。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情感表达和个人评价与社交焦虑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学英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991-992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感表达、个人评价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关系,为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情感表达量表(TAS-20)、个人评价问卷(PEI)和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对江苏省2所高等院校170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个人评价对社交焦虑有直接负向影响作用,情感表达障碍通过个人评价对社交焦虑存在间接正向作用。结论提高大学生情感表达能力,形成正确个人评价,可以有效改变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状况,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雪峰  王桢  高晶  胡卫鹏  时勘 《卫生研究》2007,36(2):197-199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对压力源和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方法选用经修订后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交焦虑量表和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12),对14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社交焦虑对大学生压力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2)女大学生更容易受丧失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的影响。(3)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感更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差。结论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进行测查和干预有助于缓解大学生面对的生活事件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基本状况及社会支持与其关系。方法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共获有效问卷357份。调查工具包括社交恐怖症量表(SPIN),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结果8.1%的大学生存在社交焦虑,其中男生6.63%,女生9.42%;理工类学生社交焦虑检出率最高,为14.29%,医学类学生最低,为4.55%;χ2检验显示社交焦虑与性别等因素无相关性。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社会支持与社交焦虑有负相关性。结论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的发生有影响,应帮助学生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并使其能够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高中生群体的强迫与社交焦虑、完美主义的关系以及三者的特点.方法:采用SCL-90强迫因子、简明惧怕否定量表(BFNE)、社交回避与苦恼量表(SAD)、多维完美主义童表(FMPS)对芜湖地区272名高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除个人标准、条理性外,强迫和社交焦虑、完美主义各维度都呈正相关;②除个人标准、条理性外,强迫高、低分组在社交焦虑、完美主义各维度上得分有统计学差异.男女生在强迫因子上的得分有差异(P=0.055).高一和高二学生在个人标准、父母期望、父母批评、条理性上的得分有统计学差异;③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惧怕否定、社交回避、怀疑行动、父母期望、父母批评、性别、年级可以显著地预测强迫.结论:社交焦虑、完美主义的部分维度对高中生的强迫有预测作用,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注重较高的个人标准和条理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和班集体人际关系现状,为高校心理健康保健提供确实的依据。方法对重庆市3所大学共5个班进行交往焦虑量表和大学班级集体人际关系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高于城镇大学生;男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与实际的人际关系并不完全一致。结论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班集体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和班集体人际关系现状,为高校心理健康保健提供确实的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3所大学共5个班进行交往焦虑量表和大学班级集体人际关系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高于城镇大学生;男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与实际的人际关系并不完全一致。结论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之间关系,对核心自我评价理论进行验证,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内蒙古自治区3所高校大学生951名,采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学生学习倦怠总分和各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核心自我评价不同组别大学生的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值均0.05);核心自我评价可以显著预测学习倦怠总分和各维度得分。结论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可以作为预测学习倦怠的显著变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和焦虑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对215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水平间存在显著相关,问题解决、退缩和抱怨3种应对方式对焦虑水平有较高预测力,应对方式和焦虑的2个精神病理维度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密切相关,帮助大学生建立以问题解决方式应对应激事件的习惯可有效的减少焦虑心情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社会支持的相关关系。方法:运用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核心自我评价量表和主观社会支持量表对254名大学新生进行测定。结果:(1)挫折承受力不同的大学新生核心自我评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38,P〈0.001),主观社会支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5,P〈0.05)。(2)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水平与其核心自我评价、主观社会支持呈正相关(P〈0.01),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社会支持也呈正相关(P〈0.01)。(3)核心自我评价(P〈0.001)和主观社会支持(P〈0.05)都能够预测大学新生的挫折承受力。结论: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与核心自我评价、主观社会支持有关,在培养大学新生挫折承受力的同时应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合理的自我认知。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焦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大学生应对方式和焦虑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和焦虑自评量表对215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水平间存在显著相关,问题解决、退缩和抱怨3种应对方式对焦虑水平有较高预测力,应对方式和焦虑的2个精神病理维度间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密切相关,帮助大学生建立以问题解决方式应对应激事件的习惯可有效的减少焦虑心情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状态特质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成渝两地641名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状况进行团体测试。结果1.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都与自我价值感量表上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2.高自我价值感者和低自我价值感者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自我价值感者表现出高焦虑;3.运用线性回归发现,大学生个人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生理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对状态焦虑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而个人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生理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对特质焦虑具有一定的预测性。结论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高低与焦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状态特质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成渝两地641名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状况进行团体测试.结果 1.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都与自我价值感量表上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2.高自我价值感者和低自我价值感者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自我价值感者表现出高焦虑;3.运用线性回归发现,大学生个人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生理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对状态焦虑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而个人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生理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对特质焦虑具有一定的预测性.结论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高低与焦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学生上网情况及其和人格类型的关系,为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艾克森人格调查问卷、自编上网情况调查表,对闽西大学的32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显示50.7%大学生常到网吧上网,平均每周上网13.5小时,上网目的以聊天与查找学习资料为主,分别占82.3%和70.5%,其中78.7%大学生有通过网络交朋友。62.3%学生曾经遭受过或给人制造过恶作剧;网络交友以E(外向)、稳定的为主,而网恋则以N型、稳定的为主。[结论]大学生上网存在诸多问题,不同人格类型学生其上网时间、目的及对网络的观念等看法各不相同.应加强对他们进行引导,促进健康上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初中生焦虑水平与人际信任的状况及两者间的关系,为促进青少年人际交往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Rotter的人际信任量表和 Zung的焦虑自评量表对256名阜阳市周边中学的初中生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间在人际信任水平与焦虑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