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背景:国外与国内研究报道的髂腰韧带形态学特点有很大争议,有关国人髂腰韧带解剖学结构和生物力学特性的报道并不多见,尚未见全面详尽的统计资料。目的:探讨国人L5/S1椎间盘突出及L5滑脱与髂腰韧带的关系。方法:纳入2013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常体检者28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26例及L5滑脱患者26例,正常组男9例、女19例;单纯L5/S1椎间盘突出组男14例、女12例;单纯L5滑脱组男7例、女19例;其中峡部崩裂性滑脱13例、退变性滑脱13例;Ⅰ度滑脱24例、Ⅱ度滑脱2例。在腰椎正位片上测量并计算出各病例L5横突的相对宽度(RT值),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正常组、单纯 L5/S1椎间盘突出组、单纯 L5滑脱组年龄、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正常组 RT值大于单纯 L5/S1椎间盘突出组、单纯 L5滑脱组(P 均=0.000);单纯 L5/S1椎间盘突出组大于单纯 L5滑脱组(P=0.000)。男性、女性患者R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患者左侧、右侧RT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L5滑脱的病例中,退变性滑脱患者 RT 值小于峡部裂性滑脱患者(P=0.004)。提示正常人髂腰韧带强度高于 L5/S1椎间盘突出及 L5滑脱患者,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高于 L5滑脱患者;峡部裂性滑脱患者髂腰韧带强度高于退变性滑脱患者。髂腰韧带力学强度可能与L5/S1椎间盘突出及L5滑脱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非钻孔法L5/S1椎间盘穿刺的有效方法,解决L5/S1椎间盘穿刺受髂骨阻挡的难题。方法①挺腹翘臀位穿刺法:腹部挺起,臀部后翘,以加大腰骶角使穿刺点上移;②盘缘穿刺法:穿刺针沿L5椎体后下角斜行进针到椎间盘中前1/3处,从而使穿刺点上移;③配合自制穿刺定位器对L5/S1椎间盘进行穿刺。结果运用该法穿刺L5/S1椎间盘280例全部成功,穿刺成功率100%。结论该法对L5/S1椎间盘穿刺效果理想,操作方便,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不同入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10月间,采用射频热凝术联合臭氧消融术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58例,其中后外侧入路30例(A组),后方入路15例(B组),经髂骨钻孔入路13例(C组),分别对各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后不同时期治疗效果加以对比分析.结果:3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A组83.3%,B组100.0%,C组92.3%;手术时间A组及C组均大于B组(P<0.05),而A组与C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疗效则是C组优于A组及B组(P<0.05),而A组又优于B组(P<0.05).结论:经皮微创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在操作上后外侧入路是经典的方法,疗效佳,然而便利性及成功率不及后方入路.经髂骨钻孔入路则获得了最佳的疗效,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和器械的改进,将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PTED)和传统开窗手术在腰4/5椎间盘切除术中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该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术前确诊为腰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PTED组和传统开窗手术组,各30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ODI与VAS评分,优良率及围术期各项临床指标。结果 PTED组患者的围术期各项临床指标优于传统开窗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改良的MacNab法评定优良率分别为88%和91%,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和传统开窗手术组术后ODI、VAS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ED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微创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压式扩孔技术在经皮椎间孔镜手术(PTED)治疗伴高髂嵴L5/S1椎间盘突出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2019年1月秦皇岛市第二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伴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在PTED中应用下压式扩孔技术治疗。记录患者的穿刺次数、透视次数、建立工作通道时间和手术总时间。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腰痛和腿痛缓急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末次随访时按MacNab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穿刺一次成功率为91.11%;透视次数5~18次,平均(13.36±4.77)次;建立工作通道时间15~28 min,平均(20.36±6.17)min;手术总时间50~98 min,平均(75.39±19.68)min。患者术后腰痛及腿痛较术前明显好转,腰椎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和腿痛VAS及ODI评分均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 < 0.05)。按MacNab标准评价疗效,优40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5.56%。结论 下压式扩孔技术应用于PTED,具有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射线暴露少和临床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不同入路脊柱内镜下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9年5月骨科收治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随机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各38例。观察A组采用椎间孔手术入路,观察B组采用椎板间手术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A组手术耗时、术中透视次数指标均高于观察B组,总出血量、初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低于观察B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术后3个月观察A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略低于观察B组,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椎板间入路、椎间孔入路手术在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应用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各有优势,临床中需根据突出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而椎间孔入路手术更符合微创理念。  相似文献   

