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6,(5):532-533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性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80例EB病毒感染性IM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结果:IM临床表现多样,除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外,还有肝肿大、脾肿大、皮疹、黄疸、关节炎、结膜炎等。异型淋巴细胞增高达73.75%。IM并发症以肝功能损伤为主;血液系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各年龄段间的白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及肝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M临床表现多样,发病高峰年龄在学龄前,并发症以肝功能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2.
景清   《四川医学》2018,39(1):79-82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诊治的儿童传单112例临床资料。结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双眼睑浮肿(33%),肝肿大(12.5%),鼻塞(42%),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皮疹(3.6%),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室检查:变异淋≥10%(30.4%);传单肝功变化以酶学改变为主,其中以乳酸脱氢酶升高最常见;T细胞亚群检测92.5%表现CD3~+CD8~+明显增高,CD3~+CD4~+、CD3~+CD4~+/CD3~+CD8~+明显减低。EBV-VCA-IgM阳性(92.9%),EBV-DNA阳性(84.8%)。结论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绝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综合分析临床特点与实验室结果,可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gM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碧红 《海南医学》2008,19(4):46-47
目的探讨血清EB病毒抗体IgM(EBV—IgM)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M组56例,对照组44例EBV-VCA-IgM抗体。结果IM组EBV-VCA-IgM阳性率(91.0%),明显高于对照组(13.6%)(x2=12.98,P<0.01);试验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价值分别为91.0%,86.3%和89.0%。结论血清EBV-VCA-IgM是IM急性期的重要诊断指标,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强,检测方法简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4):75-78
目的分析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实验室检验结果 ,帮助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6年6月入院的118例IM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发现本组患儿中1~8岁患病最多,共95例(80.5%);除1例疑似EB病毒相关性嗜血综合征病例,其余大多预后良好。临床症状以三联征包括发热(98.3%)、咽峡炎(78.0%)、颈淋巴结肿大(72.9%)最常见,肝脏肿大者占55.9%,脾脏肿大占48.3%,皮疹占36.4%,打鼾和眼睑浮肿占52.5%。实验室检查:112例白细胞(WBC)计数10×10~9/L(94.9%),淋巴细胞比例35%的患者有108例(91.5%),50%的有86例(72.9%),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者占70.3%,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占58.5%,EB病毒(EBV)的IgM抗体(EBV-CA-IgM)阳性率66.1%。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造成多系统功能损害,临床表现复杂,可结合实验检验结果对IM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62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提高IM的诊疗水平.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62例IM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表现、并发症、实验室检查、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IM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咳嗽、皮疹、双眼睑水肿等;并发症多表现为:肺炎、肝功能异常、心肌损害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异型淋巴细胞超过10%,EB病毒抗体阳性;患儿经常规更昔洛韦等治疗均治愈,预后良好.结论 小儿IM临床表现、实验室表现各异,并发症较多,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有效避免漏诊及误诊,应用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诊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50例临床资料.结果:50例中22例(44%)有发热、咽峡炎、肝脾大、淋巴结大、皮疹等典型症状;早期临床表现多样,容易与其他疾病的症状重叠并混淆,早期误诊32例(64%);淋巴细胞≥50%者34%,单核细胞+淋巴细胞≥60%者50%,异型淋巴细胞≥5%者80%;消化系统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乳酸脱氢酶升高35例(70%),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30例(60%),丙氨酸转氨酶升高31例(62%),总胆汁酸升高20例(40%);呼吸系统表现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23例(46%);抽搐2例(4%).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累及多系统的全身性疾病,早期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主要表现为感染相关性淋巴或淋巴样腺体组织反应性改变和多器官功能受损.大多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呈良性临床经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李晔  许静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9):1182-1184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EBV)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EBV-VCA-IgM检测阳性的27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典型病例197例,占72.43%。