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野罂粟碱镇痛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野罂粟碱(Nudicauline,Nu)的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小鼠扭体法、热板法、福尔马林实验法和电刺激法观察野罂粟碱的镇痛作用。结果:野罂粟碱明显减少ip酒石酸锑钾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提高55C热板法小鼠疼痛反应的阈值,降低小鼠福尔马林实验疼痛反应积分,小鼠电刺激法镇痛作用的ED50为10.7(8.2~12.9)mg/kg。结论:野罂粟碱有显著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
比较了东罂粟碱和罂粟碱对大鼠主动脉的药理活性,东罂粟碱是从安达卢西亚(西班牙)种植的罂粟(Papaver somniferum)蒴果中获得的,浓度为2×10~(-6)~16×10~(-4)M的东罂粟碱可松弛NA(10~(-6))和K~+(80mM)引起的肌肉收缩,其松弛作用小于罂粟碱。但是,东罂粟碱对KCI引起主动脉收缩的松弛作用比对NA引起主动脉环收缩的松弛作用强,而罂粟碱对KCI引起主动脉环收缩的松弛作用则弱于对NA引起主动脉环收缩的松弛作用。东罂粟碱的松弛作用不会被纳络酮拮抗。并且此生物碱对静止期无作用。东罂粟碱直接作用于平滑肌细胞,而不受吗啡受体调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测定祖卡木颗粒中罂粟碱的含量.方法 使用DIKMA C8色谱柱(250mm×4.6 mm,5μm),甲醇-乙腈-1%三乙胺-1%乙酸铵(40:20:1:39)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为240 nm.结果 罂粟碱在0.019 8~0.396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1.5%.结论 该法灵敏、准确,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以作为祖卡木颗粒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磐安延胡索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鑫宝  刘扬子  杨秀伟  刘建勋 《中草药》2013,44(16):2200-2207
目的 研究道地产区磐安延胡索Corydalis Rhizom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延胡索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生物碱,分别鉴定为左旋四氢黄连碱(1)、四氢非洲防己胺(2)、延胡索乙素(3)、紫堇球碱(4)、异紫堇球碱(5)、8-三氯甲基-7,8-二氢黄连碱(6)、延胡索甲素(紫堇碱,7)、8-酮基黄连碱(8)、左旋紫堇根碱(9)、去氢延胡索甲素(10)、13-甲基巴马亭红碱(11)、氧化海罂粟碱(12)、原阿片碱(13)、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14)、四氢小檗碱(15)、二去氢海罂粟碱(16)、黄海罂粟灵碱(17)、黄连碱(18)、巴马亭(19)、小檗碱(20).结论 化合物6、9和16均为首次从延胡索中分离得到.首次应用2D NMR技术对化合物6和16的13C-NMR、1H-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5.
对8种异喹啉生物碱的免疫活性进行评估。植物原材料为从保加利亚附近的黑海岸采集的罂粟科届植物Glaucium flavum的茎和叶,经风干后分别以乙醇、石油醚、氢氧化铵、氯仿等提取,并制备生物碱制品。用柱层析法分离得到海罂粟碱、白蓬草坡芬、异波尔定、脱氢海罂粟碱及氧化海罂粟碱。由海罂  相似文献   

6.
夏天无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确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江西余江产的夏天无块茎提取物中分离有效成分。方法:采用酸提碱沉和溶剂结晶法。大孔吸附树脂处理法等,经UV、IR、HPLC、NMR、MS等鉴别。结果:分得的6个化合物分别为原阿片碱(A),罂粟碱(B),球紫堇碱(C),巴马汀(D),比枯枯灵(E),延胡索乙素(F)。结论:罂粟碱为首次从夏天无中分离获得,其余5个化合物与文献报道一致。  相似文献   

