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在恶性肿瘤晚期合并DIC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使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25例恶性肿瘤晚期合并DIC患者(肿瘤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浆中D-Dimer的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组D-Dimer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D-Dimer水平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DIC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2.
张扬 《中国保健营养》2009,18(7):257-258
DIC较常见于恶性肿瘤晚期,其发生与肿瘤病人的内在因素及相关治疗密切相关。本文对临床发生的16倒恶性肿瘤晚期合并DIC病人的发病及治疗情况做一下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在恶性肿瘤歇脚期合并DIC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35例恶性肿瘤晚期合并DIC患者(肿瘤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浆中D-Dimer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组D-Dimer水平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D-Dimer水平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DIC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一项早期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4.
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由感染、恶性肿瘤、白血病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特殊的病理过程。DIC 时微血管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出现多发性微血栓,引起组织器管的机能障碍;同时由于消耗性凝血障碍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可导致出血及出现其他临床症状。对本病的治疗,一般除针对引起 DIC 的病因(原发病)的治疗外,尚有:(1)抗凝疗法;(2)血小板抑制剂;(3)血栓溶解疗法;(4)对消耗性凝血障碍给以血浆、血小板等的补充疗法。目前认为,肝  相似文献   

5.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1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及妊娠期的监护和处理.方法对13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研究.结果发现单纯由妊娠引起血小板减少94例(72.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引起12例(9.2%),合并肝脏疾病11例(8.5%),重度妊高征引起10例,先兆子痫4例,(共占10.8%), Rh血型不合及病毒感染各1例(各占0.8%).血小板减少出现最早孕周为17+4周,<28周出现37例(28.5%),>28周出现93例(71.5%),3/4左右孕妇血小板减少出现在妊娠晚期.对血小板(5万u者用强的松治疗,分娩前后使用血小板制剂,同时考虑剖宫产.产后出血率为2.3%.新生儿血小板减少2例,头颅血肿1例.63例PT患者在产后1周血小板恢复正常.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一般发生在妊娠晚期,妊娠期血小板减少(PAT)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类型.有合并症的血小板减少程度严重,大多<7万u,半数ITP有临床症状.糖皮质激素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术前血小板仍<5万u可输注浓缩血小板.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不增加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母亲合并ITP时,新生儿可能血小板减少.1/2患者血小板在产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策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1例糖尿病并发败血症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其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血中白细胞9.42×109/L,中性粒细胞8.13×109/L,血小板32×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4.36 g/L,D-二聚体定量4559.0 ng/ml;治疗后白细胞8.46×109/L,中性粒细胞6.49×109/L,血小板225×109/L,纤维蛋白原定量及D-二聚体定量正常.结论 DIC的治疗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充分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应用抗栓药物,近年来活化蛋白C和凝血调节蛋白也逐渐成为治疗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艾迪注射液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收集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肿瘤内科168例接受艾迪注射液治疗的晚期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 168例患者中,治疗前后经统计学比较验证,治疗后较治疗前体重增长,治疗后较治疗前一般状态KPS评分增长.168例患者中,115例病人合并癌性疼痛,经艾迪治疗后轻度疼痛的有效率为64.29%,中度疼痛为43.08%,重度疼痛为33.33%,总有效率为46.96%,应用艾迪后可减少止痛剂的用量.仅有7例患者发生轻度静脉炎.结论 艾迪注射液治疗能够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毒副反应小,安全有效,是治疗晚期肿瘤患者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00例作为观察对象,住院分娩期间发生DIC者47例作为DIC组,其余153例为高危组。另选健康临产妇60例作为对照组,动态监测D-二聚体含量、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血小板计数,采用对照研究分析各指标演变特点。结果D-二聚体含量:DIC组〉高危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IC组FIB、血小板计数呈进行性下降趋势,APTT先缩短后延长,与另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产科DIC的诊断指标,敏感性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小板计数联合测定能提高早期产科DIC诊断的准确性。对高危患者的D-二聚体进行动态监测能及早发现产科DIC。  相似文献   

9.
