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大灾害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症状自评量表对重灾区的16名重性精神病患者(A组)、62名普通受灾群众(B组)以及轻灾区的普通受灾群众(C组)66人进行调查。结果:三组PTSD发生率分别为73.3%、16.1%和28.8%;A组被调查对象没有任何变量能够顺利进入回归模型中;B组被调查对象的PTSD相关因素只有"洪水当时感到害怕/无助/恐怖"一个变量;C组被调查对象有"目睹或接触了尸体"、"洪水当时感到害怕/无助/恐怖"二个相关因素。结论:PTSD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灾后关注重灾区的同时也要给予非重灾区以适当的关注、支持。  相似文献   

2.
都江堰地震灾后安置点人群心理健康状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5.12地震灾后都江堰安置点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在地震灾害发生半年后,影响地震灾区人群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贝克抑郁量表(BD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在震后半年对都江堰灾区勤俭人家安置点内的人群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560名安置点居民。PTSD发生率为18.3%,抑郁发生率为21.6%;焦虑发生率19.7%;13.7%的人有自杀的念头,0.6%的人表示如果有机会就会自杀;PTSD中合并抑郁的占56.1%,PTSD中合并焦虑的占18.7%,抑郁中合并焦虑的有58.2%;抑郁量表总分、噩梦、焦虑量表总分可以预测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结论地震灾区群众抑郁、焦虑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三者之间共病率高,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对PTSD预测因素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促进灾区人民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玉树地震后一周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伴发焦虑抑郁分析,为危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对玉树受灾人群问卷调查,共513名完成调查。结果调查的受灾人群中,PTSD的发生率为11.50%,焦虑症的发生率为15.01%,抑郁症的发生率为15.40%,PTSD伴焦虑的发生率及PTSD伴抑郁的发生率均为7.02%,PTSD同时伴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为3.70%。结论受灾人群在地震后一周年PTSD发生率高,并焦虑抑郁伴发率较高,因性别、年龄、婚姻、躯体损伤、亲人丧失、社会支持满意度等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汶川地震震后6个月安县受灾群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症状分布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PTSD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和标准化评定工具,对地震时在安县地区居住的群众,进行DSM-ⅣPTSD诊断检查及相关量表的测查。结果:完成调查的289人中,PTSD筛查阳性率为11.4%。抑郁症状阳性率为23.4%,8.7%报告有自杀观念。灾后6个月PTSD发生率为11.4%,PTSD组反复更现创伤性体验、持续性警觉性增高、持续的回避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SCL-90总分和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及其他因子分、SDS总分和标准分、SAS总分和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地震后PTSD的发生率是11.4%(6个月)。PTSD患者无法摆脱精神创伤的痛苦记忆,PTSD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汶川地震后军队高龄老干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情况及特点。方法采用PTSD诊断工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震后第30天对170名亲历地震的军队住院老干部进行评估。结果根据DSM-Ⅳ诊断标准,震后第30天有20.59%的老干部发生PTSD;PTSD患者年龄与非PTSD组患者年龄相比,明显较大(P〈0.05);PTSD组患者的躯体化、焦虑、抑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非PTSD组(P〈0.01)。结论地震后1个月,军队老干部PTSD的发生率是20.59%,PTSD组老干部平均年龄比非PTSD组明显更大。有必要主动对受灾老干部进行精神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四川汶川地震后第2周转移安置点灾民的急性和创伤后应激症状。方法223名随机抽样地震灾民完成自编调查问卷,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测评的急性应激症状,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测评创伤后应激症状。结果①12.9%的被调查者存在自杀观念,46.7%有中度以上的烦扰,61.2%体验到不同程度的绝望,58.1%最糟糕的感觉持续3 d以上。②SASRQ结果显示:急性应激障碍(ASD)阳性率为7.17%,分离症状的69人(30.94%),有创伤再体验症状的98人(43.95%),有回避症状的70人(31.39%),有焦虑或醒觉性增高症状的117人(52.47%)。③PTSD筛查问卷PCL-C结果显示,筛查PTSD阳性29人(13.0%)。最常见的是再体验症状,发生率为77.9%;其次是高警觉症状,发生率为60.8%;回避麻木症状发生率为42.6%。④SASRQ和PCL-C量表均显示:56~65岁灾民均分最高,36~55岁次之。回归分析显示PCL-C总分与绝望感、最糟糕天数、烦扰程度存在回归关系(回归模型方差分析F=91.312,P<0.001)。结论灾民在地震发生后一周存在明显急性和创伤后应激症状。心理干预应减轻焦虑、警觉性增高和创伤再体验症状;尤其要关注中老年人、有绝望感、最糟糕天数多和烦扰程度重的人群。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舟曲泥石流灾害引起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应对方式.