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于晓勇 《当代医学》2011,17(20):61-6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1月期间住院或门诊患者115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检测结果。结果 115例患者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26例(22.61%),粥样斑块形成76例(66.09%),检出率为88.70%,其中36例(31.30%)为扁平斑,25例(21.74%)为软斑,15例(13.04%)为硬斑,颈总动脉分叉斑块为41例(35.65%);颈内动脉起始部斑块21例(18.26%),其他部位14例(12.17%);管腔轻度狭窄35例(30.43%),重度狭窄41例(35.6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可对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估,对心脑血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张慧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30-1831,184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高分辨率彩超,对679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检查,通过对颈部血管内-中膜厚度的测量、斑块性质的判定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指标综合衡量颈动脉硬化程度。结果:1 193例检测病例中,共679例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阳性率显著增加,且斑块的发生位置多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和颈内动脉起始部。结论: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价血管狭窄程度,为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随访等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血管结构的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95例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非高血压病老年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并记录颈总动脉的内膜———中膜厚度(IMT)值、斑块数目及面积,并按超声特征分类,测量血管腔的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各组比非高血压组IMT值增厚,斑块数目及软斑混合斑检出率增加,斑块面积增大(P<0.05或0.01),高血压组以伴发心脑血管卒中最明显,而血管腔狭窄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结构,可以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进展,便于判断病程及预后,对临床治疗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8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观察颈动脉的二维表现和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结果:颈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33例,占37.1%;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9例,占32.6%;颈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4例,占15.7%;颈总动脉主干粥样硬化斑块13例,占14.6%;45例内中膜(ITM)增厚。结论:CDFI能早期发现并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为临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 15 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颈动脉二维、脉冲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颈动脉共检出 2 5 2个斑块 ,其中软斑 4 3% ,硬斑 38% ,钙化斑 19%。斑块发生部位 :颈总动脉 12 % ,颈动脉窦 6 0 % ,颈内动脉 2 8%。颈动脉狭窄程度 :轻度 5 7% ,中度 34% ,重度 5 % ,闭塞 4 %。结论 :彩色多普勒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时 ,可定量动脉狭窄程度和诊断闭塞 ,同时可预测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对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98例有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发病一周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A检查,同时随机选择40例患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检出及斑块位置检出情况,并与DSA检查对比。结果 98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A检查的患者共检查血管数588根,同时40例进行DSA检查的患者检查血管240根,CTA及DSA检查对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在轻度与中度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上一致性较低,在重度与完全闭塞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上一致性较强;98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斑块135个,CTA检查检出斑块149个,同时40例进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检出斑块88个,CTA检查在颈内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在软斑、扁平斑、硬斑及溃疡性混合斑的检出上一致性较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在颈总动脉及颈总动脉分叉处的斑块检出上一致性较强。结论通过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在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外颈动脉斑块性质、发生部位及颈动脉狭窄程度上各具优势,结果一致性良好,联合检测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取措施研究彩超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的病例中选取70例经MRI或者CT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70例经MRI与CT检查非脑梗死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运用高分辨彩超技术对两组患者颈动脉的内-中膜厚度、血管内径以及血流速度等进行检查,同时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状况与有无状况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通过彩超对颈动脉的检查,其中颈动脉斑块中硬斑最多,其次扁平斑、软斑,最少的为混合斑。而在临床中经常病发的部位为颈总动脉的分叉处、颈总动脉的主干、颈内与颈外动脉的起始段。颈动脉两侧硬化斑所发生的部位没有较大的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疾病具有息息相关的关系,而颅外颈动脉粥样斑块症状的出现是引发缺血性脑梗死疾病的主要原因。运用高分辨率的彩超技术对脑梗死颈动脉斑块症状进行检查诊断,有助于对硬化斑块进行分类并科学判断颈动脉脉腔的狭窄程度,为选择科学的治疗方案与应急预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来我院检查并确诊为动脉斑块的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进行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大小、数量及所致的血管狭窄程度。结果通过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检查出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均经其他影像学检查证实有颈动脉硬化伴斑块形成;经观察颈动脉斑块大多为多发性的,且大小不一,而且好发于颈总动脉主干及膨大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部,其中以颈总动脉膨大分叉处最为多见,易引起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结论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对诊断颈动脉斑块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且可以提高确诊率,值得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二维图像及CDFI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并对好发部位及狭窄程度进行分析。方法采用2D和CDFI对89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进行检查,观测其回声性质、大小,管腔狭窄程度及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参数。结果颈动脉分叉部粥样硬化斑块33例,占37.1%;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9例,占32.6%;颈外动脉14例,占15.7%;颈总动脉主干13例,占14.6%。45例内膜增厚。