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一种治疗腭裂的新方法。方法本法对传统方法作了六项改进。手术时,在腭部的一侧作完改变的六项操作以后,手术侧的腭部即彻底松弛,可以充分后退,增加该侧腭部先天不足的长度,并随意向近中侧移动,与对侧的裂缘接触,不需要在对侧再作同样的手术操作,即可将裂隙缝合。结果共用本法修复单侧和双侧腭裂151例,患者年龄4个月至5岁。手术后,无一例死亡,亦无一例复裂。年龄很小,尚未开始说话的婴幼儿患者,经本法修复腭裂以后,其语言的质量和发音的准确度都与同龄正常儿童无异。结论单侧手术的手术创伤、手术失血和手术时间都较同时在腭部两侧施行手术的传统方法更小、更少和更短。它是早期修复腭裂的一个较为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早期修复腭裂的单侧手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一种治疗腭裂的新方法。方法本法对传统方法作了六项改进。手术时,在腭部的一侧作完发迹的六项操作以后,手术侧的腭部即彻底松驰,可以充分后退,增加该侧腭部先天不足的长度,并随意向近中侧移动,与对侧的裂接触,不需要在对侧再作同样的手术操作即可将裂隙缝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单侧岛状颊肌黏膜瓣加双反向双Z成形术修复较宽大的腭裂,延长软腭,不做牙槽弓内侧松弛切口,腭部无骨性创面裸露和瘢痕形成,以减少或避免对上颌骨和牙槽弓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应用改良的双反向双Z成形术延长软腭,裂缘蒂的口腔侧黏骨膜瓣翻转关闭鼻腔侧的裂隙,一侧岛状颊肌黏膜瓣修复腭部口腔侧创面,牙槽弓内侧不做松弛切口。结果应用该法共治疗36例,2例出现了腭瘘,其余伤口愈合良好,软腭延长显著,无组织瓣坏死、伤口感染、张口困难、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随访8例患者,均获得完善的腭咽闭合功能。结论一侧岛状颊肌黏膜瓣与双反向双Z成形术联合应用修复较宽大的腭裂,既延长了软腭,又避免了腭部骨性创面裸露、瘢痕形成而影响上颌骨和牙槽弓生长发育,是一项安全可靠的手术。  相似文献   

4.
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了使腭裂患儿在行腭裂修复术后具有正常的语言功能,又不影响面上颌骨发育。方法 笔者从1992-1998年收治20例1岁以内的Ⅲ度腭裂患儿,采用在患侧(单侧腭裂)或一侧(双侧腭裂)形成黏骨膜瓣的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结果 术后未发现腭瘘,语言功能良好。近期随访观察未发生面上颌骨发育异常。结论 单侧手术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尤其适用于腭裂患儿的早期手术,对面上颌骨发育干扰小。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使腭裂患儿在行腭裂修复术后具有正常的语言功能 ,又不影响面上颌骨发育。方法 笔者从1992~ 1998年收治 2 0例 1岁以内的Ⅲ度腭裂患儿 ,采用在患侧 (单侧腭裂 )或一侧 (双侧腭裂 )形成黏骨膜瓣的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结果 术后未发现腭瘘 ,语言功能良好。近期随访观察未发生面上颌骨发育异常。结论 单侧手术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 ,尤其适用于腭裂患儿的早期手术 ,对面上颌骨发育干扰小。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使腭裂患儿在行腭裂修复术后具有正常的语言功能,又不影响面上颌骨发育.方法笔者从1992~1998年收治20例1岁以内的Ⅲ度腭裂患儿,采用在患侧(单侧腭裂)或一侧(双侧腭裂)形成黏骨膜瓣的单侧手术早期修复腭裂.结果术后未发现腭瘘,语言功能良好.近期随访观察未发生面上颌骨发育异常.结论单侧手术对腭部的损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尤其适用于腭裂患儿的早期手术,对面上颌骨发育干扰小.早期手术利于患儿形成正常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一步观察腭裂修复术后腭裂隙骨性愈合状况,统计并讨论影响骨性愈合的因素.方法对52例完全性腭裂术后患者进行头颅冠状CT扫描,观察腭裂骨性裂隙的愈合情况并测量腭裂隙内骨桥形成的位置、形态及质量,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52例受试者中的37例(71%)在腭裂隙处存在有不同程度的术后腭骨板骨桥形成.经统计发现,在形成骨桥的患者中男女比例接近;单侧与双侧腭裂者骨桥形成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在不同手术年龄的患者中,4~7岁接受腭裂修复术者骨桥形成最为明显;所形成的腭裂隙内骨桥相对集中于双尖牙区及磨牙区前份.