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2.
Qu J  Lü F  Wang QM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9):769-771
有效提高眼内屈光手术视觉质量是该类手术临床应用的前提。视觉质量是一个综合因素,与手术安全性、人工晶状体材料与度数计算、眼球相关参数测量和心理物理感知等有关。本文就此类手术的视觉质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3.
更深入地开展屈光矫正手术的研究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光矫正手术是我国眼科的热点之一.通过对近年来屈光矫正手术相关论文的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加强创新意识、深入细致论文的靶点、手术的规范化与资料的积累保存、加强基础研究与临床的有机结合、加强屈光矫正手术中临床双眼单视功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这些方面入手,才可以更深入地开展对屈光矫正手术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LASIK治疗成人屈光参差眼的疗效及意义.方法用美国VISX准分子激光治疗仪为16例成人屈光参差视力较低眼进行手术.结果术后术眼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部分患者双眼视功能有所改善.结论LASLK治疗屈光参差视力低下眼,可以提高患者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分析25-gauge(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与20-G手术术后眼屈光稳定性.方法 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21例(121眼)需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眼底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A、B两组.A组61眼采用常规20-G玻璃体切割手术,B组60眼采用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对比观察术前与术后1周、4周和12周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改变.数据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1周和4周,B组视力优于A组(x2=8.81、6.65,P均<0.05).A组术后屈光度向远视漂移,在术后12周回归至接近术前水平.B组术后屈光度向近视漂移.A组术后1周、4周、12周较术前改变的平均球镜度为(+1.93±0.07)D、(+1.06±0.04)D、(+0.15±0.03)D,较术前改变的平均散光度为(1.62±0.07)D、(1.05±0.05)D、(0.41±0.03)D.B组术后1周、4周、12周较术前改变的平均球镜度为(-0.06±0.02)D、(-0.04±0.03)D、(-0.03±0.02)D,较术前改变的平均散光度为(0.05±0.01)D、(0.03±0.01)D、(0.03±0.02)D.术后1周、4周、12周球镜度改变在两组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00.6、159.3、26.0,P均<0.01).术后各时间段散光度改变在两组中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173.4、156.3、82.3,P均<0.01).A组角膜散光屈光率(SimK1-K2)、表面不对称指数(SAI)、表面规则指数(SRI)在各个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1、3.44、3.28,P<0.05),而B组患者各角膜地形参数在术前、术后各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之间在术后短期内角膜SimK1-K2、SAI、SRI的改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1.5、45.5、47.0,P<0.05).结论 与20-G常规玻璃体切割手术相比,25-G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眼屈光稳定性更好,可获得更完善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老视矫正手术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Ni HL  Yao K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11):1050-1052
老视是因年龄相关性调节幅度的下降使得近阅读渐渐困难的一种生理老化现象。现阶段老视矫正的主流方式是配戴单焦框架眼镜、双焦框架眼镜和渐变多焦点眼镜。目前所有针对老视的手术方法都未能带来持久的真正生理意义上的调节改善,本文就目前各种老视矫正手术方法(包括单眼视方法的、施于角膜的、施于巩膜的与施于晶状体的)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谢小华  李武靓  吕露  陈茜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2):2190-2192
目的:临床观察涉及不同眼外肌数的斜视矫正术前后术眼屈光状态的短期变化。

方法:选取接受斜视矫正术的患者41例64眼,按手术涉及的眼外肌数目分三组:单纯一条水平直肌后徙组(Ⅰ组,25眼),一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肌缩短组(Ⅱ组,32眼),一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其拮抗肌缩短组及斜肌切断组(Ⅲ组,7眼)。观察斜视患者术前1d,术后1wk,1mo各项屈光状态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斜视矫正术后1wk患者的等效球镜屈光度及散光值较术前有所增高(P=0.011、0.013),球镜屈光度、柱镜屈光度、水平与垂直子午线角膜曲率,散光轴位及角膜中央3mm半径光学区内曲率较术前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术后1mo,所有观测值均较术前无统计学差异。比较斜视矫正术所涉不同眼外肌数目对术眼屈光参数的影响,术后1wk,Ⅰ组患者各项屈光参数值均无统计学差异,Ⅱ组患者散光值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35),Ⅲ组患者柱镜屈光度、等效球镜屈光度及散光值较术前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2、0.048、0.014)。而术后1mo,三组患者各项屈光参数较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斜视矫正术后1wk可引起术眼屈光状态变化,术后1mo恢复至术前屈光状态; 实施斜视矫正术的眼外肌数目不同,对屈光状态的影响亦不同。  相似文献   


8.