8.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及脊椎滑脱手术治疗的目的不单是减压植骨固定,更重要的是保持瞬时旋转中心的正常应力点范围,以减少脊椎前滑力,维持脊椎近期和远期的力学稳定.目的:对腰椎间盘突出、脊椎滑脱植入物置入治疗及其植入物生物力学等问题进行阐述,并对2005-01/05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滑脱行治疗的68例患者进行总结分析.方法: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滑脱患者均有腰痛或同时伴有坐骨神经痛,全部采用后路行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探查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置入复位内固定.结果与结论:68例患者均完成1.5年随访,按Stamffer疗效标准,良好63例,可5例,良好率达92.6%.由于脊椎瞬时旋转中心应力点的异常,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脊椎滑脱在病理上是互为因果的,植入物置入后保持了瞬时旋转中心的正常应力范围,减少了脊椎前滑力,维持了脊柱各方向近期和远期的力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3):469-470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72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全部患者均采用微创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窥镜治疗。结果术中并没有患者中转开放手术或者改变手术治疗方案;平均手术时间为55.3±1.7min,术中出血量为10.1±0.5ml;术后并没有患者出现出血、脑脊液漏、感染以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患者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为5.7±1.1h,平均住院时间为5.1±0.5d。术后全部患者均给予为期6~10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和治疗前相比,术后各随访时间段的腿痛、腰痛VAS评分、ODI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应用腰椎改良Mac Nab功能标准来对患者疗效进行判断:33例患者为优,36例患者为良,1例患者为可,临床优良率为95.8%(69/72)。在对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微创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窥镜治疗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效果,而且能对患者的腰痛、腿痛程度以及腰椎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后路椎板间、侧后方椎间孔入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 7年1月~201 8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侧后方椎间孔入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后路椎板间入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 C臂照射次数、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腰椎V A 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腰椎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90. 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采用经皮椎间孔镜后路椎板间入路的疗效优于侧后方椎间孔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腰椎疼痛感,且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经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TD)以及经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ID)治疗老年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VAS、JOA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50例老年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ETD组和PEID组,每组75例。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PEID组的手术用时短于PETD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少于PETD组(P<0.05);两组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JO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JOA、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TD与PEID治疗老年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中PEID的应用能够更好地缩短患者的手术用时,减少术中出血量以及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TES(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urgery)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3年4月使用PTE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的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2例,其中伴高髂嵴24例,均无中央椎管骨性狭窄及椎间不稳。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出血量、住院天数;对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的下肢疼痛情况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2年,用Macnab法进行疗效评级,观察术后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手术时间为(56.3±11.5) min/节段,术中中位透视次数为5(3~14)次,中位出血量为5(2~20) mL,中位住院天数为3(2~4) d,术后平均随访(26.2±2.0)个月。下肢疼痛术前中位VAS评分为9(6~10)分,术后即刻为1(0~3)分,术后2年时为0(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周有3例患者出现下肢疼痛反跳,均在术后2个月内缓解。术后2年,疗效优良率达98.1%(51/52)。无神经损伤、感染、腹腔脏器损伤、大血管破裂等并发症发生,无患者复发。结论:PTES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包括伴高髂嵴的病例)有效而安全,该术式具有定位简单、穿刺容易、步骤简略、较少透视的特点,学习曲线较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腹腔穿刺腰5-骶1(L5-S1)椎间盘切吸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具成人尸体进L5-S1局部解剖研究后,再对20例L5-S1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前方腹腔脏器影像观察。最后选择15例L5-S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X线监视下进行经腹腔穿刺L5-S1椎间盘髓核切吸术。结果:L5-S1前方髂血管内侧区域(“∧”)无大血管及重要神经干通过;骶中动、静脉较细且能随椎前筋膜左右推动;空、回肠及乙状结肠与L5-S1前缘无固定解剖关系,且有较大的移动度,用杵状压腹器可以完全将其推开;经此路径做髓核切吸无明显并发症,有效率达92.85%。结论:经腹腔穿刺行L5-S1椎间盘切吸术安全、有效率高,并拓宽了APLD术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14.