7.
盐酸罂粟碱透皮吸收及其软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罂粟碱为平滑肌松弛剂。本文以简单小室和离体鼠皮为模型,研究了盐酸罂粟碱的透皮吸收 及若干助渗剂对其透皮作用的影响。实验证明,二甲基亚矾(DM S O)对盐酸罂粟碱透皮吸收的促进 作用较强。以D M S O为促进剂的盐酸罂粟碱软骨透皮作用亦佳,并在皮科临床试用中,对银屑病显示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我科采用新方法—2%利多卡因、链霉素、罂粟碱、地塞米松混合液封闭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9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46例,对照组47例。治疗组采用2%利多卡因、链霉素、罂粟碱、地塞米松混合液对三叉神经痛的各分支进行阻滞。对照组采用传统的2%利多卡因、链霉素混合液对三叉神经的各分支进行阻滞,对比观察疼痛积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在疼痛积分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95.75%,对照组总有效率46.8%,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利多卡因、链霉素、罂粟碱、地塞米松联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优于传统的2%利多卡因、链霉素。结论采用2%利多卡因、链霉素、罂粟碱、地塞米松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显著,方法简单,远期效果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9.
张晓峰  张宏  李小云  李琪 《中草药》2016,47(24):4351-4356
目的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快速分离延胡索提取物中脱氢紫堇碱和海罂粟碱。方法以氯仿-正丁醇-甲醇-水(4∶1∶2∶5)混合溶剂作为两相溶剂体系,正转,转速为800 r/min,体积流量为10.0 m L/min,洗脱时间30 min;反转,转速为800 r/min,体积流量10.0 m L/min,洗脱时间30 min,检测波长282 nm,1次进样量50 mg;HPLC-UV法分析目标产物纯度;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MS)法对目标产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制备得到7.1 mg和3.4 mg 2种单体,收率分别为81.43%和91.11%,利用HPLC法测得其质量分数分别为98.9%和94.3%;经HPLC、紫外光谱和UPLC-Q-TOF-MS/MS鉴定,分别为脱氢紫堇碱和海罂粟碱。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可以作为对延胡索中脱氢紫堇碱和海罂粟碱的分离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从植物来源的化合物中,下述药物被推荐用于脑机能不全的治疗:茶碱、罂粟碱、水合麦角生物碱、长春胺和银杏(Gingko biloba)提取物。由于在2/3的病人中,除脑血流不足的症状外,脑代谢紊乱在病原学中占有突出地位。所以那些能改善脑代谢的药物最好同时配有血管活性物质。在临床试验中,茶硷能减少病人的脑血流,因而不应再使用。它对磷酸二酯酶的抑制作用与在体内不能达到的高浓度有关。罂粟碱能短期改善血流,在长期口服高剂量药物时,能抑制磷酸二酯酶,因而导致环磷腺苷的增加,它作为第二信使在脑代谢亦即在旦白质的脂解和磷酸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水合麦角生物硷对人脑血流没有作用,仅一个组(8个人)中有改善。它的作用也是由于抑制磷酸二酯酶所致;与此  相似文献   

11.
延胡索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对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块茎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应用大孔树脂、硅胶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22个化合物,分别为延胡索甲素(1),延胡索乙素(2),原阿片碱(3),四氢紫堇萨明(4),四氢黄连碱(5),四氢小檗碱(6),四氢非洲防己胺(7),降氧化北美黄连次碱(8),脱氢紫堇碱(9),脱氢海罂粟碱(10),非洲防己胺(11),8-氧黄连碱(12),13-甲基非洲防己胺(13),黄连碱(14),巴马亭(15),小檗碱(16),氧海罂粟碱(17),13-甲基巴马亭红碱(18),脱氢紫堇鳞茎碱(19),千金藤宁碱(20),腺苷(21),δ-乙酰鸟氨酸(22).结论:化合物13,20,21,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叶的化学成分。方法荷叶用75%乙醇提取、浓缩,浓缩液经水分散后依次使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再结合硅胶柱、半制备柱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最后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核磁共振图谱及质谱数据对其进行结构解析与鉴定。结果从荷叶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为:荷叶碱(1)、2-羟基-1-甲氧基阿朴啡(2)、N-去甲基荷叶碱(3)、巴婆碱(4)、去氢荷叶碱(5)、睡莲碱(6)、杏黄罂粟碱(7)、N-去甲基杏黄罂粟碱(8)、异衡州乌药碱(9)、nuciferidine(10)、观音莲明碱(11)、N-去甲基芒籽宁(12)、glaziovine(13)、(R)-1,2-dimethoxy-6,6-dimethyl-5,6,6a,7-tetrahydro-4H-dibenzo[de,g]quinolin-6-ium(14)、telisatin A(15)、槲皮素(16)、芦丁(17)、异槲皮苷(18)、山柰酚(19)、芹菜素-7,4'-二甲醚(20)、16-三十一烷醇(21)、β-谷甾醇(22)、N-formylnornuciferine(23)。结论化合物10、12、14、15、20、21、2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荷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勃起功能障碍6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书元  李江 《河北中医》2003,25(7):537-538
阴茎勃起功能障碍 (ED)的治疗方法很多 ,现代医学主要以化学假体配以口服药物治疗。 1 997~ 2 0 0 2 1 0 ,我院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ED 69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9例均已婚 ,年龄 2 8~ 5 5岁 ;病程最短 8个月 ,最长 2 4年 ,平均 1 .8年。婚后发生ED 5 2例 ,婚后即不能进行性生活 1 7例 ;功能性ED 5 8例 (其中 1 1例患慢性前列腺炎 ) ,器质性ED 9例 (为糖尿病患者 ) ;神经性ED 2例。1 .2 诊断依据 功能性ED指睡眠和手淫时有勃起 ,夜间勃起试验阳性 ,罂粟碱试验阳性 ;器质性ED指性生活时 ,阴茎不能…  相似文献   