临床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咽峡炎、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0.10为主要表现。非典型病例75例,占27.57%。其中呼吸道感染32例,占42.67%;消化道疾病4例,占53.33%;血液系统疾病5例,占6.67%;肾小球肾炎3例,占4%;中枢神经系统感染8例,占10.67%;病毒性心肌炎11例,占14.67%;川崎病5例,占6.67%;坏死性淋巴结炎、皮炎、腮腺炎、结膜炎各1例,分别占1.33%;肠系膜或颈淋巴结炎3例,占4%。结论:儿童EBV感染症状多样,累及系统多,预后不一。EBV-VCA-IgM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提高诊断率.方法:对收治的3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增高,也可见肝脾肿大、眼睑浮肿、皮疹、黄疸、鼻阻等症.误诊10例,误诊率27.78%.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多样,早期易误诊,在基层医院查外周血变异淋巴细胞有助诊断,且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尹慧  吴海燕  陈继  李蓬  陈少雷 《广西医学》2020,(10):1281-1284
目的探讨家庭聚集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肺超声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COVID-19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肺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 15例患儿以发热为主要表现(80.0%),症状较轻;14例(93.3%)患儿白细胞计数正常,15例(100.0%)患儿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升高;仅9例(60.0%)患儿首次鼻拭子或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15例患儿床旁肺超声均有阳性表现,主要超声征象包括肺实变(15例)、多区域多条B3线及(或)B7线(15例)、肺泡间质综合征(10例)、胸膜线异常(11例)、局限性胸腔积液(3例)。结论家庭聚集性儿童COVID-19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不典型,其肺超声声像图表现多样。在特定的流行病学背景下,及时开展肺超声检查,可对疾病做出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是由 EB病毒(Epstein 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 ,临床表现多样。现将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1 2月收治的 IM患儿中资料完整者 41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院 2 0 0 0年 5月~ 2 0 0 2年 1 2月共收治 IM 41例 ,诊断以具有 IM临床表现及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 (异淋 )≥ 1 0 %或 <1 0 % ,但 E-BVIg M均阳性为标准[1 ] 。41例中男 2 1例 ,女 2 0例 ,年龄 9个月~ 1 1岁 ;0~ 1岁 2例 ,~ 3岁 1 4例 ,~ 7岁 1 6例 ,~ 1 1岁 9例。1 .2 临床表现 持续发热 5天以上 40例 ,淋巴结肿大 41…  相似文献   

11.
57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儿科2003年4月至2008年6月57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7例患儿中持续发热5d以上者37例(37/57,64.9%),无发热5例(5/57,8.8%),淋巴结肿大54例(54/57,94.7%);合并支原体感染21例(21/39,53.8%);合并肺炎13例(13/57,22.8%),其中支原体肺炎6例;异形淋巴细胞计数10%以上者43例(43/57,72%),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35例(35/57,63.6%),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肝功能存在正相关关系(r=0.562);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在发热天数、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白细胞数、异型淋巴细胞、血清ALT等临床表现上与无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差异无显著性,但在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上明显高于后者。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与血清ALT存在正相关关系,虽然合并支原体感染的IM病例在临床表现上无显著性变化,但是临床上仍要加强支原体的检查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238例儿童IM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岁占82.77%,夏秋季占64.70%。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94.96%。咽峡炎93.70%,鼻塞50.84%,淋巴结肿大94.12%,肝肿大89.50%,脾肿大50.84%,眼睑水肿57.98%。3岁以下鼻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3-14岁,年长儿合并多系统损害的发生率比婴幼儿高。实验室检查:82.35%的患儿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AL) 〉10%,其中71.94%在病程第2周AL〉10%。嗜异性凝集反应(HA)阳性者48.85%,HA阳性率〈3岁(14.55%)明显低于〉t3岁(53.90%),P〈0.05。EBV-VCA-IgM阳性率75.81%,各年龄组问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别。结论IM好发于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以夏秋季稍多。眼睑浮肿和鼻塞为IM的重要临床特点。早期及时送检EBV抗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入住我院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且咽拭子培养阳性的3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分离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38例标本共检出44株病原菌(其中有6例标本各检出2种病原菌),前3名依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4株(31.8%)、鲍氏不动杆菌10株(22.7%)、肺炎克雷伯菌8株(18.2%)。