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们在手术实践中受“幽门窦旷置术”的启发 ,自 1 992年 1月至 1 998年 3月 ,对 6例B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结肠后胃肠吻合再次手术的病例 (2例为吻合口梗阻 ,2例为吻合口输出段梗阻 ,1例为吻合口溃疡 ,1例为迟发吻合口外瘘 )采取保留横结肠系膜裂孔缝合于胃壁浆肌层 ,剥除胃粘膜层的方法 ,安全可靠地将横结肠系膜裂孔分离 ,避免了结肠中动脉的损伤。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再次手术进腹后 ,先在横结肠系膜裂孔以上 2~ 2 5cm的胃壁上大止血钳 ,紧靠钳夹处的远端切开浆肌层 ,自粘膜下层分离粘膜与浆肌层 ,直达吻合处 ,用手指衬垫在粘膜和…  相似文献   

2.
用直肠粘膜旋转法治疗小儿肛前瘘29例,均为女性。手术方法:取截石位。充分扩肛后,肛门两例各置牵引线。检查瘘管内口位置,沿齿状线切开前1/2用径,在粘膜下层向上分离粘膜瓣,超过瘘口2cm以上,至瘘口上缘的粘膜能无张力地拉至齿状线位置,瘘口以下的粘膜一般剪除。然后将粘膜瓣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30~45度,将例向粘膜转至前壁,盖住肌壁上的瘘口,该瘘口不予处理。粘膜与肌层固定3针,旋转后多余粘膜剪除,粘膜缘与皮肤间  相似文献   

3.
介绍一种对直肠上段癌、乙状结肠癌切除术后环形切开近端或远端肠浆肌层、推剥切除6cm以上粘膜,再行肠端端全层浆肌鞘外套式吻合术.1987年2月至1996年7月共施行此术74例,男36例,女38例。其中直肠上段癌35例,直乙交界处癌3例,乙状结肠癌32例,降结肠癌4例。全梗阻者17例,不全梗阻者40例,无梗阻症状者17例.无吻合口瘘、狭窄和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自动弹力线痔套扎吻合器套扎离体人直肠标本,探索自动痔套扎术(RPH)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的基本参数及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观察RPH套扎10例离体人直肠手术标本,分析套扎点数、吸引压力、操作方式与肠粘膜紧缩效果、吸入肌层的关系;依据试验结果,对28例直肠粘膜内脱垂患者行RPH治疗。结果离体人直肠壶腹部自然展开周径为6. 8~8. 5 cm,平均(7. 6±1. 2) cm;最大展平周径10. 5~12. 0 cm,平均(11. 6±1. 1) cm。单点套扎吸入粘膜直径1. 8~2. 8 cm,平均(2. 3±0. 4) cm,多点套扎后粘膜明显紧缩。套扎远端直肠粘膜时,通过抖动套扎器无肌层被吸入,持续吸引有浅层肌肉被吸入;套扎近端直肠粘膜,抖动套扎器无肌层被吸入,持续吸引则肠壁全层被吸入。28例患者中治愈25例,治愈率为89. 3%。术后下腹部及肛门坠胀不适26例,肛门疼痛6例,肛门少量出血2例,经对症处理1周后均缓解,无创面感染、大出血、肠穿孔、直肠阴道瘘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23个月,3例仍有排便不尽感,但较术前明显改善,排便造影亦显示粘膜脱垂减少1/3以上,无一例复发。结论 RPH治疗直肠粘膜内脱垂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行,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保留脐的脐尿管瘘切除术应用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疗脐尿管瘘的方法 ,常规将脐尿管一并切除。笔者采取保留脐的脐尿管瘘切除术式取得满意效果。介绍如下。手术方法 :消毒后烟包缝闭瘘口 ,沿瘘口向下作正中切口 ,至耻骨联合上两横指。逐层切开、显露。剥离瘘管后 ,在保留脐的基余组织情况下将瘘管部完全切除。将瘘管远端剥离至膀胱 ,如瘘管为细索条状 ,结扎切断即可 ;如瘘管粗大漏尿 ,则应自瘘管基底梭形切除部分膀胱壁 ,然后用 1号肠线作不包括膀胱粘膜层的间断内翻缝合 ,加浆肌层线缝合。缝合皮肤时 ,脐部做瘘管切除后的成形缝合。体会 :脐在人体为腹部正常标志 ,切除后自己看起来很不舒…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的癌前病变,为了消除癌症的危险,必须切除全部结肠粘膜.通常这要通过全结肠直肠切除和回肠造瘘来完成.本文介绍的则是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切除和末段回肠经直肠拉出术,能使全部结肠和直肠的粘膜得以切除,并保留括约肌的功能.1975年6月至1982年4月,作者成功地为19个病人施行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切除和末段回肠经直肠拉出术,病人年龄在11~44岁(平均22岁),10人年龄在20岁以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13人,溃疡性结肠炎6人.手术方法:病人取膀胱截石位.结肠游离后,在直肠上段腹膜返折平面作浆肌层环形切开,将粘膜及粘膜下层与直肠肌层分离,向下分离至齿状线.切除结肠,并在齿状线或邻近齿状线的部位横行切断直肠粘膜.将末段回肠经由直肠肌性管道拉出,吻合于肛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食管闭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32例先天性食管闭锁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手术均采用食管上盲端前壁肌层U形翻转,即经胸膜外入路充分游离食管上端及瘘管,近气管侧缝扎切断瘘管。用剪刀将远端食管前壁纵行剪开5min,吻合前距吻合口上方10min处行食管上下两端浆肌层缝合3针,然后距吻合口上方15~20min处将食管前壁肌层切开,从切开处向吻合口方向从两侧纵行切开肌层至吻合口约5mm,轻轻分离前壁肌瓣,形成U形向下翻转,缝合在食管远端浆肌层上。结果 32例中17例采用此方法未发生吻合口瘘,1例吻合口狭窄。2例成功行一期胃代食管术。结论 食管上盲端前壁肌瓣U形翻转能有效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Ⅰ、Ⅱ型食管闭锁采用一期胃代食管术,可避免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8.
自1976年至1988年6月,本人运用阑尾粘膜及粘膜肌层剥脱术治疗由于严重粘连而难以切除的阑尾炎患者78例,均获良好效果,兹将手术方法介绍如下。手术方式:采用硬膜外或腰麻。开腹后探查,确认阑尾与腹腔脏器粘连较重,无法切除,而行阑尾浆肌层切开,在阑尾肌层与粘膜肌层之间,由尖端向根部边切开浆肌层边分离直至阑尾根部,将阑尾粘膜及  相似文献   