方法 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对灾区第一高中的374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PTSD症状群总阳性率为66.1%.(2)女性、少数民族、来自农村、地震中受伤、核心家庭学生PTSD症状总体阳性率分别高于男性、汉族、来自城镇、地震中未受伤、非核心家庭的学生.(3)被试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多于消极应对方式.(4)消极应对方式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呈高相关关系.结论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是泥石流重灾区中学生重要心理问题,不同特征的中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表现形式及严重程度不同,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
救援官兵地震1周年后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汶川地震1周年后救援官兵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现患率.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症状自评量表(SCL-90)、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组成调查表,于汶川地震1周年时对1176名参加抗震救灾部队官兵进行测试.以PCL-C、SCL-90部分因子作为心理健康状况评定指标,用t检验、相关分析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周年后救援官兵PTSD现患率为3.45%.SCL-90量表中躯体化因子分[(1.43±0.57)分]、EPQ中内外向[(12.50±3.79)分]、SCSQ中积极应对[(2.05±0.71)分]分值均显著高于全军常模(P<0.01或P<0.05),SCL-90量表中焦虑、抑郁、EPQ中神经质、SCSQ中消极应对分值均显著低于全军常模(P<0.01).PTSD组情绪更不稳定、更多地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PCL-C总分与SCL-90中躯体化、焦虑和抑郁因子分及EPQ中神经质因子和消极应对分值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EPQ中内外向因子、积极应对分值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 汶川地震1周年后救援官兵PTSD现患率为3.45%,官兵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具有神经质、内向性的个体及低年资、低文化程度的救援军人是心理干预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汶川震后成都市军队高龄老干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及心身健康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PTSD检查量表平民版(PCL-C)、奈尔健康问卷(CMI),在震后1个月、1年及2年后对亲历地震的成都市军队离退休老干部进行评估。结果根据DSM-Ⅳ诊断标准,汶川地震后1个月、1年、2年PTSD阳性率分别为20.59%、3.8%、3.09%,PTSD患者康奈尔健康问卷中多项分数均高于非PTSD老干部(P<0.01)。PTSD患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功能性消化不良及睡眠障碍的发生频率显著高于非PTSD老干部(P<0.01)。所调查患者的躯体症状与心理状态关系密切(r=0.215~0.478,P<0.01)。结论震后2年成都市军队离退休老干部仍然存在一定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及多种躯体不适,需给予临床及心理医生共同关注、携手解决。  相似文献   

10.
"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心理应激状况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对来穗四川汶川"5.12"大地震受灾群众心理应激状况的研究,探讨躯体损伤对大地震幸存者心理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医治受灾群众身心,使之能尽早回归社会.方法 地震1周后米穗的受灾群众55人(其中有躯体损伤的27人,无躯体损伤的28人),通过晤谈以及PCL-C、SRQ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此次大地震对受灾群众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应激(PCL-C≥50分占43.63%,SRQ≥7分占78.18%,PCL-C≥50并SRQ≥7分占41.82%).有躯体损伤者的PCL-C、SRQ量表分值较高(PCL-C总分为49.780±14.503,SRQ总分为12.110±4.619),但与无躯体损伤者的得分(PCL-C总分为44.46±13.206,SRQ总分为10.460±5.000)差异不明显(P>0.05).伤员的"回避症状"及"激怂症状"分值较高,其中"努力回避地震的相关活动或场所"及"感觉和周围的人隔离开来了"两个方面存有躯体损伤者和无躯体损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34,0.018).结论 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给灾区群众带来严重的心理应激,其中伤员应激症状更趋于回避与激惹.因此在积极治疗躯体损伤的同时,广泛的社会、心理支持可以减缓灾难所致的心理创伤,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为预防和治疗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维护和提高白血病患儿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自评量表(PTSD—SS)对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进行调查,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与一般疾病患儿的差异。结果: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率为23.6%,PTSD—SS总分及其5个维度包括主观评定、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和社会功能受损与一般疾病患儿比较,差异有统,(P〈0.01)计学意义。