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探讨70 kVp结合正弦图确定迭代重建(Sinogram 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SAFIRE)技术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行头颈部CTA扫描患者60例,其中6月至10月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6岁,70 kVp结合SAFIRE,对比剂用量:0.5 mL/kg,为实验组;1月至5月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34~75岁,120 kVp结合滤波反投影重建(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对比剂用量:80 mL,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对比剂用量,CT剂量指数(CTDIvol),CT值,对比噪声比(CNR)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实验组对比剂用量为(41.12±8.13) mL,对照组为80 mL,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CTDIvol为(8.31±3.63) mGy,对照组为(13.41±4.02) mGy,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双侧颈总动脉、双侧颈外动脉、双侧颈内动脉、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椎动脉V2段及基底动脉的CT值和CNR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4.21±0.31),对照组为(4.04±1.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 kVp结合SAFIRE技术在头颈部CTA扫描中,即可以降低辐射剂量、减少碘对比剂的用量,又改善了头颈部CTA的图像质量,适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三低低管电压、低剂量及低浓度对比剂、低注射速率的扫描模式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安庆市立医院确诊或怀疑为头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60例,按照检查排号顺序的奇偶数分成三低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三低组患者行三低头颈CT血管造影(CTA)检查,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30 mL,注射速率为3 mL/s,管电压70 kV;对照组行常规CTA检查,对比剂碘佛醇(320 mg I/mL),对比剂剂量为50 mL,注射速率为5 mL/s,管电压120 kV;两组均采用适应统计迭代重建(SAFIRE)技术进行图像重建。比较两组剂量长度乘积(DLP)、辐射剂量(ED)和主动脉弓、基底动脉、两侧颈总动脉末段、两侧颈内动脉C1段、两侧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平均值以及其信号噪声比和对比噪声比;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 三低组辐射剂量(ED)平均值[(0.24±0.02) mGy]低于对照组[(2.63±0.19)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低组DLP均值为[(102.00±8.12) mGy·cm],对照组为[(1 145.12±81.03) mGy·c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低组DLP均值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pa=0.781)。主动脉弓、基底动脉、两侧颈总动脉末段、两侧颈内动脉C1段、两侧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三低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信号噪声比、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0 kV管电压、低剂量及低浓度对比剂、低注射速率三低头颈部CTA检查所得图像能够满足诊断需求,同时降低了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320排CT 容积扫描法(volume法)与螺旋扫描法(helical法)在低心率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128例患者分为两组:容积扫描组(n=72)和螺旋扫描组(n=56),分别采用CT容积扫描法及螺旋扫描法进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检查时患者心率均低于65次/min),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 结果 容积扫描组和螺旋扫描组患者升主动脉根部CT值分别为(492.08±58.51)HU、(522.72±56.91)HU,图像噪声分别为(19.64±3.51) HU、(22.66±5.33)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冠状动脉节段优秀率分别为97.5%(632/648)、96.8%(488/504),合格率分别为99.7%(646/648)、99.2%(500/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容积扫描组、螺旋扫描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 (3.21±0.23) mSv、(13.27±2.39)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比剂用量分别为50~60 mL、80~90 mL。 结论 低心率时320排CT容积扫描法与螺旋扫描法均可获得满意的冠脉图像,但容积扫描法辐射剂量更低、造影剂用量更少,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80 kVp行腹部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扫描对辐射剂量、碘摄入量及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应用GE Revolution CT对49例(20≤BMI≤23)病人行全腹部CTA检查,按管电压分为2组,A组27例,采用80 kVp、50%ASIR-V、自动mA、NI采用设备推荐值、层厚1.25 mm、HD扫描模式、Stnd重建、探测器宽度80 mm、扫描时间0.5 s;B组22例,采用120 kVp、余参数同A组。对比剂注射方案:A、B 2组均采用碘海醇(350 mgI/mL)对比剂。A组为300 mgI/kg,流速4 mL/s,B组为500 mgI/kg,流速5 mL/s。采用自动跟踪触发,阈值为220 HU。分别测量A、B两组的腹主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脾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及同层面竖脊肌的CT值和SD值的均值;评价图像[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质量。计算腹主动脉的CNR、SNR;统计两组的CTDIvol、DLP及碘摄入量。