9.
特殊情况下的阑尾炎,如阑尾的位置变异或/和周围组织、脏器粘连严重,不能行阑尾切除术。对此,我们采取阑尾粘膜剥脱术,于1995年至1999年共行此手术36例,男13例,女23例,年龄18~56岁。慢性阑尾炎25例,病史2~9年;急性阑尾炎11例,病史2~10天。其手术方法:在阑尾根部距盲肠1cm处横形切开阑尾浆肌层至粘膜,不要切开粘膜,用弯血管钳紧贴阑尾粘膜于粘膜下层分离,然后用2把止血钳夹住剥离出的粘膜,于钳间切断粘膜。在盲肠上做一荷包缝合,并将断端翻入盲肠内,结扎荷包缝合,并加盲肠浆肌层缝合。提起夹住远端阑尾粘膜的止血钳,将粘膜拉直,用弯止血…  相似文献   

10.
1998至 2 0 0 0年我们采用经肛途径治疗小儿复发性直肠尿道瘘 2 1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肛肛门成形术后 16例、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后 4例、外伤后 1例。 10例曾行 1次手术、8例 2次手术、3例 3次手术。术前均行尿道及肛门直肠造影。术前对有大便失禁的患儿采用肛门评分法进行评分[1] 。硬膜外麻醉满意后置尿管 ,置尿管困难者可于术中修补瘘口时再置。先行直肠黏膜下游离直达Douglas窝 ,从前方切开直肠肌层进入盆腔后再环行切开直肠肌层 ,仔细切断和结扎直肠血管和乙状结肠血管。由于直肠黏膜不易游离 ,此时应紧贴直肠壁肌层分离 ,一旦…  相似文献   

