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AN)的血管内介入的治疗是本世纪70年代问世的技术,近年来进展迅速。文章对近8年来该技术在实验研究及应用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AN)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本世纪70年代问世的技术,近年来进展迅速。文章对近8年来该技术在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近年得以迅速发展,使某些传统手术难以夹闭的部位及形态特殊的动脉瘤获得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如颈内动脉岩骨段和海绵窦段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文章收集有关文献,对治疗中的导管选择、栓塞材料的应用、操作技术、适应症和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介入神经放射滨不断完善,拓宽了此病的治疗范围和适应证。有关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的研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可以完全栓塞窄颈动脉;而用于宽颈动脉瘤的赤道技术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6.
血管内栓塞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方法之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不断完善,拓宽了此病的治疗范围和适应证。有关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栓塞材料和栓塞技术的研究也有进一步的发展。采用可脱性弹簧圈,可以完全栓塞窄颈动脉瘤;而用于治疗宽颈动脉瘤的栓塞材料和技术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介入神经放射学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介入神经放射学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近年来发展迅速,使某些传统手术难以夹闭的动脉瘤获得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文章就颅内动脉瘤入神经放射治疗方法、适应证、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开颅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开颅手术组40例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组40例,分别采用开颅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根据GOS开颅手术组临床疗效良好28例、较差8例、死亡4例,血管内栓塞组良好37例、较差2例、死亡1例。开颅手术组术中出现血管痉挛19例、动脉瘤破裂6例、下视丘反应9例、癫痫发作3例,血管内栓塞组分别为10、0、2、1例。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P均<0.05。结论与传统开颅动脉瘤夹闭术相比,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利用介入神经放射学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近年来发展迅速,使某些传统手术难以夹闭的动脉瘤获得了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文章就颅内动脉瘤介入神经放射治疗方法、适应证、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效果及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12例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判断动脉瘤栓塞效果,对比分析不同栓塞效果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患者颅内动脉瘤栓塞结果的可能因素。结果 112例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后,致密栓塞60例,非致密栓塞52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致密栓塞组和非致密栓塞组性别、年龄、慢性病史、吸烟史、动脉瘤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动脉瘤大小、形态、破裂状态、手术类型及术前Hunt-Hess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状态、动脉瘤形态、大小、手术类型及Hunt-Hess分级均是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栓塞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前Hunt-Hess分级程度低,动脉瘤形态规则、体积偏小,术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均有利于动脉瘤的致密性栓塞,而患者动脉瘤破裂则不利于形成致密栓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技术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经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栓塞治疗的58例老年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术中血栓栓塞和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和临床预后。结果 58例患者的58个动脉瘤全部行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术中2例(3.4%)发生血栓栓塞,1例(1.7%)动脉瘤破裂。术后即时造影显示46个动脉瘤(79.3%)完全栓塞,7个动脉瘤(12.1%)次全栓塞,5个动脉瘤(8.6%)不全栓塞。术后1例(1.7%)患者死亡,2例(3.4%)患者重残。32例患者术后0.5~2.0年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1分(死亡)6例(18.6%),2分(植物生存)0例(0%),3分(重度残疾)2例(6.3%),4分(中度残疾)3例(9.3%),5分(恢复良好)21例(65.8%)。结论双微导管技术介入栓塞治疗老年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安全、有效,尤其适合不宜应用球囊辅助或者支架辅助栓塞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2.
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多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自身生理功能下降,呼吸、循环等系统的并发症高,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复杂性[1].本文拟分析老年脑动脉瘤破裂采用微弹簧圈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病例,男15例,女22例,年龄61 ~83[平均(67.3±7.1)]岁;均为自发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出血31例、两次出血4例、三次出血2例.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11例、Ⅲ级19例、Ⅳ级4例.29例合并有基础疾病,其中合并2种以上疾病15例.并发症包括高血压17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2例、慢性支气管炎11例、肺气肿7例、心功能减退2例.  相似文献   

13.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运用CTA、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学方法,对30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及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了单独或联合检查。单独检查CTA、MRA或DSA的患者分别为203例、12例及88例,CTA DSA联合检查为11例,CTA MRA联合检查为4例,检测出的颅内动脉瘤均经手术证实;对18例非动脉瘤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 DSA联合检查,并对CTA、MRA、DSA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CTA、DSA检查单独确诊的动脉瘤分别为203个和88个,与术中结果相一致。仅行MRA检查的12例患者,其中10例与手术结果完全一致,1例术前MRA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瘤,术中证实为右侧颈内后交通动脉瘤,1例术前MRA正常,术中证实为巨大前交通动脉瘤。10例先行CT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经DS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1例DSA检查正常,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4例行MRA检查,怀疑为动脉瘤,后行CTA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另有1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 DSA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及其他脑血管病征象。CTA、MRA和DS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手术相比较)分别为100%、87.5%、98.9%。结论 CTA可以作为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MRA可以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但其检出率低于CTA、DSA。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栓塞和显微手术联合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显微直接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术是当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两种主要方法。这两种方法不是对立的,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治疗所有的动脉瘤。当直接手术瘤颈夹闭不全时,可以采用血管内栓塞其残余部分;对病病情重、手术困难者可先行栓塞,上实栓塞不完全时再夹闭瘤颈。目前认为,血和内栓塞和显微手术的联合应用是一种处理复杂病例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2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调查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合并高血压、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瘤颈宽度、动脉瘤囊有小阜、Hunt-Hess分级。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后,患者动脉完全栓塞176例(77.19%),动脉大部分栓塞36例(15.79%),动脉部分栓塞16例(7.02%)。根据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纳入的228例患者中,发生预后不良58例(25.44%)。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蛛网膜下腔出血史、动脉瘤位置、动脉瘤类型、动脉瘤直径和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多次破裂、动脉瘤囊有小阜和Hunt-Hess分级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较多,为改善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铂丝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作者用此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71例。文章对其病历资料、适应证、操作方法、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其处理和随访结果作了介绍,并且对动脉瘤的大小与形状、病人状态、破裂动脉瘤早期治疗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宽颈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难度较高,在各种辅助技术应用前,常因弹簧圈难以在瘤腔内稳定成篮或易于突入载瘤动脉,导致无法栓塞治疗或栓塞治疗失败。一部分病例虽可通过成篮技术完成栓塞治疗,但致密栓塞率低[1]。本研究通过采用球囊、支架等辅助技术对宽颈颅内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2005年7月—2007年3月在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宽颈颅内动脉瘤患者,共39例(43个动脉瘤),其中男16例,女23例;年龄为29~78岁,平均(46±11)岁。其中采用球囊辅助技术30例(34个动脉…  相似文献   

19.
颅内假性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假性动脉瘤与外伤导致的血管壁损伤有关。假性动脉瘤特殊的病理结构使其更易破裂,因此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近年来,针对颅内假性动脉瘤的病因、病理和血液流变学等特点,对其诊断与治疗提出了一些新方法。脑血管造影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有在血管造影上复现的可能。动物模型实验表明,β射线照射能预防弹簧圈栓塞后的再通。据Stroke杂志报道,Raymond等对应用放射性弹簧圈改善血管内治疗长期转归的可行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