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 2组腹部CTA图像评分为(4.58±0.51)分、(4.32±0.58)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资值分别为0.915、0.946;A、B两组腹主动脉CT值分别为(584.09±63.54) HU、(407.89±60.78) HU,肝总动脉CT值为(503.22±58.72) HU、(368.57±45.31) HU,脾动脉CT值为(486.44±74.47) HU、(371.88±49.55) HU,肠系膜上动脉的CT值为(535.23±54.94) HU、(387.83±55.85) HU,2组所测动脉的CT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腹主动脉SNR、CNR均高于B组(P<0.05);A、B 2组的CTDIvol分别为(3.34±0.22) mGy、(8.78±0.93) mGy,DLP分别为(172.77±13.75) mGy·cm、(438.30±58.23) mGy·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CTDIvol较B组降低61.96%、DLP降低60.58%;A、B组每例患者检查总碘摄入量分别为300 mgI/kg、500 mgI/kg,A组总碘摄入量较B组降低39.67%。结论:应用80 kVp低管电压(20 kg/m2≤BMI≤23 kg/m2)行腹部CTA扫描,辐射剂量、对比剂摄入量明显降低,腹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图像CNR和SNR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股骨头坏死后对颈干角发育的影响。方法 在52例单侧股骨头坏死的儿童骨盆X线平片上,进行颈干角的测量(包括患侧和健侧),并按照年龄及病情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52例股骨头坏死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20例,左侧32例,按照Catterall标准:Ⅰ、Ⅱ型分别有7例和16例(A组),Ⅲ、Ⅳ型分别有21例和8例(B组)。颈干角患侧148.9°±13.3°,健侧156.1°±10.2°,健患两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颈干角患侧较健侧小6.2°±2.3°,B组颈干角变小9.8°±3.7°,A、B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发病年龄<9岁患儿组颈干角患侧较健侧小7.3°±3.1°,≥9岁患儿组颈干角小9.2°±4.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股骨头坏死会影响股骨颈的发育和塑形,使颈干角变小,且病情越严重,后遗影响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6.
陈良  戴元昶 《安徽医学》2018,39(9):1079-1082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术(CTA)明确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119例,根据头颈部动脉CTA结果,将轻度及轻度以上狭窄的106例患者纳为试验组,将无动脉狭窄的13例患者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HCY水平。再根据头颈部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狭窄组(28例)、中度狭窄组(29例)与重度狭窄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血清HCY水平。结果 试验组患者血清HCY水平为(17.76±15.14)μmol/L,对照组为(10.95±2.73)μ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狭窄组血清HCY水平(12.77±8.05)μmmol/L,中度狭窄组为(16.01±8.39)μmmol/L,重度狭窄组为(22.20±20.29)μmmol/L,重度狭窄组与中度狭窄组、轻度狭窄组的血清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Y在头颈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一定作用,HCY对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及长期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男性年龄与精子质量及精子中CFTR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3月~8月于笔者医院生殖中心门诊就诊的精液常规参数正常的健康可育男性293例,按照年龄分为3组,A组20~29岁,105例;B组30~39岁,156例;C组≥40岁,32例。进行精液常规分析及精液形态学分析,精子CFTR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男性年龄与精子质量及CFTR表达间的关系。结果 3组精液:体积分别为A组2.56±0.95ml,B组2.45±0.98ml,C组2.28±0.85ml,前向活动力分别为A组77.91%±17.42%,B组77.71%±14.94%,C组77.68%±15.71%,正常形态率分别为A组7.04%±4.52%,B组6.36%±4.31%,C组5.40%±4.22%,精子浓度分别为A组(106.78±65.33)×106/ml,B组(111.85±65.70)×106/ml,C组(134.59±75.30)×106/ml,精子总数分别为A组(291.3±187.9)×106,B组(256.9±143.4)×106,C组(264.4±170.4)×106,CFTR表达率分别为A组34.58%,B组28.32%,C组23.15%,所有常规参数3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精子体积、向前活动力、正常形态率、浓度、总数及CFTR表达率均与年龄无关(P>0.05)。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精液体积、前向活动力、正常形态率呈下降趋势,精子浓度呈升高趋势,精子总数无明显变化,但均与年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320排动态容积CT探究低辐射剂量、低对比剂联合AIDR3D迭代重建技术在呼气末对肺动脉栓塞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将64例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进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A组(n=32)注射对比剂:剂量为36.53±3.19ml,浓度为370mgI/ml,流速为4.55±0.38ml/s;管电压:100kVp。B组(n=32)注射对比剂:剂量为20ml,浓度为320mgI/ml,流速为4.0ml/s;管电压:80kVp。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automatic tube current modulation,ATCM)技术联合自适应迭代重建3D (adaptive iterative dose reduction 3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IDR 3D IR)技术在呼气末对所有患者进行CTPA。