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拉力螺钉在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中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技巧,并对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6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具有该手术指征的下颌骨髁突囊内矢状骨折患者21例(27侧),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其中24侧应用拉力螺钉复位内固定,3侧行髁状突骨碎片取出术,对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4个月,21例患者均无面瘫、涎漏、螺钉松动发生,张口度及咬合关系恢复满意;3例患者因一侧行骨碎片取出术只做了单侧螺钉内固定术,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7侧术后关节头有影像学错位畸形及骨质轻度吸收,但功能基本正常。结论拉力螺钉可用于髁状突囊内矢状骨折,在恢复下颌升支高度及关节功能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长螺钉在下颌骨髁突骨折固定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共21侧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进行开放手术,其中19侧应用长螺钉复位固定,2侧行骨折片摘除.收集术前术后及7例随访病人的临床及X线片资料,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价.结果 19侧手术关节中,患者术后愈合良好,出院时开口度均大于3cm,X线片示复位固定良好,升支高度恢复.与健侧比较,术前患侧升支高度平均缩短为7mm,术后缩短不足2mm,两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术前前后向平均夹角为34度,术后为10度,两组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术前内外侧向平均夹角为55度,术后为16度,两组统计学分析亦有显著性差异.7例随访病人(术后4~13个月,平均9个月)临床上,患者主观满意,平均开口度为39mm,开口型正常,前伸侧向运动均大于5mm,无关节弹响疼痛等关节功能障碍,无面神经受累等症状.影像学上,除1例双侧髁突骨折患者髁突中度吸收外,其余患者升支高度恢复,前后及内外向夹角均消失.结论 长螺钉可用于髁突斜形骨折开放复位的内固定,特别是累及囊内的斜形矢状骨折的手术治疗,但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剖析髁状突囊内骨折,研究骨折后软组织损伤的类型,并对非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方法:回顾200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髁突囊内骨折未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选择颞下颌关节囊内骨折的患者采用CT和MR I检查,进行放射学进行评估,对颞下颌关节囊内骨折周围软组织伤害进行分类,并行按时复诊、复查进行分析,观察其愈合方式和对髁状突骨折预后的影响。结果:13例患者18个TMJ中有18个髁突发生骨折。其中关节盘随着碎裂的髁突骨折片向前侧移位17个,占94%,向内侧移位1个,占6%;关节盘未遮盖髁状突断端有3个,占17%;颞下颌关节盘盘后区发生破裂16个,占89%;颞下颌关节囊撕裂3个,占1%;颞下颌关节腔有积液18个,占100%;颞下颌关节腔内积血16个,占89%。复查CT及MRI显示,比较受伤前后关节盘的位置,未发现明显变化,形状产生变化;髁状突的位置与形状有部分改变;关节盘后区为增厚改建为主;关节囊损伤后可有炎症反应;关节上、下腔积液部分吸收、积血大部分吸收。临床患者预后有咬合紊乱2例;开口轻度受限3例;口型偏斜1例;颞下颌关节强直1例。结论:髁状突囊内发生骨折后,周围软组织亦发生损伤,其主要表现为关节盘前移、关节盘后区组织(双板区)的撕裂、关节囊撕裂和关节内出血、关节积液等。盘后区损伤后愈合变化为增厚改建。关节囊损伤会修复,关节内出血、关节积液吸收减少。髁状突外面多生成新骨为主。影像学资料分析、评价,髁突囊内骨折在自然愈合过程中具备良好的改建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下颌骨髁突骨折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 通过对89例103侧髁突骨折病案资料的调查,对髁突骨折的发生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合并伤、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髁突骨折好发于9~35岁; 男性多于女性; 摔伤(32例) 为主要致伤原因;髁突骨折57侧发生在囊内,其中矢状骨折50侧,46侧发生在髁颈部; 29例合并颏部骨折;9例(14侧)采用闭合治疗,60例(89侧)采用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74侧,摘除骨折片15侧;34例随访患者治疗后下颌能进行良好的前伸、侧牙合运动.结论 髁突骨折好发于囊内,以矢状骨折多见.高坠伤是髁突骨折的主要原因,手术治疗是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探讨下颌骨髁突囊内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46例53侧髁突囊内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分析手术疗效及术后发生面神经损伤、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咬牙合关系及下颌运动功能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未出现感染症状;咬牙合关系优良率达到95.65%;内固定者97.22%骨折愈合良好;各种并发症发生率均在较低的水平:其中面神经颞支损伤发生率为7.55%,经治疗后痊愈;内固定螺钉脱落率1.89%;关节区长期慢性疼痛发生率为3.77%。结论:手术治疗髁突囊内骨折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仔细的操作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方法对32例(47侧)高位髁状突骨折经耳前进路行髁状突复位、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后行临床和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1年临床评价优良率为75%,无张口受限、关节症状及面神经损伤,影像学检查髁状突异常主要有骨折片移位、成角畸形及骨质吸收,再移位仅见于单板固定的病例.结论切开复位治疗高位髁状突骨折可取得满意临床疗效,内固定时尽可能行双板固定,以达到三维稳固.  相似文献   

7.
