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及与相关体检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中医体质调查表对86例糖尿病受损患者、202例低血糖者和250例正常血糖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对与相关体检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糖调节受损患者的主要中医体质是气虚质(25.6%)、湿热质(24.4%)、痰湿质(22.1%)、平和质(14.0%),其中偏质占86.1%.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与血糖正常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调节受损患者的心肌缺血和电轴异常的人数所占百分比与低血糖者比较显著升高(P<0.05).糖调节受损患者肾功能异常比例与正常血糖者、低血糖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调节受损患者中医体质以偏质为主.糖调节受损可能引起患者心电图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电生理特点,分析影响IGR相关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收治的54例IGR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体检中心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测评价两组研究对象的周围神经功能,包括神经传导检测(正中神经、尺神经、胫神经以及腓总神经/腓肠神经的波幅及传导速度)评价大纤维传导功能,皮肤交感反应(SSR)评价小纤维功能;并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血糖(FBG)、2?h餐后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同型半胱氨酸(Hcy)、体重指数(BMI)等相关临床生化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IGR相关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胫神经以及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CV)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下肢SSR波幅小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FBG、2 hPG、HbA1c、TC、LDL-C、BMI、UA及Hcy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影响IGR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的因素为:TG [OlR=8.529(95% CI:1.634,43.372)]、LDL-C[(OlR=3.273(95% CI:1.202,8.927)]、BMI [OlR=1.385(95% CI:1.122,1.708)、UA [OlR=9.265(95% CI: 1.896,9.437)]及Hcy [OlR=11.336(95% CI:1.928,16.774)]。结论 IGR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以小纤维及大纤维中的感觉神经髓鞘病变为主,引起IGR患者神经病变的原因可能与BMI、TC、UA、Hcy代谢紊乱引起的代谢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糖调节受损目前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回顾,对目前进行的临床干预如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存在的困惑及未来发展方向。同时糖调节受损符合祖国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文章对各方面加以综述以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老年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将114例老年IGR患者分为心脑血管病变组(病变组)61例和无血管病变组(无病变组)53例.病变组包括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35例、脑血管病变(CVD)患者26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及回归分析.结果 病变组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病程、C反应蛋白水平比无病变组明显增高(P<0.05);各亚组与无病变组的比较也有相似的趋势.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是老年IGR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IHD和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高三酰甘油血症与心脑血管病变及IHD分别独立相关.结论 对于老年IGR患者,除了年龄、高血压外,高三酰甘油血症是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糖调节受损(IGR)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将114例老年IGR患者分为心脑血管病变组(病变组)61例和无血管病变组(无病变组)53例。病变组包括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35例、脑血管病变(CVD)患者26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比较及回归分析。结果病变组的年龄、高血压患病率、病程、C反应蛋白水平比无病变组明显增高(P<0.05);各亚组与无病变组的比较也有相似的趋势。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是老年IGR患者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也是IHD和CVD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高三酰甘油血症与心脑血管病变及IHD分别独立相关。结论对于老年IGR患者,除了年龄、高血压外,高三酰甘油血症是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糖调节受损目前研究现状进行了复习,对目前进行的临床干预如生活方式、药物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糖调节受损不同高血糖状态差异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100例糖调节受损患者,分析糖调节受损患者临床特点。[方法]比较不同高血糖状态之间的差异。[结论]IFG、IGT、IGT/IFG是糖尿病前期的不同糖代谢状态,不仅易发展成为糖尿病,且与大血管及微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应积极实施综合性的干预措施,防止或延缓发展成为糖尿病,同时预防大血管及微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糖调节受损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是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干预能明显改善其转归,也符合祖国医学治未病的思想.本文对其病名、病因病机、证型、干预等方面加以综述,以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糖调节受损与糖尿病风险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卫华  隋萍  张爱华 《医学综述》2006,12(20):1279-1280
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者是最重要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糖调节受损可作为一个未来糖尿病的较好预报因子。而根据有关糖尿病高危因素(年龄、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生活方式等)设计的非侵入性的预测方法,如危险因素分类树法、芬兰糖尿病风险评分、腰臀比或腰围指标法,对在普通人群及糖尿病高危人群中进行普查以预测糖尿病及IGR人群,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成都地区常住人群进行2型糖尿病(DM)及糖调节受损(IGR)发病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成都地区居民2型DM及IGR的发病率,并探讨影响其发病的饮食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以2008年成都市两社区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检测调查人群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2 hGlu),并根据检测结果将人群分为正常组、IGR组和DM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获得被调查人群每日进食的种类和质量,计算热卡摄入量、食物成分的比例、每日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量,并分析与DM及IGR的相关性。结果 2008年成都地区DM和IGR现患率分别为18.59%和24.22%;DM组热卡,食物脂肪、蛋白比例,钠摄入量高于正常组,而纤维素、食物碳水化合物比例、铁、锌、硒、锰的摄入量和维生素C、E摄入量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IGR组热卡、钠摄入量高于正常组,而纤维素、锌、 硒、锰的摄入量和维生素C、E摄入量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食物脂肪比例是影响DM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09)。维生素E是DM及IGR的独立保护因素(OR=0.733,0.990)。结论 成都地区2型DM及IGR的现患率高于四川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平均水平。本地区糖尿病防治工作应重点关注长期脂餐和维生素E摄入不足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2.
