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处于缓解期的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与按1∶1配对原则挑选的12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家庭环境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及低组织性,以及高矛盾性及控制性差(P<0.05或P<0.01).(2)在教养方式上,患者的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P<0.05或P<0.01);患者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P<0.01).(3)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组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的风险因素为家庭成员的高矛盾性和控制性差,以及父亲的低情感温暖、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母亲的低情感温暖(P<0.01或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许多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邱浩英  张程赪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1993-1995
目的:探讨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发病和家庭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EFS—CV)对60名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评并与60名健康青少年进行对照及相关分析。结果: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与正常组对照显示:其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其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偏爱被试因子分高于父亲(P〈0.05或P〈0.01)。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文化性、娱乐性的因子分低于对照组,矛盾性和控制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父亲过度保护与母亲拒绝否认,及母亲过度保护与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之间呈负相关(r≥0.6)。结论:不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起一定作用,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与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8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进行评定,并与182例正常受试者(对照组)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成功性、低组织性、高矛盾性和控制性差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教养方式上,研究组患者父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与理解、高惩罚与严厉、高过分干涉和高拒绝与否认(P<0.01);而母亲表现为低情感温暖与理解、高拒绝与否认、高惩罚与严厉和高偏爱被试(P<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均存在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发病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及其亲属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特点及其差异.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20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32例患者父母(为避免混淆,患者父母组称患者亲属组)及25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青少年强迫症组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较少,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较多(P<0.05),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的亲密度、道德宗教观、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强迫症亲属组的父母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较正常对照组少(P<0.05),家庭环境各因子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青少年强迫症组与强迫症亲属组相比,患者的父母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及偏爱较多,母亲的温暖、理解较少(P<0.05);患者感受到的家庭亲密度、情感表达、组织性较少,矛盾性和控制性较多(P<0.05).结论:青少年强迫症患者存在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这些不良的家庭相关因素可能是父母与患者之间双向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父母养育方式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抑郁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EMBU),对60例符合CCMD-2-R诊断的抑郁症患者和6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测试。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症患者父母多表现为低情感温暖与理解(P<0.05),高惩罚、严厉和高拒绝、否认(P<0.05或P<0.01)。结论 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在抑郁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动力、父母教养方式对心理特质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对53例(研究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程≤1年)患者进行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表(SSFD)、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MMPI-2中的神经质量表(Nf)、精神质量表(PSY)、偏执量表(Pa)、病态人格量表(Pd)、忍耐(宽容)性量表(T0)评定,以谎量表(L)作为评定有效性控制指标,并对疗效进行分级评分。对4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系统家庭动力学、父母教育方式评定,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并对研究组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SSFD中家庭气氛、个性化、系统逻辑得分高于对照组(t=4.04,3.295,2.44,均P〈0.05),EMBU中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2.925,3.450,均P〈0.01)、父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得分高于对照组(t=4.715,4.971,4.331,4.067,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父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与精神质呈正相关(r=0.3378,0.4677,0.2895,均P〈0.05),父母亲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与偏执呈负相关(r=-0.2913,-0.3254,-0.5003,-0.3242,均P〈0.05),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与病态人格呈正相关(r=0.3417,0.2958,均P〈0.05)。精神质与疗效呈负相关(r=-0.3194,P〈0.05)。回归分析显示,精神质对疗效差的预测率为10.2%,父亲、母亲拒绝否认对精神质高分的预测率分别为11.41%和21.87%,母亲惩罚严厉对精神质高分的预测率为8.13%。结论父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严厉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特质具有一定影响,心理特质中精神质对疗效有影响,精神质高分预示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学生神经症患者的防御方式、父母养育方式的特征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7名在我院心理门诊确诊为神经症的(研究组)和67名在校学生(对照组)进行防御方式(DSQ)和父母养育方式(EMBU)的测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并对防御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做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与掩饰因子均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均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父亲教养方式中,研究组的情感温暖因子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惩罚和拒绝因子分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在母亲教养方式中,研究组的情感温暖因子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惩罚、拒绝因子分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相关分析中,成熟的防御方式与父母正性的情感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P〈0.01),而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则与父母负性的情感因子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神经症患者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且防御方式的采用明显受到父母养育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玉梅 《海南医学院学报》2009,15(11):1468-1471
目的:探索吸毒青少年家庭的教养方式、亲密度以及适应性的特点。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II—CV)对330例吸毒青少年进行评定。结果:在教养方式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吸毒青少年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评分较低,父亲的惩罚严厉及母亲的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因子评分较高(P〈0.05)。在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吸毒青少年家庭的实际亲密度、实际适应性、理想亲密度和理想适应性均比对照组低(P〈0.01)。吸毒青少年的家庭表现为低亲密度、低情感表达、低控制性以及高矛盾性(P〈0.01)。结论:吸毒青少年家庭在教养方式、亲密度以及适应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测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ondos- nauppforstran EMBU)对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进行测试。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父亲教养方式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母亲教养方式表现为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城乡患者比较仅表现农村病人得到了母亲更多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有家族史的母亲表现了过多的惩罚严厉;男女患者之间的比较显示父亲对男性子女表现出了更多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而成年、未成年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比较显示成年发病患者的父亲表现出了更多的过分干涉,母亲过分干涉保护和偏爱被试。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养育方式存在着多方面问题,可能对精神分裂症发病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家庭环境量表、Pier-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8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中男生79名、女生102名)进行测评。结果儿童行为量表中男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道德宗教观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22,r=-0.224,P〈0.05),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M1)、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F5)呈显著正相关(r=0.228,r=0.219,P〈0.05);女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86,r=-0.212,r=-0.216,P〈0.01或P〈0.05),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23,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对男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对女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结论良好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及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1.