杨林春  田欢 《吉林医学》2012,33(12):2508-2509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髁突骨折病例,总结根据骨折不同特点所采取治疗方法的治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临床疗效。结果:120例髁突骨折病例保守治疗治愈率为78.9%;手术治疗治愈率为85.4%,儿童组治愈率为71.4%,青少年及成年组治愈率为85.8%,总体治愈率为83.3%。相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髁突骨折部位、特点及患者年龄等适应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又各有优缺点,应综合考虑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杨林春  田欢 《北京医学》2012,34(5):374-376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在本院治疗的120例髁突骨折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根据骨折不同特点所采取治疗方法的治愈率,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保守治疗治愈率78.9%,手术治疗治愈率85.4%;年龄≤14岁组治愈率为71.4%,年龄﹥14岁组治愈率为85.8%,总体治愈率83.3%。不同年龄组、不同骨折部位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其治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髁突骨折部位、特点及患者年龄等适应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均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各有优缺点,应综合考虑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髁突骨折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和处理经验,提高临床疗效。方法:收治髁突骨折患者50例,根据骨折部位选择不同的切口位置,对于囊内骨折和髁突颈部骨折采取耳屏前切口进行手术,对于髁突基部骨折采取下颌下切口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抗生素治疗3~5天。1周内嘱患者流质饮食,10天后开始张口锻炼。结果:50例患者中,49例7~10天均Ⅰ期愈合,1例出现腺瘘,延期愈合。术后1个月和6个月复诊,1例张口受限,行软木塞训练法锻炼2个月后再来复查,咬关系恢复良好。有6例患者出现面神经颞支、颧支及下颌缘支有不同程度损伤,主要表现为口角下垂2例,眼睑闭合不全3例,额纹消失1例,给予营养神经药物(B族维生素等),并辅以理疗,1~6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结论:髁突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要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选择不同的切口,出现并发症,要根据不同的并发症原因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对20例颞下颌关节囊内髁状突骨折的病人,实施领下切口颞下领关节重建术,术后3个月至4年随访及经临床观察,收到良好效果.颌下切口颞下领关节重建术治疗囊内髁状突骨折与传统切除髁状突治疗囊内髁状突骨折比较,此手术是从关节下腔入路,手术范围仅限于下腔,对关节的医源性创伤小,故其功能恢复较快.对囊内髁状突骨折的病人,早期应用领下切口颞下颌关节重建术治疗囊内髁状突骨折,不仅有效地减少粘连和防止关节强直,还可逐渐接近正常地、关节结构较好地恢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1.
卢延军  张志宏  张威 《当代医学》2011,17(29):68-69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本组56例,根据AO/ASIF分型,A型29例,B型12例,c型15例。分别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动力髁螺钉、股骨髁钢板内固定。术后随访6个月~4年。结果所有患者骨折均在5~14个月内愈合。根据Kolmert功能评定标准,膝关节功能优35例,良13例,中6例,差2例,优良率85.7%。结论手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能最大限度获得骨折复位和肢体功能的恢复。良好复位,可靠内固定,早期功能练习,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远端骨折的不同固定方法并评价不同方法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6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74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骨折类型及内固定方法,并随访其疗效。结果:经过0.5-8年随访,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组骨折愈合率95.7%,股骨髁支持钢板的骨折愈合率为82.3%,均无1例感染。动力加压钢板(DCP)的骨折愈合率为73.3%,动力髁部螺钉(DCS)的骨折愈合率为84.2%,2组中各有2例和l例出现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分别为5个月、6.5个月、7个月和6个月。结论:根据股骨远端骨折类型,选择不同的内固定物。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适应证广,操作方便,固定坚强,有利于早期下床,而动力加压钢板、髁支持钢板和动力髁部螺钉对关节没有破坏,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侧向拉力螺钉在髁突矢状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以及颞下颌关节盘的复位固定在髁突矢状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及疗效.方 法:对16例患者19侧髁突矢状骨折的骨折片复位后,进行侧向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 ,术中同时对移位的关节盘进行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张口训练,随访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复查.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骨折片复位固定良好,骨折片未见有移位和吸收征 象,关节盘位置恢复正常.11例患者13侧术后有额纹不同程度减弱,面神经功能评价95分, 术后6个月平均恢复到100分.患者术后牙合关系均恢复至 髁突骨折前状态,无面瘫、错牙合和张口受限发生,无患侧关节区疼痛不适.术后3个月张口度最大43 mm,最小32 mm,平均37 mm;术后6个月平均 张口度38 mm.