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观察过伸位腰椎牵引治疗胸腰段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腰部垫枕组26例,过伸牵引复位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折的复位情况。结果腰部垫枕组治疗前压缩率(34.79±4.56),治疗后i周压缩率为(17.66±3.58)%,复位率为(48.64±8.60)%;治疗6个月时压缩率为(19.21±3.50)%,复位率为(47.45±7.44)%。过伸牵引复位组治疗前压缩率(34.93±6.72)%,治疗后1周压缩率为(11.32±3.64)%,复位率为(66.44±8.81)%;治疗6个月时压缩率为(11.12±3.32)%,复位率为(65.93±9.18)%。治疗后1周及6个月,两组复位率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12个月随访,经疗效评定过伸牵引组优良率96.7%,腰部垫枕组优良率84.6%,两组优良率经χ^2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过伸位腰椎牵引治疗胸腰段单纯性骨折简单易行,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悬吊牵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布带悬吊牵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7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布带悬吊牵引,腰背肌功能锻炼,口服中药治疗,8~10周后带腰背支具下床挺腰活动,在X线片上测量治疗前后前缘及侧面高度,脊柱后凸Cobb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117例病人进行出院后经1~3年随访,112例症状及阳性体症基本消失,脊柱稳定性及活动功能恢复,优良率达95.73%。压缩椎体前缘高度有明显提高(P〈0.01),压缩椎体侧面高度有明显恢复(P〈0.01),脊柱后凸Cobb角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该疗法可使病椎椎体恢复一定高度,维持脊柱稳定性,复位效果佳,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经济、可靠、实用,是一种理想的非手术疗法。 相似文献
4.
脊柱骨折悬吊复位法,最早起源于我国元代,经历数百年,几经改革,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前对1/3以上的前楔形重度胸腰椎压缩骨折,尤其对伴有神经压迫症状者,处理方法不一,特别国外一些学者,多主张早期手术内固定处理,各具其优点.几年来我们通过收治30例前楔形胸腰椎压缩骨折(包括其中伴脊髓压迫症状者10例),通过及时悬吊复位及方法的改良,施行双人拖肩法做为患者在悬吊时前方的差力支撑点,克服了以往方法带来的心肺负荷过大及腰肌不能放松,而造成危险因素和影响复位时间及效果.另外通过术后活血化瘀,接骨续伤,补肾壮骨,填精益髓中药的应用,对伴有脊髓压迫症状者复位后短期少量的脱水剂应用等综合处理后,从而达到了施术安全可靠,复位效果理想,提前了骨折愈合期,缩短了石膏固定时间,随访1~5年,无不良发生. 相似文献
5.
6.
7.
破血下瘀法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并发症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运用中医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伤后肠蠕动缓慢引起的腹胀、便秘等症状的效果。方法:对3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口服破血下瘀中药。结果:32例在1~4 d均能恢复肠蠕动,腹胀、便秘症状解除,腰背部疼痛减轻。一般3~4周可下床活动。结论:破血下瘀法能逐瘀行滞,活血通经,能有效治疗压缩性骨折伤后血肿刺激出现的腹胀、便秘等症状。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探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结合2003~2006年收治47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护理经验,针对患者心理、生活、并发症等几方面进行探讨。结论:采用身心并重,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康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胸腰椎不稳定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脊柱外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外科治疗包括伤椎的复位、减压、固定和融合。予损伤节段充分植骨,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减轻疼痛,避免螺钉松动和断裂,减少椎体矫正度的丢失,获得长期脊柱稳定性,但植骨融合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现就胸腰椎不稳定骨折治疗中植骨的必要性和生物力学基础、植骨部位、开放性手术植骨与微创技术植骨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等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血管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26例30个椎体血管瘤患者,均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影像学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并排除禁忌证。患者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为(7.5±1.5)。结果随访1~4年,平均2.2年。术后24h患者疼痛基本消失10例,明显缓解12例,部分缓解3例,未缓解1例,优良率为84.6%,术后48h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1.5±0.9)。3个月后患者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椎体高度未继续丢失,肿瘤未见复发。发生骨水泥渗漏2例3椎,均未引起患者症状加重。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血管瘤能凝滞病变、固化椎体、稳定脊柱、解除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重度胸腰段爆裂骨折前后路联合和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2007年2月至2009年11月47例重度胸腰段爆裂骨折病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25例接受前后路联合前路伤椎次全切、后路复位内周钉融合术,B组22例接受后路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减压和固定手术.收集所有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后3、6、12个月及随后每年1次随访(36 ~ 68个月).记录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1周肺功能;分别记录每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运动功能评分;影像学资料评估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结果 末次随访,所有患者最终获得坚固融合,神经症状改善显著.B组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l周肺功能明显优于A组,分别为(677.4±178.2)ml比(902.4±156.9) ml;(155.1 ±29.7)min比(194.2±35.7) min;肺功能分别为(2.8±0.4)分比(2.3±0.5)分和(2.7±0.3)分比(2.2±0.3)分及(84.2±9.8)分比(74.8±10.5)分,P<0.05.ASIA运动功能评分以及影像学结果两组在不同随访时间点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组平均改善约1.4级,B组约1.41级;末次随访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后略有丢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后联合人路、后路椎体次全切、减压以及内固定均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但后路手术具备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和肺功能影响不大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复杂胸腰椎骨折手术后的伤椎置钉技术以及伤椎的形态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11月我院收治的6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骨折AO分型均为B型或C型;Franke1脊髓损伤分级为A级38例,B级10例,C级4例,D级6例,E级4例。