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SPR生物传感器研究纤维蛋白原在生物医用材料表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材料表面对血浆蛋白的吸附特性,是研究和评价生物医用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重要依据。本文用自制的表面等离激元(SPR)传感器,测量了金膜、磷脂DSPC膜、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Pellethane2363-55D)聚氨酯及有机玻璃膜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吸附特性,在纤维蛋白原溶液浓度为5mg/ml的相同条件下,磷脂DSPC膜表面吸附纤维蛋白原的速度最低,饱和吸附浓度也最小(表面浓度为1ng/mm^2)。其次  相似文献   

2.
为了获得一种高氟聚氨酯表面 ,进一步改善聚醚聚氨酯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稳定性 ,将侧链含氟聚氨酯与聚醚聚氨酯共混而实现这一目的。通过 XPS、AFM、接触角和血小板黏附对含氟聚醚聚氨酯和聚醚聚氨酯共混物表面结构和血液相容性进行研究发现 ,在聚醚聚氨酯共混入极少量的氟 (0 .342 wt% )就能具有与含氟聚醚聚氨酯相同的表面结构和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而且共混物表面的强疏水性和对血小板的黏附与体系中混入的含氟聚醚聚氨酯的量无关 ,与表面 CF3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材料表面对血浆蛋白的吸附特性 ,是研究和评价生物医用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重要依据。本文用自制的表面等离激元 (SPR)传感器 ,测量了金膜、磷脂DSPC膜、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Pellethane2 36 3 55D聚氨酯及有机玻璃膜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吸附特性 ,在纤维蛋白原溶液浓度为5mg/ml的相同条件下 ,磷脂DSPC膜表面吸附纤维蛋白原的速度最低 ,饱和吸附浓度也最小 (表面浓度为 1ng/mm2 )。其次是裸金膜 (表面浓度为 3.5ng/mm2 ) ,再其次是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膜 (表面浓度为 3.8ng/mm2 )和Pellethane 2 36 3 55D聚氨酯 (表面浓度为 4 .3ng/mm2 ) ,吸附速度和吸附量最高的是有机玻璃膜 (表面浓度为 4 .5ng/mm2 )。结果表明 ,材料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与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密切相关。表面等离激元技术与本文采用的在金膜上铺展高分子材料的离心铺膜法和LB技术等样品制备技术相结合 ,为生物材料表面对蛋白质吸附特性的实时、动态、原位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灵敏度的方法 ,并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测试和评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用椭圆偏振术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纤维蛋白原(FGN)在亲水硅片表面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蛋白质浓度大于5μg/ml时,相同蛋白质浓度下,BSA的最终吸附量小于FGN。在蛋白质浓度变化的情况下,BSA在吸附液蛋白质浓度约为10μg/ml时即达到饱和吸附(即最终吸附量不再随蛋白浓度提高而增加),而FGN达到饱和吸附时的吸附液浓度约为20μg/ml,BSA和FGN吸附液浓度同时30μg/m  相似文献   

5.
四种国产嵌段聚醚聚氨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四种二元醇扩链的嵌段聚醚聚氨酯材料血液相容性综合评价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猪纤维蛋白原的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为该药物安全评价和进一步优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建立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改良的ABC-ELISA检测抗体;新西兰白兔创伤试验考察血清抗体效价及其动态变化;免疫器官质量及脏器指数分析、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TB)还原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揭示猪纤维蛋白原对小鼠免疫系统的影响.结果 1周后新西兰白兔血清即可检测出抗体,且第2周抗体含量达到峰值后下降至较稳定水平,抗体效价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小鼠免疫器官质量及脏器指数均未发生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小鼠淋巴细胞增殖指数无明显差异;实验组小鼠中性粒细胞吞噬能力显著性增强.结论 猪纤维蛋白原刺激新西兰白兔机体后产生体液免疫应答,但在小鼠体内未表现出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7.
纤维蛋白原IodOgen法125I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纤维蛋白原(FG)的Iodogen法^125I标记技术。先用不同量的Iodogen作用于一定量的^125I和FG,根据产物标记率和活性率,选择Iodogen单次用量的FG的1%;用此量再进行多步重复标记,得出最佳重复次为5次,得产物标记率95.2%,活性率87.4%。提示^125I标记FG适合采用小剂量多步氧化标记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粘栓通治疗器对“高粘血症”纤维蛋白原水平的调节作用。方法:测定佩带20天粘栓通治疗器前后的血液流变及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粘血症”患者使用粘栓通治疗器前后比较纤维蛋白原水平有明显改变(p<0.01),治疗后纤维蛋白原改善有效率显效45.6%、有效43.7%、无效10.7%总有效率达88.9%。结论:粘栓通治疗器具有降低“高粘血症”纤维蛋白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纤维蛋白原Bβ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蛋白原 Bβ基因多态性可影响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 ,并可能是心脑血栓性疾病的遗传性危险因素。本文重点综述了目前已发现的纤维蛋白原 Bβ基因多态性位点及相互间关系 ,以及纤维蛋白原 Bβ基因多态性影响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医用聚氨酯导管材料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四氢呋喃醚 ( PTMG)、4 ,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为主要原料 ,采用本体法合成了几种热塑性聚醚型聚氨酯弹性体 ( TPU)。测定了材料的拉伸性能 ,并用红外光谱 ( FT- IR)对其进行结构表征。讨论了软硬段配比、聚醚多元醇分子量大小、扩链剂结构对聚氨酯材料微相分离程度的影响 ,以及力学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12.
扰人纤维蛋白原单克隆抗体是研究血栓形成、纤维蛋白溶解、以及纤维蛋白原结构和功能关系的有用工具。近年来,国外已制备了有关的单克隆抗体,并开展了研究工作。我们于1985年开展了抗体纤维蛋白原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工作,现已成功地得到了一组抗人纤维蛋白原单克隆抗体(命名为HIF)。本文仅就HIF的特异性及其对血液凝固功能的影响作一初步报告。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单克隆抗体M1(4A5)为工具,酶联免疫测试技术(ELISA)为途径,研究吸附在生物材料表面的纤维蛋白原(FG)的三个可能位点,与粘附的血小板相结合的结合亲合力(afinity)变化。通过测定一系列不同浓度的M1(4A5)单克隆抗体同FG的结合数量变化,利用相应数学模型,可计算出结合亲合常数Ka,从而为深入认识材料表面的血液相容性质,提供了一种定量尺度。该方法比过去仅利用FG与单一浓度抗体反应,测其被吸附的数量,并用以作为血液相容性的一个定量指标的方法,更为灵敏、准确。  相似文献   

