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评分及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有效提升膀胱的顺应性,对膀胱平衡状态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赵文茹  廖寒  韦新华  丛丹  陈晓虹 《当代护士》2021,28(10):122-124
目的 研究膀胱管理小组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对提高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程度.方法 于本院2018年1月到2020年1月入院的脊髓损伤患者中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研究对象80例,将其随机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40例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护理,研究组40例患者给予个性化康复护理.从患者住院30d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MBI、尿路感染率指标予以评价分析.结果 研究组尿路感染率7例(17.5%);护理后MBI评分(72.78±3.85)分,膀胱容量(310.56±10.62)ml,患者住院3 d残余尿量(302.67±8.94)ml,住院15 d残余尿量(167.85±5.75)ml,住院30 d残余尿量(97.75±2.85)ml,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膀胱管理小组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的确可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功能起到改善作用,使其早日恢复规律排尿,促进患者病情的稳定,故而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束化康复护理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9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各45例,常规组给予常规传统护理,康复组给予集束化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康复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前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量表(QL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SAS、SDS、QL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康复护理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缓解不良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简易膀胱容量测定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膀胱容量与压力测定(简称测定装置)在脊髓损伤(SCI)患者中的实际作用,为评价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间隙性清洁导尿及膀胱训练效果提供依据.方法:30例SCI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自制测定装置,根据测得的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针对性指导间隙性清洁导尿的方法和进行膀胱功能训练.训练前后观察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变化及膀胱感染控制的效果.结果:30例患者中有大膀胱12例,小膀胱7例.经过1个月的膀胱功能训练,患者膀胱容量趋于正常(平均466.7 ml);与治疗前比较,残余尿明显减少(P<0.05);尿常规转向正常.结论:自制简易测定装置可判断膀胱容量、压力、残余尿量;指导膀胱训练可减少膀胱感染的发生,改善患者对排尿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5.
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08年6月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32例。实验组采用Crede手法按摩、电针刺激、间歇性导尿术等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留置导尿和间歇性导尿术。训练期间定期查尿常规和中段尿培养,进行尿路感染率比较;监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结果(1)实验组、对照组尿路感染率分别为12.5%(2例)和25.0%(4例),有统计学意义(P〈0.05);(2)膀胱容量测定实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实验组少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后早期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可以促进膀胱功能障碍的恢复、减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外伤性截瘫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脊髓损伤性截瘫患者行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记录患者日排尿次数、平均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20例患者接受膀胱功能训练后排尿次数减少、平均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综合性膀胱功能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截瘫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脊髓栓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术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11例TCS术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住院期间接受持续留置尿管、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电刺激及健康教育等康复护理措施,比较应用康复护理措施前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在留置尿管期间使用膀胱功能训练和电刺激等康复措施,拔尿管时膀胱容量大于入院时(P < 0.01);患者接受间歇导尿1个月后,膀胱容量大于拔管时,残余尿量少于拔管时(均P < 0.01)。结论康复护理措施有利于TCS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术后重建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8.
总结3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实施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间歇性导尿治疗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重点是做好运动想象疗法,重视膀胱功能训练,根据康复训练前、中膀胱容量和残余尿情况,做好间歇性导尿护理。30例患者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间歇性导尿8周后,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动力学明显好转,均无泌尿系感染及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female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FPFD)术后患者不同膀胱残余尿量的护理方法。方法依据FPFD术后患者不同膀胱残余尿量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观察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情况。结果 (1)138例患者拔除尿管后均能自主排尿,其中74例(占53.6%)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m L,53例(占38.4%)患者膀胱残余尿量100~300m L,11例(占8.0%)患者膀胱残余尿量300m L;(2)11例膀胱残余尿量300m L患者,留置尿管4~5d,定时夹闭尿管,锻炼膀胱功能,再次拔除尿管后所有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均100m L;(3)53例膀胱残余尿量100~300m L患者,未留置尿管,给予实施排尿护理、心理护理及膀胱功能锻炼,拔除尿管后第2天41例患者(占77.4%)残余尿量100m L,拔除尿管后第3天11例患者(占20.7%)膀胱残余尿量100m L,拔除尿管第5天1例患者(占1.9%)膀胱残余尿量100m L。结论依据FPFD术后患者不同膀胱残余尿情况给予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膀胱尿潴留情况,从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负担。  相似文献   

10.
