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吉林省布鲁氏菌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畜间疫情愈演愈烈,范围逐渐扩大,且局部地区呈暴发和流行态势。暴发点增多,新发病人剧增,病人症状典型。仅2001~2004年期间,全省确诊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新发病人1103例,共发生暴发点53个。为查清传染源类型,给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对吉林省2004年布鲁氏菌病流行菌种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报告一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调查与处理结果,为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借鉴与参考。材料与方法:对本次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检验结果与调查处理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本次布鲁氏菌病疫情共发现病例9例,罹患率3.50%,病例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家庭聚集性,重点人群血清学检查18人,阳性6人,阳性率33.33%,畜间调查共采羊血液样本58份,牛血液样本12份,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结果阴性。结论:本次布鲁氏羊,传染途径为饲养、屠宰病羊及为病羊接产等接触病羊等行为;通过采取综合控制措施,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阐述重庆市渝北区首起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暴发疫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处置过程,分析原因,为做好布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收集病例临床、实验室资料,同时收集畜间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畜间共检疫112头羊,布病血清学阳性率35.71%(40/112)。共发现4例感染者,男性3例、女性1例,男女性别比3∶1;年龄中位数54.5岁;职业分布饲养员3例、兽医1例。3例发病。所有感染者工作期间无防护,徒手接羔、处理流产物或病畜。结论加强畜间源头管理和人群监测,开展重点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是布病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郑加玉  唐学会 《中国热带医学》2004,4(6):964-964,960
目的了解1954—2003年淄博市布鲁氏茵病流行趋势,为指导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历年布病疫情报告资料及人、畜间感染情况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54—2003年50年问29年有布病疫情,共报告234例疫病人,平均发病率为0.20/10万,分布在全市五区三县35个乡镇73个村。1958—2003年淄博市累计共作血清学监测37964人(次),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诊201例布病病人,平均确诊率为0.53%;畜间累计共作清学监测78769只(头)牲畜,阳性1115只(头),阳性率为1.42%。检茵鉴定14株布氏茵,其中羊Ⅲ型12株,羊Ⅰ型2株。结论只有彻底清除传染源、净化疫源地,才能最终达到控制人间布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了解某村布鲁氏菌病暴发流行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等流行情况,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羊、人采集血清作布鲁氏菌病患者血清试管凝集试验,计算阳性率;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确诊病人;做流行病学调查,评估防控效果。结果畜间检出阳性羊(10户)44只,阳性率6.72%;该村4~6月份布鲁氏菌病的报告发病率为0.25%。结论疫源动物为羊;传染源为外地输入;有家庭聚集性和夫妻共同患病特点;以不戴手套接羔和其它直接接触感染为主要传播途径;采取防控措施后无续发病例。  相似文献   

6.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在全球呈上升趋势,我国亦呈大幅度回升的态势。因此,我们从卫生部等网站收集资料,对中国、内蒙古及赤峰市有代表性的三级布病疫情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今后的防制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疫情动态,找出影响因素,评价防治措施,提出预测、预报,指导防治实践.方法根据历史疫情分布和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在全省不同区域选择若干布病疫情监测点,采用统一的方案进行连续监测.结果各年度各监测点均存在不同程度人群感染,1996~2003年呈突然升高又缓慢下降趋势,2002~2003年发病人数则显增多.病人和感染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和中部疫区.结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新传染源的大量输入,原有传染源净化不彻底,人群免疫水平下降,以及疫区自然环境、地理地貌等都对疫情产生重要影响.针对不同疫区疫情特点应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是布病的老疫区,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高发期80年代的控制期,进入90年代后布病疫情出现反复,特别是近几年来,布病疫情在一部分地区蔓延极快。为及时准确地掌握布病疫情动态,控制疫情的发展,现将2005年吉林省布病监测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花都区人间布病流行分布情况,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辖内受布病威胁的重点人群进行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 1992—2004年布病监测血清学共检测1559人,阳性2人,阳性率0.13%。阳性者为男性,职业为兽医,感染年龄在20~30岁。结论通过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人间布病的发生。但仍要长期进行人间布病监测及畜间布病检疫净化工作,才能巩固布病达标效果。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1992~2004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掌握广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规律及分布状况,为今后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2~1994年采用试管凝集试验(SAT),每年监测一次,以后每2~3年覆盖一次。1997年开始采用虎红凝集试验作为筛选,阳性者血清送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进一步诊断。结果1992~2004年血清学共检测19619,阳性14人,阳性率为0.07%;感染病例主要分布于番禺区;男女均可感染;以兽医、饲养员等职业较多;感染年龄在20~50岁。