余瑞高  许俊亭 《医学综述》2009,15(7):1103-1105
目的探讨情绪障碍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中文版)对82例情绪障碍患者(研究组)和82例正常青少年(对照组)进行测试。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性别构成、年龄、父亲文化程度和职业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母亲文化程度和职业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亲惩罚严厉因子、父亲拒绝否认因子、母亲干涉保护因子分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绪障碍患者家庭中存在父母教养方式不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品行障碍患儿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应付方式和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应付方式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评估青少年品行障碍42例,并与50例正常学生对照,检测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在应付方式方面,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评分为0.53±0.16,显著低于对照组,自责、求助、幻想、退避的因子分分别为0.54±0.19、0.46±0.17、0.56±0.21、0.60±0.22,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家庭养育方式方面,FF1、MF1因子分分别为41.98±6.32、45.93±10.18,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他各项因子分除FF4外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关性结果显示,解决问题-求助与FF1、MF1正相关,与其他各项因子负相关;自责-退避与FF1、MF1负相关,与其他各因子负相关。结论儿童青少年品行障碍患者的应付方式不良,与父母养育方式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的特点,为青少年抑郁障碍实施家庭干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100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研究组)和100例健康青少年(对照组),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对2组受试者进行测评,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①青少年抑郁障碍与健康青少年在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三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②研究组在内外向维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在神经质维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矛盾性得分显著增高,亲密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娱乐性、知识性得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因子及母亲的过分干涉与保护、父亲的过分保护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③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与EPQ的内外向因子呈正相关,与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呈负相关,而父母双方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与EPQ的内外向因子呈负相关,父母双方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与EPQ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呈正相关;家庭环境的亲密度、娱乐性与EPQ的4个维度均相关。 结论 ①相对于正常青少年,青少年抑郁障碍的人格、父母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存在更多的问题;②不良家庭环境、不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人格问题、抑郁情绪的出现,改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会促进患者人格成长、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和神经症患者与正常成人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数据,描绘精神疾病患者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并比较不同种类精神疾病患者的父母教养方式。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26项研究,整理出各组数据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不同因子上的平均效应值和置信区间,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作进一步分析。结果父母温暖理解两因子(FF1,MF1效应值分别为-0.58和-0.57)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FF2,FF5,MF3,MF4效应值分别为0.66,0.68,0.62和0.61)均存在中等效应,但方向相反。父母过度干涉保护(FF3,FF6,MF2)三个因子的效应值很小(0.11,0.2,0.21)。精神分裂症与社交恐怖症的效应值在FF1、FF2、FF5、FF6、MF1、MF3六个因子上达到显著性差异。结论精神疾病患者比正常成人更多感受到负面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社交恐怖症患者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5.
医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防御机制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及大学生防御方式的特点。方法 随机抽取医学院校大学生 529名,用防御方式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成熟防御机制与父亲、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成正相关(r=0. 192,P<0. 01,r=0. 168,P<0. 01);不成熟防御机制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偏爱被试呈显著正相关(r=0. 249,P<0. 01,r=0. 117,P<0. 01),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r=-0. 189,P<0. 01)。结论 父母养育方式可影响到孩子防御机制的形成,医学生防御方式以成熟型防御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16.
医学院校新生适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新生适应能力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922名医学院校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校新生适应能力调查表、学校环境满意度调查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个人评价问卷(PEI)进行现场调查。结果:新生适应能力存在性别差异,新生的适应能力与自信心、学校环境满意度、家庭环境和父母养育方式呈明显的相关关系。逐步回归表明,自信心强,学校环境满意度高,家庭生活中组织性强,母亲较少拒绝、否认,过度保护,父亲职业特征和月生活支出较低的新生适应能力较强。结论:医学院校学生适应能力受学校学习生活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个性特征对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个性及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个性及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症状自评量袁(SCL-90)评定518例高一学生,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作多因素分析。结果:父母的温暖理解与EPQ的内外向因子正相关,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EPQ的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因子负相关;SCL-90高分组学生的父母更倾向于采取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过度保护等负性情感。结论:父母养育方式是影响子女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过多使用负性情感易使子女出现心身症状及不良人格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