结论:髁突矢状骨折的侧向拉力螺钉应用及关节盘的复位固 定治疗,效果明显,方法可靠,可以达到稳定的复位固定目的,并早期恢复颞下颌关节功能 .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与探讨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行坚强内固定术中采用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的髁状突囊内骨折患者共15例,计18侧,其中有三侧行保守治疗,余均经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是否出现面神经损伤症状,有无张口度和(或)张口型的改变,有无颞下颌关节弹响的发生,有无双皮质螺纹钉的松脱、吸收等。 结果 14例患者均无面瘫、涎瘘发生,1例患者出现短暂的额纹消失,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2 mL注射用水溶解,肌肉注射、1次/d、1支/次,2个疗程)支持治疗,3个月内恢复正常,15例患者咬合关系和张口度恢复良好(双脚规测量张口度≥3 cm),无关节弹响、开口型偏斜、咬合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CT示双皮质螺纹钉固定在位、无松脱,骨折断端复位良好。术后6个月三维CT(水平位和冠状位)结果示:髁突头与关节盘位置关系恢复较好,无明显关节粘连、髁突头吸收等。 结论 经改良耳颞切口联合颌下切口行髁状突囊内骨折坚强复位内固定术时能在直视下行复位固定,具有视野暴露清晰、较少面神经损伤、极少损伤关节盘和关节软骨等优点,可为髁状突囊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小型钛板内固定手术与保守方法在成人髁突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评价这两种治疗方法选择的可靠性及愈后结果。方法通过对安徽省淮北市矿工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0-2011年间收治的21例成人髁状突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1例不同类型的髁突骨折病例采取随机分类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实验组2组。对照组中10例患者采用上下颌牙弓夹板结扎固位,骨折侧后牙区放置颌垫的方法。术后1周内调节颌间弹力牵引,以最大程度地恢复伤前咬合关系,并使骨断端最大面积达到复位,术后制动牵引的时间3—5周不等;实验组中11例患者采用小型钛板内固定及髁突摘除的手术治疗,治疗程序遵循术中及术后1周保持制动,恢复并保持伤前咬合关系,然后去除弹力牵引,开放12I腔,尽可能使121腔功能得以发挥。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病例分别于术后的3个月,半年复查。通过临床及x光摄片检查,结合开口度、开口型、咬合关系、咀嚼力、面型等5个方面的指标综合评估,愈后结果提示对照组和实验组病例的有效率均在90%以上。结论治疗前,首先依据外伤力作用的大小和方向对成人髁突骨折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然后结合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对骨折类型进行临床分类。术前再针对骨折分类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就能获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Expert A2FN治疗成人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评价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2010年5月~2014 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成人股骨干骨折23例,使用Expert A2FN内固定治疗,其中,男性15例,女性8例,患者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7.27 ±10.34岁。术后随访时间3~2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结果 23例患者均获随访,骨折正常愈合,无切口和骨感染,无断钉和退钉现象,无患肢血管栓塞、肌肉萎缩和关节功能障碍等。结论 Expert A2FN是成人股骨干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它具有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手术历时短、骨折愈合率高等显著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各类髁状突骨折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 1990年至今收治的 68例 84侧髁状突骨折的治疗情况。结果 :无骨折移位的Ⅰ类骨折保守治疗效果较好 ;Ⅱ类 (骨折片成角移位 )、Ⅲ类 (骨折片重叠 )手术治疗效果显著优于保守治疗 (P <0 .0 5 ) ,前者痊愈和显效为 73 .2 2 % ,后者则主要是微效和无效 (60 % ) ,痊愈率仅 13 .3 3 % ;Ⅳ类 (髁状突断端脱出关节凹 )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对于有移位的髁状突骨折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微创接骨板内固定(MIPO)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河南省南阳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2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骨盆前环、后环骨折均采用MIPO内固定技术,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术后复位质量、术后5~12个月随访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7例骨盆骨折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及术中平均出血量前环分别为:(55.65±10.50)min、(110.50±50.41)mL,后环分别为:(45.83±6.62)min、(135.50±45.10)mL,术中透视时间平均为(1.25±0.81)min,术后第3天复查骨盆X线片及CT三维重建,优良率为88.94%;术后有1例患者手术切口出现感染,经过2次清洗、负压封闭引流(VSD)覆盖,1个月后痊愈;其余患者手术切口均I期愈合,且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经5~12个月随访,27例患者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双下肢及骨盆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标准评定骨盆功能,优良率为100.00%。结论 MIPO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固定牢靠等优势,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