许瑞梅 《职业与健康》2003,19(9):142-143
羊水栓塞是产科领域发病急骤 ,死亡率高 ,治疗棘手的一种并发症。对其诊断及治疗是争论较多的难题。现就我科近年来的病例做一总结分析1 资料与方法资料选自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6月孕足月羊水栓塞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IC) (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共7例 ,发生率占同期分娩总数 1740 8例的 0 4% ,死亡 1例。羊水栓塞的诊断依据主要为典型的临床症状 ,其中有 2例在母血中发现羊水物质。DIC的诊断 :①血小板 <10 0× 10 9/L或进行性下降 ;②纤维蛋白原 <1.5g/L ;③凝血酶原时间 >15s/L或超过对照组 ;④三P试验 …  相似文献   

10.
感染性疾病,特别是细菌性败血症,在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肝素抗凝治疗对其它疾病引起的以及动物模型中的 DIC 均证实有效,但对败血症发生的 DIC 的临床疗效尚有待确定。本文目的在于说明细菌性败血症患者止血机理的确切改变及对222例败血性休克作回顾性分析,籍以决定肝素治疗对临床经过的影响。止血机理与细菌感染在细菌性感染时,止血机理会发生特殊性改变,而 DIC 时血小板、凝血因子Ⅱ、Ⅴ、Ⅷ和纤维蛋白元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富源县2009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敏 《职业与健康》2010,26(11):1271-1273
目的分析研究2009年富源县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富源县恶性肿瘤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富源县居民恶性肿瘤新发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发病率、发病顺位、构成比等指标。结果 2009年富源县居民恶性肿瘤新发病例638例,发病率89.94/10万。发病前5位为肺癌、胃癌、肝癌、颅内肿瘤、结直肠癌;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为100.82/10万,男性恶性肿瘤发病前5位为肺癌、肝癌、胃癌;颅内肿瘤、结直肠癌;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78.95/10万,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前5位为肺癌、胃癌、肝癌、颅内肿瘤、结直肠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结论富源县居民恶性肿瘤的发病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恶性肿瘤构成比以肺癌为主,且不论男性女性,肺癌发病年龄明显提前,男女均以预防控制肺癌、胃癌、肝癌为重点,特别是女性肺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合并HW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07年10月至2011年9月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合并HIV感染患者的临床数据,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2007年10月至2011年9月该院住院的恶性肿瘤患者共23649人,初筛抗-HIV阳性并确诊的患者112人,阳性率0.47%;其中男性65人,女性47人,男女比为1.39:1;年龄以加~49岁居多,共45例,占40.18%;职业以农民为主,32例,占28.57%;所患肿瘤类型男性以淋巴瘤和肺癌为主,分别为20例(17.86%)和15例(13.39%);女性以宫颈癌和淋巴瘤为主,分别为21例(18.75%)和15例(13.39%)。结论重视恶性肿瘤患者合并HIV感染的检测,权衡治疗利弊,尽早治疗,防止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癌抗原 12 5 (CA12 5 )对卵巢恶性肿瘤诊断及复发的价值。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了 6 7例卵巢恶性肿瘤、6 2例卵巢良性肿瘤、2 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及 18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血清 CA12 5值。结果 :卵巢恶性肿瘤的血清 CA12 5值及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 3组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 ;血清 CA12 5值 >2 0 0 u/ m l,诊断卵巢癌的特异性达 10 0 % ,敏感性 4 9.2 5 % ;6 7例中 12例复发患者 CA12 5平均值为 2 0 3.86 u/ ml,8例血清 CA12 5阳性 (6 6 .6 6 % )。结论 :监测血清 CA12 5对卵巢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对卵巢癌复发的监测亦有一定的价值 ,但不能作为惟一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恶性卵巢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各临床病理指标相关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61例恶性卵巢肿瘤(原发肿瘤53例,转移性肿瘤8例)患者术前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并与28例健康妇女进行定量比较分析。同时就原发性卵巢癌与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例上皮性卵巢癌及8例转移性恶性卵巢肿瘤T淋巴细胞亚群中CD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变化与年龄、癌块大小、腹水量、组织分化程度、FIGO临床分期、CA125水平有关,但与组织类型无关。