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受性别、家庭收入及负债状况的影响。结论:白血病患儿创伤后应激障碍水平较高,疾病对患儿造成较大的心理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5.12"汶川大地震1个月后重灾区青少年的创伤后应激反应和抑郁障碍的严重性,并对其暴露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为早期心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编地震暴露问卷、创伤后压力反应症状量表(UCLA PTSD Index for DSM-IV)、儿童抑郁自评量表(DSRSC),对278名汶川地震重灾区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 青少年抑郁障碍检出率28.8%(80/278).创伤后应激反应检出率23.0%(64/278),创伤后应激反应指数和抑郁自评量表总数呈显著正相关( r =0.707,P <0.01).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影响因素为:性别( r =0.227,P <0.01)、以前对地震知识知道情况( r =-0.142,P <0.05)、受伤/死亡的老师/同学与自己的关系( r =0.133,P <0.05).引起青少年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为:性别( r =0.207,P <0.01)、受伤/死亡的老师/同学与自己的关系( r =0.159,P <0.01)、地震时是否在楼内( r =-0.137,P <0.05)、以前对地震知识知道情况( r =-0.122,P <0.05).结论 发现重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到一定影响,其影响程度与灾难暴露程度等因素显著相关;需要进一步进行相关的随访研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难对青少年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洪灾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在抚顺特大洪灾后1个月,选取受灾较为严重地区六所学校的1000名学生.使用加州大学创伤后应激障碍反应指数修改版(UCLA PTSD RI)进行测查.结果 (1)洪灾1个月后,青少年PTSD阳性发生率为4.4%,亚PTSD发生率为9.0%;(2)PTSD各因子的发生率依次为闯入症状23.6%,回避症状7.7%,高警觉症状21.7%.(3)年级能够显著预测闯入、回避、高警觉和PTSD总分(P<0.01);父母的感情关系对闯入、回避、高警觉和PTSD总分均有显著预测作用(P<0.05);留守状况以及创伤暴露情况能够显著预测闯入、回避、高警觉以及PTSD总分(P<0.05).结论 洪灾后青少年亚PTSD发生率相对较高,需特别关注青春期早期、父母有外出务工以及灾害发生时创伤暴露较为严重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汶川地震灾区执行救灾任务患有应激障碍的某师官兵的免疫和心肌酶类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其身心健康进行评估与干预。方法对上述人员T、B、NK淋巴细胞亚群等6项免疫指标和心肌酶类等4项指标进行测定,将其分为急性应激反应阳性组(A)和急性应激反应阴性组(B)组,并与正常健康组(C)比较。结果各组各项免疫指标均在正常范围。A组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高于B组(P〈0.01,P〈0.05);B组CD3^+和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C组fP〈0.01),A、B组CD4/CD8均低于C组(P〈0.01)。与B组比较,A组CD19^+B淋巴细胞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B组CD19^+B淋巴细胞和A组CD3^-CD56^+NK淋巴细胞显著增加(P〈0.05)。提示应激组官兵免疫功能异常。另与c组比较,A组和B组AST、CK、CKMB、LDH均显著增加(P〈0.01),尤其是CK,其结果已显示异常;提示对于参加一线救助的PTSD阳性和PTSD阴性部队官兵,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心肌功能有遭受不同程度损伤趋势。结论应激障碍可致免疫功能异常及心肌酶类指标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创伤人群心理弹性水平的研究,探析不同创伤结局人群心理弹性差异,为降低创伤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率,促进其精神心理健康转归,建立有效可行的干预模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各大综合性医院的住院患者549名,进行问卷调查,探析心理弹性水平。再将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结果阳性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阴性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理弹性差异。结果: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心理弹性得分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高,心理弹性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婚姻状况在个人强度分量表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不同职业人群的心理弹性得分在未来组织风格分量表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理弹性的各因子得分及总分与PTSD的发病呈显著相关(P<0.01,OR=1.976),心理弹性得分较低的个体PTSD发病率明显高于心理弹性高的个体。结论:①个体心理弹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弹性较低的个体比心理弹性高的个体更易患PTSD,可视为PTSD发病的高危人群;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家庭及事业的稳定,个体的心理弹性也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6.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在突然遭遇强烈的精神应激后出现的延迟发生而又较持久的应激障碍.本文就多巴胺D2基因(DRD2),多巴胺D2受体及多巴胺系统与PTSD疾病发生及其相关特性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