背景:显微椎间盘切除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是两种安全有效的椎间盘手术方式,目前关于两种显微技术间的比较研究较少,各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太一致。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显微椎间盘切除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CNKI、VIP、Web of Science、万方等数据库,时间限制均为建库到2013年11月;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收集显微椎间盘切除和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研究按RevMan 5.2软件内条目进行质量评价,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个随机对照试验,共143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住院时间[MD=-0.19(-0.43,0.05),P=0.13]、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改善率[MD=2.78(-0.15,5.72),P=0.06]、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MD=1.96(-0.29,4.21),P=0.09]、神经根损伤方面[RR=0.20(0.03,1.12),P=0.07],两种治疗方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相比,显微椎间盘切除手术时间短[MD=-10.13(-14.06,-6.21), P〈0.00001],术中出血量少[MD=-24.27(-39.45,-9.08),P=0.002],硬脊膜撕裂发生率低[RR=0.28(0.11,0.68),P=0.005],复发率低[RR=0.34(0.14,0.83),P=0.02]。提示目前在相同条件下显微椎间盘切除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更为安全有效,但是随着技术及设备的更新上述结论不一定永远不变,建议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式。该课题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验证,同时应及时更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侧卧位(LDP)与俯卧位(PP)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单纯L_5/S_1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月该院51例行椎间孔镜手术治疗的单纯L_5/S_1L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体位不同分为LDP组和PP组。LDP组(n=20)男12例,女8例,年龄33~78岁,平均(54.33±9.13)岁;PP组(n=31)男18例,女13例,年龄30~68岁,平均(52.31±6.54)岁。记录术中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因体位所致不适感、颈痛发生率等情况,通过Likert评分评价患者术中不适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最终依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末次随访的疗效。结果 LDP组手术时间40~100 min,平均(61.59±14.27) min;透视次数2~6次,平均(3.32±0.22)次,Likert评分(3.93±0.73)分,术中仅1例发生轻微颈痛症状;PP组手术时间45~90 min,平均(60.38±15.42) min;透视次数2~4次,平均(3.23±0.14)次,Likert评分(3.49±0.65)分,5例出现颈痛症状;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VAS和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间腰腿痛VAS、 ODI评分和末次MacNa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LDP组术中Likert评分较PP组高,且颈痛发生率低(P 0.05);PP组术后1例患者出现足跖屈肌麻痹,予保守治疗后肌力恢复至4级;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节段错误和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LDP与PP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单纯L_5/S_1LDH均可获得良好疗效,但前者舒适性高,患者更易配合和接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51椎间盘前入路髓核摘除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L5/S1椎间盘经腹穿刺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观测L5/S1椎间盘前方的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结果①L5/S1椎间盘前方仅见部分下腔静脉[(3.33±3.28)%]和左髂总静脉[(6.67±4.56)%]的主支走行,骶正中动脉位置恒定,骶正中静脉变异较大;②回肠和乙状结肠加压时可推移至穿刺靶区以外.结论在L5/S1椎间盘前方尤其在其正中偏右侧区域存在着穿刺入路的安全间隙.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 PEID)与椎间盘镜(microendoseopic dis-cectomy MED)下治疗单侧L5/S1椎间盘突出症早中期疗效对比.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无...  相似文献   

18.
背景:腰椎退变性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因此导致手术风险居高不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学者提出了选择性减压的概念,但对于部分患者仍然难以明确责任节段或部位,从而导致在多项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中选择性减压技术并未能较广泛性减压获得更好的修复效果。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滑脱患者单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修复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滑脱患者23例。修复方法主要为单节段减压融合内固定,采用常规X射线、腰椎MRI检查结合选择性神经根封闭,以及动态X射线测量(过伸过屈位及左右侧屈位)等判定病变阶段及不稳定区间。经动态X射线测量采用Posner评分明确责任节段稳定性;经腰椎MRI确定椎间盘明显退变变性;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明确主要责任间隙。采用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对患者的修复效果进行评定,加用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作为疗效的判定标准。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12-36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患者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改善率为88%,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为93%。未见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的病例,所有患者均获得融合节段的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无松动、断裂和拔出现象,无腰椎矢状位失平衡。提示多节段腰椎退变伴邻近节段腰椎滑脱患者,在术前根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特点给予正确、全面诊断、评估,对病变责任间隙予以减压、采用短节段内固定治疗,椎弓根钉和连接棒以及椎间植骨融合可增加前中柱的支撑力,使内固定钉棒上的应力维持动态平衡,同时稳定的钉棒内固定系统也有利于前方植骨材料的骨愈合。内固定器械形成的框架式结构,使其抗旋转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后柱重建低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凝血因子及疼痛的影响。方法:将后柱重建低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72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n=36例)给予补阳还五汤口服配合低分子肝素钙肌注;对照组(n=36例)单纯予以低分子肝素钙肌注。观测两组血液流变学、血浆D-二聚体(D-Dimer,DD)、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伤口引流量指标变化的差异;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纳入患者疼痛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术后引流量、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都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均无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明显改善低龄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缓解术部疼痛,预防血栓形成,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中医临床以血瘀证多见,但目前仍缺少理想的防治手段.既往研究已报道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可能与椎间盘退变的发生和发展相关.目的:探讨广西地区汉族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及椎间盘退变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的关联性.方法:纳入2008-01/2009-12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中医辨证为血瘀证的共60例,同期相匹配的非血瘀证患者60例,均进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检测,并观测患者的椎间盘退变等指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Forward(LR)法分析椎间盘退变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的交互作用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的关联性.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程度根据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结果与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基因型者的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较CC和TT基因型高,血瘀证组患者椎间盘退变程度比非血瘀证患者更严重(P< 0.05).重度椎间盘退变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风险是轻中度椎间盘退变者的1.818倍(OR=1.818,95%C/:1.275~2.931,P<0.05).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509C/T多态性与重度椎间盘退变的累积暴露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风险是其中某单一因素的2.038倍(OR=2.038,95%C/1.379~3.423,P<0.05).实验结果提示重度椎间盘退变很可能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证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携带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CT基因型的患者在引发椎间盘退变加重相关因素的作用下,患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