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鼻内镜手术治疗良性鼻窦源性疾病致单眼球突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窦与眼眶有着共同的骨壁,关系十分密切,故鼻窦疾病的发展常可导致眼球突出和移位,对眼球组织和视功能造成严重威胁,常可因出现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首诊于眼科。我科2003年10月-2005年11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良性鼻窦源性疾病致单眼球突出患者86例,为探讨鼻窦源性疾病对眼眶影响的临床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治水平,现将该组患者诊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鼻源性头痛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鼻源性头痛诊断及鼻内镜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63例以头痛为主诉的病人的鼻内镜和鼻窦CT扫描等资料及其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方法。结果 鼻内镜及CT扫描检查发现钩突、筛泡变异和窦口鼻道复合体区域的病变最为明显。鼻内镜术后随访6个月~5年,46例头痛完全消失,15例术后头痛明显减轻,2例无效。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解剖变异和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鼻内镜结合鼻窦CT扫描,可较准确地发现引起鼻源性头痛病灶的确切部位,及时行鼻内镜手术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源性眶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8-2009-02收治的6例鼻源性眶尖综合征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根据不同病因采用相应的治疗手段。结果:4例为鼻窦感染性疾病,其中2例为蝶窦真菌感染,1例为筛窦黏液囊肿,1例为筛窦鳞状细胞癌。2例痊愈,2例有效,1例死于心肌梗塞,1例仍处在随访中。结论:鼻源性眶尖综合征临床上罕见,多由鼻窦感染性疾病引起,早期病因诊断至关重要,鼻窦感染性疾病引起的眶尖综合征尽早行鼻内镜鼻窦开放术,同时全身应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效果好;鼻窦肿瘤引起的宜尽早鼻内镜下活检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留钩突在鼻内镜手术中的意义,保留钩突的FESS更能维护鼻腔鼻窦的正常生理功能。方法30例单纯慢性鼻窦炎患者为实验组,实验组施行经鼻内镜下保留钩突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30例单纯慢性鼻窦炎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经典钩突切除术。结果随访6个月,实验组治愈26例,好转2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对照组治愈22例,好转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结论鼻窦开放术中保留或部分保留钩突维持了鼻腔的正常解剖学形态,同时避免吸人性气流对鼻窦的直接冲击,预防鼻腔粘连,使手术更加适应鼻腔鼻窦的气流特征,减少了鼻窦黏膜炎症的复发机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提高经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方法 对行鼻内镜手术58例(96侧)鼻腔、鼻窦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 58例中随访1年以上55例,其中痊愈2例(3.6%),好转50例(90.9%),复发10例(18.2%),其中鼻塞、头痛、脓涕及失嗅的消失率分别为89%、91%、82%、87%。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鼻腔表面麻醉及神经阻滞局麻,可提高麻醉效果,注意解剖标志的识别和保留可减少筛窦手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手术的需要将手术在内镜和额镜下交替进行,可使手术进行得更彻底、更安全,术后加强术腔清洁处理,可以促进愈合。  相似文献   

6.
7.
鼻内窥镜下钩突切除术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鼻内窥镜手术的广泛开展,钩突切除术已成为内窥镜下筛窦开放与中鼻道上颌窦造口术的第一步。钩突切除后中鼻道拓宽,窦口复合体的清理均可在内窥镜下进行。钩突切除中鼻道开窗符合上颌窦粘膜纤毛的运动生理,有利于窦内分泌物的引流。我们在门诊开展功能性鼻内窥镜下钩突切除术,治疗48例(58侧)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患者,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48例(58侧)中,男23例,女25例,其中双侧病变10例,均行钩突切除术。年龄17~65岁。全部患者均有鼻塞、多涕、额部胀痛史。经鼻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眼眶减压术治疗甲亢恶性突眼的疗效。方法:对21例(27眼)严重影响视觉功能或容貌的甲亢恶性突眼患者行鼻内镜下眶内、下壁部分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年(平均7个月),眼球突出度减少2~6mm,平均4.85mm;27眼中术后17眼视力明显提高,9眼无变化,1眼下降。21例中,5例术后有不同程度复视,复视均在3个月以内逐渐自行消失。结论:经鼻内镜眶内、下壁部分切除术治疗恶性突眼具有视野清晰、手术精确、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是治疗甲亢恶性突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甲状腺毒性突眼常见,多伴有视神经受压及角膜暴露等症状。本文综述了各种有效的眶减压术,其中,Walsh-Ogura手术应用广泛,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0.
