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呼气末正压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治疗经验,提高对神经源性肺水肿的早期认识及早期治疗。方法对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入住ICU颅脑损伤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在早期诊断后,及时行气管内插管接呼吸机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对监测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例NPE患者经SIMV+PEEP通气治疗后,呼吸困难,紫绀,粉红色泡沫痰,双肺湿啰音,心率,血压,SaO2明显好转,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后NPE患者病情危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一旦确诊应尽早采用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疗效显著,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2例NPE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早期使用机械通气治疗,观察通气前后血气分析、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通气治疗后患者的缺氧症状、肺水肿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血气分析等参数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抢救NPE效果良好,对减少患者早期死亡有很大意义,能为进一步救治原发脑损伤创造时机,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并发的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是继发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突发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急性肺水肿,多见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特点为起病急,发展快,易漏诊延误治疗,病死率高。2004年6月-2009年10月,我们对收治的46例颅脑损伤所致NPE的护理进行了探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74年,Nathnagel首次论及实验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可出现急性肺水肿,此种由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肺水肿被称为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NPE)。NPE在颅脑损伤中的发病率并不低,尸检报告的发生率一般在11%~70%之间,其中孤立性颅脑损伤50%,癫痫80%,蛛网膜下腔出血71%。最常见原因为颅脑创伤和脑出血。国内外学者对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已有一定研究,总结起来已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颅脑损伤后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本病起病急骤而凶险,治疗困难,预后不良。我科2000年9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340例,其中并发NPE 18例(5.2%),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继发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是临床急危重症,死亡率高(80.7%),处理难度大,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极差。机械通气(MV)可通过改善氧合,减轻缺氧损伤,降低死亡率。我院自1999年应用机械通气治疗NPE1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神经源性肺水肿(NPE)是颅脑损伤及继发性脑病变后出现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回顾分析了我科1998年2月-2006年2月收治的36例经过常规疗法包括吸氧、吸痰、强心、利尿、脱水降颅压、激素等处理无效的NPE患者,将其中16例接受呼吸机机械通气(SIMV+PEEP)治疗的患者设为对照组,20例接受轻度低温、冬眠联合呼吸机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设为治疗组,经对比,轻度低温、冬眠联合呼吸机机械通气取得了较好效果,现结合复习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的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15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给予有效降低颅内压,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吸氧不能纠正缺氧时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应用血管扩张剂,减轻肺循环负荷,控制肺部感染等治疗.结果:存活7例,死亡8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是严重危害患者生命的脑外伤并发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积极抢救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诊断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以来收治的13例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结果本组救治成功6例,死亡7例。结论重性颅脑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治疗上应兼顾颅脑损伤和肺部,尽早适时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以及激素治疗,可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g edema NPE)是继发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所致的急性肺水肿,而无原发性心、肺、肾疾病。我院神经外科自1988年12月至1991年12月,共收治中型颅脑损伤485例,其中迟发神经源性肺水肿7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