14.
“一测多评”法测定咳喘宁片中5种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咳喘宁片中5种生物碱类成分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Agilent XDB-C1(84.6 mm×1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与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0 nm(吗啡、磷酸可待因、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与251 nm(盐酸罂粟碱),以吗啡为对照,建立吗啡与磷酸可待因、盐酸罂粟碱、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的校正因子,并利用该校正因子计算磷酸可待因、盐酸罂粟碱、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的含量,实现一测多评,同时利用外标法测定这4种成分的含量,比较两者的差异,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结果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用一测多评法对咳喘宁片进行质量控制是可行的、准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清肝润肺止咳露高效液相色谱(HPLC)特征图谱,测定其中吗啡、可待因、罂粟碱、那可丁的含量,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综合评价该制剂的质量。方法 采用HPLC法,以甲醇-5μmoL·L-1庚烷硫酸钠溶液(用磷酸调节pH至2.6)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0℃,检测波长:220 nm,进样量:10μL。利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结合聚类分析(CA)、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对10批清肝润肺止咳露的特征图谱进行评价。结果 10批清肝润肺止咳露特征图谱共确定16个共有峰,指认了5个共有峰,分别为吗啡、可待因、蒂巴因、罂粟碱、那可丁。其中4个成分在线性范围内(吗啡0.70~8.70μg、可待因0.68~8.50μg、罂粟碱0.60~7.55μg、那可丁0.38~4.80μg)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3.0%;平均加样回收率在97.93%~99.43%之间(RSD<3.1%);含量测定结果:吗啡43.58~76...  相似文献   

16.
野罂粟采收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春颖 《中草药》2003,34(3):264-266
目的 研究不同采收期对野罂粟全草中野罂粟碱含量的影响 ,为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 Shim- Pack CL C- ODS( 4.6 mm× 2 5 0 mm) ,流动相为甲醇 -水 -二乙胺 ( 5 5 0∶ 45 0∶ 0 .45 ) ,波长 2 6 1nm,外标法。结果 不同采收期野罂粟中野罂粟碱含量差异较明显 ,其中 7,8月份含量较高。结论 每年 7,8月份采收野罂粟全草最适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罂粟壳中吗啡、可待因与罂粟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与0.1%磷酸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10nm(吗啡、磷酸可待因)与251 nm(盐酸罂粟碱),流速:0.4 mL/min,柱温:30℃。结果:建立了同时对罂粟壳中的3个成分进行定量的测定方法,并将此方法用于7批罂粟壳的测定。结论:为中药材罂粟壳提供了更合理、可靠的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探析氨茶碱联合罂粟碱在羊水栓塞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南阳市宛城区妇幼保健院在 2014 年 8 月至 2019 年 8 月期间收治的 62 例羊水栓塞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单双号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2 例)予以氨茶 碱联合罂粟碱治疗方案,对照组(32 例)仅予以罂粟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症状积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 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6.88 %,高于对照组的 81.2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两 组患者的症状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 4 周后、8 周后以及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积分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5.63 %,与对照组的 18.75 % 比较,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应用氨茶碱联合罂粟碱治疗羊水栓塞可获得理想效果,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透皮吸收促进剂对罂粟碱凝胶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扩散小室,用紫外分光光度测定了5种处方罂粟碱凝胶离体鼠皮透皮吸收药量。结果:罂粟碱透皮累积释药量与时间呈线性关系。与不含吸收促进剂的凝胶比较,吸收促进剂对罂粟碱透皮吸收的影响为油酸>油酸+月桂氮艹(上)卓(下)酮>二甲亚砜>月桂氮艹(上)卓(下)酮。结论:油酸能明显促进罂粟碱的透皮吸收,而水溶性的透皮吸收促进剂对罂粟碱的透皮吸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吴昊  刘斌  王伟  石任兵 《中草药》2010,41(4):514-516
目的荷叶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的叶,本实验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鉴定出9个生物碱类成分,分别为2-羟基-1-甲氧基-6-甲基-6a,7-去氢阿朴啡(2-hydroxy-1-methoxy-6-methyl-6a,7-dehydroaporphine,1)、杏黄罂粟碱(armepavine,2)、去氢莲碱(dehydroroemerine,3)、去氢荷叶碱(dehydronuciferine,4)、2-羟基-1-甲氧基阿朴啡(2-hydroxy-1-methoxyaporphine,5)、鹅掌楸碱(liriodenine,6)、原荷叶碱(pronuciferine,7)、莲碱(roemerine,8)和荷叶碱(nuciferine,9)。结论化合物1为一新的阿朴啡型生物碱,命名为睡莲碱(nelumnuc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