《眼视光学杂志》2007,9(3):153-155
目的 初步探讨角膜屈光手术后的白内障患者接受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手术的效果,并对三种计算IOL屈光度的不同方法的准确性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调查自1999年7月至2004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白内障手术并且曾行角膜屈光手术(radial keratotomy,RK、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或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9例患者(16眼),对其中可获得角膜屈光手术前的角膜曲率数值(K值)及手术前、后稳定屈光状态的2眼使用临床病史调查法(clinical historymethod,CHM)计算出当前实际K值。另外14眼因屈光手术前后的相关资料记录不完整,故分别使用校正角膜曲率数值法(adjusted keratometrymethod,AKM)和角膜地形图法(corneal topography method,CTM)计算出当前实际K值,各7眼。所有K值均代入SRK/T公式测算出应植入IOL的屈光度,并通过比较白内障术后实际屈光状态和预期屈光状态(-0.50D)之间的差别来评价这三种方法计算IOL屈光度的准确性。结果 16眼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使用CHM计算角膜K值的2眼术后屈光状态和预期屈光状态差值均在±1.00D以内。使用AKM计算角膜K值的7眼中,4眼术后屈光状态和预期屈光状态差值在±1.00D以内,3眼术后屈光状态和预期屈光状态差值在±2.00D以内。使用CTM计算角膜K值的7眼中,3眼术后屈光状态和预期屈光状态差值在±1.00D以内,4眼术后屈光状态和预期屈光状态差值在±2.00D以内。结论 对曾行角膜屈光手术治疗近视的白内障患者可安全施行超声乳化手术,只要选用适当方法均可较为准确地计算出IOL屈光度。对于临床资料完整的患者来说,CHM是提供角膜K值的最佳方法;而对于那些相关资料不完整的患者,AKM和CTM是替代CHM计算角膜K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周期性内斜视的屈光状态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24例周期性内斜视者用1%阿托品液散瞳验光检验屈光度。斜视日与正位日用三棱镜测量斜视度,用同视机检验双眼立体视觉。手术量按斜视日最大斜视角有设计。结果 轻度、中度远视23例。斜视日均有复视。正位日均有双眼立体视觉,斜视矫正术后23例在斜视日与非斜视日眼位均矫正有正常的立体视觉。结果 为获得正常的双眼立体视功能,应在周期性期间及早手术。手术量控斜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常角膜伴近视散光眼角膜各形态参数分布特征及与全眼屈光参数的关系.方法 收集102例(204眼)近视患者,分别应用非接触眼压计、检影仪、A超、角膜超声测厚仪、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进行眼压、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厚度、角膜前后表面形态参数等测量,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正常角膜伴近视散光眼角膜中央厚度(537.06±25.45)μm,角膜中央前表面高度(2.35±1.39)μm,中央后表面高度(3.60±2.73) μm,角膜Q值(8 mm范围)-0.30±0.10,角膜最薄点距角膜顶点距离(0.59±0.19)mm,角膜最薄点位置多位于角膜顶点颞下方,占91.67%.角膜最薄点至周边厚度增长变化指数为1.04±0.13.角膜中央前后表面高度、角膜Q值、角膜最薄点至周边厚度增长变化指数与等效球镜、眼压、眼轴长度无明显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正常角膜伴近视散光眼角膜形态各项参数分布值各有特点,与全眼屈光参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进一步重视屈光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Lü F  Wang QM  Qu J 《中华眼科杂志》2005,41(6):482-485
分析屈光手术的发展趋势,强调树立屈光手术是在健康眼睛上施行手术概念必要性,认为保证良好的视觉质量是当前屈光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和目标,术前科学测量和有效预测是屈光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基础,提出必须进一步重视屈光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角膜屈光手术后的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Liu HC  Xie LX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2):188-192
角膜屈光手术后用现行的角膜曲率检测方法测量角膜屈光力不精确,导致该类患者白内障手术时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偏低,术后呈较严重的远视状态。随着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人数的增加,此问题在未来将日益突出。围绕这一问题,不少学者提出多种修正方案,以期提高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计算的准确性,本文就此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验证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LASIK)术后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有效测量方法.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在香港养和医院行LASIK手术8年或3个月后因白内障形成而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患者28例(40只眼).利用临床既往数据计算得出K(K1)值以及由IOLmaster人工晶状体测量仪所测得K(K2)值,将K值输入SRK/T公式得出人工晶状体的度数.用K1与用K2预测术后屈光度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用K1预测术后屈光度与术后3个月时实际屈光度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患者眼轴长度为(24.28~31.96)mm,平均为(28.06±1.98)mm.LASIK手术前的初始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3.13~-18.00)D,平均为(-10.44±3.93)D;K值为(41.40~46.90)D,平均为(43.57±1.47)D.最佳矫正视力:19只眼为1.0,10只眼为0.8,7只眼为0.6,4只眼为0.5.LASIK术后6个月的平均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2.83~+1.25)D,平均为(-0.32±0.95)D.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前的平均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5.75~+1.13)D,平均为(-2.35±2.16)D.根据临床既往数据计算所得的K1平均值(KpreLASIK+RpreLASIK-RpostLASIK)为(27.60~40.70)D,平均为(34.62±3.56)D,由IOLmaster人工晶状体测量仪所测得的K2值为(32.39~43.53)D,平均为(38.04±2.45)D,两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8,P=0.00).