11.
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手术方法如下:自胃角切迹紧贴胃壁向上分离小网膜前后叶,至贲门下约3 cm处,距幽门静脉近侧5 cm 处切断右胃网膜血管弓,向上游离至胃大弯中点。切除胃窦粘膜:胃小弯侧取角切迹、胃大弯侧距幽门静脉近侧5 cm,此2点连线为定切断胃窦浆肌层之切断面。连线上2 cm 处以有齿血管钳夹胃,在钳远端环切胃窦浆肌层,锐性剥离胃窦粘膜至近幽门处并于切断。胃体部分切除及大弯侧胃粘膜管的制作:肠钳控制胃近端,自胃小弯侧贲门下3 cm 处至胃大弯中点连线,为胃近端切断平面,缝闭其胃小弯侧残端,胃大弯侧残端切除其浆肌层,保留粘膜层并将此处粘膜做成一粘膜管,此粘膜管大小、形状与所保留的胃窦浆肌层的大小形状相近。逐一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食管胃机械吻合术浆肌层包埋与无包埋的疗效差异。方法 136例食管胃机械吻合术,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食管胃浆肌层包埋共77例,B组食管胃浆肌层未包埋共55例。结果 术后吻合口瘘,A组1例、B组0例。结论 食管胃浆肌层无包埋机械吻合术未增加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食管瓣片成形——食管胃套接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消除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胃反注等手术方法。方法 食管两侧纵行剪开1.5cm,形成二叶瓣片。胃前壁造口为套接口,将二叶瓣片经胃套接口确保完全置入腔内。不缝粘膜层,仅将食管肌层与胃壁浆肌层做双层间断缝合,二层间距为3cm,以食管胃套接术代替食管胃吻合术。结果 临床应用176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无吻合口狭窄及胃反流,效果满意。结论 (1)缝合粘膜层是食管胃吻合术后发生吻  相似文献   

14.
插管法胰腺空肠端侧吻合预防Whipple手术后胰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插管法胰腺空肠端侧吻合预防Whipple手术后胰腺瘘。方法 采用残胰管内插入导管,空肠壁切开浆肌切开粘膜,吻合时只缝合胰腺断端前后缘与空肠浆肌层切开的前后唇。胰管导管穿透粘膜引入空肠腔内,不必做胰管与空肠粘膜切口缝合,12例行胰液外引流,14例内引流。结果 26例均无胰瘘发生。结论 插 胰腺空肠端侧吻合手术操作简单,可预防Whipple手术后胰瘘。  相似文献   

15.
因大肠粘膜无淋巴管 ,粘膜内癌很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即使病变浸至粘膜下层或肌层 ,淋巴转移的危险性也不是很高[1] 。我科 1988~ 1998年选择性地对 15例低位直肠癌施行经一侧肛门括约肌低位直肠癌根治术。15例中男 6例 ,女 9例。年龄 38~ 74岁。肿瘤距肛缘3~ 6cm ,直径 2~ 3cm。组织学分型 :高分化腺癌 13例 ,管状腺癌 1例 ,息肉恶变 1例。浸润至粘膜层 10例 ,粘膜下层 3例 ,粘膜肌层 2例。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或骶麻。取折刀位。根据肿瘤位置 ,自肛缘时钟 10点或 2点做切口 ,切开皮肤、肛门外扩约肌及直肠后壁 ,暴露直肠前壁肿瘤…  相似文献   