结论2D及CDFI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一种无创、有价值的实用方法,能早期发现并准确识别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评估血管狭窄的程度,为临床脑血管疾病的早期治疗提供客观依据,降低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血管检查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莉  苏金花  寇海燕  陶丹丹 《医学综述》2013,19(10):1887-1889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血管检查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武警总医院于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诊治的170例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组)的临床资料,对其双侧颈部血管内-中膜以及血管内部的硬化斑块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同时检测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以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期选择12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检查结果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情况。结果高血糖组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者86例(50.6%),其次为颈内动脉的起始段者16例(9.4%),见于椎动脉者2例(1.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者12例(9.8%),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者2例(1.6%),椎动脉处未见斑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18,12.64,14.91,P<0.05)。对高血糖组中出现粥样硬化斑块的104例患者进行血流速度与管腔狭窄程度的分析得出,斑块不大时血流速度无明显改变,斑块较大时会导致管腔狭窄,血流加快。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的进展速度可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判断,可以尽早发现颈部血管病变的存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CT血管造影(CTA)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分布、性质及颈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50例拟诊为颈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于入院一周内完成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及CTA检查,观察双侧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斑块数量、分布、性质,分析颈动脉中重度狭窄率。结果 CTA在ICA上斑块检出数量明显多于CDUS;两种检查方式在ICA各类型斑块检出数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US对CCA上易损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CTA(P<0.05);CTA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检出率98.0%,显著高于CTA的84.0%(P<0.05)。结论 CTA在ICA段斑块检出、颈动脉狭窄评估中具有优势,而CDUS能更好判断斑块表面是否规则或存在溃疡,在CCA易损斑块评估中更具价值,两种检查方式各有优缺点,临床应用时可相互配合,为颈动脉狭窄患者诊疗提供更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血管增强技术(ultrasoundvascularenhancementtechnology,VET)对中青年脂肪肝患者颈动脉检测的临床价值,分析脂肪肝与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经腹部超声诊断的50例中青年脂肪肝患者(脂肪肝组)和同期腹部超声排除脂肪肝的志愿者50例(对照组)进行颅外段颈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起始段、颈外动脉起始段)彩超VET检查,观察其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的形成情况,并与传统二维超声图像对比。结果脂肪肝组患者的颈动脉IMT较对照组增厚(P〈0.05),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增高。与传统二维声像图比较,VET可清晰显示颈动脉管壁结构及斑块轮廓。结论VET可早期发现脂肪肝患者的颈动脉病变,对其及早进行临床干预,可减少患者预期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方法检测患者临床指标及用彩色B超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粥样斑块阳性的HD患者年龄、病程、HD时间、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颈动脉平均IMT显著高于斑块阴性组患者,而患者血浆白蛋白(A lb)显著降低.HD患者颈动脉平均IMT与病程、A lb、TG、LDL、CRP显著相关.结论HD并AS患者CRP、颈动脉IMT显著增高,A lb显著下降;HD患者颈动脉平均IMT与病程、A lb、TG、LDL、CRP相关.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微炎症状态、血脂水平可能减少HD并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了64例颈内动脉系TIA患者颅外颈动脉,检测分析指标为颅外颈动脉硬化板块斑块的分布、狭窄度及超声分型。并将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TIA患者无症状侧颅外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29.69%)明显高于有症状侧(10.94%),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TIA患者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以扁平斑最为多见,其次为硬斑和溃疡斑,且无症状侧软斑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TIA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一发现对于临床上预测无症状人群TIA的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和颈动脉斑块之间的联系。方法对22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发观有颈动脉斑块者,测量颈动脉的内一中膜厚度、斑块大小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观察有无血管狭窄。结果225例脑梗死患者超声检查有197例出现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合并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斑块出现部位多集中在颈总动脉分叉处,其中扁平斑块78例,软斑块64例,溃疡型斑块31例,硬斑块24例。结论粥样硬化的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脑梗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戴健  肖瑾 《安徽医学》2010,31(10):1217-1219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58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斑块数,性质及部位,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P〈0.01),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大(P〈0.05),斑块检出率增高(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颈总动脉内径增大,颈动脉粥样化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美国CE.Logiq-7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并对其有无动脉粥样斑块及狭窄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87例患者(72.5%)检出颈动脉粥佯硬化斑块,颈动脉重度狭窄发生率为4.17%。高危因素有高血压(70.8%)、高脂血症(45.8%)、糖尿病(33.3%)。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急性脑梗死患者普遍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后者足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80k V低管电压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患者在一周内行颈动脉低管电压(80k V)CTA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记录MSCTA中每例患者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出有效剂量(ED),并记录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CT值,算出均值;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CTA的CTDIvol、DLP、ED分别为(11.82±0.00)m Gy、(295.04±43.93)m Gy.cm、(1.74±0.26)m Sv;颈动脉CT均值为(489.71±46.74)HU;低管电压CTA及CDFI对颈动脉斑块的检出、斑块性质判定、狭窄程度的判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0.60,P0.05)。结论采用80k V低管电压行颈部CTA检查,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且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不受影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低剂量扫描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