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病理学实验教学中Motic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校医学形态学实验室在2006年9月引进了Motic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建立了3个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是我校的综合性、现代化、开放性实验室。经过3年来在医学本、专科不同专业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车萍  夏雷  韩涛 《现代医药卫生》2014,(11):1742-1743
采用传统病理学实验教学方法与全新的数码显微互动系统教学模式相对比的方法,探讨易创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易创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师生互动交流、课堂气氛的活跃、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发挥着特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显微数码互动系统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的意义。方法在本院检验专业的全体学生均实行显微镜互动系统教学和基础的实验教学,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考核2种方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显微数码互动教学和传统教学效果存在差异。结论临床检验中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教学的效果要高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教学法联合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013级护理专业学生,共130名为研究对象,依据教学模式不同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法,研究组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团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联合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结果研究组学生考核成绩得到的优良率为66.2%,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考核成绩优良率33.9%,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χ2=20.87,P<0.05)。结论新型教学法联合Motic digilabⅡ数码显微互动系统在病理实验教学中应用可以明显的提高学生的考核成绩和学习效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前,数码互动显微技术在医学形态教育界倍受青睐,是形态教学领域的一项革新与突破[1]。血液检验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由于理论较抽象,它对学生的形态学知识及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要求[2]。血液检验学实验教学过程需借助显微镜来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培养学生对血细胞的辨认与分析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随着我院HDM2006数码网络型显微互动实验室的建成,它将观察、示范、讲解、问答、测试和监控等环节有机地接合起来,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形态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陈向红  贾学梅 《安徽医药》2013,(7):1264-1265
病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形态学学科,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而病理学实验教学是医学生学好病理学的重要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现代教学技术逐渐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普及。该文从工作角度探讨多媒体、虚拟切片系统和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等新技术的应用对病理学实验教学带来的革新。  相似文献   

7.
吴正升  王晓楠  王超群  黄金  吴强  杨枫 《安徽医药》2010,14(10):1239-1240
组织微阵列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芯片,将其应用在医学形态教学实践中,具有信息量大和对比性强等特点,但也出现一些不足,我们试图把组织微阵列和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结合起来应用到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实现了教学互动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做到两种新的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为病理学实验教学开创了一种意义的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多媒体数码互动教学系统在形态学实验教学中教学效果。方法选取2005级和2006级临床专业学生,分别按照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数码互动教学系统进行形态学实验教学,以调查问卷和学生实验考核成绩评价教学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表现出较好的教学直观性和师生间互动性,学生实验考核成绩也显著提高。结论多媒体数码互动教学系统能显著地提高形态学实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组织学与胚胎学属形态学科,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医学课程之一,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笔者将集体备课、强调绘图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利用数码互动显微系统和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等方法有机结合,进行了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2006年8月引进了江南光学有限公司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经过3年的病理学、组织学的实验教学应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用显微镜进行形态观察是生命科学中各门微观形态学实验课普遍使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也是使学生通向微观世界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1.
高职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高职微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旨在提高高职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适合于教学型本科医学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结合医学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借鉴近年来其他院校双语教学的实践经验,笔者在部分专业范围内进行了医学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尝试,分析了限制双语教学的一些因素,为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13.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绪论课是微生物学的开端,结合中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的特点,重视和授好绪论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提高药学专业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医学微生物双语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教学改革深化发展的大形势下,本文分析了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中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并针对现阶段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对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旨在为即将开展的医学微生物双语教学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病理数字切片库并应于病理教学实践。方法:用数字切片扫描仪将80张典型病例的组织病理切片进行扫描,构建数字病理切片库并上传服务器。选择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数字切片和真实玻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病理实验教学。统计对照组及实验组学生病理实验考试成绩,评价两组教学效果,并采用问卷调查授课教师和2016级临床医学本科生对数字病理教学的满意度。结果:初步建立了能基本满足本科教学要求的病理数字切片库。期末实验考试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的实验考试成绩(90.93±6.69)分优于对照组的(86.35±9.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问卷结果显示88.24%参与数字切片教学的学生和100%的实验课教师认为数字切片教学优于传统玻璃切片教学模式,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结论:数字切片丰富了教学方式及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切片实验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更能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对于提高病理学教学质量、推动病理教学改革和信息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晴  薛涛  赵志龙  陈敏 《药学研究》2023,42(5):352-354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我院药学、中药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体系中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课程思政教育是以专业课堂为载体,以隐性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求和原则渗入。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对该课程思政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本文从教学思政目标、教学内容与思政的映射、教学思政模式、教学思政育人团队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将思政教育的普适性与药学行业的新业态相结合,从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们献身祖国医药科学事业,敢于钻研、迎难而上、孜孜不倦的求索奋斗精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新乡医学院2011级检验专业60名学生为观察组,采用PBL教学法;另选取新乡医学院2011级预防专业60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基于课堂的学习(LBL)教学法,通过实践技能考试及问卷调查方式综合评价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学生实验技能考核成绩平均得分[(86.65±4.49)分]高于对照组[(82.05±3.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9,P=0.001)。除提高学习效率一项外,观察组学生对于调查问卷其他项赞成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BL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提高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效果,探讨其改革方法。方法针对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在课程安排、师资配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分别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并加强管理。结果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结论通过对现行的实验诊断学理论教学多方面进行改革,能够明显提高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Microbiology reports are often misinterpreted by clinicians, which may lead to inappropriate antibiotic prescribing. Restricted release of susceptibilities combined with interpretative comments, can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level of appropriate antibiotic use. Such a system requires two-way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laboratory and the clinician and the laboratory's reporting practices should encourage such communication.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clinically relevant microbiology reports should be an integral part of infectious disease management programmes in hospitals.  相似文献   

20.
A retrospective postal survey of 21 000 medical laboratory workers in England and Wales showed 18 new cases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in 1971, a five-times increased risk of acquiring the disease compared with the general population. Technicians were at greatest risk, especially if they worked in morbid anatomy departments. Of the 35 cases of hepatitis, the technicians were again the occupational group most likely to acquire the disease. Microbiology staff were twice as likely to report shigellosis as those in other pathology divisions but only one case of brucellosis was reported in the whole laboratory population. A similar survey carried out in 1973 of 3000 Scottish medical laboratory workers corroborates the results from England and Wales. Medical laboratory workers continue to experience a considerable risk of developing an occupationally acquired infection. Improvements in staff safety and health care seem to b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