结论:恶性卵巢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抑制,且与早期诊断及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指标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幼女及青春期少女卵巢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2月~2009年4月收治的全部4~19岁卵巢肿瘤患者64例。结果患者平均年龄16.4岁,其中4~9岁3例(4.7%),10~14岁13例(20.3%),15~19岁48例(75%)。性索间质细胞瘤3例,上皮性肿瘤22例,生殖细胞肿瘤39例;交界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6例。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4例生殖细胞恶性肿瘤患者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2例上皮癌患者实施肿瘤细胞减灭术。4例接受了4~6疗程以顺铂为主的化疗。随访期间,6例恶性肿瘤患者中有3例死亡;余病例无复发。结论幼女及青春期少女卵巢肿瘤以生殖细胞肿瘤为主,随着年龄增长,上皮性肿瘤所占比例增高。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可以采取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血清肿瘤相关物质(Bo Xin serum tumor associated material,BXTM)在不同人群中的含量差异,探讨BXTM在肿瘤筛查、鉴别以及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比色法检测70例恶性肿瘤患者、42例良性病变患者、28例肿瘤术后患者以及40例体检自愿者BXTM的血清水平,比较各组的BXTM水平的差异。同时测定30例原发性肝癌的AFP的浓度,24例结肠癌的CEA的浓度,比较它们与BXTM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70例恶性肿瘤包括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血液系统肿瘤、泌尿系统肿瘤、神经系统肿瘤,恶性肿瘤组BTXM均值为(109.56±21.47)U/ml,敏感率为82.8%;良性病变组BXTM的均值为(96.35±20.82)U/ml,阳性检出率为42.8%;体检自愿者BXTM的均值为(81.16±10.03)U/ml,阳性检出率为10.0%,特异性为90.0%。恶性肿瘤患者的BXTM的浓度以及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良性病变和体检自愿者的浓度(P〈0.05)。结论血清BXTM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广谱性,临床上可用作恶性肿瘤筛查、鉴别以及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刘海彬 《职业与健康》2003,19(8):145-146
目的明确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对40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400例中恶性肿瘤78例,占19.5%,其中宫颈癌34例,占恶性肿瘤的43.59%;子宫内膜癌28例,占35.90%;卵巢癌16例,占20.51%;检出良性病变322例,占80.5%;患者年龄越大(>58岁),绝经时间越长(>10 a),恶性肿瘤的发生率越高.结论对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应注重常规的妇科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做到早诊早治,可预防和减少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恶性危险指数Ⅱ(RM IⅡ)在卵巢肿瘤早期诊断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探讨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对152例住院手术的卵巢肿瘤患者,分别计算患者绝经状态、超声评分、术前血清CA125值及RM IⅡ。对卵巢良、恶性的情况进行预测,并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RM IⅡ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其他的检查方法。结论 RM IⅡ在早期诊断卵巢恶性肿瘤,特别是恶性上皮性肿瘤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Ⅰ期、卵巢交界性肿瘤中尚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病例,为恶性肿瘤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相关病历,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癌构成比最高,其次是胃癌和食管癌。男性前3位是肺癌、胃癌和食道癌,女性前3位是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结论恶性肿瘤构成比男性多于女性,肺癌构成比最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贫血情况,为临床诊断及合理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浙江省肿瘤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18152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年龄大多分布在50岁~70岁,贫血的总体发生率为33.8%,小肠癌、胃癌、贲门癌、结肠癌贫血发生率高,依次为52.0%、46.8%、45.4%、37.9%。1级~2级贫血(轻中度)占比88.9%,3级~4级(重度)贫血占比11.1%。小肠癌、结肠癌、胃癌和贲门癌3级~4级贫血发生率高,依次为22.7%、15.8%、15.4%和12.8%。贫血组年龄高于未贫血组(P<0.05);女性贫血发生率高于男性(P<0.05)。结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贫血发生率较高,贫血与肿瘤类型、年龄和性别有相关关系。对中老年人不明原因的贫血,应该考虑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可能。对伴发贫血的患者应开展规范合理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