结论腭裂术后骨性腭裂隙内明显有新生骨桥形成,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与手术年龄有关,与性别及腭裂的类型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改良Langenbeck手术联合Limberg手术及提肌吊带成形术来治疗单侧完全性腭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共58例,均为单侧完全性腭裂,应用3种手术联合修复,包括改良Langenbeck手术、Limberg手术、提肌吊带成形术。术后随访3个月到4年,观察腭部创口愈合及腭咽闭合情况。结果随访50例患者中无1例发生腭瘘,术后腭咽闭合情况佳。结论3种手术联合修复治疗单侧完全性腭裂简单易行、远期效果佳,是一种临床上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鲁勇  石冰  郑谦  王志勇  胡勤刚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279-1281
目的:探讨影响初期腭裂修复术后腭咽闭合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43例非综合征性腭裂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可能影响腭咽功能的因素如性别、手术年龄、手术方法、腭裂类型等通过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性别与腭裂术后腭咽功能并无相关性(P>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手术年龄大于2岁后腭咽闭合不全的风险性增加(OR=2.69,P<0.05);腭帆提肌重建术相对于VonLangenbeck法术后腭咽闭合不全率降低(OR=0.22,P<0.05);单侧完全性腭裂(UCCLP)和软腭裂(SCP)患者术后腭咽闭合率分别高于双侧完全性腭裂(BCCLP)和硬软腭裂(HSCP)患者(P<0.05)。结论:手术年龄、腭裂类型以及腭裂修复方法是影响初期腭裂术后腭咽功能的主要因素。手术年龄适当提前、采用功能性腭帆提肌重建修复方法有助于提高腭咽闭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腭裂治疗的一种新方法。方法:对Furlow氏双“Z”字瓣逆向腭裂修复术进行改良,于软腭中部采用单一“Z”字瓣改形,延长软腭,简化 ,避免腭瘘,复裂等并发症产生。结果:采用此法对11例单侧腭裂患者进行整复治疗,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随访6-36个月无腭瘘,复裂发生;语言评价结果为发音优2例,良8例,差1例。结论:本术式为腭瘘,复裂发生率较低,语音能恢复较好的一种腭裂修补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修复婴儿完全性腭裂畸形的最佳时机.方法 应用双侧单蒂瓣法(Bardach法)加双侧腭帆提肌吊带成形术.于婴儿6~12个月时完成腭裂修复术,并应用计算机辅助FFT(快速博立叶变换)元音声学对婴儿术前、后的发音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本组26例婴儿腭裂伤口均一期愈合,无腭瘘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发音经计算机辅助FFT声学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儿腭咽闭合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应用双侧单蒂瓣法加双侧腭帆提肌吊带成形术,于婴儿6~12个月时完成腭裂修复术,技术安全可靠.术后发音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早期腭裂修复术后瘘的发生率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婴儿期腭裂手术后瘘发生的规律。方法 对1995年7月~2001年9月期间施行的2~12个月龄的531例腭裂修复术后瘘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组腭裂术后瘘发生率为4.9%,双侧完全性腭裂术后瘘发生率(7.8%),明显高于不完全性腭裂(4.4%),单侧完全性腭裂(4.3%,P<0.01),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P>0.05);术后瘘发生率与年龄,及本组所采用的不同术式无关(P>0.05);其中硬腭部瘘占完全性腭裂术后瘘率70%,较其它部位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婴儿期腭裂手术并不会增加瘘发生率,对于双侧完全性腭裂,推荐做术前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3.