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占85.7%,鲍氏不动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西丁、呋喃妥因耐药率为100%,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为100%。[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合并细菌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有其一定的特点,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提高本病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4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病多见于学龄前男童,临床特点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增高,EB病毒外壳抗原IgA抗体阳性,应用阿昔洛韦治疗取得一定疗效,所有患儿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 本病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方  彭华  曾宾  张双船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1):1133-113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临床及细胞免疫特点。方法将本院儿科收治的IM患儿87例分成0-3岁、3—6岁、6—14岁3组进行临床及实验资料分析。结果0~6岁发病率59.77%。发热天数0—3岁组平均(6.25±2.9)d,3—6岁组(7.83±2.79)d,6—14岁组(10.73±2.91)d,热程在6~14岁组与其它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肿大48例(55.1%),脾肿大21例(24.1%),3岁以上年龄组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睑浮肿25例(28.7%),以0—6岁低年龄组多见。6岁以上儿童咽峡炎表现突出。颈淋巴结肿大68例(78.1%),皮疹12例(13.7%),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3岁以下婴幼儿白细胞总数升高明显,而变异淋比例偏低。发病年龄越大,肝功能损害、心肌酶异常、外周血CD4^+T、CD4^+/CD8^+及CD16^+CD56下降愈明显。结论儿童IM的某些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及细胞免疫状态有关,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6.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3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表现:发热95%(36例),咽峡炎92%(35例),淋巴结肿大84%(32例),部分表现为肝脾肿大,皮疹,双眼睑浮肿,扁桃体伪膜形成。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 66%(25例),异形淋巴细胞检查〉10%者82%(31例);EBV-IgM检测阳性92%(35例),可伴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肺炎等。严重者出现嗜血细胞综合征改变,危及生命。阿昔洛韦治疗有效率97%以上(37/38)。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及EBV-IgM检查具有特异性,可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免疫功能动态变化,观察EB病毒(EBV)感染对免疫功能影响,为判断预后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23例IM患儿急性期及恢复划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进行检测.并与30例对照组健康儿童比较。结果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CD19^+抗原分别为(80.74±8.51)%、(17.53±6.08)%、(57.38±14.90)%、(7.35±6.24)%。CD3^+、CD8^+显著高于对照组[(68.47±7.01)%、(24.10±4.65)%,P〈0.01]。CD4^+、CD19^+较对照组降低[(38.63±6.14)%、(19.00±5.27)%,P〈0.01]。恢复期CD8^+降低[(34.52±12.28)%],仍高于对照组(P〈0.01);CD4^+升高[(26.91±6.24)%],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IM患儿急性期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显著异常,恢复期机体仍处于免疫紊乱状态,CD4^+T细胞持续低下可能需免疫调节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胡小林  汪欣 《当代医学》2011,17(15):101-102
目的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5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其主要表现:发热96%(48例),咽峡炎94%(47例),淋巴结肿大86%(43例);肝脏肿大26例(52%),脾脏肿大18例(36%);双眼睑水肿28例(56%);鼻塞26例(52%);皮疹5例(10%)。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10×109/L者88%(44例),异形淋巴细胞检查〉10%者84%(42例);EBV-IgM检测阳性94%(47例),可伴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受损、肺炎等。阿昔洛韦治疗有效率98%(49/50)。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伴多器官多系统损害。大多预后良好。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及EBV-IgM检查具有特异性,可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D4+、CD8+T细胞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M患儿27例(IM组)外周血CIM+、CD8+T细胞,同时检测非典型EB病毒感染患儿16例(非典型EB病毒感染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惠儿20例(传单综合征组)、正常儿童23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就诊于耳鼻喉头颈外科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表现特征,以提高耳鼻喉头颈外科医生对此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或漏诊。方法对2005年10月~2008年10月就诊于耳鼻喉头颈外科的疑诊后来经内科确诊的22例儿童IM病例的专科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中,有18例(81.82%)腺样体异常增生,20例(90.91%)咽峡炎,其中7例(31.82%)发现扁桃体渗出物,16例(72.73%)发现颈部不同程度淋巴结肿大。结论对于首诊于耳鼻喉头颈外科的主诉短期严重鼻塞、咽痛,或发现扁桃体分泌物或淋巴结肿大的儿童,应考虑IM可能,仔细行专科检查和血液学检查,避免误诊或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