由K1值测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术后预计平均屈光度数(球镜当量)为(-3.69~0.61)D,平均为(-1.32±1.00)D;而由K2值测得的则为(-3.67~3.95)D,平均为(-0.60 ±1.84)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2).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的平均屈光度数(3个月以上)为(-4.50~+1.75)D,平均(-1.10 ±1.51)D,与K1值测得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术后预计平均屈光度数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0,P=0.23).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最佳矫正视力:20只眼为1.0,9只眼为0.8,5只眼为0.6,6只眼为0.5.结论 本研究所使用的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公式是准确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学龄期儿童前房深度(ACD)对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在浙江省瑞安地区随机选取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各2个班共513名学生(1 025眼),年龄为7~14岁。在瑞安市人民医院门诊进行相关眼科检查,包括裂隙灯显微镜、眼屈光度、IOLMaster检查等,记录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ACD)、年龄等相关基本信息。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来分析ACD、AL与年龄、屈光度的关系。结果7~14岁学龄期儿童,平均AL为(23.68±1.09)mm,平均ACD为(3.48±0.26)mm,平均屈光度为-1.06(-11.37~+6.25)D;ACD与SE呈负相关(?茁=-0.048,P<0.01)。正视眼和近视眼的ACD和AL存在差异。结论在学龄期儿童,ACD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ACD有轻微加深趋势。ACD影响屈光状态,近视眼的ACD较正视眼更长。  相似文献   

15.
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植入度数的计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Hu BJ  Zhao SZ  Tseng P 《中华眼科杂志》2006,42(10):888-891
目的分析应用 HolladayⅡ公式计算角膜屈光手术后人工晶状体(IOL)植入度数的准确性。方法角膜屈光手术后患者15例(15只眼),分成两组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 IOL 植入术。第一组(8只眼)应用 HolladayⅡ公式进行 IOL 度数计算,角膜屈光度根据手术医师经验计算获得,为 KS。第二组(7只眼)应用同一公式,但角膜屈光度应用患者的屈光度数计算获得,为 KR。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1个月的屈光度数与术前的预期屈光度数,并应用两者差的绝对值作为标准进行分析。结果两组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1个月的角膜屈光度数与术前预期屈光度数差的绝对值平均值依次为(0.90±0.22)D 和(0.99±0.22)D。结论应用 HolladayⅡ公式计算角膜屈光手术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时植入 IOL 度数的准确性相对较高。KS 与 KR 在 HolladayⅡ公式中应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华眼科杂志,2006,42:888-891)  相似文献   

16.
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是预防近视的基础步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儿童屈光发育档案就是有计划地了解、记录儿童的屈光发育过程.主要对象是3~12岁的儿童,每隔6个月进行1次屈光检查.屈光发育档案记录的主要内容是视力、屈光度数、角膜属光力和曲率半径、前房深度、眼轴长度、眼压、身高、体蕈等生理指数.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是防治近视眼的基础性工作,目的 是充分了解近视眼发生发展的规律,寻找确实有效的科学的防治措施.(中华眼科杂志,2009,45:577-579)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患儿的病历资料,男性61例,女性42例,行手术时月龄为(3.95±1.94)个月。双眼白内障患儿均双眼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选取左眼进行分析。入选患儿至少随访1年,患儿按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月龄分为<4月龄组和4~12月龄组,比较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以及变化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眼白内障患儿71例,<4月龄组33例,4~12月龄组38例;单眼白内障患儿32例,<4月龄组17例,4~12月龄组15例。<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为(2.46±1.33)mm,大于4~12月龄组的(1.52±1.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相同手术月龄分组中,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三者间术后1年眼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双眼患儿患眼、单眼患儿患眼及对侧眼眼轴长度均与实际月龄的对数高度正相关(r=0.68,0.52,0.73;均P<0.01)。角膜屈光力随年龄增大总体呈减少趋势,<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角膜屈光力变化量为(1.43±2.87)D,大于4~12月龄组的(0.68±2.1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2±2.60)D,大于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单眼患儿患眼4~12月龄组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5±0.95)D,大于双眼患儿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1年,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屈光度数均与实际月龄成高度负相关(r=-0.51,-0.54;均P<0.01)。结论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患儿眼轴长度增长,角膜屈光力降低,屈光度数降低,且患儿手术年龄越小,眼轴长度、角膜屈光力、近视漂移变化量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