糖调节受损再认识及其与炎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皓  杨刚毅 《医学综述》2006,12(1):31-33
糖调节受损是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之间的一种代谢异常状态。在糖调节受损者血浆中多种炎性因子明显升高,炎性因子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腺β细胞凋亡。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减轻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能明显影响糖调节受损的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化血清白蛋白(GA)作为诊断糖尿病(DM)及糖调节异常(IGR)的可能切点值,并分析GA对于诊断DM及IGR的应用价值。方法 392例为明确DM诊断而就诊者和DM高危人群接受筛查者,年龄20~84岁,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GA,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GA诊断DM和IG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①按WHO1999年DM诊断标准判断,392例就诊者中DM 131例, IGR 126例,糖耐量正常(NGT)135例,3组 GA水平呈递增趋势(P r=0.942 1,P r=0.856 6,P r=0.813 7, P AUC)为0.888(95%CI:0.855~0.920),敏感性为71.8%,特异性为87.4%,诊断价值中等。GA诊断IGR的AUC较小(0.510),诊断价值较低。结论 GA可作为单一方法诊断DM,其最佳切点值为16.6%,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1.8%和87.4%。GA可能不适合用于单独诊断IG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人群下肢血管病变(PVD)的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以681例IGR人群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临床资料、体格检查、生化检查结果及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测定踝臂指数(ABI),以ABI≤0.9诊断有PVD,分为PVD组和非PVD组,并对两组进行分析。结果:681例IGR人群中检出ABI≤0.9者49例,患病率为7.2%。两组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吸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糖调节受损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下肢血管病变在糖尿病前期IGR阶段已发生,且发生率较高,增龄、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及胰岛素抵抗是下肢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王专运  郝清顺 《河北医学》2008,14(4):392-396
目的:了解不同糖调节受损(IGR)患者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的差异性,明确IMT的危险因素及观察辛伐他汀对IMT影响。方法:收集新诊断220例IGR患者及160例正常糖耐量人群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空腹及餐后血糖(OGTT)、空腹血脂、WHR、HOMA-IR等指标,并应用彩色DopplerB型超声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IMT,分析不同糖调节受损状态患者IMT差异性。将IGT组及IFG IGT组患者混合后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辛伐他汀干预组,6个月、1年后观察两组IMT的变化。结果:①IGT组及IFG IGT组IMT分别与IFG组及NGT组分别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其他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②多元素回归分析显示:IMT与年龄、收缩压、TC、LDL-C、WHR、2hPG、HOMA-IR呈显著相关(p<0.05,p<0.01)。③6个月、1年后所有IGT及IFG IGT患者IMT均较治疗前有所增厚,但辛伐他汀治疗组较对照组增加缓慢,两组IMT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正常人群比较,IGR组中的IGT、IFG IGT的IMT已经增厚,而辛伐他汀可以延缓IGR患者早期动脉硬化(AS)进展。  相似文献   

16.
消瘅汤治疗糖耐量降低32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消瘅汤治疗糖耐量减低(IG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IGT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一般的饮食及运动干预治疗,在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采用消瘅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血糖、胰岛素、血脂、血压、胰岛素敏感指数(IA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3.3%,治疗组为87.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糖、胰岛素、IAI、血脂(除高密度脂蛋白)及血压情况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消瘅汤能明显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可逆转糖耐量减低,对机体进行多方面综合调节,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糖尿病前期患者不同血糖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 选择糖尿病前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共280例,根据血糖水平分为4组,单纯空腹血糖受损组(I-IFG)、单纯糖耐量低减组(I-IGT)、混合糖调节受损组(IFG/IGT)、糖调节正常组(NGT),分别进行冠状动脉双源CT(DSCT)扫描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的数目及程度,分析其与血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无论是冠状动脉狭窄病变支数及程度I-IGT组与I-IFG组、I-IGT组及NGT组、IFG/IGT组与NGT组、IFG/IGT间与I-IFG组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区别(P<0.05),而I-IFG组与NGT组,I-IGT组与IFG/IGT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餐后血糖的早期升高可能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对糖调节受损患者胫前动脉的弹性变化及意义.方法 根据空腹血糖值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值把研究对象分为3组:A组(血糖正常组),B组(新增空腹血糖受损组),C组(糖尿病前期组),分别测定各组下肢胫前动脉WI的以下指标: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僵硬度(β)、增大系数(AI)、顺应性(AC)、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负向面积(NA).结果 与A组对比,C组的β、Eρ 、PWV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β、Eρ、AI、PWVβ、NA和C组的AI、NA有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的A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前期胫前动脉已出现弹性减低,WI技术对糖调节受损下肢动脉病变的早期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糖耐量减低(IGT)是糖尿病的前期阶段.同时也是各种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高危因素。对中医药学关于糖耐量减低的病因病机认识和治疗实践进行分析总结,为在“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开展糖耐量减低的中医中药治疗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