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56例室速病人中13例为非早搏型室速,晚电位均阴性;43例为早搏型室速,晚电位阳性者占32.6%,其中早搏型持续性室速中晚电位阳性率高达66.7%,表明早搏型室速与晚电位相关。晚电位阳性者中71.4%出现持续性室速,66.7%程控心室刺激可诱发室速,表明晚电位对持续性室速有预测作用。14例晚电位阳性者均有器质性心脏病,其中7例伴心功能不全,提示晚电位是心脏的病理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心室晚电位在阳性、阴性两种不同状态下患者室性期前收缩(PVS)、室性心动过速(VT)的发生率。方法对85例同时做心室晚电位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的患者PVS、VT的发生率作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中的心室晚电位阳性为35例(A组),阴性为50例(B组)。A组有多源性、多形性PVS者8例(22.9%),B组有多源性或多形性PVS者1例(2%),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A组VT7例(20%),B组VT2例(4%),差异有显著的意义(P〈0.05)。A组单纯性PVS〉1%者为4例(11.43%),B组为2例(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心室晚电位阳性患者其多源型多形性PVS、VT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两组单纯性PVS的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心室晚电位检测在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梗塞病人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02例室性心律失常(VAs)伴或不伴心肌梗塞(MI)病人采用信号叠加心电图进行体表心室晚电位(LPs)检测发现,非AMI伴VAs病人LPs的检出(10/62,16.13%)与MI病人(14/40,35%)有显著差异(P<0.05);MI伴室性心动过速(VT)病例的LPs阳性率(8/12,66.67%)与MI不伴VAs病例(6/28,21.43%)及非MI伴VAs病例(10/62,16.13%)有显著差异(P<0.01);后二者间差异不显著(P>0.05)。这提示LPs出现与心肌异常折返活动有关,其最适检测对象是MI伴VT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cardiomyopathy,ARVD/C)合并室性心动过速与心室晚电位的关系。方法ARVD/C38例,男28例,女10例,年龄(35±15)岁。心电图检查进行信号叠加,记录心室晚电位量化参数:总QRS时限(total QRS duration,QRST)、QRS终末部位电压低于40μV时限(low potential terminal signals,LPS40)、QRS最后40ms电压方根均数(root mean square of the last 40 ms,RMS40);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期前收缩。使用χ2及Mann-Whitney秩和检验统计。结果①心室晚电位阳性25例,其中室性心动过速18例;心室晚电位阴性13例,室性心动过速3例(P=0.004);②室性心动过速阳性21例,阴性17例,QRST:室性心动过速阳性组109~233(中位数147)ms,阴性组85~158(中位数104)ms(P=0.000);LPS40:阳性组15~158(中位数53)ms和阴性...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本文对50例心肌梗塞(MI)病人的心室晚电位(VLP)检测结果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1)MI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VLP是一种病理性的电活动;(2)不同部位MI的VLP阳性检出率下壁为38%、前壁为35%、前间壁为33%、前侧壁为20%,提示下壁MIVLP的阳性检出率较高。此外,根据对VLP定量分析的结果发现,下壁、前间壁MI对反映传导和电压的指标均敏感。而前壁、前侧壁MI仅对反映传导的指标敏感,其机理需进一步探讨;(3)急性心肌梗塞与陈旧性心肌梗塞组都有形成VLP的可能,但前者检出率相对较高。由此提出应根据不同发生机制而采取针对性较强的防止电不稳定的措施;(4)MI伴室性心律失常(VA)组与不伴VA组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提示VLP阳性者VA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心室晚电位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心室晚电位(VLP)、心律失常事件(AE)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对145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55例、陈旧性心肌梗死90例)进行信号平均心电图的定性分析和24小时Holter监测,并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长期随访观察。119例(失访26例)随访14.1±7.1(4~36)个月,发生AE7例。VLP阳性者AE发生率25%(4/16),明显高于VLP阴性者AE的发生率2.9%(3/103),P<0.001;VLP、AE与冠状动脉病变血管的支数和狭窄程度之间均无明显关系(P均>0.05)。结果提示VLP与AE密切相关,但VLP、AE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3.
23只杂种犬,14只用聚苯乙烯磺酸钠灌肠造成低血钾,60分钟后注射小剂量肾上腺素(10μg/kg),低钾组全部出现心律失常,其中11只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低钾组的体表心室晚电位(VLP)总QRS时间(TQRS)明显延长,最后40毫秒均方根电压(RMS_(40))振幅明显降低,趋向于晚电位阳性改变。同时电镜显示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线粒体钙含量升高,心肌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抑制,磷脂酶A_2活性增加及膜磷脂降解,这些结构和代谢改变可能是低钾性心肌损伤、心律失常和VLP改变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60例急性心梗病人,溶栓对心室晚电位(VLP),持续性室速(VT)及死亡率的影响。临床发现,溶栓组VLP的检率3例(10%),持续性室速的发生率6例(20%),死亡率3例(10%),非溶栓组分别为10例(33%),VTl5例(50%),死亡率10例(33%),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再通组VLP的检出率1例(4.3%),VT的发生率2例(4.3%),非再通组分别为2例(28%)和4例(57%),二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和P<0.01)。再通组与非再通组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本文提示溶栓能降低心梗病人VLP及VT的发生率,降低心梗病人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心室晚电位(VLP)可用于预测恶性室律异常。本文分析了26例阿-斯综合征的VLP变化。26例阿-斯综合征VLP阳性率占65.40%,其中快速心律失常组阳性率为57.9%,缓慢心律失常组为85.7%。随访21个月,死亡4例(15.3%),其中2例为猝死。因此,阿-斯综合征VLP检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经导管电击治疗药物效果不佳的频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5例.病灶定位主要依靠起搏标测的结果.电击能量每次150~250J,总能量600~800J.随访19~41(平均26.8)月,4例无复发,其中2例已停药;另1例于术后4个月室性心动过速复发,但心率较术前明显减慢.本组有限病例的经验提示:成功的经导管电击治疗室性心动过速远期疗效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经导管电击治疗药物效果不佳的频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5例。病灶定位主要依靠起搏标测结果。电击能量每次150~250J,总能量600~800J。随访19~41(平均26.8)月,4例无复发,其中2例巳停药;另1例于术后4个月室性心动过速复发,但心率较术前明显减慢。本组有限的病例提示:成功的经导管电击治疗室性心动过速远期疗效令人鼓舞。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14只麻醉犬采用Harris氏法二期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以心外膜实时记录心室晚电位(VLP)为标准,对比研究了体表和心外膜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检测VLP的价值。结果表明:(1)梗塞区心外膜SA—ECG显示的VLP与实时记录结果显著相关(r=0.84,P<0.05);(2)结扎LAD3小时内,体表SA—ECG的V.LP阳性率为71.4%(10/14),3~6天降至50%(6/12);(3)体表SA—ECG特异性较强(91.67%),而敏感性较差(66.67%);(4)初步确定犬SA—ECG的VLP阳性指标为D_(QRS)≥60ms、D_(40)≥20ms和V_(20)≤16μV。 相似文献
19.
对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前、后分别检测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观察CABG后,即晚期再灌注对心室晚电位(VLP)的影响。发现CABG后滤波后QRS波群时限明显缩短(95.0±10.2msvs105.0±16.7ms,P<0.05)。8例中3例VLP阳性,CABG后1例VLP转为阴性。提示晚期再灌注可能对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