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廖明珍  蓝佼晖  罗丹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504-1505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膀胱功能训练和康复护理疗效。方法53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结合手法训练、局部音频电疗、微波治疗等膀胱功能训练等康复护理。结果53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结论康复护理结合膀胱功能训练,配合局部音频电疗、微波治疗,能使脊髓损伤病人的膀胱训练达到平衡和恢复自主排尿,减少并发症,缩短康复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应用膀胱超声测定的方法对于宫颈癌术后患者膀胱功能恢复的意义.方法 对128例宫颈癌术后患者分别采用膀胱容量超声测定仪和导尿法测量残余尿,比较两种方法测量残余尿量、操作时间、患者不良反应和尿路感染等情况.结果 采用膀胱容量超卢测定仪和导尿法测量残余尿量分别为(48.67±16.32)ml和(57.56 ±12.65)ml(P<0.05);操作时间分别为(23±5)8和(356±35)s(P<0.01);采用前种方法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后种方法.结论 采用膀胱容量超声仪测定的方法能够准确评价官颈癌术后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和感染机会,减轻医护人员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时间结合容量型导尿对脑卒中后膀胱排空不全(IBE)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12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IBE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30例、32例。对照组给予经皮神经电刺激、针灸、膀胱功能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治疗,同时给予时间型间歇导尿,每4~8 h导尿1次;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时间结合容量型间歇导尿,根据尿流动力学及膀胱容量压力测定结果进行分型,用膀胱容量测定仪(BladderScar BVI 9400)及排尿日记床边动态监测排尿前的膀胱容量及排尿后的残余尿量,确定尿量达到"膀胱安全容量"时行间歇导尿。在干预前后,观察2组的排尿量、排尿次数、排尿间隔时间等情况;使用膀胱容量测定仪进行膀胱安全容量及残余尿量评定;采用实验室尿培养评估尿路感染发生率;观察2组再次置入留置导尿管的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排尿量、排尿次数、排尿时间间隔、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再次置管人次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后排尿量、膀胱容量明显升高,残余尿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干预3周后排尿量、膀胱容量均明显更高,排尿次数、残余尿量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干预后尿路感染率、再次置管率均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结合容量型间歇导尿术依据准确的膀胱安全容量及时排尿,有助于患者重新建立排尿反射弧,提高患者自排尿量、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促进患者自主排尿功能的恢复,降低尿路感染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两种康复护理方案在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观察组采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照组采用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和最大排尿量、尿路感染和尿路结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膀胱最大容量和最大排尿量优于对照组(P<0.05),尿路感染及尿路结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和Crede膀胱功能训练结合间歇导尿法对颈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治疗均有效,但应用扳机点膀胱功能训练法结合间歇导尿效果更好,并发症显著减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的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以此使病人生存质量得到改善.方法 随机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就诊,经诊断为脊柱脊髓受损伴膀胱功能障碍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合理的分组方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采取间歇性导尿和留置导尿术,实验组采取综合训练以及康复护理干预;安排患者在训练期间进行尿常规检查以及中段尿培养,观察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尿路感染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尿路感染率较低(P<0.05),实验前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对比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且实验组比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 综合训练及康复护理干预在脊柱脊髓受损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治疗中能够改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效果,减少泌尿感染发生率,对于病人生活以及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脊髓损伤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训练及心理护理等治疗,对照组进行留置导尿常规护理。2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膀胱容量恢复或接近正常,泌尿系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导尿可使患者较快地恢复自主排尿功能,膀胱容量增加或恢复至正常,残余尿量减少,降低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强化康复单元(IRCU)脑外伤患者膀胱功能流程管理的模式及效果。方法 2011年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39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给予留置尿管常规评估及护理,干预组给予膀胱功能流程管理,方法包括建立膀胱功能管理工作规范及流程、评估拔管指征、根据残余尿量进行膀胱护理、建立排尿日记等。结果干预21 d后,实验组达到自主排尿且残余尿量100 ml的例数较对照组多,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均P0.05)。结论对强化康复单元脑外伤患者进行膀胱功能流程管理,有利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缩短康复时间,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术在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本组76例脊髓损伤患者,均施行无菌间歇导尿,根据患者膀胱残余尿量调整间歇导尿次数,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加强会阴部清洁护理。结果本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残余尿量均小于100ml,10例残余尿量小于30ml;52例形成反射性膀胱,24例膀胱充盈后可自行排尿,无严重尿路感染和肾积水等并发症。结论间歇导尿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减少了逆行感染,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是解除脊髓损伤患者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王元姣 《中国康复》2004,19(2):126-127
目的 :观察脊髓损伤 (SCI)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疗效。方法 :76例SCI伴神经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施以间歇性导尿、Crede手压法、Valsalva屏气法、激发排尿技术等膀胱功能训练及康复护理等 ,治疗前后检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结果 :76例患者治疗 1~ 6个月 ,膀胱容量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但残余尿治疗后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康复护理结合膀胱功能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排尿功能 ,降低并发症 ,缩短康复期 ,免除了因长期留置导尿管所造成的忧郁心理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总结膀胱容量测量仪用于252例剖宫产术后病人膀胱残余尿量测量的护理体会。认为使用膀胱容量测量仪测量残余尿量,操作简单、便捷、快速,能有效评估病人术后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尿潴留。252例病人残余尿量23mL~684mL(216.36mL±20.02mL);167例连续3次测量膀胱残余尿量均100mL,膀胱功能回顾较好,85例连续3次测量膀胱残余尿量均100mL,结合临床症状,符合尿潴留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0.
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行常规留置导管,观察组患者行早期间歇导尿及康复护理。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结果观察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20%,对照组为43.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平均膀胱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脊髓损伤患者早期行间歇导尿及康复护理能有效降低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并利于促进患者膀胱、排尿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