16.
食管胃粘膜吻合置入胃腔术(附389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减少吻合口并发症,作者设计了食管胃粘膜吻合置入胃腔术。该术式将吻合部的食管肌层与胃浆肌层剥除,仅行粘膜层吻合,然后肌层包埋,使粘膜吻合区置入胃腔3cm左右。临床应用389例,其中食管癌292例,贲门癌97例。手术死亡率0.77%。吻合口瘘1例,发生率0.25%,术后不同时期观察,未发现吻合口狭窄及返流性食管炎。作者认为:该吻合方法“三防”效果满意,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经肛门浆以鞘内结肠拖出术加内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小儿直肠阴道瘘的手术效果,方法:自1999年采用该术式治疗小儿直肠阴道瘘15例,12例为第一次手术,3例为复发瘘,结果:手术时间平均72(60/90)min,术中出血约5-10ml,术后24h内恢复肠道功能,2d开始进食,平均住院时间7.4d,术后1月每日排便4-8次,6月后每日排便1-2次,无1例瘘复发。结论:经肛门浆肌层鞘内结肠拖下术结合内括约肌成形术治疗小儿直肠阴道瘘,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复发率低,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8.
直肠癌行MiLe's术后,因人工肛门无括约肌作用,若训练不当污粪现象难以避免,给病人生活及工作带来不便。为改善人工肛门对排便的控制能力,我们自1981~1982年对l9例直肠癌患者做了Miles术的同时,取自体一段游离的乙状结肠,去除粘膜后移植包裹在拖出造瘘的肠管上,做括约肌成形术。初步观察移植的浆肌片生长良好,并具有一定的括约肌作用。现介绍如下。手术方法 MiLes术后,取结肠造瘘口远端10~15cm段游离乙状结肠,纵形剖开,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置于0.3%的卡那霉素生理盐水中浸泡15分钟,去尽浆膜上的脂肪组织,然后用刀切除粘膜及粘膜下层。再将此段肠浆肌片浸泡在另一碗的0.3%卡那霉素溶液中15分钟,取出后剪短至100m,去除造瘘肠段上的脂肪组织,在造瘘口近端2cm处,将其一缘与结肠纵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远端结肠造瘘术后腹腔镜辅助二期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的术后疗效。方法将我院2008年10月~2014年10月10例新生儿期在外院行远端结肠造瘘术的中高位肛门闭锁患儿,二期在我院行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设为A组,10例合并直肠尿道瘘,2例合并双侧输尿管膀胱返流,术中游离远端结肠,合并尿道瘘者于瘘管颈部缝扎后离断直肠尿道瘘管,远端结肠下托至肛门口有张力,将远端结肠切除行近端结肠拖出成形肛门。选择2008年6月~2014年6月20例中高位肛门闭锁行经典三期手术(造瘘-腹腔镜辅助下直肠拖出肛门成形术-关瘘)设为B组作为对照,比较2组术后肛肠测压指标,术后1年肛周肌群厚度和Kelly评分。结果 A组随访12~60个月,(35±6)个月;B组随访15~60个月,(46±4)个月。2组肛门直肠组织的形态无明显差异。A、B组肛管静息压分别为(25.85±3.68)、(26.93±4.54)mm Hg,无统计学差异(t=-0.651,P=0.520);A组最大收缩压(35.90±8.44)、B组(41.14±9.60)mm Hg,无统计学差异(t=-1.464,P=0.154);2组肛管持续收缩长度分别为(12.53±0.75)、(12.67±0.78)mm,无统计学差异(t=-0.469,P=0.643);2组直肠内超声观察肛门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的厚度分别为(1.93±0.36)、(2.12±0.43)mm,无统计学差异(t=-1.200,P=0.240);2组肛门排便功能的Kelly评分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Z=-0.334,P=0.738)。结论远端结肠造瘘术后腹腔镜辅助二期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的疗效与经典三期手术相仿,而且方便患儿护理、缩短疗程,可以作为中高位肛门闭锁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20.
例1:男,4天。以高位肛门闭锁入院。术中见盲肠正常,升结肠仅5cm长,远端结肠呈球形扩张。给予远端结肠侧壁造瘘。例2:男,3天。以高位肛门闭锁入院。术前摄立位腹部X线平片,发现下腹部有一巨大肠液平面,横贯整个腹腔。手术见阑尾、盲肠、升结肠均正常;直肠、乙状结肠、降结肠、横结肠呈球形扩张。手术行远端结肠侧壁造瘘。例3:男,4天。以高位肛门闭锁入院。术前摄腹部立位X线片,发现下腹部有一巨大肠液平,长度达腹腔横径3/4。手术见盲肠至降结肠均正常,乙状结肠、直肠呈球形扩张。行远端结肠侧壁造瘘。讨论:先天性肛门闭锁伴短结肠症与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