扫描结束后,记录患者的对比剂剂量、碘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计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并对图像进行主及客观评价。在轴位图像上测量肺动脉主干及其各级分支的平均CT值。结果 比较两组的背景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价各级肺动脉的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管电压从100kVp (A组)下降到80kVp (B组)时,B组的对比剂剂量、注射速率、碘量及CTDIvol、DLP、ED等参数分别较A组下降了45.25%、12.09%、52.66%、49.12%、49.25%和49.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呼气末进行低管电压、低对比剂——"双低"联合AIDR 3D迭代重建的CTPA扫描方案能够在准确诊断PE的同时,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CTA扫描时对比剂的不同注射方案对其图像影响,寻求最佳注射方案。方法 选取240例体重相近患者随机平均分成A、B、C 3组行冠状动脉CTA扫描。A组应用双期注射方案,首次注入70ml对比剂,随后追加20ml生理盐水;B组应用双期注射方案,首次注入50ml对比剂,随后追加20ml混合剂(盐水∶对比剂为1∶1),C组应用3期注射方案,首次注入50ml对比剂,第2期注入20ml混合剂(盐水∶对比剂为1∶1),随后追加生理盐水20ml。评价3组CTA图像升主动脉(AO)及冠状动脉三大分支CT值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比较3组间上腔静脉、右心室硬化伪影及室间隔显示情况。结果 与A组比较,B、C两组在减少10ml对比剂情况下,3组间AO及冠状动脉三大分支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上腔静脉、右心室硬化伪影高于A、C两组(P<0.05),C组室间隔显示率高于A、B两组(P<0.05)。结论 应用第3时相对比剂注射方案,既能有效减少造影剂用量,又能保证图像质量,较好地显示室间隔,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优化选择性动脉灌注策略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置换术中的疗效。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我院31例接受全主动脉弓置换孙氏手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优化选择性动脉灌注策略(O-CPB组),其中男25例、女6例,平均年龄(50.87±9.08)岁;以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院60例应用传统体外循环灌注方式完成全主动脉弓置换孙氏手术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为对照组(T-CPB组),其中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48.38±12.46)岁。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血生化指标和临床数据,并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术后30 d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T-CPB组比较,O-CPB组患者的手术体外循环时间短、停循环时间短、手术耗时少[(206.90±39.92) min vs(276.37±29.92) min、(5.03±1.54) min vs(21.73±6.67) min、(396.68±58.57) min vs(469.28±69.77) min,P均<0.01]。O-CPB组患者血制品消耗量少于T-CPB组、重症监护病房(ICU)滞留时间短于T-CPB组[(1 401±738) mL vs(1 705±580) mL、(5.94±2.45) d vs(7.42±3.53) d,P均<0.05]。O-CPB组患者的术后血乳酸浓度和C-反应蛋白浓度均低于T-CPB组[(6.10±3.80) mmol/L vs(8.11±4.51) mmol/L、(72.13±22.86) mg/L vs(84.78±17.07) mg/L;P<0.05,P<0.01]。O-CPB组患者术后清醒时间早于T-CPB组[(3.32±1.11) h vs(4.14±1.59) h,P<0.05)]。O-CPB组和T-CPB组患者的术后24 h内Richmond镇静程度评分绝对值分别为1.23±1.06和2.15±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CPB组患者的术后氧合指数高于T-CPB组[(234.42±79.51) mmHg vs(183.10±77.26) mmHg,P<0.01;1 mmHg=0.133 kPa],有创通气时间短于T-CPB组[(50.19±37.63) h vs(70.12±40.84) h,P<0.05)。O-CPB组和T-CPB组患者的术后30 d内病死率分别为6.45%(2/31)和11.67%(7/6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停循环时间≥ 31 min和血制品消耗量≥ 1 390 mL是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主动脉弓置换术后30 d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95% CI)分别为1.517(1.153~1.995)和1.006(1.002~1.010)。结论 优化选择性动脉灌注策略采用双侧顺行选择性脑灌注和中低温下半身优化灌注方法,与传统体外循环灌注方式相比可缩短停循环时间、减少临床用血,且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置换患者围手术期脑、肺保护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A腹部血管成像中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对腹部动脉成像的影响。方法 40例受检者采用德国Siemens双源CT扫描仪(Somatom Definition)和Medrad 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优维显370(Ultravist,370 mgI/ml),按注射速率3.0 ml/s、5.0 ml/s分A、B两组,各20例,保持每位检查者碘总量一致,即390 mgI/kg体重。双盲式观察,描绘腹主动脉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强化峰值(Peak Contrast En-hancement)、强化峰值时间(Time To Peak),利用曲线计算腹主动脉强化CT值在200 HU以上的起始时间(Tb200)及持续时间(T200)。结果腹主动脉强化峰值随着注射速率的提高而增高,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强化峰值时间B组快于A组(P〈0.05);Tb200比较,A组较B组要慢(P〈0.05);T200比较,A组较B组要长(P〈0.05)。结论在MSCTA腹部血管成像中,在碘总量及对比剂浓度一致时,注射速率为5.0 ml/s较3.0 ml/s有助于提高腹部动脉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扫描技术的优化方法。方法将56例临床可疑肺栓塞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28例。