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调控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系统回顾2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将其分为合理血压调控组(治疗组)与传统降压组(对照组)。记录患者入院时及第1d,7d晨起血压,记录住院时及第14d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呈自然下降规律,第7d与第1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14d时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理调控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能明显提高神经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急性期血压干预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压干预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4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降压干预治疗组和非干预组,在发病后48h内给予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神经功能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病例数。结果:两组患者血压在人院24h内下降幅度最大,以干预组明显,非干预组患者人院第5天血压趋于稳定状态。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差,与非干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l3,P〈0.05),且2周时神经功能缺损加重病例数明显增多。结论:脑梗死急性期降压治疗可增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恶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患者脑梗死后动态血压第7天与第1天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而生活依赖组与生活自理组比较无明显改变(P>0.05),不同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给论 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血压有一个自发下降趋势,急性期降压治疗需慎重,同时应注意低血压的预防。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超早期康复组与早期康复组,观察两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4天和28天,超早期康复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早期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越早的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越好,能达到降低致残率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叶健 《中国医学创新》2013,(35):158-159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观察与护理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本院门诊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血压管理及护理干预的临床资料,并观察护理干预前和干预后第7日收缩压/舒张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积极治疗,并给予血压监测护理,同时依据血压情况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时间(15.6±1.3)d。干预后的血压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明显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脑梗死急性期血压观察和护理,及时调整血压,对改善预后质量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和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观察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变化。并根据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统计有效率。结果治疗20d后,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生活能力,且有效率高。  相似文献   

7.
姜国林 《重庆医学》2006,35(15):1384-1385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调控对患者残疾的影响。方法对61例高血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密切观察其住院15d内的血压变化和残疾的影响,根据血压自动下降与否,将患者分为血压自动下降组和药物降压组,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残疾改善情况。结果血压自动下降组神经功能恢复达有效以上者占96.87%,药物降压组神经功能恢复达有效以上者占13.79%。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自动下降者神经功能残疾改善较药物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8.
高压氧联合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健  朱道荣  席刚明 《西部医学》2011,23(2):285-287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康复综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 14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按急性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并配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高压氧疗,治疗开始及治疗3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变化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27.34±5.54)降至(15.43±3.76);对照组由(26.78±5.47)降至(17.82±4.7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有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8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和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有协同作用,两者合用治疗急性脑梗死能较显著的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法舒地尔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评价法舒地尔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大脑中动脉区梗死症状发生后24h以内入院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法舒地尔组,并分别于入院后即时,第3、7、14、28天空腹采血测定NSE浓度,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常规治疗组、法舒地尔组入院当日血清NSE浓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血清NSE均有下降,法舒地尔组第3、7、14天血清NSE浓度较常规治疗组下降(P〈0.05);第28天两组血清NSE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于第7、14、28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入院时下降(P〈0.05),且法舒地尔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法舒地尔能够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轻脑损害,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郝茹  张涛 《中国医药导报》2012,(29):103-105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神经节苷脂注射液。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观察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1/S全血黏度切变率、200/S全血黏度切变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联合依达拉奉治疗ACI,具有更好地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促进其缺损神经功能康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 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关,但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 探究中老年人PTH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04-01至2018-10-01在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9例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期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非脑梗死者和体检者共65例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入院第1天PTH、维生素D(VD)、白介素6(IL-6)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病例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测量并计算病例组脑梗死面积,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病例组发病1个月时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舒张压〔OR=0.904,95%CI(0.866,0.942)〕、PTH〔OR=0.878,95%CI(0.793,0.972)〕、IL-6〔OR=0.566,95%CI(0.381,0.842)〕是中老年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H和IL-6水平(r=-0.300,P=0.794)无直线相关关系,与VD呈负相关(r=-0.266,P=0.018)。不同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恢复状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H与脑梗死面积(rs=-0.261,P=0.020)、神经功能恢复情况(rs=-0.291,P=0.009)呈负相关,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无相关关系(rs=-0.025,P=0.830)。结论 舒张压、PTH、IL-6是中老年人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且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TH与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亮艳  范学文 《当代医学》2010,16(31):20-22
目的观察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60)和对照组(n=60),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尤瑞克林和疏血通治疗,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残障评分(mRS),并随访3个月的残障评分(mRS)。结果尤瑞克林治疗后脑梗死患者的NIHSS和mRS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压无明显波动(P〉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动态血压变化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我科住院的48例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同期住院的5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入院后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与非进展组在24h血压、夜间血压、夜间血压/白天血压比值等方面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白天血压对比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动态血压异常可能是脑梗死进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短程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予常规脑梗死治疗,治疗组加用奥扎格雷钠80mg溶于250m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滴注,2次,d,连用5d;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依据中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记录出血不良事件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0.05);两组出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运用奥扎格雷钠5d短程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孙波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8):103-105
目的探讨动态观察血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的变化对进展性脑梗死的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月辽宁省鞍山市双山医院收治的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观察组,同期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6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入院次日(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血CRP和DD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①观察组患者入院时颈动脉狭窄的比例为43.3%(26/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18/6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入院时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血糖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CRP和DD水平在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第3、7、14天CRP水平低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3、7天CRP水平高于第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4天CRP水平与第1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3、7、14天DD水平高于第1天,且观察组水平明显高于同时间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观察CRP和D-二聚体的变化有助于进展性脑梗死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普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采取随机双盲的方法将患者均分2组(n=30)。常规治疗组给予脱水剂、脑细胞保护类药物,全程监控血压、血糖,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并维持酸碱平衡状态等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方法;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静脉滴注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巴曲酶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并无明显不良反应出现,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和透射比浊法测定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期血清IL-6、CRP水平变化,并根据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DS)评分判断是否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另选4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27例(33.75%)于7d内发展为进展性脑卒中,其发病后第1、3、7、14天外周血IL-6、CRP水平明显高于无进展的脑梗死患者(P〈0.05),第14天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当天IL-6、CRP水平与入院时体温、血白细胞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87、0.66、0.51,P均〈0.01),IL-6、CRP是进展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6、CRP增高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可能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监测血清IL-6、CRP水平对于监测疾病活动情况及严重程度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徐革 《河北医学》2014,(1):28-31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 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水平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93例临床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于入院24 h、3 d、7 d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采用ELISA法和Clause法测定DD和FDP水平。选择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组24 h、3 d D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7 d时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组24 h FD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3 d及7 d时FD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P<0.05)。中、重型组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轻型组( P<0.05、P<0.01),而重型组DD、FDP水平显著高于中型组( P<0.05)。中梗死灶、大梗死灶DD、FDP水平分别显著高于小梗死灶(P<0.05、P<0.01),而大梗死灶DD、FDP 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灶(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DD水平与FD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呈不同程度的增高,动态监测患者血浆DD和FDP水平对于判断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和梗死病灶大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首发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3月慈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92例首发脑梗死患者,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及抑郁状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认知功能障碍危险因素。结果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认知对照组年龄、吸烟、冠心病、心房颤动、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糖尿病、收缩压、HDL-C、hs-CRP、NIHSS评分及抑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带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房颤动、糖尿病、收缩压、HDL-C、hs-CRP、NIHSS评分及抑郁是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额叶、颞叶、基底节、丘脑区域梗死与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首发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对于hs-CRP显著升高、神经功能损害程度高、关键部位梗死及有心房颤动、糖尿病及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应加强关注.并应重视患者心理疏导和治疗,缓解抑郁状态,有助于认知功能障碍早发现、早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