额筛区黏液囊肿致鼻源性颅眼部损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窦黏液囊肿是一种缓慢生长的囊性病变,囊肿的持续膨胀生长可侵及整个窦腔,甚至多个窦腔,向周围延伸出现并发症。额筛区黏液囊肿可向颅底及眶内侵犯,如不及时诊断、引流,会导致严重并发症。我院1999~2005年诊断有颅、眼并发症的额筛区黏液囊肿患者2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鼻内窥镜鼻窦手术7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提高经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的措施。方法对行鼻窦内窥镜手术74例鼻腔,鼻窦疾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74例中随访6个月以上的65例,治愈44例,好转18例,无效3例,有效率95.4%;其中鼻塞,头痛,脓及失嗅症状消失率 分别为95.2%、92.0%,66.7%,42.1%;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48例鼻腔鼻窦肉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鼻腔鼻窦肉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鼻腔鼻窦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鼻腔鼻窦纤维肉瘤4例,恶性纤维性组织细胞瘤3例,脂肪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5例,横纹肌肉瘤5例,骨肉瘤2例,软骨肉瘤3例,恶性黑色素瘤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浆细胞肉瘤1例,恶性神经鞘膜瘤5例,嗅神经母细胞瘤5例,血管肉瘤3例,综合治疗后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46.7%,35.7%。结论:鼻腔鼻窦肉瘤不易明确诊断,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诊断,对肿瘤易复发及全身转移者,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18例原发鼻腔和鼻窦的T/NK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于鼻腔和鼻窦的T/NK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鼻腔和鼻窦的T/NK淋巴瘤首发症状不典型,多为鼻塞、涕血、局部肿胀及发热等,临床误诊率高;高分期及高侵袭性淋巴瘤预后差。结论:鼻腔鼻窦的T/NK淋巴瘤是结外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NHL)的一个独特类型,首发症状多样,临床上应注意对该病的认识,防止误诊;预后有赖于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并分析原发性鼻窦骨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手术入路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48例原发性鼻窦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术前CT检查,8例另行MRI检查,并依据影像检查结果制定手术方案.手术入路方式为鼻侧切开术14例,鼻内镜下鼻窦骨瘤切除术12例,冠状切口颅骨切开术13例,颅面联合径路(颅底前入路-额颞入路术)4例,传统Caldwell-Luc进路手术5例.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密质型骨瘤20例,松质型骨瘤15例,混合型骨瘤13例.该组48例鼻窦骨瘤患者术后6例失访,余42例平均随访6个月至5年,有5例骨瘤复发.本组患者术后并发鼻窦黏液囊肿4例,脑脊液鼻漏3例.结论 鼻窦骨瘤较常见,CT和/或MRI有助于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可能的来源和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鼻侧切开术和鼻内镜下鼻窦骨瘤切除术可切除绝大多数肿瘤.鼻窦骨瘤预后好,较少复发.  相似文献   

15.
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其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94-2003年40例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其生存率、复发及远处转移特点.结果 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原发于上颌窦者最多见,占80%.全部患者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76.9%和61.6%;5年和10年的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4.2%和23.0%.5年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分别为45.0%和23.0%.肺转移是远处转移的主要方式,远处转移的出现和生存率下降密切相关(χ2=7.26,P=0.007).术前放疗患者远处转移发生率(18.2%)低于术后放疗者(38.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P=0.24).对复发患者采取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复发后5年生存率为60.0%.结论 远处转移可能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放疗的综合治疗是治疗腺样囊性癌的主要治疗方式,放疗在鼻腔鼻窦腺样囊性癌的治疗中有重要作用;积极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可有效延长复发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窦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996年3月至2003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鼻窦胆固醇肉芽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术前诊断为慢性鼻窦炎10例,鼻窦黏液囊肿8例,鼻息肉或出血坏死性鼻息肉5例,考虑可能为胆固醇肉芽肿者仅l例。主要症状有鼻塞(20/24)、鼻漏(18/24)、嗅觉减退(10/24)、头痛(7/24)、眼眶痛(5/24)、复视(2/24)等。鼻窦CT及MRI提示为慢性鼻窦炎、鼻窦囊肿以及鼻息肉和(或)黏膜息肉样变。所有病例均因保守治疗无效而采取外科手术治疗,即鼻内镜术或Caldwell-Luc术,仅l例行鼻侧切开术。23例手术效果良好,随访1年以上无复发;仅l例Caldwell-Luc术后2年复发,再次行鼻内镜术,术后3年未复发。结论鼻窦胆固醇肉芽肿的病因主要有三:含气腔通气受阻、引流障碍、含气腔出血。鼻窦胆固醇肉芽肿似乎与鼻窦慢性炎性疾病关系密切,尤其是鼻窦黏液囊肿。术式的选择应根据病变范围和程度来决定,其原则是彻底清除病变,保持鼻窦通畅引流。  相似文献   

17.