结论经过多年努力,广州市布鲁氏菌病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其综合防治策略取得显著效果,但仍要坚持长期的人畜布病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内蒙古乌海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布病防控措施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对2017~2021年乌海市人间布病病例的流行概况、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乌海市2017~2021年累计报告117例布病病例,未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年发病率分别为2.36/10万(13例)、2.91/10万(16例)、3.92/10万(22例)、2.67/10万(15例)、9.16/10万(51例)。发病主要集中于3~8月,病例年龄分布集中于40~60岁组,占总数的67.52%,男女性别比为3.68:1。职业以屠宰、养殖及贩羊为主,占总人数的55.56%。结论 乌海市人间布病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出现疫情加重现象,建议加强多部门联防联控、人间疫情监测和高危人群布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蔓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南昌市2012年一起布鲁氏菌病疫情的动态分析,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非疫区布鲁氏菌病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先对确诊病例感染来源进行筛查,对密切接触者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然后对密切接触者和患者家属的全部羊群以及附近重点13乡镇(场)养殖户羊群抽样进行检测。结果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首发病例有过外地购羊记录,且所购羊只未经检疫部门检疫。确诊病例家的羊群之间有过互换记录。本次人间布病疫情共发现7例人间布病病例,5例隐性感染者,患病率为8.86%,隐性感染率为6.94%;对741只羊进行布病检测结果发现,98只羊出现阳性,阳性率为13.23%。结论本次布病暴发的原因可能与病源输入性、隐形感染羊发病及与疫羊接触有关,应加强输入性牲畜的检疫工作,加大布病的防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人们的防治意识,以达到遏制布病疫情上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求输入性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防控策略的方向和措施。方法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染群3个环节分析养殖者、兽医、医生的职业行为,以及政策对造成人间布病疫情的典型意义。结果养殖者、兽医、医生在职业行为的责任缺失和政策缺乏造成了防控漏洞,导致了布病疫情的发生。结论加强政府主导,建立政策支持,约束和干预养殖者、兽医、医生在职业过程中的行为即弥补布病防控的漏洞,以有效控制布病疫情。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唐山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 2 0 0 4年唐山市布鲁氏菌病现状。方法 :结合临床症状、流行病学史及实验室诊断 ,对本年发生的 9例布鲁氏菌病人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分析。结论 :在我市主要传染源主要为病羊 ,羊种布鲁氏菌型为主要病原体 ,病人分布带有明显的职业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唐山市丰润区布鲁氏菌病的检出情况及特征,为预防和控制布鲁氏菌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2015年自愿来唐山市丰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布鲁氏菌病检测的人员采集静脉血,做虎红平板凝集和试管凝集试验,按《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 269-2007)判定结果。结果 2014-2015年唐山市丰润区共检测布鲁氏菌病自愿人员302人,阳性率40.73%,其中2014年阳性率32.68%、2015年48.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63,P<0.01)。按照性别进行比较,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χ~2=8.371,P<0.01)。年龄分布情况显示大部分阳性者年龄在50岁以上,占61.9%。5~8月阳性率高达48.00%。多个乡镇有发病。结论唐山市丰润区布鲁氏菌病有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养殖人员、接触人员及食用人员的健康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6.
据疫情报告资料显示,自1997年以来,我市的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呈现持续增高趋势,特别是2004年我市出现了出血热的暴发疫情并达到历史最高发病水平,发病率呈几何均数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由丘陵半丘陵地区向平原地区扩散;由老疫区向新疫区扩散;由农村向城市蔓延,为近一步探索流行规律,为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将97年2004年的出血热疫情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17.
张海红 《医学动物防制》2005,21(11):813-816
<正>根据国家《布鲁氏菌病监测方案》要求,经省卫 生厅、省畜牧局批准,从2004年起,将元氏县定为国 家级布病监测点。省、市、县卫生部门、畜牧部门和  相似文献   

18.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为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在我国流行已久,危害严重.近年来养畜户明显增多,牧畜交易活跃,而食品的检疫管理和布病防治相对滞后,使该病发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大庆市2004年慢病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太庆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卫生条件的大大改善,使传染病逐步得到控制,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的危害日益突出.大庆市自2000年开展慢病的发病报告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慢病报告网络运转良好,获得了客观的数据.现将2004年的慢病发病数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杆病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疾病。血清学凝集试验是指莱特(Wright)氏试管凝集试验和哈德逊(Huddleson)氏平板凝集试验。这两种试验方法操作简便,判定容易,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因而在防治人畜共患的布鲁氏菌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实践证明,凝集反应敏感性高,病人常于发烧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出现抗体,甚至在潜伏期及无症状的患者亦可有阳性结果。随着体温的上升及症状的出现,凝集效应急剧上升,急性发病2-3周以后凝集效应已经呈现明显的阳性,因此可作为早期诊断。若多次做凝集试验,凝集效应不断上升,则诊断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