采用对比剂自动跟踪触发和自动触发管电流技术,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CTPA)检查。A组为试验组,采用管电压80k Vp。B组为对照组,采用管电压120k Vp。测量肺动脉主干至双侧亚段肺动脉的CT值,计算平均CT值。以肺动脉主干CT值的标准差代表图像噪声,记录CT实际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对图像质量进行五级评分。结果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A组辐射剂量较B组下降38%,A组患者碘输入剂量较B组下降19%。ROI监测平面选取上腔静脉层面,阈值设定为100HU时图像显示清晰,升主动脉此时无对比剂充盈,而肺动脉内对比剂充盈良好,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情况。40ml生理盐水比20ml生理盐水冲洗后上腔静脉伪影明显减轻。结论通过优化肺动脉成像扫描技术条件,可以显著降低患者所受辐射剂量和对比剂总碘量的摄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中多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 2017年1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接受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79例,依据多层螺旋CT管电流与造影剂量差异分组。38例行管电压100?kV、管电流100?mA、对比剂50.0 ml碘克沙醇(320 mgI/ml) 扫描者为对照组。41例行管电压100?kV、管电流80?mA、对比剂40.0?ml碘克沙醇(320?mgI/ml)扫描者为实验组。比较分析两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信噪比、对比噪声比、辐射剂量与碘负荷量。结果 实验组右大脑中动脉、左大脑中动脉、右颈内动脉、左颈内动脉、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主动脉弓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图像质量评分是(4.34±0.29)分,对照组是(4.32±0.35)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积、有效剂量、碘负荷量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双低剂量扫描应用于头颈部血管成像检查不仅可获取高质量图像,而且可减少辐射剂量,值得选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A成像检查肺动脉栓塞的可行性。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CTA检查,根据对比剂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低剂量组。观察患者MSCT图像,对比两组血管强化情况和图像质量。结果不同剂量中肺主动脉及其分支强化后CT值均符合评价标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强化后左肺静脉、右肺静脉CT值分别为(256.19±51.34)HU、(268.33±49.86)HU,高于低剂量组[(105.11±43.12)HU、(126.12±31.2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图像质量总优良率为87.17%(34/39),低剂量组76.92%(30/3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对比剂肺动脉CTA成像对PE检查可行性高,图像质量较佳,可有效区分肺动静脉影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胸痛三联检查的图像质量及临床价值。方法:连续选取38例急性胸痛患者行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检查。扫描方案为心电门控下全胸部螺旋扫描(160 mm×0.5mm),采用智能自动触发技术。对比剂用量为80~90ml(碘海醇350)。分别由2位专业医生测定肺动脉干层面的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肺动脉干CT值并评价冠脉质量,冠脉质量分为优、良、差三级。同时评价辐射剂量。结果: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肺动脉平均CT值分别为(401±57)HU,(397±49)HU,(331±31)HU。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者占84.7%,良占13.2%,差占2.1%。共检出肺感染伴胸腔积液4例,肺癌1例,肺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1例,心房粘液瘤2例。冠状动脉狭窄≥50%者12例。本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2±2.1)mSv。结论:本扫描方案可得到高质量的主动脉、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图像,对比剂用量和患者辐射剂量较低。适用于急性胸痛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运用双源CT血管成像(CTA)探讨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与左前降支斑块间的潜在关系。方法 从笔者医院2016年1~5月进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和100例左前降支斑块组(支架置入术后复查、搭桥术后复查、心肌桥、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除外)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由2名医生共同确定。100例冠状动脉正常组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患者年龄为48~72岁,平均年龄57.54±8.38岁。100例左前降支斑块患者,其中男性64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为41~86岁,平均年龄62.08±13.94岁。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测量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探讨其与左前降支斑块的关系。结果 冠状动脉正常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范围41.25°~112.14°,平均夹角69.45°±18.71°,左前降支斑块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范围54.14°~128.12°,平均夹角85.65°±15.96°,两组比较,左前降支斑块组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大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结论 双源CTA可以无创、客观评价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及左前降支斑块病变,左冠状动脉分支夹角对左前降支斑块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