将手术病例按置钉位置的不同分为伤椎置钉组32例和非伤椎置钉组30例。术前、术后X线片检查分析伤椎形态特点、置钉后伤椎后凸角度、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伤椎移位比的矫正与丢失情况;利用Denis评分评价术后下腰痛和工作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38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6.8月。伤椎置钉组在伤椎的矫正角度丢失情况及前后缘高度比丢失情况均少于伤椎未置钉组(P<0.05);伤椎置钉组的伤椎移位比例也较伤椎未置钉组为少(P<0.05);术后Denis疼痛评分显示伤椎置钉组与伤椎未置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胸腰椎骨折手术采用伤椎置钉技术可以很好地纠正椎体骨折畸形,术后更有利于维持损伤椎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支撑植骨法在经侧后方入路脊减压术中治疗胸腰段严重骨折伴截瘫中对临床恢复的实用价值。方法:32 例患者经侧后方切口入路取出压迫脊髓的组织物(骨折碎块、椎间盘等)后,采用在病椎体上下椎体的下1/3和上1/3相对应的 椎体切取骨槽4.5cm×1.3cm×2.0cm,骨槽后缘距椎体后缘0.8cm。在髂骨切取长达5.5cm相应大小的植骨块。在直视下矫正畸形 植入骨块,牢固嵌实,防止脱出。结果:32例应用此植骨法治疗术后经X线片及CT片复查未见有后移的骨块及脊柱向后成角 加重,脊髓无压迫征象,其中22例患者神经功能荻完全或部分恢复。结论:支撑植骨法不但能起到植骨作用而且还能将压缩椎 体的高度增加,矫正脊柱后突畸形,由于在病椎体上下相邻椎体开槽植骨防止植骨块脱出,融合后增加了脊柱的稳定性,疗效 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在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的矫正中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自2005年7月至2011年3月,我院采取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不同原因所致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患者共10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伴骨折所致后凸2例,均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治疗.结果 术后获得随访8例,随访时间1个月~3年,平均6个月,矫正角30°~42°,平均35°.所有患者腰背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随访病例截骨融合率100%,1例术后神经症状加重在2年后不全恢复.结论 经椎弓根V型截骨结合内固定是陈旧性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矫正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具有效果确切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较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植骨加Kaneda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2004年11例前路减压、植骨加内固定术治疗的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术后疗效和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检查除两例有轻度脊柱侧弯外,其余均见脊柱序列和椎管矢径恢复正常。11例患者中9例获3-2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5.7个月),平均融合时间3.6个月。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随访时后凸矫正度无明显丢失。结论腰椎严重爆裂性骨折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加Kanada内固定术具有良好的减压复位及固定效果。 相似文献
18.
腰椎骨密度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与正常人腰椎骨密度(BMD)的差异,探讨BMD对LDH的影响。方法抽取LDH患者101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45例,年龄22~69岁;≥50岁以上45例,〈50岁56例。随机抽取101例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与LDH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其骨密度值进行配对比较分析。结果在年龄〈50岁的患者,LDH组的BMDT值低于相应的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0岁组,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轻患者LDH与腰椎BMDT值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入颗粒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67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采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入颗粒骨,并进行随诊。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21.3°(10.8°~31.5°),术后7.4(°3.2°~10.5°)。伤椎前缘高度术前49.15%(21.8~67.9),术后94.8%(91.5~98.7)。一年后94.1%(89.9~97.6)。椎后受阻狭窄程度按W olter分类,术前指数1有17例,指数2有31例,指数3有19例。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除2例A级无恢复外,其余均有1~3级恢复。结论:经椎弓根椎体植骨可恢复伤椎椎体高度,重建前中柱稳定性,防止术后椎体高度再丢失和内固定松动断裂。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流行病学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 目前,关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流行病学调查较少,且现有的调查存在数据较少、资料欠完善等不足。因此急需大数据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 调查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 选取2014-01-01至2016-12-31在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住院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 083例,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339例)、60~69岁组(1 850例)、70~79岁组(1 421例)、80~89岁组(441例)、≥90岁组(32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微创手术治疗组(3 911例)和保守治疗组(17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骨折情况、治疗情况等资料,测定骨密度T值,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价。结果 男性以70~79岁高发,女性以60~69岁高发,各组女性均多于男性,<60岁组男女比例最大;平均骨密度T值为(-3.2±1.2)SD,骨密度<-3.5 SD者945例(23.14%)。3 751例患者伴至少1种合并症,最常见的合并症为心血管疾病3 278例(80.28%)、糖尿病645例(15.80%)、脑卒中后遗症529例(12.96%)。高能量损伤245例(6.00%),低能量损伤3 838例(94.00%),低能量损伤是主要致伤因素。共4 953个椎体发生骨折,胸腰椎骨折节段大致呈单峰分布,L1所占比例最高为29.09%(1 441/4 953);胸腰段(T11~L2)为多发节段,占77.06%(3 817/4 953);腰椎骨折所占比例为53.46%(2 648/4 953),高于胸椎骨折的46.54%(2 305/4 953)。手术患者无脊髓、神经和血管损伤,共79个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微创手术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骨密度T值大于保守治疗组,VAS、ODI均低于保守治疗组,下肢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保守治疗组,卧床时间短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多于男性,骨折原因主要为低能量损伤,骨折部位以胸腰段最为多见,且腰椎多于胸椎,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