14.
以壳聚糖和羧甲基壳聚糖为主要原料,利用静电脉冲液滴发生器制备了一种新型微胶囊——羧甲基壳聚糖-壳聚糖-羧甲基壳聚糖微胶囊(简称CCC微胶囊)。通过光学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研究,同时考察了CCC微胶囊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静态和动态吸附结果表明:CCC微胶囊对Pb^2 有很高的吸附能力,且重复使用性能良好。选择性吸附结果表明:其对Pb^2 的选择性要高于Ca^2 。为进一步实现以血液净化方法除铅的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微球改性生物材料表面的构建及其细胞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两亲共聚物PEO-PPO-PEO作为表面活性剂制备得到了较窄粒径分布范围的聚乳酸微球,然后将这些微球按不同分布密度结合到聚乳酸基材表面,制备得到不同表面微球分布密度的微球改性聚乳酸生物材料表面。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改性表面的稳定和表面形貌的测试结果显示,该方法成功地获得了稳定的、具有不同表面微球分布密度的微球改性聚乳酸表面;软骨细胞相容性测试结果表明不同表面微球分布密度的微球改性聚乳酸膜片具有不同的细胞相容性,表面拓扑结构能在较在程度上对材料表面的细胞相容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应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自动扫描式表面激元共振(SPR)生物传感器对三种聚氨酯材料进行了血液蛋白质吸附实验,以传感片上的金膜作为对照材料。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金膜和聚氨酯材料的超微结构与材料表面上所吸附的蛋白质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四种材料对纤维蛋白原和IgG的吸附量顺序均为:金膜>H50—0>H50—50>H50—100。T—检验结果表明,金膜对纤维蛋白原和IgG吸附量与三种聚氨酯材料均有显著差别。该结果表明聚氨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明显好于金膜对照材料。  相似文献   

17.
吸附树脂降低胆酸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胆汁酸血症出现于多种肝脏疾病.几乎在所有肝胆疾病中,急性病变的胆汁酸异常率高达100%,慢性病变的肝胆疾病血清胆汁酸异常达92%.当胆酸迅速上升超过肾脏的排泄功能,病人就出现了高胆酸血症,及其伴随症状--搔痒.胆汁酸含量过高对机体有极大的危害性,它不仅会引起机体一系列的中毒症状,而且由于血液中包括胆汁酸在内的多种代射毒性物质的积聚会进一步加剧肝脏损伤.对此常规治疗方法几乎无效[1],为改善病人的生存质量,为可施行的肝脏移植做准备,促进肝衰竭的自发性恢复,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损害并利其再生,血液灌流吸附清除这些中分子脂溶性物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2,3].  相似文献   

18.
目的:聚氨酯作为与血液接触的植入物和组织器官替代材料在心血管系统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等离子体表面接枝技术,通过“空间桥梁”在聚氨酯材料表面引入具有抗凝血功能的肝素分子,对材料表面的微观化学组成、表面接触角等理化性能进行了测定分析,并通过测定血小板在材料表面的粘附数量,对改性表面的抗凝血性能做了评价。结果:聚氨酯表面接枝肝素分子后,表面的氧/氮元素比提高,水接触角减小。对血小板的吸附和活化性下降,抗凝血性能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