蝶窦恶性肿瘤误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蝶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和误诊原因,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将我科1996~2005年间收治的18例蝶窦恶性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蝶窦恶性肿瘤以鼻咽癌浸润性为最多见,其次为脊索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表现为头痛(78%)、视力改变(50%)、颅神经麻痹(39%)、回吸性涕血或鼻出血(11%);临床诊断误诊率达56%。结论:蝶窦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有一定局限性,应常规行鼻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18.
以眶尖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蝶窦病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表现为眶尖综合征的蝶窦病变的诊断与治疗,以降低其误诊、漏诊的发生率。方法回顾2000-2004年12例以眶尖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蝶窦病变的病例,分析其临床诊疗过程及误诊原因。结果12例患者主要以眶尖综合征为表现,8例首诊于眼科,2例首诊于心内科(有高血压病史)后转入眼科,2例首诊于神经内科后转入眼科。12例均按眼部病变致眶尖综合征给以治疗,疗效均不明显,最后转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全部病例均经CT或MRI确诊。12例中蝶窦炎性病变7例(包括3例真菌性鼻窦炎)、蝶窦息肉3例、蝶窦脓囊肿2例。全部病例均行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术后所有症状先后缓解甚至消失。结论以眶尖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蝶窦病变临床上少见.容易被误诊为眼部疾患,临床医师尤其是眼科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易致误诊、漏诊。CT或MRI检查是确诊的标准。鼻内镜技术改进使蝶窦疾病的治疗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诊断和治疗原发性额窦癌的经验与教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诊治的3例原发性额窦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3例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基底细胞样鳞癌1例,内翻性乳头状瘤癌变(中分化鳞癌)1例,乳头状鳞癌1例.所有病例均通过内镜+额部颅骨切开进路切除肿瘤,手术后给予放疗+化疗.结果 例1放疗结束后半年复查,发现沿发际内冠状切口多发转移癌,遂给予化疗,术后16个月死亡.例2手术后40d(放疗期间)复查,左侧眶内和左侧额窦内上部肿瘤复发,遂行第二次手术(眶内容切除术+肿瘤切除术),第二次术后继续放疗+化疗,3个月后复查,发现骨转移.第一次术后10个月患者死亡.例3手术后出现右侧眶尖综合征,视力丧失.手术+放疗后14个月复查,肿瘤复发,侵犯颅内,患者拒绝再次手术,自动出院,手术后21个月电话随访,患者带瘤生存.结论 原发性额窦恶性肿瘤少见,早期诊断困难.确诊后应积极施行扩大切除术,彻底切除肿瘤,手术后辅助放疗和化疗.原发性额窦恶性肿瘤的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chronic bony changes in the paranasal sinuses of longstanding chronic rhinosinusitis (CRS) in pediatric patients and to compare them with normal controls. STUDY DESIGN: A single-institution retrospective analysis. METHOD: Thirty 15- and 16-year-old children with longstanding CRS, for more than 2 years, despite maximal medical treatment and had a Lund CT score over 20 were enrolled as the CRS group.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45 age and gender matched randomly selected normal controls without CRS. No enrolled patient had a history of nasal or adenoid surgery. The volume of the maxillary sinus was measured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CT reconstruction program (V-works 4.0). The bony thickness of the maxillary (MS) and ethmoid sinuses (ES) and the middle turbinate (MT) was measured and compared. In addition, w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disease duration on the sinus volume and bony thickness. RESULTS: The mean volume of the MS was 22.5+/-4.4 cm(3) in the normal group and 20.0+/-4.1 cm(3) in the CRS group; this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2). However,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found between the disease duration and maxillary sinus volume (r=-0.07, p=0.69). The mean thicknesses of the bony walls were 1.0+/-0.4 mm (MS), 0.8+/-0.4 mm (ES) and 1.8+/-0.5 mm (MT) in the normal group and 1.2+/-0.3 mm (MS), 1.2+/-0.4 mm (ES) and 2.4+/-0.5 mm (MT) in the CRS group; thes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0.01). In addition, the bony thickness of the E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duration of symptoms (r=0.44, p=0.03). CONCLUSION: The volume of the maxillary sinuses decreased and the bony thickness of the paranasal sinuses increased with longstanding pediatric C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