5459例唇腭裂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20年来唇腭裂的治疗及唇腭裂患者的构成情况进行回顾。方法:对5459例唇腭裂患者病历资料分类整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唇腭裂各类型性别比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唇腭裂患者的首次手术年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主要修复方式随年代的变化而不同。结论:唇腭裂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自1980年以来,唇腭裂患者的首次手术年龄呈逐渐下降趋势,主要手术方法也有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271例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及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索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的可行性,并对其效果进行初步观察。方法 对3-12个月婴儿安全性唇腭裂进行了一期修复,同时对24例裂隙宽大的患儿进行术前腭部矫治,对术后1-4年的116例患儿唇的外形及事音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 271例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修复手术,术后除2例发生呼吸困难,6例腭部瘘孔形成及5例作品渗血外,全部愈合良好。研究发现19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腭部矫治后,齿槽部裂隙左右距离轿治前平均缩小6.1mm;前后距离轿较矫治前平均缩小6.6mm;唇外菜评价优良率达93.1%,语音评价优良率达94.8%。结论 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是完全的、可行的。术前腭部桥治可明显缩小齿槽部的裂隙,有利于宽大裂隙的修复。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可获良好唇外形及语音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侧唇腭裂术后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患儿资料,均行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治疗,采用颅骨外固定支架联合镍钛记忆合金弹簧的尖牙支柱骨承力牵引方式,对两侧上颌骨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并通过适度的牵引矫枉过正处理、及时的正畸治疗和适时的面弓牵引维持策略预防术后复发。通过对牵引前后的上牙槽座点(A)、梨状孔外侧缘点(LPA)、鼻颌缝最下点(INM)以及翼上颌缝点(PTM)到过蝶鞍点冠状面(CR平面)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对比面中部骨骼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变化,计算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儿,其中男34例,女4例,年龄8~15岁。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术后面形及咬合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术后随访1~3年,结果显示牵引结束时因矫枉过正所致面中部凸出及咬合超覆盖会在6~12个月后恢复协调,3例术后未接受面弓牵引维持的患儿于随访3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颌复发。对其中25例患儿牵引前后头颅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点前移量为(12.67±4.62)mm(6.21~23.28 mm)。牵引前裂隙侧INM、LPA及PTM点到CR平面的距离均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牵引结束后INM和PTM点的两侧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A点的两侧距离差值虽然有缩小,但裂隙侧仍显著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牵引前相比,牵引结束后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均有显著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为临床上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早期矫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能很好地恢复面中部对称性。  相似文献   

16.
正颌联合正畸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以正颌外科手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方法矫治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方法1996年以来共矫治此类畸形2l例,采用手术方法如下:Le FortⅠ型截骨术7例;多片段Le FortⅠ型截骨术5例;Le FortⅠ型截骨术加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SSRO)4例;BSSRO加颏成形术2例:Le FortⅠ型截骨术加下颌体部截骨术2例;BSSRO1例。结果2l例术后均达到模型外科设计要求,术后随访14例,平均25.6个月,九严重并发症及明显复发。12例行术前后正畸治疗者希关系及面部外形均满意,另2例个别牙齿矛台关系欠佳。结论以正颌外科手术联合正畸治疗的方法矫治成年期唇腭裂术后牙颌面畸形可取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The association of cleft lip and palate with hemophilia is rare. Recent advances in hematology have made it possible for hemophiliacs to have surgery without problems, using prior administration of anti-hemophilic globulin. The case reported was a hemophilia B patient with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When primary cheiloplasty was carried out at four months of age, there were serious bleeding problems during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Palatoplasty was performed at age two and repair of secondary deformity of the cleft lip at age eight. On both occasions a prothrombin complex was administered, and no problem was experienced in either procedure. A ten year follow-up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